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诗词 忧郁 人生 秦观

管理员

摘要: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其诗清新婉丽,因《满庭芳山抹微云》词赢得“山抹微云君”的雅号。他毕生追随苏氏兄弟,词风独创一格,以秀丽含蓄取胜,情调略显柔弱与凄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秦观:人生……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其诗清新婉丽,因《满庭芳·山抹微云》词赢得“山抹微云君”的雅号。他毕生追随苏氏兄弟,词风独创一格,以秀丽含蓄取胜,情调略显柔弱与凄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物信息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史馆编修。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为自己写下挽词

  在人们的想象中,秦观作为一个风流才子、多情种子,让人爱得如此死去活来,一定是个面容白皙、风姿柔弱的白面书生。其实不然,同是苏门弟子的晁补之曾有两句诗写秦观:“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髯秦”,是说秦观是个大胡子、长须公。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中对他也有描述,当时秦观和师兄弟在老师苏东坡那里闲聊,有人笑他胡子太多,他回答说:“君子多乎哉!”苏东坡笑着接道:“小人樊须也。”樊须,是孔子的学生,以勇武著称,这说明秦观长得相当威猛。

  秦观起初的性格与他的长相也很搭配,少年时,他“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秦观的家祖是南唐武将出身,他从小也喜欢读兵书,经常与豪侠之士在一起饮酒、游玩。所以无论从长相还是行为举止上看,秦观都是个慷慨悲歌之人,应该像苏东坡那样,在词赋上走豪放派的路子,那么,他何以变得多愁善感,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呢?

  事实上,才华横溢的秦观一生经历十分坎坷,特别是仕途艰险,生活中一次次的困顿、失意使得他从性格到作品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秦观仕途舒心的日子非常短暂,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在恩师苏东坡的推荐下,他出任太学博士一职,相当于大学教授。后来又任职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参与撰写《神宗实录》,甚是风光。然而随着苏东坡的仕途失利,他也跟着走下坡路,政治打击和人身攻击一次比一次严重,给他的心灵投下了一道又一道阴影。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秦观在任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教授时,曾写下一首《水龙吟》,其中有“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的句子。这本是一首艳词,居然也成为党争的把柄,被对手斥为“高高在上,岂可以此渎上苍!”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秦观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升迁的机会,不到两个月就以“不检之罪”被弹劾,原因还是抓住了他词作里的男女情事。

  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秦观大受打击,他把字改为了“少游”,表露了淡泊闲适,归隐山林的志向。然而形势不由人,此时他已难以自主。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更严酷的风暴来临了,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让秦观与边朝华分离的那次被贬。从此闻名天下的才子,沦为一个地方小吏,秦观的郁闷可想而知。为了排解心中的愁闷,他常去佛寺与僧人谈禅,并为他们抄写佛经。然而就是这样,小人们也发挥了狠打落水狗的精神,诬告他妄写佛书,结果再次获罪,被“削秩”,迁移湖南郴州,至此他被朝廷彻底弃置了。

  这还远远不是终点,此后秦观又被贬,最终到了广东雷州,与被贬琼州(今海南)的恩师苏东坡已是隔海相望。

  人生至此,痛何以堪!秦观所能承受的忧愁和痛苦已达极限。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秦观在被贬途中路过湖南衡阳。衡阳太守孔毅甫是他的好友,留他住了几天。时值春末,阳光灿烂,秦观独自在湘江边上徘徊,看着春光美景,想着“韶光流逝,春来春去”,他的心也如落花般伤感。回去后,秦观挥笔写下了《千秋岁》一词。当孔毅甫看到“镜里朱颜改”一句时,大惊失色道:“你正值盛年,为什么说出如此悲怆的话呢?”几天后,他设宴为秦观饯行,洒泪相别。回到城中,他对身边的人说:“秦少游气色与往日不一样了,恐怕将不久于人世!”

  孔毅甫的话不幸一语成谶。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秦观被召还湖南衡阳。走到广西藤州时,大约心情还不错,他饶有兴致地游了华光亭,晚上睡觉还梦见自己填了一首词,第二天醒来时说给别人听。可能是讲得有些口渴了,他想喝水。谁料当把水取来时,秦观看着那水笑了起来,就在这笑声中,一代才子溘然长逝,终年52岁。

  早在广东雷州时,秦观似乎就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亲笔写下了一首挽词,诗中描写了自己辞世的情景:“官来录我橐(音同驮),吏来验我尸。藤束木皮棺,藁葬路傍陂。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听到秦观去世的噩耗,苏东坡悲痛欲绝,两天吃不下饭,流泪说:“当今文人第一流,岂可复得?哀哉!哀哉!”

  秦观,一个身材伟岸、天性豪爽的男子,被愁苦和眼泪融注了一生,他的忧郁和憔悴让人为之心痛。他那用心书写的篇篇词章,至今还让我们泪水沾衣。无怪清人王士祯说:“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主要影响

  秦观词历来被看作是“词家正宗”“词家正音”“词坛领袖”。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与秦观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坎坷的仕宦经历有关,也是其借鉴与学习前人和同时代优秀作家的结果。秦观的个性特征是非常鲜明和独特的,早年胸中的一股英豪之气虽在其诗、文和词作中屡有体现,然纯真多情、锐感柔弱仍是其性格因素中的主导方面。多年坎坷的应举之途以及从政后复杂残酷的党争背景都是促成其词风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在艺术渊源方面,秦观显然是一位善于借鉴前人的作家。《淮海词》中是很容易找到花间词和南唐词的痕迹的。宋朝作家中,柳永与苏轼应该说是对秦观影响最大的两位了。对于柳永的词风,尽管秦观有着某种抑或主动抑或被动的抵触,但是,秦词学柳是毋庸讳言的。

  对于当时执文坛牛耳的苏轼,秦观虽与其在性格特征、创作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作为苏门的重要作家,苏轼的一些堪称革命性的词学理念无疑对秦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秦观词的分期,以绍圣元年秦观身陷党争之祸被贬处州为界,可将秦观词分为前后两期。

  轶事典故

  拜师苏轼

  秦观很早就萌生了拜苏轼为师的想法,当时,苏轼正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徐州任知州。不过苏轼已然名满天下,堪称文坛泰斗。而秦观虽有些诗名,却是一个落第的秀才而已。好在秦家有两个老相识,分别是孙觉和李常。孙觉是黄庭坚的丈人,曾任湖州知州,李常是黄庭坚的舅父,正在齐州任知州,他们都是苏轼的至交。于是,他一方面请李常写了一封引荐信,另一方面请孙觉将自己的诗文推荐给苏轼。恰好,苏轼和孙觉要到扬州游玩,秦观闻讯灵机一动,自己先跑到扬州一座著名的寺庙中,模仿苏轼豪放的笔意,在寺庙墙壁上挥毫题词,然后静候他们的到来。果然,就像秦观所预想的那样,苏轼猛然看到寺壁上的题字吓了一大跳,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不记得自己曾经来过这儿,还在墙上题过诗。后来,他看了孙觉送上的秦观的作品,忽然醒悟道:“向书壁者,岂此郎也”——在寺壁上写诗的人,肯定是这小子!

  秦观于是怀揣着李常的引荐信,拿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黄楼赋》,前去拜见仰慕已久的偶像。苏轼读罢,惊呼说:“此屈宋才也!”欣然接纳他为弟子。拜师仪式办得十分隆重,以致在徐州城引起了轰动。时人记述了当时的盛况:秦观执弟子礼,仪态雍容,论说雄辩,令人为之侧目,苏轼则称赞他为“杰出之士”。秦观声名鹊起,身价倍增。

  洞房三难

  明人冯梦龙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虽容貌不扬,却绝顶聪慧,连苏轼也赞叹道:“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苏小妹不仅有才,而且眼光独到,她自主择婿,选了才子秦观。新婚之夕还要“三难新郎”,顺利过关方准进房。却说那三道题的前两道是谜语,最后一道则是对对联,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后秦观在苏轼的提示下,对以“投石冲开水底天”,于是大功告成,“丫鬟拥入香房。这一夜,佳人才子,好不称意。”不过这是小说家言。“苏小妹”不见正史,《全宋诗》《全宋词》中均无其名。苏轼并没有妹妹,倒是有三个姐姐。秦观的夫人也是徐文美而非苏轼的姐妹,因此“三难”为坊间编造的美好故事罢了。

  山抹微云君

  《艺苑雌黄》里记载,一次秦观路过绍兴,当地守臣在府里摆下酒宴盛情款待,并让一个歌伎相陪。秦观立刻为这个歌伎所吸引,恰好这个歌伎也素知他的才名,两个人眉目传情,很快擦出了火花。事后,秦观写了一首《满庭芳》记述此事,以“山抹微云”开头。这首词写得非常美,一下子就流行开了。苏轼读后,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从此,秦观便有了“山抹微云君”的绰号。

  梦中题诗

  秦观被贬雷州时,据说曾在海康宫亭庙下,梦见天女拿一幅维摩画像让他写赞,秦观笃信佛教,于是题道:“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醒来后,就把这段话记录下来。宋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自己在天宁寺,还亲眼从和尚戒禅那里看到这幅字,正是秦观的笔迹。清潘永因所编《宋稗类钞》也提到真迹在雷州天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