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杜甫唐诗鉴赏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琴台》杜甫唐诗鉴赏古诗,仅供……
《琴台》杜甫唐诗鉴赏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琴台》杜甫唐诗鉴赏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琴台
杜甫
茂陵多病后,
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
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
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
寥寥不复闻。
翻译/译文
译文
年老体衰时,依然像当初一样爱恋,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
家中贫寒,窘迫,于是他们便开舍维持生计。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碧空白。心中欣羡万分!
看到琴台旁的一丛野,我觉得它就像当年的笑容;一丛丛碧绿的蔓草,就如同当年所穿的碧罗裙。
追求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注释
⑴琴台:汉抚琴挑逗的地方,地在城外浣溪畔。
⑵茂陵:司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相如。多病:司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
⑶卓文君:汉才女,与相爱。
⑷酒肆(sì):卖酒店铺。
⑸宝靥(yè):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
⑹蔓(màn)草:蔓生。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杜甫诗鉴赏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 琴台时所作。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起句凌空而下,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下笔,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诗人以地名指代相如。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短短二句,如仇兆鳌说:“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杜诗详注》)还有人评论说:
“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杜诗直解》)诗的起笔不同寻常,以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益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奏《凤求凰》,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此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两人就开了个酒店,以卖酒为生。“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即围裙,形如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表示对世俗礼法的蔑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表示了赞赏。“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日暮云”化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超尘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聘,而又紧密联系,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刻划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望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诗人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就在眼前。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明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
诗人在凭吊琴台时, 其思想感情也是与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在此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感叹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创作背景
《琴台》约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 ,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之作 。当时杜甫在成都定居于浣花溪草堂,生活相对稳定,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同时也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思考。琴台作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其浪漫的爱情传说与不畏世俗礼法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杜甫,杜甫在游览此地时触景生情,遂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
杜甫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自幼聪慧,七岁学作诗,九岁能书大字 。年轻时曾漫游各地,天宝六年再赴京应试,因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投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 。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晚年贫病,携家眷欲北归,大历三年出蜀,大历五年病故湘江舟中,享年59岁 。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他的诗作“沉郁顿挫”,揭露社会矛盾与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反映人民苦难均十分深刻,有“诗史”之誉;他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 。其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诗中哲理推动宋诗理趣特色的形成,五七古长篇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五七律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艺术经验,是诗歌艺术集大成者 。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等,都从不同方面受到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