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离骚原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屈原 离骚 原文

管理员

摘要:

屈原的离骚原文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

屈原的离骚原文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屈原的离骚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

  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

  惟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余初度兮,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肇锡余以嘉名: 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名余曰正则兮,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字余曰灵均。 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

  又重之以修能。 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芷兮,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纫秋兰以为佩。 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岁之不吾与。 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朝搴阰之木兰兮, 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

  夕揽洲之宿莽(莽宿)。 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春与秋其代序。 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恐美人之迟暮。 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

  何不改乎此度(也)? 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

  来吾道夫先路(也)! 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 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

  固众芳之所在。 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申椒与菌桂兮, 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

  岂惟纫夫蕙茝! 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彼尧舜之耿介兮, 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

  既遵道而得路。 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

  夫唯捷径以窘步。 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 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

  路幽昧以险隘。 祖国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拓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在《报任安书》中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汉人对此无异辞。据此,《离骚》当作于屈原放逐之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后,有说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写作时间当在秋天。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思想内容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关于《离骚》的内容层次,历来有各种不同的分法。大致说来,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再加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是以独白和自我形象的出现开始。诗人先自叙高贵的身世,表示自己具有与生俱来的“内美”。再叙自己的道德和才干,具有先天禀赋,又有后天修养,早就该立志献身干一番大事业。接着叙述对楚怀王的期望,期望他修明法度,驾上骏马奔驰向前,诗人愿为楚国的变法图新作一个开路的先驱者。可是当时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却存在着革新和守旧两派的斗争。诗人举出贤君激励怀王效法,举出暴君的做法警戒怀王。但由于怀王昏聩守旧,弃约变心,结果是“党人”猖獗,世风腐败,连诗人精心培养的人才,也都从俗变节。诗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遇排斥。面临险恶的政治环境,诗人曾产生过退隐的念头,但最后仍表示为坚持正义而九死不悔,决心坚守自己修洁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嫒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是以女媭形象的出现开始,由现实境界转入虚拟的幻想境界。女嬃看诗人如此痛苦,异常激愤,她从爱护诗人的愿望出发,劝诫诗人应当以鲧的悲剧为戒。在没有是非曲直的社会里,忠贞不会见容于世,甚至会遭杀身之祸。因而要他不要那般耿介,而要明哲保身,随波逐流。诗人听后不以为然,并未动摇信念。女媭不能真正理解诗人,这表明人间已无知音。于是诗人便向超现实的境界去追求真理。他渡过沅湘,向舜帝重华陈辞,历数夏商周数代王朝的兴亡事例,陈诉肺腑,表明自己的“美政”理想。他为自己壮志未遂而叹息流泪,即使身死但坚持理想的决心不变。陈辞完毕后转而借幻想的形式遨游天地,上下求索,以寻找志同道合的知己和实现理想的途径。最后上下寻求全归于失败。天上人间,都是一样“溷浊”,蔽美称恶,嫉贤妒能。

  第三部分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蜷局顾而不行”,是从灵氛、巫咸形象的出现开始。诗人周游求索,扣阍求女,相继失败之后,满怀孤愤,便向神巫灵氛问卜,再请巫咸降神。灵氛和巫咸都启示他远行,择明君而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告诫他要及早行动,不要犹疑不决。诗人确信自己留在楚国毫无出路。于是,他按照灵氛的吉占和指引的出路去选择吉日良辰。发轫去国,再次进入了“浮游求女”“周流上下”的幻游境界。诗人经历了一番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远行。就在他驱使神灵、驾驭龙凤、远走高飞、乐舞娱兴、自适惬意、忘掉一切之际,却忽然望见了故乡。局面陡变,情况急转直下。诗人悲从中来,面对祖国山川,他再也不忍离去。诗的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至此达到高潮。

  “乱曰”至末尾一小节为礼辞。诗人在国内不能见容,却又不忍心去国,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只有一死了之。最后,就在这去留的极端矛盾中充分显现了诗人眷恋祖国和决心殉国的高尚精神。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以及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