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原文及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原文及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作者:许浑
朝代:唐朝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译文
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长安;我仍自在逍遥做着渔樵梦想!
注释
1、长亭:常用作饯别处,后泛指路旁亭舍。
2、太华:华山。
3、中条:山名,在山西永济县。
4、迥:远。
5、帝乡:指都城。
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赏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读者由此可见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作者简介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进士,历官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其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有《丁卯集》。
许浑的主要影响
许浑诗作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歊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
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
另外,学术界说许浑是《清明》一诗的作者,多有争论,有待考证。
其诗现存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
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
《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