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炎附势的历史典故-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趋炎附势 历史典故 意思 什么

管理员

摘要:

趋炎附势的历史典故-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趋炎附势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出处】《宋史李垂传》。  【释义】趋:奔走,巴结;炎:热,显赫,指权势;附:依附,依靠。奉承和依附有权……

趋炎附势的历史典故-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趋炎附势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出处】《宋史·李垂传》。

  【释义】趋:奔走,巴结;炎:热,显赫,指权势;附:依附,依靠。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用于指斥那些巴结、投靠有权有势者的行为。

  【历史典故】

  李垂,字舜工,山东聊城人,北宋官员。咸平年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职。他曾编写了三卷《导河形胜书》,对治理旧河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庸俗风气非常反感,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得罪了许多权贵,一直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之人,他用卑劣的手法获取了宋真宗的欢心,从而掌握有大权,加上他玩弄权术,排挤异己,最后独揽朝政。许多想要升官发财的人见他炙手可热,便都争相吹捧他、奉承他,希望可以获得他的赏识,平步青云。

  有人见李垂从来不去刻意地讨好丁谓,十分不解,便问他为何从未去拜谒过当朝的宰相。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以身作则,公正地处理政事,反而仗势欺人,实在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这话很快就传到了丁谓的耳朵里,丁谓对此非常恼火,便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了。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台,而李垂则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都想推举你做知制诏。不过,当今的宰相还不认识你,你是不是应该去拜访他呢?让他认识认识你,一定会有好处的。”李垂淡淡地回答说:“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见到有的大臣办事不公,就当面指责他,以我现在的年纪,又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提携呢?”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新任宰相的耳朵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了京都。

  【成长心语】

  在生活中,美丑、贤愚、善恶、强弱、贫富、成败、得失等等,都会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之差。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人,难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则难免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这种“高度”的比较,往往影响着人们的心态,控制着人们的心理平衡。看透“高度”的比较特性,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自己,身在高处的时候,既能看到低处的踏实又能看到低处的苦痛,不得意忘形,不忘乎所以;身在低处的时候,能看到高处的荣耀又能看到高处的风险,不自轻自贱,不自暴自弃。这是因为,要尊重别人,先决条件就是要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