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二首》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词二首》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词二首》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词二首》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作品原文
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⑴, 我言秋日胜春朝⑵。
晴空一鹤排云上⑶, 便引诗情到碧霄⑷。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⑸。
试上高楼清入骨⑹, 岂如春色嗾人狂⑺。
词句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⑸深红:指红叶。浅黄:指枯叶。
⑹入骨:犹刺骨。
⑺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白话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品鉴赏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总结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
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有《刘梦得文集》40卷,现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为北宋时辑录,收有遗诗407首,杂文22篇。
刘禹锡简介
是汉代中山靖王之后,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在刘禹锡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江南做官,所以刘禹锡也成长于江南水乡之中,在这段时间刘禹锡刻苦的学习儒家学说,因为天资聪慧,所以年纪轻轻的就小有才名。
后来刘禹锡考上进士,进入官场,之后因为家中长辈去世就丁忧回家守丧,后来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升迁到了监察御史,恰好和韩愈、柳宗元在一起为官,三人因此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刘禹锡积极参与政治,和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一起成为了改革的重要人物,在改革期间,他们施行了不少有力的政策,但是因为触动了原有阶层的利益,所以改革失败了刘禹锡也被贬外地,从此开始了他不断的流放贬谪生涯。之后的时间里刘禹锡几次被召回京城,但是都没过多久就被贬到地方去,直到23年之后刘禹锡才得以回到洛阳安定下来,晚年的刘禹锡已经看淡了官场上的名利,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和好友的交流吟诗作对上,留下了不少的佳作。
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禹锡是唐朝年间有名的大文豪,在当时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诗文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常年的贬谪刘禹锡心中有着很多的愁苦,再这样悲痛的心理之下,刘禹锡的作品之中有着不少的哀戚之意,但是刘禹锡悲伤之余,从来不曾绝望,始终有着斗争的欲望。
纵观刘禹锡的诗文生涯,他的很多诗文都揭发了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讽刺权贵,也是因此他一次次受到上层的打压,但是这样的打压并没有让他丧气,反倒是增长了他的文人气质。刘禹锡一生受到过很多的打击,也曾经贫困潦倒过,但是这反倒是养成了刘禹锡乐观向上的心态。刘禹锡的诗词大多都是简单清新,有着不少的哲学色彩,或许这和他哲学上的研究也有着关系。刘禹锡在儒家经典上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于天人的思想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的思想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唯物主义的倾向,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较积极的态度。刘禹锡还用自然研究来辩驳了自古以来佛道两家对于“空无”才是世界本质的理论,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有着自己的过程,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刘禹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在唐朝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一生仕途坎坷,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屡遭贬谪,在地方上为官,到了年老才得以回京安养,但是这样的生涯也锻造了他不屈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文学哲学的研究之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观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选刘禹锡的诗句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