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清平乐 居评课

管理员

摘要: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2篇清平乐村居评课稿1  一、丰富的积累是厚重的底色。  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学生在背诵什么,连贯、流畅。细细一听,不由一惊:竟然全是对子,有些古文我都不知其意。再听,更惊:每个孩子站起来都会说一句,且不与前同。难道他们有书?询问身边一个学生,……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2篇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1

  一、丰富的积累是厚重的底色。

  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学生在背诵什么,连贯、流畅。细细一听,不由一惊:竟然全是对子,有些古文我都不知其意。再听,更惊:每个孩子站起来都会说一句,且不与前同。难道他们有书?询问身边一个学生,原来并非有书,而只是老师打印给他们的一些叫《声律启蒙》的材料。回想他们班在四年级时就学《三国》,不由感叹:如此下去,孩子们的语文功底如何了得!再观老师,气定神闲地站于前,在偶尔的打顿处轻轻扶一把,看得出,要求学生背的,老师也了然于胸,一直知道她有国学的底子,但就似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一般,如今,见了真章,顿生佩服之心。课尚未开始,好感却已生。

  而课结束的那一刻,我再次被震撼——看那作业:“(选一题。可合作。)

  1、收集辛弃疾的其它词,自学并背诵。(一首☆)

  2、收集辛弃疾的其它词,自学并准备为大家讲解。(一首☆☆)

  3、给这首词配上好听的曲子,或吟或唱。(一曲☆☆☆)

  4、模仿25课“文包诗”的形式,改写这一课。(☆☆☆☆)

  5、次韵《清平乐村居》。(☆☆☆☆☆)

  这样的作业,没有丰厚的积淀是全然完成不了的,而朱老师的学生们,却喜滋滋地看着,旁边那位男生,在悄声说:“我要次韵一首。”

  惊叹!丰富的积累是厚重的底色,有了它,语文味就自然而然从师生的骨子里渗出来了。难怪,先声夺人。处处夺人。

  二、诗化的语言是灵动的音符。

  课堂里始终回旋着似有若无的音乐,这伴奏烘托的主旋律是什么?是师生诗一般的语言。听,舒缓处——

  师听完学生理解词句后的朗读,轻言细语:“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眼前有一幅幅的画面在展开。来,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看看,你的眼前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当学生很自然地把画面一一取名说出,老师微笑着,言语诚挚:“真想知道,展现在你眼眸的,到底是如何的画面呀。愿意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描述给大家听吗?”

  经过短时间的自由准备,学生伴着古色古香的筝曲描述起来:“青青的嫩草地毯似的铺在荷塘边,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婷婷的,似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挤挤挨挨地排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有婀娜开着的,有羞涩打着朵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

  听,跳跃间——

  当学生一个个描述完自己“看到”的画面,老师动情地感叹:“景美,人更美呀。这是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也是——”老师身子微微倾向一排学生,他们很默契地开起了火车:“也是和和美美的村居生活。”“也是其乐融融的村居生活。”“也是世外桃源般的村居生活。”……

  再听,昂扬时——

  结束前,老师适时出示资料,适时改变背景乐,只稍一点拨,学生和听课老师顿觉豁然开朗,老师走回黑板前,指着板书,语气激昂了些:“学到这里,对这个‘醉’字有新的理解了吗?”全心醉在课堂的学生,很轻易地概括起来:“这两个白发翁媪醉了,因为喝了点酒而醉,因为两个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而醉,也因为望着家附近的儿子们,享受着天伦之乐而醉;词人呢,看到这里清新自然的景色醉了,看到这家人幸福的样子醉了,当然,他被贬,心情不好,可能也喝酒了,醉了;我看了这幅画面也醉了。”

  师,此刻也陶醉了:“是呀,这让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风雨雨,清清新新地向我们走来,深印在心。来,一起把它背出来——”“愿这没有硝烟的、安宁祥和的村居生活,如一支舒缓的圣曲,在地球的每个村落回响,回响永远。”

  是呀,没有硝烟的和平之曲,在孩子们心间回响,而语文味亦如最动听的乐章,弥漫于课堂的角角落落。

  三、自由的想象是锦上的添花。

  整堂课,在朱老师精心设计、巧妙构造的情境中进行:从揭示词题,试想画面,到疏通文本,感知画面,再到品评意象,生成画面。这想象恰似一颗种子,悄然播种,逐渐破土,随之萌芽。本来是学生不熟知的事物,变成了想象中的一幅幅图画: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那遥远就顿时亲近起来,学生在自己的心里勾画,“笔”到之处,语言也相应生成:“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空气非常清新,那又低又小的屋檐还残留着露水,散发出一阵阵清香。虽然茅屋又矮又小,但周围的景色却很美。小溪边上的小草也醒了,他们伸了个懒腰,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伴着小溪发出的‘哗哗’声,轻轻摇晃着,多美啊!”“池中的荷花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着,花瓣儿红里透着白,这一切吸引了小儿子,他伸手摘了个莲蓬,趴在溪边剥了起来,小脚翘了起来,微微笑着,小嘴也动着,好像在数着‘一、二、三、四、五,一个给大哥吃,一个给二哥吃……’瞧那小孩子多可爱啊!”(生的发言)[

  这语言,从心出发,带着灵感,带着情感。于是,我要说,此时此刻,语文味就插上双翼,飞进了学生的心田。又插上双翼,从学生的心田飞出。

  四、适度的提升是朴素的回归。

  突然想起外甥女来了。去年此时,姐姐向我告急,说外甥女学了这首词后,竟然说不要读书,要去过农家生活了。当时我们笑言,老师的课上得太好了,以至于孩子都有些“走火入魔”了。走进朱江月老师的课堂前,我心里曾存了一个念想:这首词到底有什么魔力,定要弄个明白。待得课中,学生由意生出象时,我明白了,魔力就在此地,这一幅幅图画怎不令人陶醉?但朱老师没有在此收尾,她有意地多了一举:拓展背景,丰韵画面。课件出示辛弃疾的资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一直在课堂低低萦回的古筝曲没有了,只有一个学生在读着资料。待得读完,朱老师缓缓开口:“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得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刚刚还沉醉在美丽村居的学生,看着资料,一个个设身处地想起了辛弃疾的心理,当一个学生说:“他可能会想:如果让所有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那该多好啊!”此时音乐再次响起,但风格悄变,闻者顿觉豁然开朗,老师顺应接过:“是呀,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闲,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真正目的……”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知道《清平乐村居》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作者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者的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完整地看待,不能仅仅只用了一种情感——陶醉。

  所以,我觉得这堂课的收尾既是一个高潮,又是一个抑制: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提升,语言更精炼优美。而思想也在这里清醒,得到一种看待事物正确而朴素的价值观。于是,很好地保护了语文味,使它不无限张扬,如秋一般,丰富中暗含了冷凝,呈现出收敛的美意。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2

  上周听了张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课,一直觉得意犹未尽。张老师的课清新洒脱,他儒雅的气质、潇洒的板书、幽默的语言,把在场的所有老师、学生都带入了辛弃疾所描绘的那一幅恬淡宁静的乡村画面中,听着听着,所有的人都“醉”了……张老师的课“朴实、扎实、真实”,在他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咀嚼到了语言文字的味道,品味着宋词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快乐。听了这一课,收获颇多。

  一、以读代讲,整体感知

  张老师的导入很简单,就是让学生齐读整首词,然后把词牌名板书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首词的词牌名叫做清平乐。多好听的一个词牌名!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张校长继而扩展开来,问学生:“你还知道那些词牌名?”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有的说满江红,有的说渔歌子,还有的说水调歌头。我很喜欢这样的开头,因为通过回忆旧知识,学生对词牌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张老师又点了两名同学诵读,全班读,教师作点评,特别指出了“莲蓬”一词,并且告诉学生,莲蓬的“蓬”平时读轻声,但是在这首词当中可读“lián péng”,目的是押韵,读起来更好听。这样解释就显得很巧妙了。

  二、手舞足蹈,字正腔圆,揣摩意韵感悟美

  为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意韵,张老师依学而教,据学而生。她先让学个体试读全词,目的是探底;接着用一种独特的吟诵方式——击掌而歌,力求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灵动的指导妙趣横生,课堂上的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字正腔圆”地吟着诵着,和着唱着,手之舞之,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做到了“过目成诵”。美的词韵,美的词境,美的享受在师生心中潜滋暗长,他们身心愉悦,学习其乐融融。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品味意境体验美

  古代诗词,语言精练含蓄,用词形象,追求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张老师努力把握诗的整体意境,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悟有生命活力的语言文字,想象那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通过咀嚼文字、品悟画面来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片段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这首词里有哪些是作者喜欢的?

  生:青青草。

  师:青青草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绿色的小草,写出了小草的颜色。

  师:是啊,这里运用了一个叠词“青青”,既好听,又形象,突出了小草的颜色。

  师:你觉得这首词里还有哪些是作者喜欢的?

  生:相媚好。老公公和老婆婆相亲相爱,这幅画面很温馨。

  师:老公公和老婆婆相亲相爱,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说吴地方言。

  张老师在解说这首词时,不是硬生生地把每一个词挑出来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学生走进了宁静幽美的村寨,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片段二:品析词眼,提挈全篇

  ◆品“无赖”

  师:哪个词是说小孩子调皮的?

  生:无赖。

  师:我们现在是怎么理解“无赖”的?

  生:不讲理的人,调皮捣蛋的人;

  师: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有趣的意思。

  生:我看是可爱、顽皮的意思。

  师:哪一个字可以看出他的顽皮可爱?

  生:喜。

  生:卧。

  生:从文中“最喜”一词可以看出。

  师:哦,确实如你们所说,这里的“无赖”是指可爱、顽皮的意思。古今词义的差别就在这里。文中的“卧”字怎么体现出小儿子的顽皮可爱呢?你们再观察一下,能说说小儿的动作或神情吗?从中你们又体会出什么呢?

  生:因为文中写道小儿子剥莲蓬,别人都是站着或者坐着的,只有他是卧着的,可见他很调皮,很可爱。

  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尽情联想,品出了一个“卧”字的味道,也品出天真,品出专注,品出童趣。

  ◆品“醉”

  这首词中,“醉”字是很有味道的,那么这个“醉”字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味道呢?张老师是这样展开课堂教学的:

  师:老公公和老婆婆相亲相爱,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吴地方言。

  师: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独处的时候。

  生:醉里。

  师:不可能完全醉,那么老公公老婆婆为什么醉呢?

  生:彼此恩爱,很陶醉。

  生:看到孩子们很辛勤地工作、玩耍,在沉醉。

  生:回忆年轻时沉醉。

  生:看到美丽的风景,沉醉了。

  师:谁来为老公公讲几句话?他们用什么话来讲?为什么要用方言?

  生:让别人听不懂。

  生:他们只会讲吴方言。

  生:说家乡话会比较有味道。

  师:老公公看到这种情境,他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这样的美景,这样的人家,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陶醉其间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次走进词中,走进词人。(读)

  以上教学中,张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巧妙重组,为孩子们提供了刺激感官的情境图;通过分解、组合、想象、吟诵、链接,做到以读引思,以思促读,图文结合,引领孩子们走进阔大的词中境界;同时,根据语境来帮助学生品词眼,扣文眼,变枯燥为多采,变单一为丰富,让学生体会古词的绝妙之美,意境的朦胧之美,词律的音韵之美。

  四、想象补白,对比整合,生成意趣升华美

  在学生深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根据主题教学思想,张老师拓展延伸,让学生想象补白,体现了走进文本解读,跳出文本感悟的章法。

  师:如果你是老公公,你会对老婆婆说些什么?

  生:老婆子啊,你看我们的大儿子多勤奋,你看我们的小儿子多可爱!

  师:如果你是大儿子,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想,我的辛苦能换来父母的恩爱,弟弟的安康,我很快乐。

  师:这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人,但是我就奇怪呀,大儿勤劳不是最喜,中儿智慧不是最喜,为什么最喜欢无赖的小儿?

  生:喜欢他的调皮、天真。

  生:从他的顽皮中找到了自己的童年。

  师:是谁可以让这个孩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玩耍?

  生:父母。

  生:兄长。

  师:是啊,没有和谐恩爱的父母,没有勤奋智慧的兄长,哪有天真无虑的孩子?这样美满的家庭,老师叫做“安居乐业”。

  在创编补白中,学生的思维像风筝一样飘了起来,有夸儿子的,有赞翁媪的,有誉自然田园风光的,孩子们绘声绘色,意趣昂然。在自由洒脱的补白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村居”的“居”字上,使其尽情品味恬静温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