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文言文翻译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水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
清水文言文翻译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水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
翻译
清河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之故城西北,西侧长明沟水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熊会贞疏:"今曰小丹河,自河内东北大丹河分出。古初分为光沟,又分为界沟,又分为长明沟。长明沟分处仍在野王县东北,即今之河内县东北也"。清代的河内县即今河南省沁阳市,大丹河郡即古丹林水。古丹林水发源于今山西省高平县,向南穿过太行山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注入沁水,合流入黄河;另一支向东称作长明沟水,注入吴泽。此水源远流长,应为清水的另一源头。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郦道元好读奇书,尤其喜爱儒家经典中有关地理学的著作。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先后任为官尚书祠部郎中、尚书主客郎中、治书侍御史等职。宣武帝朝期间,郦道元历任仕冀中镇东府长史、颍川太守、鲁阳太守,延昌年间,郦道元被调任东荆州刺史,施政时严酷威猛,当地的老百姓不堪其苦,向皇帝告其苛刻残酷,因此被罢官。后北魏明帝起用郦道元为河南尹。孝昌二年(526年)为御史中尉,执法严峻,结怨于汝南王元悦。次年,雍州刺史萧宝寅反,元悦借故举道元为关右大使,卒被执,遇害于阴盘驿亭。
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水经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其著有《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曾评价郦道元是“中世纪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赏析:
景色描绘之美
山水形态:文中对清水的源头、流向和形态有着细腻的刻画。从 “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 可以看出,作者清晰地描述了水流汇聚成河且蜿蜒曲折的动态过程。而 “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 更是将瀑布的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视觉上的 “悬河注壑” 到听觉上的 “雷赴之声”,给读者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冲击,仿佛置身于那气势磅礴的瀑布之前。
周边环境:对石壁、山谷的描写 “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 营造出一种神秘幽深的氛围。石壁层层叠叠,没有兽迹,水雾弥漫,潭水深不见底,宛如仙境又带有一种原始的神秘色彩,让人心生敬畏与好奇。
人文与自然融合之妙
禅栖之士与刹灵之图:“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 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完美结合。山水之间有众多修行之人和寺庙,体现出此地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气质,使得山水具有了灵魂,也暗示了此地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和修行的胜地。
仁智之性与山水呼应:“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融合,将人的品德、心性与山水相类比,表明山水与人在精神层面上相互映衬,人们在欣赏山水的同时,也从山水中汲取了精神滋养,达到了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
语言韵律之工
用词精准:在描写景物时,作者用词精当。如 “清泠洞观”,简洁地描绘出了清水清澈凉爽、澄澈可人的特点。“乘岩”“注壑” 等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瀑布的动态。
句式错落有致:长短句结合,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如 “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短句急促有力,突出了瀑布的气势;而 “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 这样的长句则舒缓平稳,展现出一种悠然的意境,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