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人际关系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人际关系 青少年

管理员

摘要:

青少年人际关系青少年人际关系1  青少年人际关系辅导方法:在交往过程中不要一味付出  有的同学在与朋友、同学交往时,往往付出很多,可换来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朋友。  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冷淡甚至疏远自己,这对付出很多感情的同学来说,就会觉得很不公平,心理很不……

青少年人际关系

青少年人际关系1

  青少年人际关系辅导方法:在交往过程中不要一味付出

  有的同学在与朋友、同学交往时,往往付出很多,可换来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朋友。

  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冷淡甚至疏远自己,这对付出很多感情的同学来说,就会觉得很不公平,心理很不平衡,认为朋友不够意思,自己太傻。其实,也并不是朋友有意背叛你,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社会交换原则,人们总是希望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如果付出的多于得到的,人们心理上就会不平衡,如果得到的多于付出的,人们的心理也会不平衡。为保持付出和得到的关系平衡,人们总是要知恩图报的。如果你的付出太多,使人觉得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时,他就会被一种愧疚感所笼罩,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会导致受到恩惠的一方选择冷淡或疏远。

  青少年人际关系辅导方法:主动交往,千万不要自卑退缩

  即使是生活在集体中的最孤僻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与人交往,他们不去主动交往往往是因为以前在感情上受到过挫折,现在不敢贸然主动与人交往,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本身非常自卑,害怕得便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只好把自己锁定在一个小角落里,独自忍受孤独的折磨。

  人不能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应当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

  任何人都不能期待着友谊找上门来,不管任何事情你不去争取,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友谊也是如此。

  青少年人际关系辅导方法: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兴趣也不同,但你要融入这个社会,就应该寻找到大家共同的话题,并积极参与进去,共同讨论。

  在和大家交往中寻找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成为好朋友。

  善意的欣赏别人。

  有的同学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交朋友的人,他觉得这些人或庸俗或虚伪,进而孤芳自赏,认为没有人能成为自己的`知己。他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能够客观准确的思考并分析问题,从而陷入到孤独的境地。

  帮助别人。

  我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此时如果有人来帮助自己,那么我们肯定对人家感激不尽,以后见面显得格外亲近,从此就建立了友谊。以后如果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你一定会主动帮忙。

  帮助,不仅是解决困难上的协助和物质的支持,而且也包括感情上的支持、对痛苦的分担、观点上的赞同以及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础,因此,如果你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你一定会赢得真正的朋友和友谊!

青少年人际关系2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是反映最多的问题,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

  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

  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

  心理咨询专家提示:当青少年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解决时,应先由家长来沟通指引他们。如严重者应及时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疏导,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你摆脱人际交往压力,回归健康快乐的成长生活。

  女孩青春期的'典型心理有哪些

  我们习惯于把青春期理解为是“叛逆期”的代名词,且习惯于把 “叛逆期”附着在男孩子身上,仿佛只有男孩子才有青春期,也只有男孩子才会在青春期里产生叛逆。但是毋庸置疑,女孩子也有青春期,青春期里也有叛逆。只是囿于天性,女孩子的青春期显得安静而内敛,她们在青春期的典型心理有以下:

  1、忧郁自卑倾向

  走进青春期,也就渐渐走进了社会成长期,周围的人、事、环境、氛围都会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女孩子的成长与成熟。这时的少女,不再是天真烂漫的小女孩, 无忧无虑的自然成长期已经渐渐过去。尤其是当她们迈进了中学的大门,集体的生疏、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压力,竞争的氛围,都促使她们在未走入社会之前,就感 受到了独自面对人生的体验,这些都会在他们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这些因素在促其成长、成熟的同时,也会使有些女孩子产生忧郁、自卑的倾向。尤其是那些含蓄 内敛的女孩子,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她们因缺少友伴而自卑,因学习不出色而自卑,因自己长得不够漂亮而自卑,……。这样的女孩子,在老师面前是乖乖女,但 在家里可能最容易耍小脾气,闹小性子,让人感到喜怒无常。这也是青春期的一种表现。

  2、对伙伴的强烈依赖

  校园里,我们常会看到两三个要好的女孩子如影随形地在一起;判阅学生作文时,我们也常常会惊异于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对伙伴、对友谊的强烈渴望与关注。女孩 子之间也常常会因我们看起来本是芝麻绿豆的小事而闹情绪、闹矛盾。这都表现了她们对友谊的需求和对友伴的依赖。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已有摆脱家庭的意识,她 不再需要家长过多地呵护与陪伴,可她们又不足够独立与成熟天性决定她们总是有些怯懦、恐惧。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女孩子要比男孩子脆弱,当她们面对一个 陌生的环境,要融入一个新的集体时,她们身边决不能没有朋友的陪伴。

  3、对异性的明显关注

  对异性的明显关注是少男少女在青春期里一个最显而易见,也最正常不过的表现。正如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所说的“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这是普遍的,再合理不过的事情。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却将女孩子对男明星的思慕,对男孩子的好感视作是洪水猛兽、认为这种心理羞愧可耻,从而采取不当或过 激的处理方式。

  4、青春期里的隐形叛逆

  女孩子的青春期之所以容易让我们忽略,是因为她们即使有叛逆,那叛逆也较为隐晦和内敛。男孩子会与批评指责他们的家长产生激烈的争吵和情绪上的冲突,他们 桀骜不驯、我行我素。而青春期里的女孩子面对批评指责很多时候会一声不吭,或会迅速表示服从,虽然她们的内心充满了抵触和不满。所以,学校里我们经常会发 现有些女孩子表面很安静,但她们却悄悄地挑染头发,佩戴饰物,甚至暗地里和男孩子一起抽烟、喝酒。这都表明她们从未真正认同和接受师长对她们的批评和教 育。不反抗,并不意味着接受,这是一种“隐形叛逆”。

  正如花蕾悄悄绽放,树木伸展枝条,雏鸟振翅欲飞,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是美丽的、蓬勃的、给人以无限的美好憧憬和希望的,男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我们要关注,女孩子的心理也是要我们细心观察不可忽略的。

  意青少年足球赛14岁少年猝死

  意大利足坛近期又发生了一场猝死悲剧。在锡耶纳进行的一场青少年比赛中,一位名叫马特奥·罗吉的14岁球员赛场猝死。

  在锡耶纳和格罗塞托交界处的圣萨尔瓦托雷,近期举办了一场青少年足球比赛,罗吉效力的球队佛伊亚诺参赛。按照现场观众的说法,在上半场比赛中,罗吉没有任何异常的状况。下半场比赛开始之后,罗吉甚至还打进一粒进球,帮助球队把比分扳成2:2。就在裁判鸣哨判罚球进,大家开始疯狂庆祝进球时,罗吉突然摔倒在地。

  现场人员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位球员的母亲是护士。当即,这位护士就对罗吉进行了及时治疗。随后,罗吉被送到当地最近的一家医院,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这位年轻的球员失去了生命。

  意大利足坛近年来猝死事件时有发生。20xx年,利沃诺球员莫洛西尼就在赛场上心脏病突发离世。罗吉效力的佛伊亚诺俱乐部在20xx年也发生过猝死事件。当时,22岁的佛伊亚诺前锋巴托利猝死。之后,这家俱乐部就很关注球员的健康。几个月前,还有一台用来紧急施救的除颤器被捐赠给佛伊亚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家俱乐部再次出现猝死悲剧。

青少年人际关系3

  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1)对待同学朋友—以诚相待,团结合作

  真诚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在真诚的基础上才有合作。在学校,同学间的交往都应是以平等互助为基础的学习合作的过程。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生才能知道他人的志向、脾气和生活环境。在共同的活动中,学生最能彼此知道对方的长处与不足,并且在其间,为了目标的接近,大家会学会商量、等待和忍耐,学会退让和妥协,学会忠诚与守信,学会宽容、信任,学会说明和劝告,学会倾听和接纳,学会坚持和拒绝。这些都是处理人际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

  (2)对待家长教师——尊重理解,担负责任

  尊敬师长是中学生与父母老师交往最起码的要求。尊重师长,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接受教师和父母的教育,才能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从而为中学生与老师和父母和谐相处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正确处理矛盾铺平道路。

  学生在老师错怪自己时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包括: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采取沉默态度,但不要逆来顺受;向老师叙述真相,解释原因,消除误会也是正确的态度。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也增多了。这个时期,中学生容易与父母发生看法上的不一致,从而导至矛盾、争吵,甚至出走。有人说,这就是学生与家长之间不可逾越的“代沟”,其实,这样的“代沟”即使存在我们也可以用手、用心去把它填平。比如:许多父母对子女晚上出去总不放心;有的父母干脆一直等到子女回家。子女回家后还要盘问一番,唠叨几句。对此,有些子女觉得父母管得太宽,认为干涉了自己的自由。这种时候,如果能理解到父母的一片赤诚的爱心,再扪心自问:自己又有多少社会经验?也就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父母了。所以,要别人理解,首先就要理解别人。其次,中学生要很好地分析一下,如自己与父母的分歧是非原则性的,并且自己确实是对的,那么可以推心置腹地与父母换看法,争取父母的理解,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对待异性朋友——互相学习,把握界线话中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而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又是其中平常,自然和不可缺少的部分。男女同学正常的交往,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而且男女交往也是今后走上社会所必须的。

  异性同学之间健康,积极的交往应遵循以下几原则:

  (一)健康、文明的原则。异性同学之间说话要文明,切忌粗话、脏话,举止要大方,对待异性打打闹闹,随便轻浮;尊重对方,不可拿对方开心取乐,甚至不尊重异性感情。

  (二)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原则。异性同学交往,不可在阴暗偏僻场所;不可在晚上单独交往;到异性宿舍,应得到允许且不应停留过长时间。

  (三)保持一定距离原则。男女异性交往本身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因此,男女中学生接触,应注意保持一定距离,这也是一种礼貌。

  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第一是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主张要使人得到解放。人的解放仅有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的解放是不够的,还要有生命领域的解放。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解放人,要把他从各种不利的环境中解出来。人道主义还要求尊重人,特别是在人格上尊重别人、关心人、爱护人。孔子讲:“仁者爱人”,要达到仁的境界,就要爱人。爱人就是希望别人好,使他得到好处。

  第二是爱国主义

  列宁给爱国主义下过定义: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一个国家的深厚的感情。爱国精神可以团结一个国家的人民,使其奋发向上,可以成为全国各民族的巨大凝聚力量。尤其在抵御外辱、奋发图强的时候,爱国主义精神会起到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人绝不能有了点本事就上国外去出名、去挣钱,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时时刻刻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三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应该是比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要高一个层次的人际关系准则。集体管理本身就是人际关系准则的一个重要内容。集体主义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个利益的混化综合。个人利益应该服从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而个人利益又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相一致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不是一个东西,个人利益是指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利益,它是按照国家的规定应得的部分;个人主义就不是了,它是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为着自己,不择手段地破坏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我们必须注意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兼顾。青年人在自我形成的时候,就应该在意识深处打上这个烙印。人们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必须以此为准则,要懂得人际关系当中还有这么多特点、这么多内容,使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当中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并在实践这些思想中逐步地成长起来。青年人的人际交往中有选择性,如果不考虑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那就可能搞成个人小集团,就会破坏集体利益。

  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1.要重视暗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它存在,就会使其取向于主观假设。在人际交往中不妨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以使人在交际中处于和谐的状态。

  2.要充满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自信也不可或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游刃有余,人际交往稳定发展。

  3、要有一颗宽容和仁爱的心

  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出发。在爱的天平上,永远只有以真诚换真诚,以宽容换宽容,以真心换真心。人际交往也需要宽容和爱心,以使人际关系充满温馨气氛。

  4、要懂得点交际的艺术

  人际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门艺术,人际交往也要讲求技巧,诸如说话时眼睛要正视对方,说笑要掌握分寸等。只有这样,在人际交往中才能使人备感亲切。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在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去寻找,逃避人际关系而想得到别人的友谊只能是缘木求鱼,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燕园博思温馨提醒您: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跳板。步入社会后,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为尽快适应,就不免频繁的与陌生人接触。怎样与陌生人交往是大学生必须学会的,这很困难。社会中的人形形色色,你对他又一无所知,要尽快的认清他的品质,可见是很困难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大学生应在学校和社会中不断实践,从而获得经验。

青少年人际关系4

  纵向的交往中有“血缘”和“师生绿“,横向交往中有“业绿”、“地缘“、“超缘“,甚至会有所谓“情缘”。如果把握不好,本来的美好的机缘可能会留下种种遗憾;而如果青少年能够好好把握,则会让青少年的人生更加充实,更有收获。

  一、血缘——与父母或亲人的关系。

  青少年正面临心理断乳的关键期。所谓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的监护,是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人的过程。当心理断乳尚未完成时,仍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青少年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升到了主要地位、但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尽管有的人住校了,较少与父母接触,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自立、父母的教养方式仍旧时时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

  虽然有人说“代沟”是在所难免的,但无论如何青少年要懂得,真正的成熟与独立绝不意味看对父母和家庭的冷漠,而是在摆脱心理上的依赖的同时,懂得对父母报以理解、尊重和关切,并懂得以适当方式处理两代人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其实,两代人之间也有的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结成了“忘年交”,师长丰自的`阅历,深厚的知识功底,深沉练达的处事方法,都可以使青少年从中汲取营养。

  二、师生缘——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除了少数学生干部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在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那些学识渊博并能以关怀、理解、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老师更有威信,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相反,冷漠的师生关系往往令我们感到失望,敌对的师生关系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三、业缘——学习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业缘”又可分为合作型和竞争型两种。在青少年时代,自尊心和学习成绩往往息息相关。合作型的关系双方往往不仅在学业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由此而建立友情;竞争型的关系会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一些外部刺激,使青少年更加努力,但如果竞争的压力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四、地缘——就近就便带来的缘分。

  特别是在彼此还不熟悉时,住得较近的同学,有些共同的话题座位较近,都能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为更多的交往提供了条件。

  五、趣缘——共同的兴趣是友谊支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的社交面日益扩大,“边缘”型人际多。青少年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往往会因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会等活动而建立起一种情趣性的人际关系。

  六、情缘——异性之间的微妙话题。

  由于性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对异性交往有一种矛盾心理,内心或多或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有一种特别的敏感,其中有的还可能超出友谊的界怎样学会正常地与异性交往,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分析了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特点,认为可归的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功利色彩较少,感情色彩浓厚

  相对于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来说,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还是比较单纯的,大部分青少年的交往功利色彩较少,感情色彩浓厚。青少年生活的主旋律是学习,而且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同学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相对较少。

  因此,青少年之间的交往显得真诚、自然,而那些造作、虚伪和世故的交往每每为青少年所唾弃。但这种单纯性也往往因带有极大的理想色彩而遭遇挫折;一方面,我们要珍惜这一阶段持有的纯洁的同学情谊;另一方面,青少年在交往中如果遇到了某些不行合“理想”状态的插曲,也不必断绝友谊,而要学会用一种现实的态度适当接的。

  2、交往方式具有自主、平等

  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和发展,青少年独立和自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青少年期望交往双方真诚、坦率、心理相容、彼此尊重,而反感一方委曲求全,一方居高旧下。平等性交往的需求使得那些谦和、真诚、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热情乐观的人成为青少年们乐意交往的对象,而尽量回避自我中心的人,回避居高临下的训诫。有趣的是,青少年常常看到有些人一方面说讨厌别人的自我中心,一方面自己却又表现出同样的问题而不自知。这时青少年要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

  3、高期望值与高挫折感

  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并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

  一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可能深感失望。不少人体会过人际交往的挫折感,并因此而体现出渴求交往与自我封闭朗双重性。

青少年人际关系5

  一、家庭教育的因素

  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万般宠爱,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同时,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理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并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与自己的行动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时,切忌空洞说教,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分析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应结合历史上的知名学者和科学家以及报刊上报道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引导,说明这些人除了在事业上成功外,还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帮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鼓励孩子将来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家长要注意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多让他们参加活动,多多少少让他们碰些钉子,然后逐渐学会考虑别人的权益,来摆脱“自我”,逐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二、学校教育的因素

  罗佰特·清崎在他的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里面提到过一种观点,他认为现代的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因为学校里面所教的东西并不是一个人生活在当今社会之中所最需要的知识,而对于生存的重要知识,如财务知识,绝大多数人在学校里又学不到。自古以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很多中小学校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致使很多学生在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达不到人际沟通的目的。青少年作为为学校的`一员、家庭的一员、社会的一员,每天都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与人沟通,沟通的技巧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在很多的情景之中,沟通技巧的优劣会凌驾于事理和逻辑之上,成为不同沟通结果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青少年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三、社会影响的因素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处于信息时代,青少年面对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在大千世界里,残酷的现实、暴力的影片、情色的网络、狭隘的人性正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有些青少年受不良思潮的影响渐渐迷失了自我。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青少年,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为了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全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四、自我觉悟的因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沟通能否顺利进行。青少年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的自我觉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所以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青少年应该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创造和谐的人际沟通。

青少年人际关系6

  【摘要】心理学认为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青少年也就绕不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际关系中,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三大关系相辅相成,其和谐程度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家长应重建青少年的家庭地位,形成理解信任型亲子关系;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形成合作型师生关系;青少年应以尊重和真诚为基础,形成互惠互利的同伴关系。同时,家长、教师和青少年都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三大关系呈现出最大程度的和谐状态,从而有效提升青少年人际关系,达成青少年理想的乐群标准。

  【关键词】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1前言

  有一则“封丘14岁女孩给男友买奥迪 ,车没买成与男友闹僵”的新闻令人惊讶不已,售车人员担心女孩被骗是有道理的,因为女孩心智不成熟,但我们不禁要问:家长哪去了?再联系到上海复旦大学“4·1投毒案”中研究生黄洋被舍友林某投毒致死,网上一片谢同学舍友不杀之恩,青少年是否也意识到学校同伴关系如此危险?还有类似去年“岳阳一高二学生不堪老师过重批评跳楼自杀受伤”的新闻数不胜数,我们广大教师不得不反思。从种种类似的事件中我们应该看到,当下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源于学习上的挫败或不满,而是源于人际关系,有的是同伴关系,有的是师生关系,有的是亲子关系,本文将之称为“三大关系”。无论是哪种关系,它们在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显得多么重要和紧迫。

  心理学认为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青少年也就绕不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那么如何判断一名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是否健康呢?据我国比较权威和代表性的林崇德心理健康标准认为,青少年正常人际关系方面的心里健康表现是乐群,主要体现在能互相了解对方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能真诚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能积极沟通和主动交代,能保持个性和人格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三大关系相辅相成,其和谐程度与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2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三大关系”

  在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群体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看似独立的平行的,实际上是交叉的,三者互相影响,可以说是“正+正+正=正强化”、“负+负+负=负强化”,又可以说是“乐+乐+乐=其乐无穷”、“恶+恶+恶=其害无穷”,它们的积极作用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其消极作用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呈负相关,有一者弱化则乐群程度减分,每一种关系的和谐程度不同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又不一样。

  青少年成长最迅速的是其社会性需要,家长、教师必须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成长。成人应摆脱儿童时期根据自己想达成的目标输出教育的方式,而是需要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来进行教育,才能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同样,青少年自身对同伴关系也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

  2.1家长应重建青少年的家庭地位,形成理解信任型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顾名思义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毫无疑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对青少年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但很多家长都在付出大量的努力后,结果只能埋怨孩子不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亲子冲突是家庭成员间缺乏交往和沟通的技能所致。

  家长要理解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是迅速的,也是具体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已经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渴望独立,希望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青少年都希望父母把自己当朋友,以平等的视角来对待自己。显然,父母必须意识到要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把孩子当成可以学着商量参与家庭事务的角色,才能适应孩子的成长;正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并加以引导,才是积极的抚养行为。

  理解和信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在青少年需要独立的时候父母要懂得适当放手,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要给予一定的鼓励;父母既不能无条件服从和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能无条件要求孩子服从自己。

  眼下多是独生子女,核心家庭是6位大人管一个小孩,单亲家庭小孩则没人管,有人受到溺爱娇惯,有人被放任自流。如: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又或者家长的专制粗暴、强迫压服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例如想给男友买奥迪的女孩,父母离异不在她身边,她会非常缺乏爱、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青少年在成长中需要上述这些情感上的“心理营养”的程度不亚于吃饭的.需要,但往往很多家长都忽略了。

  再者,青少年处理与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时,他们会借鉴父母处理亲子关系的方法和技巧,以迁移到其他关系中,所以说亲子关系在他们的成长中是一个基础,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

  2.2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形成合作型师生关系。

  谁都知道学生白天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学习度过的,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而以往讲到师生关系,很多人都只想到学生应该如何适应教师,教师内省的机会很少。实际上,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才是师生关系的主导,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肩负很大的责任。

  皮连生在《学与教的心理学》提到中国中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负责任、守信用、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大事、讲文明、守纪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除去对教师教学上有要求,还对教师对师生关系上有要求,比如耐心温和、容易接近、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负责任、守信用。下面着重讲一下尊重、公平和诚信。

  新型的师生关系又可以说是一种合作关系,既然是合作,那么在共同的目标面前,尊重是前提。“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 ?尊重学生不仅包括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劳动,还包括学生的人格、隐私……

  同时教师与每位学生的教与学的合作过程必须体现出公平,亦即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所有的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教师决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对待后进生应该给予更多的爱心及宽容。

  而“诚信”这个词不只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必须实事求是;答应了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

  岳阳受批评跳楼的高二学生,其左手背上写着“为什么没一个人相信我”。可见,学生在接受批评时感到自己被“冤枉”了,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情绪激动产生了不良的后果。教师应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其犯错的实情,了解其原因、过程及其他相关因素,再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沟通。

  合作的师生关系实际上也是人际互助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2.3青少年应以尊重和真诚为基础,形成互惠互利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同伴,他们在与同伴们建立亲密的友谊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同伴关系里可能是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也可能是同伴群体。在这种社会性需要中,青少年渴望获得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与交往的需要,同伴的影响非常明显,对他们的发展具有父母和老师都无法取代的作用。

  和家长、老师的交往不同,家长和老师于青少年而言都是成年人,有着垂直关系,而同伴大多为同龄人,有着水平关系。这种水平关系的好处是大家以信任为基础,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行为准则、相同的兴趣等。因为大家是平等的,所以可以在交往中或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负面情绪宣泄,获得宽慰、理解和同情,克服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惑;或分享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青少年自我观念和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增进自我价值。这时候他们最害怕被孤立,会尽量避免自卑感。

  复旦大学“4·1投毒案”中林某身上折射出和青少年一样所需要的自我价值认同。对应到青少年同伴关系中,是对自己认可的不足,是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实际上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别人交往或尊重,变得无法包容他人。

  有个家长曾经讲过他儿子的故事。他儿子的朋友在学校老是被别人欺负,但每次都不吱声,都是他儿子帮朋友出头。有一天,他朋友又被欺负,这时候朋友进行了积极的反抗。他儿子回家后跟他说:我朋友今天终于敢对别人说不了,我真替他开心。这位家长讲到这里是很欣慰的,孩子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能真诚地赞美。

  同伴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青少年在这场关系中应该互相理解宽容、互惠互利,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心里健康非常重要。

  3、各方应加强学习,提高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切人际关系都是两元结构关系,在教育中体现出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开展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一方面的关系中的相关人员的事,而是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甚或学生,都需要学习,从而提高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对于青少年人际关系中的三大关系而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同伴之间的关系靠的是共同愿景——心理认同感,如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缺乏共同愿景、缺失心理认同感和认知统一性,则教育难有效果。

  3.1教师应寓教于学,提高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能力。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投入工作。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学校应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又要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乐群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而作为班主任,应特别注意:应强化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他们的心理宽度,使他们即使在遭遇负面情绪时也能合理排解,不对别人施以“冷暴力”;不孤立那些性格内向同学,其中包括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经常批评、或常给老师打同学“小报告”的学生;其次,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外貌不好看以及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第三,那些学习特别好或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也会成为学生中的“孤岛”,因为这些“骄子”之类的焦点人物,很可能由于过于强势,或言行上的不当而引来同学的嫉妒、敌意与抵制。

  3.2家长应加强理解和沟通,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对家长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环境,让家长充分认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很多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障碍与行为异常本身就是源于消极的成人错误指导。家庭是每个青少年首要的成长环境,家长必须意识到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等对孩子身心的影响很重要。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家长对此要有心理准备,要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及时干预和指导。

  家长要改变对孩子儿童时期的教育方式,正视孩子的成长,与孩子在家庭中平等相处,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温暖和来自家人的爱。一方面,应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提高他们的与人交往技巧,增进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学会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培养和维护青少年的人际关系。

  3.3青少年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教师是需要学习的,更需要学习的是青少年。青少年不但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学做一个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而且还要不断提升这种能力,为自己负责,做一个引导自己走向正确的生命方向的人,充满正能量的人。

  青少年首先要学会了解自己,不但要了解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能力的高低、品格的优劣等,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还要积极地评价自己,包括优缺点和长短处,并能正确地对待,不好的方面要勇敢面对,不断提高,超越自我,更要了解自己的快乐和不快乐,学会反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青少年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在保持个性和人格的同时,寻找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兴趣的同伴,客观认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结果等,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适应环境,用快乐的心情面对他人,将孤独冷僻消解于无形中。

  在家庭中,青少年在体验到父母关爱的同时,要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在学校里,能明确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能真诚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能积极沟通。

  总的来说,如果青少年能正确地认识自我,那么他就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从而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从而改变自己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完善自我。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青少年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里健康水平。在青少年人际关系的三大关系中,只有家长、教师和青少年互相理解和积极沟通,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达成青少年最佳的乐群效果。

  4结束语

  本篇论文整体介绍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中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以及关系各相关方如何加强学习,提高自我教育和被教育的能力,最终合理达成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目的。但其中有的地方研究得还不够深入,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启珍 杨黎明《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69~73页。

  [2]吴发科《心本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8~9页。

  [3]童心 符明弘《青少年亲子亲合与父母意识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年05期,第46页。

  [4]孙康 《批评讲究艺术,师生关系更和谐》,《神州》,20xx年 第15期,第57~57页。

  [5]林海亮 杨光海 《教育心理学——为了教与学的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52~58页。

  [6]韦洪涛 《学习心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年,第25~30页、第61~70页。

  [7]皮连生 《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第4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