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课评总结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穷人 总结

管理员

摘要:

《穷人》课评总结(通用7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穷人》课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穷人》课评总结(通用7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穷人》课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穷人》课评总结 1

  一、 本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框架设计有新意开课伊始,顾小燕老师紧扣课题《穷人》,用一个框架问题引领:课文写的是穷人,字里行间没有一个穷字出现,却把穷人生活的贫穷表现的淋漓尽致,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探究。学生默读、勾画、思考穷人生活的贫穷体现哪些方面?由于问题明确,引领性强,学生阅读探究开展的深入、细致,反馈交流具体、有序、实效性强。通过读议相关语段,学生从屋内装饰、吃穿用度、夫妇忙碌、天气恶劣等方方面面真真切切感受到穷人生活的贫穷,对桑娜一家及邻居西蒙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从而对下文进一步感知穷人心灵之美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阅读探究又用一个大的框架问题引领:有人说《穷人》一课全文没有一个“穷”字,是因为穷人并不穷,他们是人格上的富翁,你支持这种观点吗?在此问题引领下,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组内阅读批注,组员之间交流、质疑,从环境描写、事件描述、人物心理、语言描写等,深入到人物的思想深处,理解桑娜勤劳持家、心疼丈夫、照顾孩子、关心邻居等诸多美德,尤其抓住桑娜 抱回孩子的矛盾心理描写,体会省略号用法,反复朗读感悟,抓住“忐忑不安”一词,对照桑娜当时的真实生活情形,设问:如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如果不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学生通过读议、讨论,脑子里勾画出桑娜种种矛盾不安心理:愧疚、担心、坚定。从而设身处地理解桑娜的忐忑不安,进而理解桑娜义无反顾抱回孩子的善良美德。在学生充分感知桑娜美好品德的基础上,出海归来的渔夫以他的勇敢、善良、有担当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穷人物质的贫穷,精神的富有,顾老师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感受桑娜夫妇共同拥有的“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人格魅力,水到渠成般领会了文本所要传达的主旨。框架设计大而富有新意,赋予了《穷人》这节课教学的大气、有序、活力、魅力。摒弃了繁琐的问答式阅读理解,为老课新教、长文短教进行了有益、有效的探索。

  (二)合作探究重实效合作探究,人人参与,交流反馈,生生互动,是课改的产物,也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但是如何让合作学习适时、实效,不走过场,是每一个老师孜孜以求的教学效果。顾老师的课有几处合作学习,其中一处是从文中字里行间读出“穷”,感受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一处是阅读感悟桑娜抱回孩子的忐忑心理,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这两处都是文本阅读理解感悟的重难点所在,选择这两处展开合作学习,首先做到了适时。此外,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生生互动、交流反馈也确实达到了实效。学生在明确的问题引领下,个体阅读勾画、组内探究互补、全班交流反馈,学生思维不断碰撞,阅读探究走向深入,很好地理解了文本主旨,实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

  (三)读中感悟有真情怎样有效的实现读中感悟,读出作者借助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读出对文本准确、真切、深刻的理解感悟,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着力追求的理想境界。课文较长,顾老师精心选择朗读内容,尝试运用多种朗读方式,着重引导学生心怀同情,读出文本字里行间表现出的穷人生活之极度贫穷;心怀理解,读出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心怀敬意,读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共同拥有的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德。

  (四)巧设话题诉真情精心设计切合学生生活、贴近文本主旨的开放性话题,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实现自己情感的升华,人格的飞跃,是有经验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擅长运用的教学手段。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顾老师设计了这样一组话题: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很幸福,因为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很 ,因为 。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学生纷纷从不同侧面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感受,对桑娜夫妇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精神的敬仰,至此,《穷人》一课全文没有一个“穷”字,是因为穷人并不穷,他们是人格上的富翁,这种观点已经在学生心中牢固确立。

  二、几点需要改进的建议:

  (一)课堂朗读更深刻准确些。如桑娜抱回孩子的忐忑不安,学生品读还是不够深入人物内心,尤其是和丈夫对话时的心神不定,语言试探,欲言又止,到最后得知丈夫态度后的如释重负,学生明显不能准确把握,所以读起来感觉不能淋漓尽致表现人物复杂情感世界。这和学生年龄、生活经历有关,当然也和教学时的情景创设、教学铺垫欠缺有关。

  (二)阅读探究再充实深入些。课文较长,教师力求抓住文本主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感悟,比如穷人的生活贫穷程度,桑娜抱回孩子后的矛盾心理,桑娜夫妇共同的勇于承担,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但是文本想要传达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邻居西蒙临死前把孩子用衣服包好,还用旧头巾抱住孩子的小脚,两个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可见母亲临死前忍受了怎样的痛苦,让自己尽量安静地离去,不惊扰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怎样的贫苦无依,又是一种怎样的伟大母爱!另外,夫妇俩的对话中,有片刻的沉默,各自心中在想什么?文本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允许我们的阅读探究酣畅淋漓。

  (三)课堂学习更自主化一些。框架设计富有新意,引领性强,但框架下的阅读探究毕竟还是被牵引的成分居多。“问题导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深化理解;总结梳理,巩固升华。如果课堂上能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出探究问题,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教学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顾老师课后会进行反思,我们的每一位老师,上过的每一节课,每次的教学活动,都会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断学习,勤于反思,勇于改进,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日趋完善,日臻完美。

  《穷人》课评总结 2

  讲授的是“穷人”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这个“沉”在我理解,它有好几种含义。一、这个“沉”是指老师的声音低沉,就是这低沉的声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也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桑娜共同承受着心灵的煎熬。二、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文中蕴涵着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性格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穷人》课评总结 3

  《穷人》是九年义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教材第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在沙皇黑暗统治时期,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收养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那种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赞颂穷人富有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理解各种写法的基础上,练习续写。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这是一堂扎实、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能够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

  二、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描写桑娜心理描写的语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建议:

  在给学生留续写的任务时,不能直接给一个大的方向去写,应该给学生一个场景,让学生根据给的内容去写,这样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穷人》课评总结 4

  高老师执教的《穷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的读和悟,演绎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对话、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使他们较好地感受、体验了课文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大框架的设计很有气势

  高老师上课很大气。开头以“穷人很,但是他们很”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对比中深入挖掘人物的品质。如此精彩的导入,设计得耐人寻味,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好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后面课堂教学就“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其实不穷?”引导学生在这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二、品味人物切入巧妙

  高老师对课文的处理重点在两个部分,一个是通过桑娜的表现与环境描写形成对比,重点体会人物的善良、勤劳。这也是一般教师常做的。但她并没有在这一部分多做停留,而是把视线放到了一个“配角”——西蒙的身上。高老师引导学生揣摩西蒙临死前的心理,抛出问题“她为什么在临死前不把孩子托付给邻居桑娜?”进而让学生在写话中体会母爱的伟大,穷人的善良和体贴。真可谓是天衣无缝,妙手无穷。

  三、“读中悟情,说中悟情,写中悟情”

  本节课高老师强调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通过“读中悟情,说中悟情,写中悟情”这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朗读以桑娜的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为重点,朗读形式多样,有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而穷人其实不穷则是由学生自由口味交流出来的。要求学生练笔,写一写西蒙的心理活动,在说写的过程中感受到西蒙和桑娜一样,同样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人穷心灵美”令人肃然起敬,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同时还对本文的心理描写进行了及时的仿写和练习,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四、写作特点融合教学中

  高老师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最后又在对比中,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取向,进行了课题的辨析,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总之,高老师的这堂课,真正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穷人》课评总结 5

  听了练添连老师执教的《穷人》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穷人》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精读课文的内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为课堂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执教这一课时练老师根据学案思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能借助学案使感悟人物桑那与渔夫的高尚品格,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这一堂课中有以下两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契机,体现教师科学的学生观。

  课一开始,练老师就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写旁批,让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为下文的理解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很好。

  2、以读促悟,感悟人物品质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两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练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带领学生边读边感悟当时的心情。在细细的揣摩之下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整体上来说,整节课结构严谨干练,思路也很清晰,从文本的学习到拓展训练,充分体现自主建构这样的教学理念。

  一堂再精彩的课,也会存在它的缺陷。在练老师的课堂中,我认为有个地方如果能改进一下,也许会更好!:“读”方面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这节课中,我虽进行了读的训练,但读的不充分、不畅快。我认为在重点之处还应加大读的力度,反复地读,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情感。除了重点之处,我认为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导读,不能因为非重点之处怕耽误时间,就忽略掉,要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的读。这就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

  《穷人》课评总结 6

  听了林老师上了六年级《穷人》这一课,感受颇深。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思想活动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林老师的亮点有:

  一、以课题引入,读题激疑。

  全文除了题目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因此,在教学时,林老师用第一课时引导孩子们体会“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贫穷”做得非常好。

  二、学习方法指导到位。

  在教学时,林老师通过自主研读引导:读文,找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语段,不同符号勾画,反复研读体会品质,旁批读后感受与同桌交流。学习方法指导很是到位,要求也相当明白。

  三、朗读中感悟,加深体会。

  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在朗读中重现画面,勾绘画面,再朗读中体会人的的心理,再朗读中感受主人公生活的窘迫,内心的纯良。

  四、抓住重点引导想象和理解,抓住细节引导学生感受文本魅力。

  林老师上这节课时,抓住“时间还早”这样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体会细节的内容与作用,点抓得准,重视落实语文知识点的训练和讲解。

  《穷人》课评总结 7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赵老师则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心里活动的描写作为重点品读,通过让学生用感情来朗读,用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不但让学生从而受到爱的教育,更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为之感动——心头漾起一丝温暖。他为我们呈现的情感盛宴使浓浓的情弥漫于整个课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充分张扬,精心的语言品析设计又使“工具性”特质巧妙彰显。教学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

  赵老师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梳理桑娜混乱的心理活动,抓住“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他会说什么呢?”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潜入文字品词析句,探究、揣摩桑娜的内心思想,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感悟主人公善良、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