《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热爱生命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热爱生命》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1 ……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热爱生命》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体味小说中的心理和行动描写;学会用心理、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过程与方法:

  3.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让学生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之情;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

  2.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在和美国北方领土阿拉斯加相毗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其中,有这样一个淘金者,被同伴抛弃、没有食物、没有御寒设备,还伤了一只脚,他是怎样挣扎并生存下来的呢?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热爱生命》中那一场残酷的人与自然之战吧!

  二、杰克伦敦简介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投影: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鲦鱼(tiáo)窒息(zhì)

  2.提炼故事主要情节后复述梗概,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提醒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句,概括了解主人公在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中痛苦煎熬的情形;感受人物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本身巨大的潜在能量。

  复述情节梗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3.理清课文主线,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展现了哪几个画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

  提示: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写一位淘金者在求生旅途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首先写到主人公恐惧的心理,因为狼嚎的声音而恐惧;到傍晚产生了矛盾的心理,死也许就是解脱。以后的几天中,他凭着生命的意识前进,在极度虚弱时,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时也遇到死敌──病狼;于是出现人狼对峙──同样虚弱的人与狼的对峙。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他靠近了大船,看到了生的希望,而人与狼也开始挑战生命的极限,进行了一场闻所未闻的生死决斗。可以通过板书展示文章的主线:

  饥饿觅食(狼嚎、恐惧、矛盾)──产生幻觉(遇大船,“激动”、麻木)──遇病狼(冷静、沉着)──与狼决斗(超越极限)──战胜病狼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四、探究下列问题:

  (1)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下来?

  (2)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3)作品的人物性格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小说中关于鹿皮袋、比尔骸骨描写的作用。

  (5)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探究一:极地恶劣的地理环境、气候、食物的匮乏、体力近乎衰竭、野兽出没……同自然的斗争老是失败,饥饿、寒冷、伤痛紧紧缠住他,他甚至想到放弃:“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说明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某些脆弱成分。但主人公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一面同自然抗争,一面努力地克服自身弱点不断磨炼自己,最终战胜这一切,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极度寒冷──用白铁罐子烧热水,极度饥饿──砸鹿剩骨、吃沼泽浆果,极度疲劳──内在的生命逼着他向前爬,右脚伤残──膝盖和脚鲜血淋漓,撕衬衫来垫,饿狼尾随──时昏时醒,努力提防。

  探究二:主人公意志坚强、富于毅力、不畏困难,同大自然勇敢斗争;在饥饿、寒冷和伤痛中顽强挣扎;在同病狼的搏斗中获得胜利,终于战胜死亡。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意志和“超人”的品质,他的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几乎超越了生命的极限──这就是他的“生命意志”,一种原始的生命的本能力量;“事实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但“内在的生命却逼着他前进”。作家逼真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在同狼最后搏斗时主人公的双手已无力将病狼掐死,但是他顽强地拼尽全力,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用牙齿咬断狼的脖子,“一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像是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然而他还是“硬凭着意志”给灌下去了。正是这像“铅液”一样病狼的血使他得以活下去。

  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是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他没有名字,狼当然也没有,他们只是两个生物,平等的两个生物,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

  探究三:作品最富感染力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同时用大量的人物行动表现自己的性格。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富于表现力的细节描写,如微微泛红的鹿骨头、在苔藓、岩石上留下的血迹、病狼的喘息声与粗糙的舌头摩擦两腮的感觉等,从极细微处着笔,极有质感地渲染人物困窘、残酷的处境。最传神的是对疲倦的描写──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出色地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体力飘散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就是对生命的执著热爱。

  人和狼最后的格斗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他从梦中苏醒过来,因为已感觉到有条舌头正在舐他的手,“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正使出最后一点力量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去,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一种从未有过的奇特的格斗方式,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展开了。渐渐地,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还用另一只手偷袭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

  探究四:根据上下文意,不难判断鹿皮口袋应是淘金者装金子用的,主人公早已丢弃,但比尔居然到死也不放弃,最后只剩一堆有红有白、被啃得精光的骸骨与之相伴。这一种辛酸而残酷的讽刺,正说明了金钱在赤裸裸的大自然中一钱不值,它的存在是对人性的玷污与拖累。

  探究五:作者塑造这样一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命意志坚强,具有鲜明性格和超人勇气的强者形象。文中反复渲染不畏艰险困苦、勇敢顽强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是人的顽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品出“他”对你的启示。(难点突破)

  (1)要勇于面对失败。

  他全身疲乏、伤痛,他失败了,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

  (2)要勇于面对孤独。

  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终于全身而返。

  (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

  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

  (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反思

  ①这是一次大容量、有深度的小说阅读课,也是学生几年来课外阅读的一次“汇演”课,学生阅读的宽度和深度,阅读积累的成效和文学作品鉴赏的水平,在这次课上都充分体现出来了。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经历、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还因势利导,开展综合性学习如何多角度地阅读小说,这样就更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其实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才刚刚开始,我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把学生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渔场”,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②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精神空间。在教学时,我着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但又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始终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通过营造氛围,自然而然地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唤醒了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强烈的人文气息。

  ③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在本课的学习中,作为教师的我也深切感受到积累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内引外联,激活思维,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让我感触较多的是,在教学中,我为学生设置了富有激情的情境,并且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学生同读、同讲、同议,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心灵。而学生们放射出来的智慧之光也激活了我的灵感,使我也感受到有意外之获的喜悦,可谓是师生各得其乐,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愉快!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2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释。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每一天。

  3.尽量当堂背下课文的第二段。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热爱生命》,将练习第二题中的四个句子在文中勾划下来,注意体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对生命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和上一篇相比,这篇散文以说理为主。

  (1)文章第一段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

  讨论后明确,阐释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①“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作者从对“度日”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哲人”的态度对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衬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最后一句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2)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同学再读第二段,然后提问后明确。因为作者认为①“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②“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③在“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之时,“就愈想增力生命的份量”。“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就“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也就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

  (3)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段文章都紧紧围绕“热爱生命”这一中心来谈。第一段,作者从对“度日”的理解谈起,深入到对生命的热爱;第二段,作者用“不过”一转,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第二段谈得更具体,更深入,对我们更有启发教育意义。

  2.比较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几方面

  我们已经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理解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题材都是谈生命;都从“我”的认识,感受来写;两文都是文约意丰,内容深邃。

  不同:①谈论的方式不同。一篇是写景抒情引发出敬畏生命的感悟;一篇是从日常的词语理解入手引发出热爱生命的议论。②语言风格不同。一篇是景物描写细致逼真,语言富于形象化;一篇是采用议论方式,语言较概括。③构思线索不同。《敬畏生命》的线索是从“诧异和震撼”到“敬畏”,《热爱生命》是从“要热爱生命”到“怎样热爱生命(不虚度此生)”。

  3.组织同学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发言,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四)总结、扩展

  通过学习这两篇谈论生命问题的文章,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更深刻了,我们应该爱世界上一切的生命,特别是应该珍惜我们每一天的时光。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段关于生命的名言是这样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主人公保尔说得多好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珍视生命,立志让自己的青春闪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热爱生命》第二段。

  2.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2、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3、 让学生体味小说中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教学重点

  1、 通过心理、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 作品中对主人公觅食过程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主人公力量的来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 《热爱生命》全文;2、 作者的有关资料;3、 外国小说赏析方法的资料。

  学生准备:1、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2、 查找对《热爱生命》的赏析材料;3、 通读全文,试作批注。

  教学设想

  1、 本文篇幅较长,拟采用批注式阅读;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归类整理;课上对文本进行阅读,合作探究,分组对抗,辩论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赏析;课后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生命之意义。

  3、 课前的资料搜集,合作整理拟用2~3天,课堂学习1~2节课,课后拓展1~2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究竟是什么?人,可能无法说清。生命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可能也无法说清。

  生命有时是极其脆弱的。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又无比强大,让你不能不为之惊叹。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就给我们展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二、自主合作,整体把握

  1、 让学生谈谈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跟踪中,最终咬死了狼,他吮吸了狼血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歌颂生命的无比强大。

  2、 浏览课文,作批注。

  教师讲:批注是阅读理解的一大关键手段。在勾画圈点中品读美文,筛选捕捉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创造性地理解文章。批注能帮助我们梳理结构、概括主旨、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炼字)、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要做到精心圈划,运用不同的笔色符号和旁批、总批等形式,批与注结合,大胆设疑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乱画、不粗心、勤动手。

  此法是指在文章正文空白处,即书头、地脚、段尾等空白处,批注的阅读心得、评语、订误和校文等。该法的优点在于:

  (1)批注所感。如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文学赞叹、异议、质疑、评价等感受,顺手利用文章的空白处,加以眉批,方便可取。

  (2)批注一闪念。采用眉批,能及时将阅读中所产生的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3)利于理解、记忆。眉批留下的墨迹,有利于读后研究,加深理解、记忆,还有助于发挥独到见解。总之,眉批后,每隔一段时间,要注意翻看、整理,以利引申、发挥,否则,时过境迁,与时俱逝,前功尽弃。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给课文作批注。

  1、 教师范例: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

  对狼嚎声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荒野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

  2、 学生快速阅读,对“荒原觅食”部分作阅读批注,然后汇报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合作学习,自述所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谈谈自己自读之所得,听听别人的收获,互相取长补短,扩展知识面。

  (交流以个人所得为起点。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但没有无可交流的学生。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可在交流中体验成功。交流以范围分为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以内容分为全面交流和专题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均兼顾个人交流、汇总交流、专题交流几种形式。)

  四、质疑解疑,把握内容

  1、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疑。

  2、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一些问题。

  参考问题:

  (1)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加上一个名字是否更好?(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2)文中一再提到他已不再感到痛苦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求一致,意合就可。)

  (3)文中的他已伤残、衰弱到了极点,最后是什么支撑着他往前走的?

  参考答案:是对生命的热爱。虽然伤残满身,体质极度虚弱,但他的心没死,他对生的渴望之火没有熄灭,所以,他能向着那一点生命的目标不停地、不由自主的前进。

  (4)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比尔无视同伴对自己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向生命的希望奔去,可生命却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比尔比“他”走得快却先倒下了。这正是──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5)“他”是在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是同别的什么抗争?

  参考答案:“他”与其说是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不如说是在与恐惧抗争。作者用精湛的文学笔法,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抗争。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是无法诋毁的,它会让你活下去。不管你面对的是什么,哪怕是要吞噬你的荒野,是吃掉你的野兽,或是饥饿、疲惫,生命都会帮助你战胜它。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参考答案: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五、探究讨论,欣赏语言

  这是一篇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试对它进行赏析,说说它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先作赏析示例,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示例:

  1、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前还是一头小驯鹿,一面尖叫,一面飞奔,非常活跃。”这是一个残缺的生命的一种对活力、健康的本能的虚构。小驯鹿的死,似乎也预示着他在不久也会有相同的下场,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悲哀。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用深奥的语言,但朴实的语言中却有很深的言外之意。

  2、 “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的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计谋已久,也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

  六、拓展延伸,发散创新

  1、 你对比尔的独自离去有什么看法?

  2、 你认为“他”没拿比尔的金子,没吮吸比尔的骨头是不是傻呢?

  注意:

  (1)设计这些具有多向思维、无限定性的开放式问题,可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2)创新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过早对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的思维火花,这些问题的评价一定要采用延时性评价。

  (3)探究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的完整性,要确立动态、全程学习的观念,使教学结束于问号而非句号。课堂上对问题的探究不求数量而求质量,重视探究的深度与广度,重视探究的过程性和持续性。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3、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4、体会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等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安妮日记》这篇课文,我们的眼前仿佛还浮现着安妮“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地用身了撞击那沉暗的铁条”的身影;我们的耳边仿佛还回响着安妮那“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去!”“必须好好活下去!”的声音。小安妮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憧憬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歌颂生命的文章:《热爱生命》。教师领读文中最震撼人心的情节:“人狼搏斗”。

  二、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幼年穷苦,自食其力。曾到北方阿拉斯加参加淘金者的行列。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埋头写作,成为职业作家。长篇小说:《野性的呼唤》、《海狼》等,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在逝世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这篇小说为何有如此的魅力?

  三、学生初读课文,概括中心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受伤的淘金者在唯一的同伴抛弃他之后,孤零零地一个人在草原上拼命寻求生路,他以热爱生命的巨大内在力量和坚强的耐心、意志,维持了生命,战胜了病狼,并最终被科考队员营救的故事。

  四、学生再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故事的开端(1~4段)

  主人公从极度虚弱中终于醒来,感到了新的.恐惧,发现了一头灰狼。

  板书:发现狼。

  2、故事的发展(5~9段)

  一个晴天,他来到河边,看见无际的大海,模糊的觉得有了希望,继续前行,但是一条和他一虚弱的但仍贪婪的病狼始终跟着他,并用饥饿的眼光看着他。

  板书:与狼同行。

  3、故事的继续发展(10~15段)

  内在的生命动力逼着他前进,他发现了同伴遗留下来的口袋,但不想拿走,一直提防着病狼。

  板书:继续与狼同行。

  4、故事的高潮(16~21段)

  在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用尽全身力气,咬断了狼的咽喉,吸了狼的血,维持了生命,战胜了狼。

  板书:杀狼

  5、故事的结局(22~23段)

  他被捕鲸船上的科考队员发现,被救上了船。

  五、三读课文,自主学习

  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为下节课的人物分析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阅读课文,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课文通过“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画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共同赏析精彩片段。

  ⑴ 抽读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⑵ 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牙咬手,手抓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才有可能发生。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死掉了,像“铅液”一样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可以反复阅读,把握语气,体味情感。

  ⑶ 同时,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

  2、学生自由解读其他部分,感悟生命:找出自己感悟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谈认识,谈感受,体会这样写的作用。重点从人物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

  建议:如果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提示、指导,如成功的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可指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怎样的刻画,表现出了人物哪些性格特点?

  示例:

  ⑴ 课文中写他见到比尔的骨头时,“突然间,他不笑了。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如果这些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骨头,真是比尔的话?”

  主人公从这一堆有红有白,被狼啃得精光的骨头中,看到了一种可怕的凶兆:难到比尔的命运不正是自己将要面临的残酷现实吗?同时主人公那宽厚善良的心也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他有许多理由怨恨和鄙视死掉的同伴,然而这种感情却一下子为他对死者的怜悯所抵消了。他觉得不该嘲笑一个曾同大自然作过斗争的死者,更不能嘲笑一个曾一度同他共过患难的同伴,尽管他有不可宽恕的过失。

  ⑵ 课文写到他已靠近那希望之船,却可望而不可即,“那条船离他不过四英里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英里路。这一点,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还非常镇静”“他仍要活下去……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即使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多么坚强有力的生命意志和求生的精神!

  作家紧接着用比喻,用动作烘托心理,形象地描述了主人公精力殆尽仍不屈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鲜明地把他奋力抗争的感人动态烘托出来。

  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找到一丝毅力,比较坚强地划着”。出色的描写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虽虚弱到极点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衬托出他坚强不屈的性格。

  提示: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充分肯定。

  3、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

  4、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欣赏,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它会让你活下去。“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故事情节紧张,却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它只是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

  二、拓展训练

  1、“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课外阅读《热爱生命》全文。

  3、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热爱生命的资料,并谈感受。

  4、我们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自残,甚至轻生,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启发?你能对他们说点什么吗?(可根据情况选择内容)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理解诗歌主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领悟语言的含蓄美——难点

  3、情感目标领悟文章的哲理美,感悟生命、热爱生命——重点

  二、教学方法

  诵读与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入,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最宝贵是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么宝贵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呢?

  介绍随笔: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随笔的表现形式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综合议论,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

  介绍作者:蒙田,(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法国思想家、散文家。曾当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人情风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随笔集》(或译《随感录》)2卷,于1580年出版。

  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蒙田以博学著称,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文章亲切活泼,妙趣横生,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范读

  教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画出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然后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2师生共同点评该生的朗读后用投影仪呈现知识目标

  3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畅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赏析课文

  (1)第一段中,作者对度日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坏日子,天色不佳,令人不快,“度日”是“消磨光阴”,要飞快地度;好日子,风和日丽,要慢慢赏玩,细细品尝,领略美好时光

  (2)第一、二段中,“哲人”、“我”和“糊涂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对生命的理解不同,“哲人”认为是苦事、贱物。“我”认为是优越无比,糊涂人认为是寄托来世,

  对比论证:不同的生活态度

  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希望寄于来世

  聪明的人:享受生活充实

  作者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格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却对这句话没有作任何评论,是说明认为生命是一件苦事,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态度。

  (3)第三段:“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题目是“热爱生命”,为什么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要谈到死亡?

  答案: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把死亡当做一个节日去看待,正是体现作者乐观豁达心胸和战胜死神、战胜困难的勇气

  (4)作者认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享受生活?

  抓紧时间,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有效的利用时间,弥补流逝的光阴。

  文章主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感到苦恼。无论是作为常规生命形态的活者还是特殊生命形态的死亡,作者都在昭示人们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热爱生命。而同学们刚才提出的享受生活乐趣的方法如此之多,只因为生命诚可贵。

  (5)举例谈谈该如何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杰克·伦敦的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体会人物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感知人热爱生命本能、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用音乐开启学生心扉,可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悟音乐旋律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2导入新课

  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学史中,许多大师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更是作者为我们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

  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一个破产农民家庭。童年时他就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这期间,他开始阅读大量的小说和读物。16岁失业,他参加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几个月后出狱。出狱后,他拼命干活,同时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等人的著作。后来受淘金热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描写贫民和工人生活《深渊中的人们》、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人》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

  但是到了晚年,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4背景介绍

  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是描写一个淘金者与饥饿、寒冷、恐慌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生战胜死亡的积极思想。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把握小说情节

  学生复述小说情节,教师引导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途中被朋友抛弃,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他已经有两天没有吃东西,并且迷了路,已经筋疲力尽,不是靠两脚走路,而是用手脚在路上爬了,他吃的是雪水,睡在露天。在荒野的六天六夜中,他仅吃了一二条水塘中的小鱼和四只刚出壳的小松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他奄奄一息时,有一条病狼却时刻尾随着他,舔食着他留下的血迹,觊觎着他的肉体。最后淘金者用智力和毅力咬开了病狼的喉咙,凭着意志吮吸了病狼的血,并坚持着爬到了大河边。最后,他在大河边被几个科学考察人员救起,他在与大自然的拼搏中活了下来。

  2学生自由诵读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3学生重点研读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与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

  小说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小说中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这个人”指代,显然隐含着作者以他作为整个人类象征的用意,而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4学生联系《荒岛余生》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深入领会小说的深刻意蕴

  三、研读,体验延伸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一方面,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篇极为逼真的小说,我们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难等。

  3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疫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作家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讲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选读其长篇小说

  《我的生活故事》和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讲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遭遇,选读其感悟生命的文章《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

  四、课堂小结

  生命是宝贵的,只要心中生命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让我们热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五、布置作业

  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选取不同角度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板书设计

  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

  “这个人”:坚韧顽强、不畏艰险

  饥饿、恶劣的天气

  体力极度虚弱

  伤病、野兽威胁

  教后小记:

  《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1906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寄予着的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在写法上,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在阅渎中,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追求。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7

  一、单元设计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基本追求。这一追求体现出尊重生命价值,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学好本单元,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认识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将为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知识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单元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

  (2)认识人类生命的宝贵。

  (3)掌握在公共场所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处理方法。了解各种保险的种类、保障功能及理赔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活动参与法、观察对比法、情景模拟法等。通过情景模拟在公共场所遇到危险的紧急情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各种保险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自然观,善待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

  (2)认识生命的价值,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从而体会生命的可贵;本单元的学习难点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三、学习内容

  1.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表现。

  2.为什么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3.怎样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

  4. 怎样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

  5.怎样应对公共场所所发生的险情。

  6.“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的原因。

  7.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

  8.怎样让青春更美丽。

  四、学情分析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冲突的时期,正处在心理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时期。初一学生从小学阶段跨入初中阶段,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出现一些变化,随之带来的就是对于这种变化的适应。 由于自身及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学生进入中学后不能尽快地适应中学生活,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的漠视,不懂得尊重、珍爱生命。

  五、课时安排(研究性学习在课时安排中体现)

  第一课时: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主要讲述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哪些?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具体表现?

  研究性学习:主题是珍爱生命,珍爱生活和具体要求时调查学校中有哪些生命存在形式引导学生热爱校园的一草一木,不践踏草皮,不破坏花草树木;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团结同学,珍爱他人的生命。

  第二课时: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主要讲述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的原因是什么?以及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中“行动”指什么?

  第三课时:青春—花样年华。主要讲述青春对人生的重要性。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随笔这种体裁;

  2、能用自己的语言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概括出来,并能将自身理解融入文中朗读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及自身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三、课的类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用汪国真先生的现代诗《热爱生命》来向同学们提问:能从这首诗中看到什么?并抽同学回答,将同学们的回答整合总结,说出引语“今天我们来看看法国作家蒙田对生命的态度”。

  2、介绍作者和随笔这种体裁

  蒙田,原名米歇尔·艾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其《随笔集》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因丰富的思想内涵闻名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正直人的枕边书”,其中涉及了人生重大课题,如教育、死亡、友谊、爱情等。与《培根人生论》和《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

  随笔,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形式灵活多样,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由内容而定。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是一点小感悟。

  与散文不同在于,随笔主“理”,重“讲谈”色彩,面向人生,重哲理感悟,而散文主“情”,重“自白”色彩,面向内心,重生命体验。

  3、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并思考全文分成几个部分

  引领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先讲析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抽读,并提出问题:文中写了哪几种日子,哪几种人?这几种人对待日子的不同态度是什么?

  好日子:风和日丽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贱物“生”之

  糊涂人:枯燥无味、寄托来世态

  坏日子:天色不佳“我”:称颂、乐趣、优越无比度

  一起朗读,讲析第二部分:提问:为什么文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让同学们讨论用原文回答,再对这个自然段进行分析。

  增加生命的分量“死”

  乐于生留住、弥补之态度

  利用时间让生命丰盈饱满

  板书完后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理解,举出能体现对“死亡”的看法的例子(名言名句或名人)

  让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讨论,找出体现作者热爱生命和不懂的句子,老师讲解这些句子。

  A、“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现实今生的枯萎,不会有来世的花朵,要着眼于今世,活出精彩。

  B、“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C、“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生命如此珍贵,更值得我们珍惜。

  D、“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善于享受生命,在死时也不会感到遗憾。

  E、“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生命是一颗饱满的谷粒》,生命的长度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丰富它的内容和质量,希望大家的生命不会因为青春而轻。

  句子分析完后,让同学们结合现实自由回答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六、总结。

  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多姿,虽然短暂,但美丽却在凋谢中永恒。人生没有返回键和删除键,所以要慎用确定键和保存键。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我们已经学完了蒙田的《热爱生命》,加深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明白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重要性,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也让自己不留遗憾!

  七、布置作业:

  以文章第三段最后三句话“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体裁不限。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依据;

  2、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述。

  过程和方法:1、朗读文本,理清思路;

  2、品味文章富含深意的句子,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一、导入

  据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Lancet)上的一篇论文介绍,自杀已成为中国年轻人中最为常见的死因。也有调查显示,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何其短暂,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对待生命?有人会说,这还用想吗?当然是热爱生命呀!但为什么要热爱生命呢?为什么生命值得热爱呢?蒙田有他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蒙田的《热爱生命》。

  二、作者简介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出身新贵族,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是他也喜欢出游,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随笔集》

  蒙田《随笔集》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

  三、朗读课文并整体把握

  1、朗读过程中勾画喜欢的句子;

  2、朗读结束弄清课文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段:从“度日”谈起,阐释了对生命的认识,阐释为什么要热爱生命。

  第二段:过渡。

  第三段:揭示生的本质即死,阐释怎样热爱生命。

  四、内容深入理解分析

  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表现在哪些地方?

  日子分为两种对比:

  “坏日子”要“消磨”、“要飞快的去‘度’”;

  “好日子”要“慢慢”“细细地”“赏玩”“领略”“品尝”。

  “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

  他们“打发”、“消磨”、“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

  “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

  2、对待生命不同态度的两类人,会导致什么样不同的结果呢?

  糊涂的人

  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希望寄于来世(鄙视生命)

  聪明的人

  享受生活,使生命丰盈饱满(热爱生命)

  3、“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五、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结合作者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1、“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2、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3、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六、内容总结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感到苦恼。

  结束语:

  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固定的生活轨道中疲于奔命。从小当学生时忙于考试,快于找工作,成家后忙于生计,生子后又为下一代操劳。在无尽的繁忙中,人的灵性被湮灭,快乐被剥夺,只剩下忙碌与疲惫。那皎洁的月亮,在古人眼中蕴含了情、蕴含了思、蕴含了憧憬,但在当代人眼中,却只是一个布满了环形山的卫星。

  世界并不是完满的,连美神维纳斯都是断臂的,但那种残缺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够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更远离功名利禄,更远离凡俗,更去掉躁动不安的心理,而是在生命的从容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要达到这种高妙超然的乐和境界,需要人们一生去追求。

  七、补充阅读

  1、人生名言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苏格拉底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语

  2、善待生命

  人生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

  但我可以扩展它的宽度

  我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

  但我可以时时展现笑容

  我不能全然预知明天

  但我可以充分利用今天

  我不能要求事事顺利

  但我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学会善待生命善待自己

  人生便少了许多遗憾

  3、比较阅读,请朗诵下面这首诗歌

  热爱生命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八、课后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喜欢的语句,细细品味,并就其中一条写出自己的心得。

  2、比较阅读食指的诗歌《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10

  一、 课文分析:

  这是美国“硬汉小说”的一篇代表作,表达了对人们永不屈服的生命意志的赞美,是一首有关生命力的赞歌。《中考指导用书》要求学生可以“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并获得有益启示,就是学习本文的最主要目的。

  课文分为三大部分,主体为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为故事的开端与发展,第二段进入了高潮。在这两段中,重点分析的内容应有所区别。

  学习本文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他们并不熟悉的生活,如何让他们体会到人的意志所激发的生命力的可贵。在本文中,应当通过分析环境与人物心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渐认识这种精神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主人公和我们一样也有过恐惧,有过对前途的茫然,但在与环境的冲突中,他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了恐惧,继续坚持下去,文章接下来进入了高潮,而主人公最终取得了胜利。通过分析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碰撞冲突,来把握人物的主要精神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作者非常细致地展现了“这个人”所遭遇的各种不幸,以及他与之搏斗时所表现出的绝望、恐惧与振作、坚持,这些过程构成了真实的心理历程。而在冲突的最高潮,安排了一只病狼与一艘帆船同时出现。病狼就是周围恶劣环境的缩影,而帆船代表着希望,两者并行中,这个人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此时作者主要结合动作描写,并通过加入了议论表达自己,细致地体现了这个人在希望的感召下,他个人意志不断地强化,从而激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也发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激发其生命活力的源泉,由此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分析相关描写,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历程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学生练习来完成教学过程。在上课前预习是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预习的检查和进一步的教学来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而在教学中,重点应让学生通过分析环境、动作描写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过程,以此突出文章的主要思想。再通过分析文章中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通过延伸阅读帮助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中心。

  二、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描写方法。

  2、体会文章表现的人物精神及其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人物精神及其意义。

  三、 课前准备:

  参考资料:《坚硬的荒原》(乌拉圭)何塞思里克罗多

  预习作业: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列举主人公遇到的种种困难。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对杰克伦敦相关生平经历,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精神。

  这里是加拿大落矶山脉中的一个小镇,一八九六年,随着阿拉斯加克朗代克金矿的发现,无数人通过一个名叫道森的小镇奔向自己的希望与梦想。淘金潮裹挟着各色各样的人流过道森,他们来了,又去了。道森收留过他们,又遗忘了他们——只有一个人例外。1897年的秋天,一位21岁的美国青年也曾在道森街头徘徊。他的黄金梦最终破灭了,可是,道森在众多的得意者和失意者之中,独独记住了他。他是美国小说家。曾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淘金者,他曾经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直到他拿起笔,开始创作那些不平凡的故事。

  他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他最终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文学形象曾经是整个美国社会青年崇拜的偶像。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平凡绝非平庸,只要你永不放弃。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他用细致的笔调阐述了这个道理。这就是《热爱生命》。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读课文。(教学建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⑴文中的环境描写。(在学生列举环境描写时,可以简单提示一下上下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① 以第2节为主,表现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到处都是模糊的天际线。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迅速地露出恐惧的神色。” 我们从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这片荒原特点的词语——“辽阔可怕”。注意关键字词“荒凉”“模糊”“没有”“辽阔可怕”。这些词语表现这片荒野辽阔到天地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根本看不见尽头,而触目所见的一切都是几乎相同的死气沉沉的东西,没有一丝一毫生命的迹象。而此时此刻,他的脚瘸了,他的同伴抛弃了他,他只能一个人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场面。而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联系下文可以看到他想像他可以走到一片湖泊边,获得食物。但实际上他已经迷路,他想到的这些不过是他在恐惧中给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他将遇到什么?他将面对什么?他是否能够活下去?一系列疑问摆在读者面前,而这仅仅是作品的开端。此时主人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但他没有丧失希望,至少他还想着美好的事情。

  ② 以第24节为主,此时他的眼前出现了与周围荒凉死寂的景象截然不同的事物。“下面是一条流得很慢、很宽的河。他觉得这条河很陌生,真使他奇怪。他慢慢地顺着这条奇怪的河流的方向,向天际望去,只看到他注入一片明亮光辉的大海。后来,他又看到光亮的大海上停泊着一艘大船。”“明亮光辉”“光亮”这些词语让这片景象与上文形成对比。经历了上文中他的恐惧与绝望,此时作者指出他的生命“不愿意死”。此时他的心态起了变化?他起先不相信这是真的,并非像上文一样用幻觉来欺骗自己。接下来他冷静地想到他所处的位置,并且决心即使爬也要接近那艘大船。也就在此时他活下来的希望出现了。而与大船同时出现的是一匹病狼,而这只病狼也想要吃掉他,可以直接威胁他生命的东西也出现了,作品进入了高潮,一场为生命而坚持奋斗的传奇也进入了高潮。

  ③ 以44节为主,是对他家乡和亲人不连贯却极其美好的记忆。“他又含含糊糊地、不连贯地谈到了他的母亲,谈到了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橘树和花丛中的他的花园。”这段描写非常简单,但这一切事物都美好的,温暖的,与前文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他终于获救,即将回来那边温暖中去,作品在这时结束了,“这个人”终于获得了胜利,即将回到那温暖的家乡。

  由此我们发现三处环境描写,表现这个人遭遇的不同阶段:(板书)

  一、荒原——辽阔可怕(开端)

  二、大海——明亮光辉 大船(高潮)

  病狼

  三、家园——美好温暖 (结局)(42—44)

  那么,作品如何具体描述这场生命的冒险呢?我们首先看看大家发现的主人公所遭遇的灾难。

  ⑵列举主人公所遭遇的种种灾难。(教学建议:归纳整理学生的答案,列举出来,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情节内容,为下文的具体分析作铺垫)

  友人背叛(让他一个人面对这片荒漠)

  极度饥饿

  体力虚弱(他到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金子,可是最终他扔掉了所有的金子。是什么让他丢掉自己辛苦换来的劳动果实?当他丢掉最后一点金沙时,他感到绝望了吗?对照比尔的行为,他的身上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

  天气寒冷(在此前,他恐惧甚至绝望了。可是他仍然在走,用尽一切方法活下去。从第19节开始,“这个人”开始了他努力求生的过程。为什么?因为他的生命“它不愿意死”。而支撑他走下去的只有生命了,他大部分时间神志都是模糊的,可是当他清醒时,他就开始确定自己的方位。就在此时此刻,希望出现了。)

  野兽威胁(在希望出现的时刻,最大的威胁也产生,文章进入了高潮)

  伤痛疾病(但生命仍没有放弃)

  明确段落:开端(1—18)高潮(19—41)

  3、分析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这个人精神的伟大。

  在文章的开端,我们发现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学建议:分析文章中的动作、环境和心理描写,找出刻画其心理的关键词语,归纳出他心理的变化过程)

  幻想获救(“苦苦”“尽力”“不得不”等词表现他对于前途命运的执着信念,他以此对抗险恶环境带给他的“恐惧”,使他可以生存下来)——迟疑坚持(“踌躇”“犹豫”既表现出他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在怀疑他是否可以活下来。毕竟如果能活下来这些东西都可以得到,但此时他不知未来如何,所以不想放弃自己努力换来的财富。可他仍尽力治疗自己的脚,吃草找青蛙小虫。尽管他清楚这里找不到青蛙和小虫。他已经开始对自己是否能够走下去产生了疑问的前途产生绝望,但他最终没有放弃,他仍想生存下来,所以他还在寻找,还在走。)——绝望恐惧(“轻轻”到“号啕大哭”表现出他此时此刻的绝望。表面上看他是在捞鱼,实际上他是在寻找活下去的机会,鱼走了,他感到了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他不再想吃东西,表现出内心的绝望。)——顽强坚持(他最终没有放弃,仍然在前进。“藏好”“倒在地上”“扔掉”说明他此时此刻已经把求生放在了第一位,他必须坚持下去,其余的一切都可以放弃。后文比尔的事例表现出他精神的伟大,也说明了他能够战胜荒原的根本原因。)

  我们看到,这个人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过恐惧,也有过自欺欺人的表现。他和我们一样恐惧死亡,恐惧未知的苦难。每个人在面对苦难时都会犹豫,都会不知所措,但关键在于他是否放弃了努力。这个人继续走下去,他没有放弃。为了一个目标不要放弃,坚持不懈,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必然能够取得让别人瞩目的成就。正如《中庸》中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当文章进入高潮阶段时,他的心理变化又是如何?

  重新振作(作者反复强调“生命”不让他死,在第22和第32节都在强调。人的生命本身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此时此刻体现了出来。生命的活力可以让这片毫无生机的荒原也不再充满死亡的气息。这个人开始仔细思考他的位置,开始冷静地看待面前的大海和大船,从而找到让自己活下去的方向所在。生命内在的活力是他重新振作的动力所在,此时出现的大船对于他来说象征着希望。)——顽强拼搏(伴随着希望出现的是一只病狼。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他与病狼之间的搏斗。狼紧跟着他,而不去跟踪那些驯鹿,是因为狼希望他先死。狼在舔他的血迹。狼一点点地逼近他。狼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想咬破他的手。这是人和狼之间最后的搏斗。他尽管气力耗尽,但仍然在等待着,绝不屈服。最终胜利了,他也欣慰地睡着了。出现这只病狼意味着他的生命受到了直接的威胁,而战胜了病狼他也就赢得了这场搏斗的胜利。病狼在这里象征着险恶的环境,或者说是险恶环境的缩影,表现出了“残酷的求生悲剧”)

  (教学建议: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作者用“狼的耐心真是可怕。人的耐心也同样可怕”来表现这场搏斗的过程。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振作与拼搏的细节,围绕“耐心”一词找出关键词语。归纳出病狼的形象。如“喘着气”“慢慢地”“轻轻”“尽最后一点力量”“无力地”,狼病弱但不放弃,如影随形地望着他,用最后的力气企图毁灭他。对应的词语是“静静地等着”“一下子伸了出来”“静静地等着”“无力地”“慢慢地”“紧紧地”。体会这个人表现出顽强的耐心与毅力,他在感到了狼的舌头在“摩擦着他的两腮”才“一下子伸出手”,尽管落空但他毫不气馁,而是“躺着不动”,养精蓄锐,准备那最后一击。尽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来消灭自己的敌人。这是与环境的最后一战。他没有放弃,而是用尽所有的力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此时的他,心理已经变得平静而坚定。“耐心”一词体现出他此时顽强拼搏的心理状态。)

  最可贵的是,他在这时还保持着人的良知,没有吮吸比尔的骨头,没有拿走他的金沙。那么他获救的动力,生命不让他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最后一段中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这正是支撑他走出死亡的原因。只要心中保持一种美好的情感,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决心,就能战胜一切,走向胜利。

  4、分析形象象征意义及其精神。

  这个人:人类的代表。(作者不写他的名字,就是把人类共有的情感赋予了他,他就是全人类。)

  让学生归纳其品质:顽强不屈,冷静坚韧,坚守良知。(这些品质帮助他战胜了环境)

  大海,大船:希望和对于美好的事物的向往。(对照文末他对于家乡的回忆,可以发现无论是大海、大船还是家乡,都是明亮的,说明两者是有着共同点的,象征着他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这种追求帮助他最终战胜了困难,得以获救。)

  病狼:险恶环境的缩影(狼病了,但不放弃,这正是困难的象征,作者刻画其病弱是为了表现其实质虚弱,但却紧跟不放,说明困难的本质)

  5、拓展练习(阅读《坚硬的荒原》一文,说出两篇文章中的相似点)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驰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一杯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杯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杯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答案围绕下面三点归纳:人的生命中所包涵的巨大能量;最大限度地体现生命价值;表现生命力的顽强不屈。(教学建议:结合课文内容中的相关部分回答,可以比较两者不同的内容。)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篇11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阅报等形式收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相关情况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生命现象的思考。

  2.让学生把了解到的汶川地震的情况和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完成“热爱生命”主题作文。

  教学重难点

  对汶川地震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的交流、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

  1.交流收集到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材料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你感触最深的内容记录下来,完成“热爱生命”主题作文。

  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在我国汶川发生了一场牵动世界的自然灾害……

  生(齐答):汶川大地震!

  师:对!今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7.8级的大地震,波及全国十几个省,甚至国外。最近,大家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不断看到有关汶川地震的报道,这其中一定有许多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一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齐答):好!

  三、汇报交流。

  生1:我从报纸上看到,为救援灾区受伤群众,5月12日晚上10点多钟,锦江、武侯两地市民深夜排队献血,我感到这些人真有爱心。

  生2:我上网浏览,看到一位女大学生在接到被埋在废墟底下的父亲的求救电话后,飞奔百里回到都江堰老家,徒手挖掘四小时,救出四位亲人。这真是个生命的奇迹,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生3:当一名记者问幸存者谭斌:“经历了生死的磨难,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他一字一顿地回答:“平安就好。”从他这句再平淡不过的话中,我理解了平安的真正含义,以后我再也不去攀爬大树了,出行也要更加注意交通安全。

  生4:我知道了各国政府、各国人民、全国各机关、单位、团体、各族各界人士都踊跃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这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啊!这种万众一心的神奇力量一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驱走灾难的黑暗,点燃智慧、爱心、勇敢的火把,让弱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生5:我收集到了一幅温总理给运送一位受伤的小女孩的担架让路的图片。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这是对我们国家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

  生6:我也看到了温总理的讲话:“你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幸存下来了,就要好好活下去”。这是多么温暖人心的话,我觉得精神的力量有时会显得更强大,温总理的关怀会更有力地鼓舞劫后余生的灾区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生7:电视上报道,向峨乡现场救援临时指挥者王婉民说:“顾不上救妈了,先救学生吧。”从这大义的话中,我体会到了共产党员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所表现出来的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广阔胸怀。

  生8: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近7万人死亡,2万多人失踪,36万多人受伤。我感受到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之大,人的生命的脆弱。

  生9:四川大地震中,伤亡最惨重的莫过于学生了,有的学校甚至无一生还者。我觉得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学校建设工程应该高标准,高要求,严把质量关,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生10:电视上接连不断地报道有许多人被埋在废墟底下100多个小时甚至170多个小时都顽强坚持,最终获救的故事,这些人的意志是多么坚定,生命是多么顽强啊!

  四、总结、指导写作。

  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汶川地震的材料来看,大家对灾区的情况是极为关注的,对灾区的人民也是非常热爱的。现在大家就把自己收集了解到的关于地震灾区的情况写下来,再加上自己的感受,就完成了我们今天要写的“热爱生命”主题作文。如果同学的交流给你的感受更深,你也可以写。你们觉得有困难吗?

  生(齐答):没有!

  师:关于作文的题目,如果你能想到恰当的题目最好。如果不易确定题目,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感受”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而得到题目。

  五、学生习作。

  六、赏析佳作。

  教师挑选先完成的优秀作品作范文朗读,师生共同评析其优点与不足,让其他同学以为继续习作和修改完善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