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课件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生物课件 年级

管理员

摘要: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件七年级生物课件1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件

七年级生物课件1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生物课件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1 识记花的基本结构,知道各部分的功能,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1.2 学会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的方法。

  1.3 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 能力目标:

  2.1 通过解剖、观察和探究花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探究精神。

  2.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3.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培养学生热爱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花的基本结构。

  2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 实验材料(鲜花)的准备。

  2 解剖、探究花基本结构的过程。

  教学准备:

  玫瑰花,康乃馨,镊子,白纸,解剖刀,透明胶布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美丽的鲜花。(多媒体展示 多彩的鲜花图)

  生:(投入到花的海洋,产生兴趣。)

  师:花对人类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供观赏,美化、点缀我们的生活。

  师:很好,那对其本身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生:繁殖后代。

  师:回答的非常好,花为什么能繁殖后代呢?这与花的结构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

  [点评:情景导人,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知讲授: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幅动画(植物的开花过程),哪位同 学能描述一下开花这一过程?

  生:花瓣等展开来。

  师:很好,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开花。

  [点评:让学生去描述,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

  师: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开花的习性,不过,它们开花的季节和时间是不——样的.,哪位同学能举一些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生:桃花在春天开放,荷花在夏天开放,菊花在秋天开放,梅花在冬天开放;牵牛花在凌晨4点左右开放,茉莉花在下午17点左右开放,昙花在夜晚12点开放。

  [点评:让学生去讨论、举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生:当人间的花开始凋落的时候,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师:解释的非常正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生:因为山上地势高,气温低,影响了花的开放,说明花的开放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师:分析的非常合理。

  [点评:引用古诗,培养学生的欣赏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大家都知道,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我国的昆明举行,博览会上展示了我国繁多的花卉品种,其中包括我国的十大名花,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和赞扬,下面就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我国植物发展史上这精彩的一页(播放博览会的部分片段和我国十大名花的图片)。

  生:(欣赏博览会的部分精彩片段以及我国十大名花的风采,并识别十大名花:“水仙、荷花、牡丹、月季、梅花、菊花、杜鹃、兰花、山茶、桂花”。)

  [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师:这些花卉无论在形态、大小还是在颜色上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基本结构。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台上的两束鲜花,这两束分别是什么花?

  生:一束是玫瑰,另一束是康乃馨。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两种花如果作为礼物是送给什么人,分别代表什么吗?

  生:玫瑰送给爱人,代表爱情;康乃馨送给母亲,代表健康。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知道的真多。好,康乃馨留给各位同学,回家献给自己辛劳的母亲,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我们就用玫瑰作为我们的实验材料,来探索花的基本结构。

  [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怀。]

  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1)由外向内正确的解剖步骤;(2)避免对花造成破坏,保存好各个结构备用;(3)相邻3位同学——组,边实验、边讨论,共同完成学案。

  生:(了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解剖、观察、探究花的基本结构,边做实验边思考并通过讨论小组间共同完成学案。)

  师:(巡视指导实验过程,特别注意指导后进生的正确解剖和认识。)

  [点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师:通过刚才的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仔细,讨论也非常主动、热烈,学案做的也很好。下面,我们一起交流实验结果,先请几位同学各选一名代表把实验结果叙述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叙述并进行必要的纠正、补充,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生:花柄 花托 花萼 花瓣 雄蕊 雌蕊

  师:(实物投放花的各部分)找一位同学根据花的各部分实物,说出结构名称。

  生:(据花的各部分实物,说出结构名称。其他同学加以必要的纠正或补充。)

  师:(2)花各结构的颜色、形态、数量,重点指导猜测、讨论花各部分的功能。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纠正或补充)

  师:(3)花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

  生:雄蕊和雌蕊,因为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其他同学作必要的纠正和补充)

  师:(播放动画:一只害虫吃掉一朵花的雌蕊)这朵花还能不能发育为果实?为什么?

  生:不能发育为果实了。因为果实是由雌蕊的子房发育来的,这朵花的子房没有了,不能发育为果实了。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都很出色。

  [点评:通过检查、评估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落实了实验结果,同时真正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地位。]

  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共同探索,我们对花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知道了花之所以能繁殖后代,主要与花结构中的雄蕊和雌蕊有关,那么除此以外,通过本节课,同学们还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生:……

  [点评:这样总结既能回应主题,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体验一种成功的感觉。]

  能力提高:

  师:请同学们把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用胶布粘贴在白纸上,并写出相应的结构名称。

  生:(动手粘贴,并写出相应的结构名称。)

  师:我校正在进行“花园式学校”的建设,请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为我校的该项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点评:在学生记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关键注重能力提高以及现代信息的利用。]

  结束语:

  师:花是美丽的,也在美丽中孕育着希望,花期过后,呈现出来的将是累累硕果;正值花期的我们,也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努力绽放,为自己美好的未来孕育希望。

  [点评:恰当地与学生的年龄进行比喻,并以此提出希望,既为学习下一节作了铺垫,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鼓舞了信心。]

七年级生物课件3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2、说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原料

  3、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的实验探索

  四、教学难点: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探索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生命活动,是整个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的基础。光合作用是在哪里发生的,需要哪些条件,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了解光合作用。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阅读教材72—73页学习活动的文字资料,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思考:

  1.为什么要对银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2.为什么要对叶片进行部分遮光处理?

  3.为什么要除去叶片中的叶绿素?为什么必须隔水加热?

  探究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阅读教材74——78页的文字资料,观察普利斯特里的著名实验,海尔蒙特实验,完成金鱼藻实验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简述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思考:

  1.带火星的小木条插入后,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如果将该装置放在暗处,能产生这种现象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3.通过海尔蒙特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海尔蒙特认为,柳树质量的增加来自水。你认为这样的看法对吗?

  5.叶片A装置的作用是什么?

  6.叶片A和叶片B颜色变化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根据实验结果,简述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以及光合作用发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探究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阅读教材78页的文字资料,简述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合理密植: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是,密度要适当,植株之间的距离要合理。

  间作套种:根据不同作物的高矮不同、播种和收获时间不同等原因来合理安排种植。

  (三)知识运用

  1.小兰为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

  (1)当图甲中试管内的气体充满二分之一左右时,迅速取出试管并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管口内.结果卫生香猛烈燃烧起来(如图丙).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___.

  (2)为探究“进行光合作用的是金鱼藻”,设置了如图乙所示的对照组.该对照组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改正:应去掉图乙中的_______

  2.某果农为了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采取了下列几项措施,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B.合理密植

  C.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D.保持棚内温度恒定

  (四)归纳小结

  1、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2、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3、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4、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

  5、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

  6、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措施可有效利用光能

  (五)随堂检测

  1.在甘蔗的茎杆中储藏着大量的糖分,这些糖分是( )

  A.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B.由甘蔗茎内细胞制造

  C.由甘蔗的绿叶制造的 D.由甘蔗的果实制造的

  2.世界上首先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的科学家( )

  A.比利时的海尔蒙特 B.英国的虎克

  C.荷兰的英格豪斯 D.英国的普里斯特里

  3.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

  B.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绿色植物的叶片是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D.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2、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3、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4、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

  5、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

  6、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措施可有效利用光能

  七、作业布置

  1. 实验小组将某植物置于A、B两种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然后将新增有机物量绘成图曲线.请据图回答:

  (1)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2)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图中曲线A表示_______(填“高”或“低”)二氧化碳环境,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预习80——82页 人和动物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课件4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情感目标1、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 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课 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2、 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重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 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

  思考并回答: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各小组的同学们展开讨论并作出各种设想。小组的学生代表回答:自然界中就可能会出现动植物的遗体堆积如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或许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阅读和观察文中的内容,并讨论

  回答: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腐烂、生霉的水果和面包边观看课件,并结合教材第67页讨论题2,积极讨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讨论后回答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举出所熟悉的细菌和真菌致人患病的例子,并试图分析某种疾病是哪种微生物危害所致。

  观看课件展示的内容,感到触目惊心。

  。举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例如用抗生素治疗很多种疾病。并展示收集的一些抗生素药盒,介绍该种抗生素的治疗范围。如红霉素、金霉素等。

  认真听讲,思考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遵照医嘱。阅读课后材料“以菌治虫”,小组进行讨论。了解利用细菌和真菌防治农业害虫的益处、优点及防治过程。

  部分同学回答边看实物边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说明,并积极思考。

  解释:小组讨论回答小组讨论后回答:“生物固氮”比工业固氮所需要的能量少,而且这种能量来自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归根结底是来自太阳能。所以,根瘤菌不仅具有固氮效率高、不污染环境等特点,而且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优点。阅读教材并思考后回答认真听讲,回忆细菌和真菌哪些方面对人和动植物有利,哪些方面有害。

  请同学们回忆:哪些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在生物圈中,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将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我们生活的这样一个世界将会是一个不堪设想的局面。那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观察与思考”的有关内容,讨论真菌和细菌是怎样促进物质循环的?事实上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活得如此之好,这与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是分不开的。就是因为它们对物质的有效分解,促进物质的循环,我们生活的世界才如此美好。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细菌和真菌使水果和面包腐烂、生霉。它们与水果和面包的关系是怎样的?(出示CAI课件,展示真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细菌和真菌通过对水果、面包的分解作用,最终把它们分解成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前面的观察、讨论,请同学们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展示真菌和细菌导致患病的CAI课件。如扁桃体炎、丹毒、足癣等。一边介绍病例的特征,一边介绍其危害和防治方法。请同学介绍“脚癣”。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预防脚癣,如不穿别人的鞋,去别人家不换鞋等。

  从上面情况看,细菌和真菌会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病,但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见解。

  归纳总结出有些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提示: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药,人体会产生过敏反应等,应遵照医嘱,根据病因、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使农作物患病,那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帮助农业生产呢?(引导学生阅读课后材料)

  我们还可以利用细菌和真菌来制造“微生物”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索”等。同学请看这是我们所熟悉的“豆科植物的根瘤”、“地衣”,请问这是怎么形成的,与微生物有关系吗?这种共生关系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还要用“生物固氮”的方法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动物和人体内也有共生的例子,那么有什么好处呢?

七年级生物课件5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实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中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等内容为本节的重点。通过学习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裸子植物适于陆地生活,进而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要让学生观察球果,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松的根、茎、叶等形态特征,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平时对松树的生殖过程了解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受精过程与绿色开花植物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受精,从雌球花经过受精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只作为选学内容,不必让学生了解的过于详细。

  三、教法建议

  1、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种子植物的实物,裸子植物要带有球果,被子植物最好有果实。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它们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这样它们都隶属于种子植物。然后找出它们最突出的区别,即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由此引入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学习。

  2、关于常见的裸子植物的观察,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形态特点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上。要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裸子植物大多数能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体上有哪些结构适应干旱环境。关于裸子植物的生殖过程以及裸露的种子,教师要通过实物、示意图或挂图等进行说明。

  3、关于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条件,组织学生了解当地裸子植物的种类,并收集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图片资料,举办专题科学壁报。

  教学设计

  重点: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态结构对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难点:松的形态结构与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设计思想:

  学生对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节学习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对于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的这方面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手段: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问题: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学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种子后,出示松树带种子的雌球果(已裂开)和杏的果实(可用刀剖开),引导学生观察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总结: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实。

  (2)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是不裸露的,属于被子植物。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这一类种子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松的生活环境: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而且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缝隙中。

  (二)松的形态结构:

  1、出示有关松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松的根、茎、叶等结构的形态特征,分析松为什么能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

  2、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3、总结、补充: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叶呈针状。

  4、出示录像或挂图:简单介绍松的生殖过程。

  注意:由于学生没有较多有关传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绍的内容一定要很简单。

  重点强调一点: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种子,且种子是裸露的,带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介绍我国的裸子植物。

  2、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总结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纠正和补充。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和经济意义:

  1、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出示有关介绍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

  3、总结、补充。

  三、作业:

  请学生列表总结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七年级生物课件6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P2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3、研究生物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对照实验)。

  4、调查步骤:①选择调查范围②分组③设计调查路线④归类⑤将归类好的资料进行整理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P11

  第一节 生物圈

  5、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是所有生物的立足点);厚度约为20千米。

  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水、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7、探究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

  8、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也叫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捕食关系(最常见)、竞争关系(个体)、合作关系(群体)]。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指生物随环境的改变而具有的相应特征。如秋天一些树要落叶,水多的地方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等。

  10、环境能影响生物,同样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它们可以相互影响。(具体题目具体对待,搞清谁影响谁,还是相互影响)

  第四节 生态系统

  11、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或环境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12、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写法为:生产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终级消费者。其中一级消费者为植食性动物,二至终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要会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增就有减,有减就有增)

  13、物质(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毒物等)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1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是主要的成分,因为生产者数量最多。食物链中越往后数量越少,积累的有毒物越多。(终级消费者数量最少,毒素最多)

  1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表现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6、在生态系统示意图中,环境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为:环境与生产者打双向前头,分解者前头只指向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指向分解者。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7、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8、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湿地、农田、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P36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19、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0、显微镜的结构:镜座、镜柱、镜壁、反光镜、遮光器、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物镜、转换器、镜筒、目镜、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

  21、实验室光线较暗,应使用大光圈、凹面镜;实验室光线较亮时,应使用小光圈、平面镜。

  2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从目镜内看到的像是倒像(左右倒、上下倒)。[实在不理解就把书反过来看就行了]

  23、顺时针(向外)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24、显微镜下的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得到。

  25、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26、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①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液体(清水、生理盐水)③取材料、放置材料(叶内侧、内侧壁)④盖盖玻片(避免出现气泡)⑤染色(一侧滴,另一侧吸引)

  27、动植物都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绿色部分的细胞中有叶绿体。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P51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8、细胞中的物质有:有机物(分子较大,一般含碳)主要有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无机物(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主要有水、无机盐、氧等。

  29、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的物质进入,废物(尿素、二氧化碳)排出。

  30、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是能量“发动机”,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31、受精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是父母遗传下来的,因而叫做遗传信息。受精卵是生命的起点。

  32、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供核母羊提供细胞核,供卵细胞母羊提供细胞质,克隆羊像供核母羊。

  33、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是一个大分子,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34、基因是DNA上的小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特征。

  35、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且是成对的。多或少会引起遗传疾病。

  36、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7、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的。(细胞体积的增大和数量的增多)

  38、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最明显。染色体数量加倍,分别进入两个细胞中。新细胞和原细胞中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P62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39、动物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四种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织按一定次序构成器官,并以其中一种组织为主。

  40、动物的八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循环、神经、泌尿、内分泌、生殖系统。

  4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4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3、植物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四种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能不断产生新细胞,再重新分化形成四种组织,分生组织一般存在于芽和根尖中)

  44、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45、单细胞的生物有: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线虫。

  46、草履虫的基本结构:细胞膜(表膜)、细胞质、细胞核。还有其他结构如:纤毛、口沟、食物泡、胞肛、收集管和伸缩泡。

  47、草履虫靠吸收外界的有机物生活。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P72

  48、病毒根据寄生细胞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49、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50、病毒对人的利处:①疫苗②以病毒治虫③用于基因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P78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51、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大多生活在水中,淡水中单细胞藻类是衣藻,多细胞是水绵。主要作用是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另外还有食用、药用价值。

  52、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还有假根(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生活在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或树干上,一般比较矮小。主要作用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批示植物(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另外还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53、蕨类植物具有根、茎(根状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主要用于食用、药用,作为绿肥和饲料,观赏和产生煤(经济意义)。

  54、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靠孢子(一种生殖细胞)繁殖后代。其中蕨类植物已经形成孢子囊(褐色隆起)。

  第二节 种子植物

  55、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有的还有胚乳。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

  56、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57、种子植物比苔藓和蕨类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靠种子繁殖后代。

  58、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子叶和胚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所以我们吃的一般是植物种子里的子叶或胚乳。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P90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59、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60、种子不能萌发的三种情况:①干瘪或被虫咬的②储存时间过长,胚已经死亡的③正在休眠期的。

  61、食用豆芽的部分是由胚轴发育而来的。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62、从下向上,根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组成。

  63、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加,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故根伸长区生长最快。

  64、枝条是由茎、叶和芽组成,枝条由芽民育而成,因为芽中有分生组织。并不是所有的芽都发育成枝条,有的芽发育成花,发育成花的芽叫花芽。

  65、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包括水和无机盐(根吸收),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

  66、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缺氮-叶片黄化,缺磷-叶色暗绿、无光泽、背面紫色,缺钾-搞病能力弱、易倒伏。

  67、过度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污染环境,建议多用农家肥。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68、花的基本结构为: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

  69、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的过程叫做传粉。

  70、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受精卵-胚。

  71、传粉很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传粉不足会影响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故当传粉不足时,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P107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72、水在植物体内的.作用:①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可以保持植株硬挺、直立姿态③有利于光合作用④帮助无机盐的运输。

  73、水影响植物的颁布。不同植物,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74、根吸收水的部位是根尖成熟区的根毛。根吸收水在茎内靠木质部的导管向上运输。

  75、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76、植物的茎能不断长粗,主要是因为茎中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77、叶片的结构:上表皮、叶肉、叶脉、下表皮、气孔。

  78、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

  79、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带动水和无机盐的向上运输②使二氧化碳进入叶片③降低叶片的温度④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P119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80、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可使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消耗完。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做对照实验。

  81、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叶绿素使叶片呈现绿色。叶绿素还有吸收光能的作用,故没有叶绿素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8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说明光全作用产生了淀粉;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83、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主要表现在:①用来构建植物体②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用式子表示为: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供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

  84、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氧气有助燃的作用。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8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叶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用式子表示为: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86、在农业上要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过稀会造成光照的浪费,过密又会使叶片相互遮挡)

  87、每年的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七年级生物课件7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

  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

  2.6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

  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

  六、小结、课后练习

  4.1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4.2布置课本P35练习第3题。

七年级生物课件8

  学习内容: 血液。

  学习目标 :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通过对人血的永久涂片的观察,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能。

  4、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及对化验单的解读,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难点:血液成分和主要功能的教学。

  教学资源的利用:

  血液化验单,血液分层演示装置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加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那么,共分几层?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一)呈现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合作学习

  自学P60有关内容,归纳结果

  (三)交流展示、反馈矫正

  (四)互动探究

  用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参“人血涂片的'制作”并作适当讲解,指导学生制作人血涂片并进行观察。 1、红细胞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2、血液被称为是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什么不是器官?

  (1)(通过媒体展示或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述)器官、组织概念,再次明确先前所学的器官、组织的概念: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的结构;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许多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2)(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语言表述)进行比较,由于血液只是由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组成,从而让学生明确:血液只能属于组织的概念范畴。

  (3)引导学生回顾人体四大类基本组织及各组织的功能

  (4)血液不停地循环流动,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到组织细胞中,具有营养的功能;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血小板能止血和加速凝血,它们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作用,因此血液具有保护的功能,这些都与结缔组织的功能相吻合。从而得出,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是流动的组织。

  (五)总结梳理

  归纳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时,看到的数量最多的细胞是( )

  A、上皮细胞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2、血红蛋白的主要特性是( ) A、容易和氧结合,不易分离 B、容易和氧结合,也易分离

  C、容易和一氧化碳结合,也易分离

  D、在氧浓度高时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时易和氧分离

  3、病菌侵入人体后,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到防御和保护功能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小板 C、白细胞 D、红细胞

  四、设计问题、布置预习

  1、完成63页第1——4题。

  2、预习下一节。

七年级生物课件9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

  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等两个二级主题。前面第一单元介绍了生物和生物圈,学生对生物圈等生物入门知识已有所了解。本单元逐渐深入生物的微观结构进行学习。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对学生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三)教学对象

  初一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兴趣。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去操作、观察和思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目镜、物镜各配备两个不同倍数的)、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上”字的不透明纸、永久玻片)、擦镜纸、显微镜操作步骤的视频、课前培训每组组长,以便课上帮助老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并结合导学案,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操作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比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显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得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2、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反思

  在《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课中,大部分初中生第一次接触生物仪器,很多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只有认真掌握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后,才能为今后做实验打下基础。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有许多规范和要求,如果讲解过于详细,他们会觉得找不到重点,但讲得太简单,学生则掌握不到要点与考点。所以,我认为在讲清要点的同时,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尝试,在动手实验中去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对较为直观、简单的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节课对“显微镜结构”的学习,我采取的方法是: 1、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2、教师引导全班同时观察手中的显微镜,竞赛说出结构的名称,顺带着分析其作用。

  用最短的时间将这部分内容处理完,主要给学生建立一种直观上对显微镜的认识。而对“显微镜的使用”这一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我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加强学习:

  1、分步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认真观看显微镜操作步骤的演示视频;

  2、学生两人为一组,自己动手操作显微镜,同组之间的同学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互相讨论和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印象;

  3、讲与练结合,强调重点,通过思考题和小结部分,再一次强调使用显微镜中的注意事项;

  4、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找出视频中该学生的错误操作,从而达到强调的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认识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并且学会操作显微镜,在有效的时间内保证一定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生物课件10

  知识目标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能力目标

  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难点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师生互动)

  学生分析,老师板书

  1、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

  3、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5、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总结以上内容,课件展示(内容如下):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别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播放课前准备的《动物世界》剪辑录像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

  非常好。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学们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你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表扬并激励发言的同学,同时指出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成员,少则几十只,多则几千至几万只,它们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包括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分组讨论一些群体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无重复地列举出来,可以把电视、网络、课外资料的新信息告诉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师生互动)

  学生举例,老师整理,及时激励表扬并补充。

  教师: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太好了,还有没有补充的同学?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150多万种动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语言来交流传递信息,维持着种族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我们人类能掌握动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防治和消灭有害动物是很有帮助的。

  (师生互动)

  先由学生主动举手总结本节内容,后由全体学生闭上眼睛过“电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小组作本节小结。

  肯定学生的总结,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同学们查资料、举例,我们知道了许多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了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讨论、归纳观察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大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

七年级生物课件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七年级生物课件12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

  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调查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调查的一般方法及
注意事项(如何进
行调查)



学生根据经验举例,说说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根据经验,分析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关于调查方法的介绍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地调查



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注意爱护农田,有问题向农民伯伯请教。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选择调查地点。
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教育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应注意安全第一,并注意引导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
 



整理统计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交流会。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调查报告展示会。各组将调查报告以板报的形式共同展出,同学互相观摩,从中吸取经验。
 



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
 



布置课下内容



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
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并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较。
课后各组整理照片,举办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
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作。



七年级生物课件13

  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课件

  【—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课件】下面是老师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知识的内容讲解,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

  在严冬季节,我们能吃到的新鲜的蔬菜(反季节蔬菜),是人们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在温室中栽培出来的。那么农民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道理是什么?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而适当地增加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时会使光合作用增强。 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才会显著增强,产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这种给农作物使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小资料:增加二氧化碳的方法

  温室中和露天都可以利用人工的方法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使农作物增加产量。向大棚或温室内增加二氧化碳的方法还有很多,室外大田中一般在土壤中施加作物秸秆、厩(jiu)肥、人畜粪尿等有机肥以及混合肥料和无机肥料(如碳酸氢铵既能提供氮素又能提供二氧化碳),依靠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在土壤中产生二氧化碳,分散到空气中,室内常以燃烧碳源物质、用干冰(固体二氧化碳)、也可直接向大棚或温室内喷施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等方法提高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种施肥对蔬菜和花卉栽培都有很大的价值。

七年级生物课件14

  设计理念: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生物学的情趣。进而提高他们生物学素养。本节课力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观察种子实验活动中。同时教师要以一名探究者和协作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间,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播,尽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本节课是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生活史的第一课,一般地说,被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各种器官,因此,种子的结构特点是它将来发育的基础,对植物体来说是它生命的起点,所以,学好本节课非常重要。它既是以后几节课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另一方面,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段,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

  2、掌握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简单方法,并应用于对植物的识别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种子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情实感,从小确立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菜豆、玉米的种子结构和功能及区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难点:种子结构观察实验的组织、实施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初一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具备的能力及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2、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玉米籽粒模型、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滴管、稀释的碘液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认知新知识;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应用新知识。

  教学程序:

  基于这样的教学策略,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让学生“行”动

  3、资料剖析,扩展引申,理解内涵,让学生“会”动

  4、真实写照,情感旅程,人生实践,让学生“爱”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

  此环节我是这样展开的:通过老师的描述,你来猜猜描写的是什么?

  若不是贪婪的嘴啃干净瓜瓤果肉,你怎能摆脱甜蜜的困扰;

  若不是用污泥把你埋没,怎能从腐朽中吸取养料;

  若不是常向你劈头盖脑地泼洒脏水,你怎能出落得如此芬芳、俊俏;

  若不是把你逼进岩缝之中,你怎能磨炼得如此挺拔,咬定青山不动摇

  设计意图: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有话可说,能说,想说,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活跃状态。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让学生“行”动

  对于这个环节,我采用“问题——讨论——认知”的教学模式。

  首先,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种子的结构都是一样的呢?种子究竟有哪些结构?这些种子的结构又有何异同呢?”以大家最熟悉的菜豆和玉米为例,亲自动手来看看种子有哪些结构。

  菜豆种子:

  1、观察浸软的菜豆种子的外形,对照书85页图Ⅲ-8进行观察和操作;

  2、试着拨去外面的一层薄皮——种皮,分开合拢的两片子叶;

  3、对照书85页图Ⅲ-8,用放大镜观察子叶、胚根、胚轴和胚芽。

  玉米种子

  观察浸软的玉米种子的外形,按照85页图Ⅲ-8中虚线的位置,用刀片将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切开

  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液染成蓝色的胚乳以及未被染成蓝色的种皮和果皮、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3、比较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有什么不同

  为了让学生整体理解,观看了老师自录的《观察种子结构》实验录像,学生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填写实验报告

  风采展示:一组利用实物投影仪介绍菜豆种子的结构名称

  一组利用玉米模型讲解玉米籽粒的各结构名称

  小结: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知识梳理,总结出种子的结构。

  屏幕显示:比较两种种子的结构。

七年级生物课件15

  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能力目标:

  认同认真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体会在探究过程中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难点: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很有趣的课:“探索生命的方法”。请看我手中的这幅图:(腐烂的肉中正在蠕动的蛆),看到这些,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引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 提出问题:“蛆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做大胆的猜想:从而过度到第二步骤。

  2、 做出假设:

  (1) 学生自由发言;

  (2) 教师引导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虽然不是事实,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假设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3、 实验:

  (1) 学生自主设计:

  (2) 教师引导: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个碗口覆盖着纱布,另一个碗口敞开。

  (3) 讨论:你认为实验成功还要做些什么工作? 观察、记录、调查、搜集证据、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4) 小结:

  A、 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方面。

  B、 所有实验都有变化的因素,即变量,如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等都可能是变量。

  C、 实验中要控制变量,最好的方法是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 得出结论:结论可能支持假设,也可能不支持假设。

  5、 表达交流

  三、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讨论:

  (1)你能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吗?

  (2)你觉得实验要成功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3) 为什么活动结束后要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3、小结: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此外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四、情感教育:

  通过这次活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思维拓展:

  菊花一般在秋天开放,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影响菊花开放生态因素时,有的认为菊花的开放是受温度的影响,有的认为是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请你就此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菊花开放的生态因素。

  六、总结。

七年级生物课件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2、作课件辅助教学

  2、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课时分配二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系统)逐步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讲授新课: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

  其实,上面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血液,这个流动的组织吧!

  提问:1、血液是呈什么状态?(液态)

  2、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猪血、鸡血不是液态的呢?(凝固)

  示“血液分层图”,请同学们思考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

  示血浆成分示意图,提问血浆中的主要成分示什么?(90﹪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等)

  由学生归纳出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教案《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示显微镜下血细胞图)

  学生思考讨论:1、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4、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呈白色?

  学生自行阅读课本P61-62然后完成表格。

  分类形状数量细胞核大小功能

  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PLT)

  1、红细胞

  顾名思义,呈红色,提问:为什么红细胞呈红色?(含血红蛋白)

  提问: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氧含量高,与氧结合;氧含量低,与氧分离)

  正是因为血红蛋白的存在才赋予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

  而我们平时常说的“煤气中毒”,其实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常在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觉侵入呼吸道,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流,并散布全身,造成中毒。

  一氧化碳攻击性很强,空气中含0.04%~0.06%或以上浓度很快进入血流,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占人体内所有的红细胞,紧紧抓住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不放,使氧气无法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300倍。一氧化碳中毒后人体血液不能及时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充分的氧气,这时,血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大脑是最需要氧气的器官之一,一旦断绝氧气供应,由于体内的氧气只够消耗10分钟,很快造成人的昏迷并危及生命。

  用幻灯呈现一张医院的贫血化验单,并让学生了解各项目中英文的含义。(贫血的实质不是血量少了,而是血红蛋白的含量少)。

  贫血时一般有面色苍白、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等现象,这时由于血液运氧能力低下,身体缺氧所致。

  2、白细胞

  白细胞在我们人体内的作用就跟白衣护士一样,杀灭病菌,起到保护和防御的作用。有人验血发现白细胞含量超过正常值,这说明什么问题?(有炎症)

  发炎是对抗细菌感染时死伤阵亡的白细胞。发炎的.现象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的防御反应,这多数都是由于细菌入侵到组织里面,而局部就起了炎症的反应,血管扩张,而且有由大量的白血球也驱赴局部加入战斗,血液的渗出物和多种的杀菌的抗体物质也奋起抵抗,形成多兵种的围歼战,如果我们的组织不会发炎的话,我们就会成为不设防的人,细菌就会很容易跑到血液里,从而导致败血症了,这是十分可怕的结果。

  3、血小板

  血小板的作用就是凝血,

  介绍“血友病”,由于患者血浆中缺乏某种凝血因子,患者的血管破裂后,血液较正常人不易凝结,因而会流去更多的血。体表的伤口所引起的出血通常并不严重,而内出血则严重得多。内出血一般发生在关节、组织和肌肉内部。当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发生时,常常危及生命。

  那么是否血小板越多越好吗?太少可以吗?

  二、作业:P63:1、2、4

  三、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课件17

  课题: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点,知道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能影响环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周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点。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活动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从周边或校园的生物引入调查;

  (2)举例说明调查的基本方法;

  (3)分组,教师指导制定调查计划;

  (4)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

  (5)汇报、总结、交流、评议。

  2.教学过程

  (l)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本章的教学课题可以从周边和校园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①你知道我们北京市的市树和市花吗?②我们的校园中有多少种生物?这些生物开花结果吗?它们的花期是几月?

  (2)关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①利用录像或投影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调查的资料,利用投影向学生演示调查活动的范例,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②讲解学生记录的方法,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如实做好记录的重要性。

  如向学生讲清在调查前要制定好调查记录表,随时记录下观察的内容。如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在活动中要尽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以便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把调查内容撰写成调查报告。

  ③向学生强调调查的意义,切忌将调查作为游玩。

  教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活动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去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3)分组,制定调查计划,为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①建议将班内同学按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一组)。由组长专门负责,制定调查计划。

  ②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小花园、生活小区或街道等地去调查。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调查。最好选择一条动、植物种类多且有不同生活环境的路线。

  ③调查的.内容力求多样化。

  班内的不同小组可以调查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如可以调查园艺花卉生物、蔬菜粮食作物,也可以调在城市的行道树种类等。

  (4)实施计划。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①认识调查地段的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

  ②确定的调查路线边走边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与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动物?树上有鸟巢吗?有病虫害吗?花丛中有蜜蜂、蝴蝶飞舞吗?

  要注意观察生物的分层现象,不仅观察高大的乔木、灌木,还要注意观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仅观察高大的生物类群,还要观察一些微小的生物类群,如阴湿树干上的菌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等。

  ③教育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爱护身边的珍稀生物。

  ④调查限定在几天之内完成。如对生物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设立小专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5)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把调查记录归纳管理,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调查的内容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6)总结、交流、汇报。调查结束后可以与本班的板报小组合作,布置展览,将各小组的调查报告、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等筛选展出,作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二、分组,制定调查计划。

七年级生物课件18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七年级生物课件19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启发诱导为前提,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快速掌握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逐步化解难点,突破重点,从而使学生由理解记忆代替了死记硬背。

  二、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四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血管”、“心脏”和“血液”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作用。血液循环这部分与后面的知识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也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在十四章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理解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

  (3)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血液循环的小活动和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的方法组织教学。

  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选用电脑课件,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改变教学模式,能为更多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木同学生的需要。 本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以小组为操作对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学会分享,学会尊重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同时,不但获得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更体会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会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别人的意见,正确对待分歧,客观看待合作与竞争。

  3、媒体应用的思考

  选择的媒体和教学内容要统一。在制作CAI课件,要和课本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一致,不能牵强附会。直观媒体是教学的客体,学生才是主体。选择时不能脱离教材单纯追求表面效果和课堂气氛。 选择的媒体应符合最优原则。备课时综合考虑哪种媒体最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素质,在几中媒体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时,这时应选用最有效的媒体。

  4、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观察,录像一是不太清楚,二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像是倒像,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我在这里只能侧重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方向不一样。

七年级生物课件20

  学习内容:

  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学习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资源的利用:

  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导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通过《七上》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这大家圆中作为“物种的人”是怎么来的?作为“个体的人又是怎样来的?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引言、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一)呈现目标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二)合作求解

  1、人类的起源

  关于人类的起源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

  现在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观点是:进化论。

  请小组交流课前找到的信息资料

  投影展示四种现代类人猿,请同学指图说出与人类的相似处、根本区别(教师适时补充更正) 根据比较得出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近的亲源关系,研究初步表明:人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录象、投影)森林古猿及其生活

  2、人类的进化

  投影展示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实物投影展示化石图片,指导观察;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

  有专长的同学讲;看资料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观察早期古人类化石图片,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分析“露西”、“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并进行交流。

  3、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1、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2、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他们。

  小组讨论:

  3、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4、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他们。

  (三)互动探究

  分组游戏(依据练习题第3题)。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完成6页练习。

  四、设计问题、布置预习

  1、分组进行6页的技能训练。

  1、预习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