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原文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夜曲》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
《秋夜曲》原文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夜曲》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释: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何:何其,多么。
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暗虫:暗处的秋虫。
通夕:整晚,通宵。
响:鸣叫。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寄:寄送,寄达。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赏析:
丁丁漏水,即漏水丁丁,丁丁是水漏滴水的声音。古代人没有钟表,就用许多别的方法来计时,夜漏计时就是其中的一种。即用铜壶的滴水声来计算时间。“丁丁漏水夜何长”,作者一入笔就动了真情感。计时的夜漏在寂静的晚上发出清脆的“丁丁”声,一滴一滴像是滴在了女主人公的心坎上。何以觉得夜长?因为她一个人在月下,独守空房,独品寂寞,百无聊赖,数着夜漏的声音,心思早已飞到了镇守边关的夫君身上。而“夜夜思君不见君”,所以埋怨说“夜何长”。
心烦意乱、魂不守舍的她将目光移向了天空。遥无边际的薄薄的云彩的缝隙里露出了一缕一缕的月光。月光?这实在是一种特别的所在,因为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对它寄寓了太多太滥的情感。望月思人,对月怀远,更加浓了她对夫君的思念。
第三句和第二句一样,依然是一句景语。秋天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彻夜彻夜地鸣叫。“通夕响”是说秋虫鸣叫的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彻夜不眠的相思之苦。她听着秋虫凄凄的鸣叫,以为它们也是因为天气转凉而发出的哀号,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她的夫君身上。触景而生情,睹物而思人,情真而意切。
末一句直抒胸臆,情意毕现。“彻衣未寄莫飞霜”像是女主人公情不自禁地给夫君的同事或领导嘱托的一句话,又像是面对老天爷的企求,真切而感人。她担心什么呢?她在漫漫薄薄的月光中,数着夜漏的丁丁声响,听着秋虫的彻夜鸣叫,想着她的夫君,天气变凉了,她给他做的御寒的棉衣不知道他收到了没有。要是“征衣未寄”就先请“莫飞霜”!这似乎有点不讲理,正是这种不讲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闺思妇对守边征夫的担心和挂念,让读到这首诗的游子征夫的心头一片阳光。
中唐时期,朝廷连年对外作战,藩镇之间时有摩擦。“彻衣未寄莫飞霜”代表着中唐时期的广大劳动妇女的共同心声,反映了社会底层百姓的精神生活,有着普遍的代表性。
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给张仲素以极高的评介,他说“江宁之后,张仲素得其遗响”。《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九首,多为乐府歌辞,以写闺情见长。他的闺情诗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一百年后,晚唐女诗人陈玉兰的一首《寄夫》中似乎可以看出这首《秋夜曲》的影子:“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两首诗表现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宫闺女子对丈人的思念;抒情的角度也是一致的,都是从女子的角度出发。所不同的是,张诗中触动女主人公思夫情感的是夜漏、薄云、月光、秋虫等秋天夜晚常有的景和物,而陈诗中则成了西风和书信。“寒到君边衣到无”似乎成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回声,相较而言,前言没有后语情思缠绵,意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