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沁园春 长沙

管理员

摘要: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沁园春 长沙》,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必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为主,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的趣味。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高中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xxxx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xx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

  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感教育的优势。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很出色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古诗词的体裁抒发现代的革命激情,使古代的体裁焕发时代的生机。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常常借用古诗词的体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具特色。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上面谈到诗歌的语言精练又极具有表现力,所以我将知识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诗词规律,了解毛泽东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除了要求在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在能力方面也又要求。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体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在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同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诗歌的用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体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意象的学习,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诗歌时只要求解决字音形的问题和诗歌的主旨即可,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的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习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于是我将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通过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突破难点。

  由于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有关革命的诗文有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我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诵读法为主其它教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首先,采用诵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另外,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其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如“看”字所领的意象色彩鲜艳,景色开阔,生机勃勃,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于“悲秋”的主题,体现出对作者乐观态度与积极的心态。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此,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湘江秋景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想其它有关“秋”的诗句进行比较,比如:将杜甫的《登高》和这一首《沁园春

  毛泽东是一位有政治家胸怀,军事家气魄,独具魅力的诗人,仅凭一首诗歌是不足以了解他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园春雪》,有助于体会诗人广阔胸襟和磅礴的气势。比较一些其他写“寒秋”的诗词与课文进行比较(比如与杜甫的寒秋名作《登高》相比较)。

  另外,“知其人,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由于高中生对革命背景等有厌烦心理,贯彻高中语文课标中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和审美体悟的要求。我不用该诗歌的背景导入,以秋景入手。抽取一两名同学简单谈一下自己对深秋的印象,然后引领大家一同联想关于秋的诗句。由上述的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千古都有悲秋的主题,然后看毛泽东是以怎样的心态和笔触来描绘湘江边的深秋的图景。

  (二)分步实施

  第一步: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由于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沁园春雪》,对沁园春这个词牌名有所了解,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同时由题名、括号内的时间及小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的1925年在长沙写下的。进而对作者些这首诗时的相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诗。

  第二步:整体感知。诗歌的美在朗诵中得以最直接的感知,我在课上放朗诵的示范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诵,然后请学生谈一谈对全诗的感受。

  第三步:描绘图景。要求学生将前三句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明确前三句的信息——交代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人物(诗人自己“独立”)。第四句的“看”字作为领字领起后面的景色,我重点从景物(山林江舸鹰鱼)及景物的修饰词入手分析。分析在写景中由远山层林到近江百舸,由仰视“鹰击长空”到俯视“鱼翔浅底”,全方位的视角,描绘出一幅立体的风景画。在这些修饰词上,用语精准(如“染”字),大气(如万、层等),色彩鲜艳(如“红”),动作性强(如染、争等)体现出蓬勃的生机。接下来请学生描绘他们读过诗后在课前画下的秋色湘江图,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幅从网上找来的秋色湘江图,让学生评比两幅图的优劣,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诗歌语言所营造的画面美。

  第四步:体味情感。诗人从“怅”字转入抒情,带出下半阙忆事抒情。所以在这里要对毛泽东少年时期在长沙的活动作一些介绍。然后分析重点的词如:“携”“侣”“同学”等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有时代特点,“恰”字引起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重点分析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会诗人的一番少年豪情。结合上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要学生思考诗人在下阙是否已经做了回答。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腔少年拿云志,由象入境,由景入情,突破难点,完成情感目标。

  (三)结课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作业布置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②结合本诗,将它扩写为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字数不少于五百字。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进而加强对本诗艺术层面的理解,提升诗歌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③预习第二课《再别康桥》。《再别康桥》也是一首写离别的诗歌,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试着体会两首诗歌完全不同的审美倾向,两种不同的诗歌之美,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立独立深思

  景物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

  看湘江秋景图修饰万层漫百(生机勃勃竞自由)

  红染碧争击翔

  方位远近仰俯(开阔视野)

  问直抒胸臆

  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忆怀人忆事

  中流击水图浪遏飞舟

  【设计说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出自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编织多彩的梦想,属于课内讲读课文,对中职学生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毛泽东的诗词很多,不少诗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中职学生的必读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过《沁园春·雪》,对诗词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文学鉴赏水平不高;他们充满梦想,憧憬未来,但缺乏为实现梦想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往往只是心动而没有行动。所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显得非势在必行。

  三、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把握意象,了解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会阅读和鉴赏其他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领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

  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诗歌的用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诗歌时只要求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和诗歌的主旨即可,而根据国家中职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的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习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于是我将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由于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有关革命的诗文有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我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中职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诵读法为主其它教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首先,采用诵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

  其次,情景设置法。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二)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习惯

  2、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组织活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综合能力。

  4、讨论法:引导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由于中职生对革命背景等有厌烦心理,贯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和审美体悟的要求。我从毛泽东的手迹《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入手,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感受中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歌的美在朗诵中得以最直接的感知,我在课上放朗诵的示范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诵,然后请学生谈一谈对全诗的感受。

  (三):描绘图景。整首诗歌可以概括为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四):重点字词分析:以湘江秋景图为例

  (五):体味情感、突破难点。结合上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要学生思考诗人在下阙是否已经做了回答。重点分析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会诗人的一番少年豪情。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腔少年拿云志,由意象到意境,由写景到抒情,突破难点,完成情感目标。

  (六)课堂小结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七)作业布置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②结合本诗,将它扩写为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字数不少于五百字。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进而加强对本诗艺术层面的理解,提升诗歌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八)、歌曲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歌的艺术美,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3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毛泽东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毛泽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面,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

  我将带领学生品读词描绘的四幅画面,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和中流击水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出词中认为锤炼精彩的字,说明精彩在哪里?二是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三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做了哪些精心的构思布局?我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懂得欣赏作者创作时构思布局的独特,感受作者的用心。

  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我将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8226;咏梅》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毛泽东的理想和抱负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词加以赏析,写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湘江北去

  看(景)问:谁主沉浮

  湘江秋景

  借景艺术

  抒情作答

  峥嵘岁月

  忆(事)答: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4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鉴于此,特制定以下几点宏观的教学原则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教学设计

  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3(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5、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3)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9、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意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宏大的意境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反复诵读方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五,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三、说学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自主画出词中的意境和带入角色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以美读为线索,分三步学习(韵味、情境、人生)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结合视频联想秋天,并对比古人笔下的秋天来导入毛泽东笔下的秋

  2.初步朗读,疏通字词。

  3.结合韵味示意图,初步感知美读。

  4.进入美读的第二层次,情境。也就是说我们读诗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读进作者创设的意境。

  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其次,解题。区分词牌名和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重要动词,分段解析,从词中众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本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壮的气势。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由“看”所引导的怎样一幅画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非常独当、传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染”为什么用得好?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出来。

  (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从毛泽东人物性格和写作背景两个角度。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的忧思。

  下面齐读上阕。

  (4)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豪迈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立——豪壮看——欣喜问——忧思

  忆——自信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细致的感情,这还不够。美读的第二点的情境。我们不但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境

  3.人生(美读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者的抱负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其意味

  2、按美读要求诵读《沁园春雪》

  3、试比较两首词的“情”与“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以便课后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立“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自我评价五个部分。

  【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这一板块。本词词中有画,刻画了四幅图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说学情】

  高一学生

  【说任务】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再结合专题教学要求和本科特点,依据新课标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背诵这首词

  难点:体会深秋意境和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12345……具体介绍如下

  1、情境导入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介绍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这抒写旧地重游,抒发激情壮志。

  2、初读感知

  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圈点法自由朗读文本,激励学生在初读文章的同时,注重自主体验,启发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提升语言表达、分析归纳、自主学习等相关能力。

  3、赏析品读

  我将综合运用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法、评价法、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集体朗读、自由品读、自主思考、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过程,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通过重点字句分析之后,为突破重点,更好地把握文本主旨准备。

  ①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②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设计】综观全词,作者造像写意、借景抒情、深沉发问时;怀人忆事,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江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有个好板书,但格式不太会弄,拿这个顶包吧)

  4、拓展延伸

  课下找到毛泽东另一首词《沁园春·雪》进行对比阅读。

  【自我评价】

  充分体现了先生后师的原则,任何环节学生先行,以学生为主导。实施过程时注意事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要只关注明星学生。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7

  1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通过沁园春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沁园春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⑵、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朗诵沁园春长沙原文来培养朗诵能力

  ⑶、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2学情分析

  在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中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静女》、《氓》、《离骚》、《短歌行》等诗,对一些基本的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都有所了解,掌握了基本的读诗的方法,但是未能很好地读懂诗词而词又是刚接触的一个新的内容,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就更加有难度了前一阶段,我们已向同学们介绍了词的相关基本文学知识,并且了解了读词的方法,即从诗人、诗题、注释、诗文四个方面着手鉴赏诗歌,在鉴赏诗文时特别要注意划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连贯地来理解诗的主旨本课主要是检测同学们对读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另外在前一阶段的诗词朗诵中,发现学生们一般不会投入情感去朗诵,这对诗歌的理解又是另一个障碍本课希望通过各种朗读形式来培养一定的朗读能力,以朗读促理解。本沁园春长沙教案的教学课型为新授。

  3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⑵、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8

  1、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第四册《词二首》,必须考虑到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2、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3、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对图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4、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⑧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水调歌头游泳》,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在电脑动态板书中,用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使板书更加美观,活泼生动,鲜明醒目。而小结课文时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则概括、系统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排在中职语文教材基础版(修订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必读课文。本单元主要以提炼文章的主旨为学习的重点的,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思,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提炼和把握文章的主旨是这个单元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培养职校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排在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长沙》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并以其雄浑豪迈的情感担负培养学生提炼主旨的训练任务。本课具有明显的情感教育的优势。中职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中职语文第二册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很出色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古诗词的体裁抒发现代的革命激情,使古代的体裁焕发时代的生机。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常常借用古诗词的体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具特色,其诗歌的语言精练又极具有表现力。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诗词规律,了解毛泽东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除了要求在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在能力方面也又要求。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体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在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同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诗歌的用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体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意象的学习,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职校的学生在初中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诗歌时只求解决字音形的问题和诗歌的主旨,而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的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习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于是我将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通过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突破难点。

  由于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有关革命的诗文有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我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职校的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诵读法为主其它教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首先,采用诵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另外,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其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如“看”字所领的意象色彩鲜艳,景色开阔,生机勃勃,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于“悲秋”的主题,体现出对作者乐观态度与积极的心态。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师生多向谈话和提问研讨是我的策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讨论评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媒体展示的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毛泽东是一位有政治家胸怀,军事家气魄,独具魅力的诗人,仅凭一首诗歌是不足以了解他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园春雪》,有助于体会诗人广阔胸襟和磅礴的气势。另外,“知其人,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与准备

  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与初中知识衔接的问题,所以设想在导入中联系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形成知识的系统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热情,更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十七八岁的中职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设想与十七八岁的作者的雄心壮志何其相仿。用十七八岁的花样年华和壮心引入课文,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分步实施

  第一步: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诗歌的美在朗诵中得以最直接的感知,我在课上放朗诵的示范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能初步感受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背景介绍。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广阔的层面上理解诗歌德主题和思想。只有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时的相关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本诗的主旨和作者的革命精神。

  第三步:朗读、整体感悟。要求学生听录音感受,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强化了感官和情感,以情感启迪思维,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通过讨论明确课文的几幅画面,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四步:体味情感、品味鉴赏。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从细处着眼,抓住关键字句展开师生多向对话,师生互动,理解诗歌阔达的意境和豪迈的情感。并根据课件的直观与形象体味对比手法和意象的塑造,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领会作者主宰大地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树立胸怀人民,心系祖国的情怀。

  (三)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比较分析《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

  让学生各抒己见,突破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五)结课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作业布置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以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兼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

  ①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②

  1、这首词上阕,下阕。体现出诗人的情怀。

  2、找出上阕的文眼,并写出这个字统领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3、找出下阕的文眼,并写出这个字统领的抒写情怀的句子。

  4、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0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 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1

  1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3重点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评论(0)学时重点

  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

  【讲授】沁园春·长沙——导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

  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

  (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观主观主观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1*沁园春长沙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沁园春长沙

  1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学时重点

  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沁园春·长沙——导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

  (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观主观主观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2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地位与作用: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 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教学方法:

  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 课时安排:

  一课时

  5 教学流程:

  (一)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 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 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 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 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 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4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 漫江碧透,(江中)

  中 看 百舸争流。 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 鹰击长空,(空中) (画 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 怅寥廓,

  中 怅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 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 同学青春年少

  忆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岁月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 到中流击水, 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 浪遏飞舟? 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7布置作业:

  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 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3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明:一、对教材的认识;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三、重点难点的定位;四、教学方法的运用;五、教学时间的安排;六、教学流程的设置;七、作业的设计。

  导语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一、对教材的认识

  20xx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xx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

  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感教育的优势。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的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通过对诗歌的吟诵,训练学生的语感;

  2.明确诗歌的意象;

  3.培养学生以伟人为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确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

  三、重点难点的定位

重点:诵读诗歌

  确立重点的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现在学习诗歌,固然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浓郁的感情。

  难点:诗歌的意象。

  确立难点的依据: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习。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件课件,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教法选择的依据:诗歌的意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于学生接受,把相关意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式教学利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教学时间的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的设置

  导语:毛泽东,中国的伟大领袖,也是以为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毛泽东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xx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把它背诵出来?

  (1) 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 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作者背景

  当时中国摆脱漫长的封建帝王统治仅十五年,各种政治势力角逐激烈,农民运动迅速发展,革命斗争形成高潮,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革命运动加以镇压。毛泽东为躲避追捕南下路经长沙,面对滔滔江水,念及革命斗争,国家前途,回忆学生时代豪情壮志,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心志。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上阕——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看:总领七句 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阕——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忆:总领八句 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 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 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七、作业的设置

  本课的作业可设置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题。(解决字音、词义、特殊语法现象等问题的落实。)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百舸( )争流 浪遏( )飞舟

  挥斥方遒( ) 峥嵘( )岁月

  2.“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的用法及含义。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分别好在哪里?

  第二部分:兴趣拓展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选择题目。)

  1.谈《沁园春长沙》的色彩美。

  2.谈《沁园春长沙》的情操美。

  3.谈《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的选择。

  4.谈《沁园春长沙》上下阕的内在联系。

  古诗词鉴赏指导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欣赏《浪淘沙 北戴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