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的艺术特色以及后人对秦观的评价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后人 以及

管理员

摘要: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以及后人对秦观的评价  引导语: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情韵兼胜。下面是关于秦观词的艺术特色欣赏与后人对秦观的评价。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一、“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以及后人对秦观的评价

  引导语: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情韵兼胜。下面是关于秦观词的艺术特色欣赏与后人对秦观的评价。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一、“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冯煦《蒿庵词话》)。秦观是“古之伤心人”,其词是内心痛苦忧伤以至绝望的一种外在物化。我们读词的行为与古人的写词是一个互为逆化的过程。古人以情感写入词内,我们是通过词甚至可以说是几十个汉字的排列来想像推断作者的思想与情绪,探寻其本意与目的。单单看词,他它只是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慢慢琢磨细细品味才能看到作者的心绪,古人的侧影。秦少游的词,便是我们了解他为“古之伤心人”的中间媒介。

  首先,从词的文本来看,秦词中“恨”与“愁”的描述,比比皆是。有如:“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减字木兰花》)“砌成此恨无重数”(《踏莎行》)“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此中有些是自身愁苦的转化,有些是写女性的代言体,在宋朝时,这种将自我抒怀灌注到词的创作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秦观也不例外。

  其次,在宋词创作中,写“愁”“恨”的同样不在少数,晏几道与秦观同是‘古之伤心人’,苏轼和黄庭坚同受贬谪之苦,但秦观的愁是秦观式的,打上秦观烙印的。如“砌成此恨无重数”仅仅一句,将“恨”的量和态全都写出来。量是“无重数”态是“砌”,所谓“砌”对象是固态的物质,便将“恨”这一抽象心理情感给物化了。可见,这个“恨”之痛楚和折磨是说不出来的,埋在心中的。只要思维的触角一接触它,便是撕心裂肺的疼痛,想都不敢想的痛。终其原因,大概只能回答,因为他是秦观,不是晏几道,也不是苏黄。

  再次,既然是“胸中语”,既然是“词心”便是作者“写心”的过程。我们后人试图从此中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与真实内涵时,也就是在执行古人写词行为的逆过程时,便会出现理解的多义性与无理之句。最典型的是《踏莎行》关于“雾失楼台……桃源望断无寻处”是实写还是象喻;“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行为者与受事者是“我”还是“朋友”;“郴江幸自绕郴山”两句的真实意图在哪里?我们所在做的是一个“读心”的过程,这样的情况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正是这些多义无理之句才曾加了词的丰富性,充实了词的厚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彰显其经典的价值。相对于歌儿舞女的秾情艳语,温软香艳的情愁之词,自是格高一品。

  二、秦少游的“词心” 秦少游的一生,其思想与心理承受精神状态可粗划分三个阶段,取其代表性文章为:《单骑见虏赋》——《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以为与己意合”(《宋史·秦观传》)为第一阶段,少年慷慨志气,志在安邦定国,言武功,论文治,将纵横之说,各种策论与散文以及其他题材的创作也是数量可观超出了那豪情壮志与秦词中多愁善感和“女郎诗”。

  至第二阶段,考试入仕后,于绍圣三年被控告编修《神宗实录》记述不实而被贬到处州,词中便充斥着难以排解的苦痛哀伤。如果说秦观之前此中那淡淡的忧伤轻轻的哀怨,是源头于他个人的独特心性,没有一个具体的客观对象的话,那么,此时的词便是身世之感仕途不济与个人心性的融合了。秦观没有苏轼的超脱豪旷的心态,他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可以说是心理素质不能承受如此的跌宕起伏。心性细腻,又太在意,心理能力不强,这三者加在一起是致命的。少年潇洒意气有报国之志,仕途却一片坎坷,心细敏锐的触觉又对此耽耽不忘无法释怀,心情的重负便会越积越重,擦在心理承受的边缘上。所以,等到49岁因“谒告佛书”事件而迁到郴州时,便已是“行人到此无肠断”“砌成此恨无重数”的绝望凄厉了。

  三、秦少游词被称为“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炎《词源》)。秦观词平淡有致,精巧细微,哀婉纤柔,因有“词心”注入其中,无论是早年的纤柔小词,抑或后期凄厉词风,都有其个人敏感心性不能承受之重在词中的反映和折射。

  首先,表现在,秦少游对细、乱、杂、碎的偏爱描写。他是个心细之人,在生活上和作词上可体现为观察之细与感悟之细。观察之细在于其写景呈片状、碎状、斑点状。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无边丝雨细如愁”“花影乱,莺声碎”“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花是万点飞红、摇落飘零,雨是濛濛细雨、轻却持久,乱影摇曳配以几声凄婉莺啼。感悟之细在于,它是可以将感情分层的,渐变加重式的,写仇恨的词人不少,秦少游是可以将恨由轻到重慢慢由小流汇成大海,扑面袭来,撼动你内心的人。如《江城子》由“动离忧,泪难收”——“人不见,水空流”——“恨悠悠,几时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此恨此泪,由难以隐忍到流动不止再到澎湃成春江之势,情绪层层渐变,由轻至重中间意脉相连,气骨不衰。即便是最后一句似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仍是个性不同,李后主的亡国之恨中自有一种情感喷薄而出,呈决堤泛滥之势,而秦少游之愁是慢慢渗入的,水滴石穿的以平淡之语造出越品越凄凉的恨意,“故用力者不能到”。

  也正是这样,在苏轼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将词诗化,给词注入豪旷浩气之时,秦观呈现出不同的作词状态。苏轼是于词中直吐内心苦闷,秦观是“将身世之感打入艳词”(《宋四家词选》 眉批);苏轼是遭贬时“莫听穿林打叶声”,秦观是“砌成此恨无重数” ;苏轼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秦观是向词的本质的一步回归。

  四、秦观是个很灵性的词人,甚至于他的死都有灵性意味。秦观曾在处州,梦中做长短句:“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桥挂空碧,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此词境界空灵犹如神仙境界,似《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所以当少游北归至藤州,于光化亭“笑视之而化”时,躯体已殁,这条轻灵山路或许就是他灵魂归入安息的路途。山间小路、沥沥细雨、落英缤纷、泉水叮咚、鹂声啼鸣,那个在人间颠簸沧桑52年的灵魂,那捧曾经慷慨志气的热血,那份贬谪后凄厉苦楚的断肠,那个为我们带来精致小词,声震北宋词坛的词人,一步一步走向他最后的栖息地,羽化而登仙。

  历代文人对秦观的评价

  1. 宋苏轼评秦观:"有屈、宋之才。"(屈原、宋玉)又戏评秦观、柳永:"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对秦少游《踏莎行》末尾两句,更加赞赏,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力赞上阕"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认为词学的意境气象堪比屈原九章和《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而苏轼就最喜欢这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认为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秦观死后,东坡把这首词题在扇页上,连连哀叹:"少游已矣,虽千万人何赎!"确实,此二句,是该词的点睛之笔。

  彼时秦观被贬黜至郴州,此是他第三次被贬官,悲苦凄怆,怀才不遇,可见一般。上阕写谪居中寂寞凄寒的环境,缘情写景,凄楚迷茫,融情于景,创造"有我之境"。

  下阕由叙实开始,渐入无我,借眼前山水痴问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悠然自得围绕郴山静静地流,为了什么却要向潇湘而去呢?笔调无奈,实是凄婉。

  2. 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3. 宋李清照《词论》:"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4.《宋词三百首》:"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5.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6. 张炎《词源》:"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7. 孙兢《竹坡老人词序》:"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

  8. 张耒:"世之文章,多出于穷人,故后之为文者,喜为穷人之辞。秦子无忧而为忧者之辞,殆出此耶!"

  9.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评秦观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10. 李调元《雨村词话》:"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11. 清刘熙载《艺概》:"少游词有小宴之研,而幽趣则过之。"(小晏指晏几道)

  12. 清周济《介存需论词杂著》曾经引用前人评语评秦词说:"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13. 周济《宋四家词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14. 楼敬思:"淮海词风骨自高,如红梅作花,能以韵胜,觉清真亦无此气味也。"

  15. 清代词论家冯煦:"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16. 《四库全书总目》:"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苏东坡、黄庭坚)]

  轶事典故

  拜师苏轼

  秦观很早就萌生了拜苏轼为师的想法,当时,苏轼正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徐州任知州。不过苏轼已然名满天下,堪称文坛泰斗。而秦观虽有些诗名,却是一个落第的秀才而已。好在秦家有两个老相识,分别是孙觉和李常。孙觉是黄庭坚的丈人,曾任湖州知州,李常是黄庭坚的舅父,正在齐州任知州,他们都是苏轼的至交。于是,他一方面请李常写了一封引荐信,另一方面请孙觉将自己的诗文推荐给苏轼。恰好,苏轼和孙觉要到扬州游玩,秦观闻讯灵机一动,自己先跑到扬州一座著名的寺庙中,模仿苏轼豪放的笔意,在寺庙墙壁上挥毫题词,然后静候他们的到来。果然,就像秦观所预想的那样,苏轼猛然看到寺壁上的题字吓了一大跳,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不记得自己曾经来过这儿,还在墙上题过诗。后来,他看了孙觉送上的秦观的作品,忽然醒悟道:“向书壁者,岂此郎也”——在寺壁上写诗的人,肯定是这小子!

  秦观于是怀揣着李常的引荐信,拿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黄楼赋》,前去拜见仰慕已久的偶像。苏轼读罢,惊呼说:“此屈宋才也!”欣然接纳他为弟子。拜师仪式办得十分隆重,以致在徐州城引起了轰动。时人记述了当时的盛况:秦观执弟子礼,仪态雍容,论说雄辩,令人为之侧目,苏轼则称赞他为“杰出之士”。秦观声名鹊起,身价倍增。

  洞房三难

  明人冯梦龙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虽容貌不扬,却绝顶聪慧,连苏轼也赞叹道:“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苏小妹不仅有才,而且眼光独到,她自主择婿,选了才子秦观。新婚之夕还要“三难新郎”,顺利过关方准进房。却说那三道题的前两道是谜语,最后一道则是对对联,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后秦观在苏轼的提示下,对以“投石冲开水底天”,于是大功告成,“丫鬟拥入香房。这一夜,佳人才子,好不称意。”不过这是小说家言。“苏小妹”不见正史,《全宋诗》《全宋词》中均无其名。[47]苏轼并没有妹妹,倒是有三个姐姐。[10]秦观的夫人也是徐文美而非苏轼的姐妹,因此“三难”为坊间编造的美好故事罢了。

  山抹微云君

  《艺苑雌黄》里记载,一次秦观路过绍兴,当地守臣在府里摆下酒宴盛情款待,并让一个歌伎相陪。秦观立刻为这个歌伎所吸引,恰好这个歌伎也素知他的才名,两个人眉目传情,很快擦出了火花。事后,秦观写了一首《满庭芳》记述此事,以“山抹微云”开头。这首词写得非常美,一下子就流行开了。苏轼读后,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从此,秦观便有了“山抹微云君”的绰号。

  梦中题诗

  秦观被贬雷州时,据说曾在海康宫亭庙下,梦见天女拿一幅维摩画像让他写赞,秦观笃信佛教,于是题道:“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醒来后,就把这段话记录下来。宋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自己在天宁寺,还亲眼从和尚戒禅那里看到这幅字,正是秦观的笔迹。清潘永因所编《宋稗类钞》也提到真迹在雷州天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