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通用1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通用1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 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 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 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 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 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 以 为 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 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 、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附录
1、荀子的思想
荀子在本文中所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论”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教育学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学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可见,荀子虽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学习教育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更可以弥补人本身的不足,提高人的能力。
2、劝学(节选)〔战国〕 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却不如学习片刻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唤,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很清楚。驾车骑马的人,并非腿脚特别强健,却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船艇的人,并非都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资质与一般人差异不大,可是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善于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遥远,它的成功是因为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丢下,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寄居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的缘故。】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C(“以为”为两个单音节词)
2.A(通假字依次为:畔、擗;亡、寤;生、陈)
3.C 4.D(横渡) 5.A 6.A
7.a.学不可以已 b.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8.a.第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三,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第四,金就砺则利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b.第一,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第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第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第四,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第五,假舟楫者,非能水,而绝江河
1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D(跬读kuǐ,跃读yuè,舍读shě)
12.A(一、四句是“托付”义,三、四句分别为“寄居”“传送”之义;B.“兴”依次为“发生”“使昌盛”“兴办”“起床”之义;C.“步”依次为“举足两次”“古长度单位”“行走”“使行走”之义;D.“饮”依次为“喝”“使喝(读yìn)”“射入”“喝的东西”之义)
13.D
14.C(A.兼词未译出,应加上“从这里”;B.“积善”与“成德”的承接关系未体现;D.“圣”非专指)
15.B(其中第⑤个比喻是从反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第⑧个比喻应是正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
16.①专心致志 ②积少成多 ③锲而不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课堂练习(略)
《劝学》课堂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粗词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 )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学不可以已
2.下列每组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与徐公孰美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主人乃寤而请之
D.君子生非异也 既陈而后击之
3.选出对下面句中“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骐骥一跃②用心一也③不能十步④驽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然抚尺一下,君响毕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常。
5.下面“者”字用法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之美我者②非能水也③晋军函陵④填然鼓之⑤树之以桑⑥既来之,则安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⑧登泰山而小天下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二)、阅读部分(3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8分,每空2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课文标题是“劝学”,文章开篇即揭示出了中心论点
a.它是:_________________。 b.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特色是运用一系列比喻(即喻证)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a.本文段所用的比喻共有四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
b.由喻证所形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6分,每空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为了“劝学”,作者在本文段中采用了直接论证,接着又甩开笔墨,作了一系列喻证。
a.本段的直接论证是(限16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喻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由直接论证和喻证推出了著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限12字)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8分,每小题3分)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边注音、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不积跬(ɡuǐ 半步)步;蟹六跪而二螯(áo 蟹钳)B.骐骥(qí jì 骏马)一跃(yào 跳)
C.驽(nú 劣马)马十驾,功在不舍(shè 停)D.锲(qiè 刻)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雕空)
12.下面各组中同一个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 女寄言于母 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 忧劳可以兴国 以兴利除弊 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 五步一楼 乃自强步 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 中军置酒饮归客 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 日食饮得无衰乎
13.下面复句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锲而舍之②朽木不折③锲而不舍④金石可镂
A.① ‖ ② | ③ ‖ ④ B.① | ② ‖ ③ ||| ④
因果 递进 因果 假设 并列 假设
C.① ||| ② | ③ ‖ ④ D.① ‖ ② |③ ‖④
假设 因果 假设 假设 并列 假设
14.下列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兴焉 译:风雨就会兴起。
B.积善成德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
C.而神明自得 译:于是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
D.圣心备焉 译:孔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15.本段用了10个比喻,对其所论证的道理及论证的角度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6.用三个成语总结本段段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是一个作文题,想想该怎么做。
谈“善假于物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3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丁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和方法:
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
1.比喻论证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指导学生参阅《讲练通》(作家作品、相关知识)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
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学生阅读课文,自学释疑
要求:学生完成《讲练通》“基础自主预习”部分
三、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参考答案】“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参考答案】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参考答案】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参考答案】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
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四、质疑探究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参考答案】
1.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
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5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6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习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
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习”,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7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8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 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 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 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9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刮目相待(刮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背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1
六、课堂练习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10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习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读熟读课文
1、范读。教师范读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
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四)、研读赏析文章
1、分析语言(分组表演阅读)
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人物形象(研讨法)
孙权:善权,从自身出发。吕蒙:善学,虚心。鲁肃:尊重有学识的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积累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布置作业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型:
自读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再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二、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三、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
(二)出示目标,自主学习。(8分钟)
(三)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1、复习回顾:(3分钟)(大屏幕出示重点)
根据小组课前展示情况,用3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要点。
2、再读课文,根据下列小问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5分钟)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0分钟)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4、拓展延伸:(6分钟)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5、当堂检测(5分钟)
6、作业设置:(3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