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教案讲评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讲评 上册 教案 语文 年级

管理员

摘要: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教案讲评模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教案讲评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语文第……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教案讲评模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教案讲评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教案讲评模板1

  《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

  ⒈、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⒉、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⒈、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

  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⒊、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

  (一)自由速读,整体感知:

  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

  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⒈、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⒉、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⑴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⑵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⑶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⑷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⑸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⑹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⑺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⑼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显示)

  “人生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

  ⒋、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出示任务:

  ⑴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

  ⑵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

  学生答案: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

  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

  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

  ⑶反馈总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第二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显示)

  (一)用心研读,感受文气

  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显示)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

  ⑵第三组学生展示:

  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

  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联系理论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联系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

  的论证方法。

  ⑶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

  学生反馈: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二)返观全文,把握文脉: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讨论明确。(ppt显示)

  “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反馈总结: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显示)

  (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第四组学生展示:

  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

  ⑵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

  ⑶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

  ⑷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

  ⑸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⑻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

  学生讨论明确: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平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

  出示任务:

  ⑴“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⑵“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反馈总结: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三)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显示)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

  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能力迁移:

  (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

  ⑴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⑵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に镏猩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四、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教案讲评模板2

  《古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