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谚语有哪些 导语:关于清明节谚语,可是多得数不胜数呀。你们喜欢清明节谚语的哪一条呢?下面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节气的谚语,欢迎大家参考! 【清明节节气的谚语】 1, 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这个谚语出自清人王有光的《吴下谚语》卷二。它的……
清明节谚语有哪些
导语:关于清明节谚语,可是多得数不胜数呀。你们喜欢清明节谚语的哪一条呢?下面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节气的谚语,欢迎大家参考!
【清明节节气的谚语】
1, 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这个谚语出自清人王有光的《吴下谚语》卷二。它的意思是说,到了清明,春这个季节已经过了一半,夏天在逐渐的来到,棉被、裤需要拆洗了,让太阳晒掉里面一个冬天的阴气。春天是个很让人困顿的季节,很容易使人养成娇惰的性情,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晏安鸩毒”,不振作起来是成不了大器的,到老也没什么出息。
2, 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出自清人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到了清明的这一天,人人都会佩戴新折的柳条出门踏青、扫墓。妇女们会把这些柳条插在头发上,而男人们又总是把柳戴在衣襟上或用柳圈戴在头上,唐玄宗曾经说过这一天戴柳“可免虿毒”。这个谚语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不配戴的柳条的,因为不配戴,来生是要变成黄狗的,很戏谑的说明了事实。
3,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这条谚语与上一条意思相近,但有点儿雅了,像是经过了文人的改造,所以在一些著作中流传更广,出于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清明这一天,谁要是不戴柳的话,小孩子也会变成老头了。如在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卷三,“三月,插杨柳”条目下,这条言语被增加了一个字,成了“清明不戴杨柳,红颜成皓首”。
4, 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
出自清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李光庭这样解释,他说,清明前后半月,吴俗都有“标插坟墓”的习俗,用纸钱配挂在上面,称为“寓钱”。它既不是金的也不是铜的,为什么却称为金钱、铜钱呢,这主要是用来表达哀思者的孝心。挂在清明之前,说明孝思深厚是最可珍贵的,其钱虽不是真的金钱却胜似金钱;挂在清明之后,说明孝薄而不值得提倡,这钱不是金的而是铜的了。
明代的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里引用了有关清明的三点谚语:
5,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这条在卷十一“农事,占候”条目下。徐光启说道,二月最怕夜雨,如果晚上是晴的,即使雨多,也没有什么妨碍,如果有十个夜晚以上下雨,乡下人都会叫苦连天了。初四下雨,叫做春水。初八前后,一定有风雨。因此他引用了这条谚语,意在说明天气的自然规律,天气是逐渐暖和起来了。这条谚语还出现在清人梁章钜的《农候杂占》、明人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里。
看,这些就是关于清明节谚语的欣赏了,你们会学会欣赏了吗?每一句清明节谚语,背后都有它们欣赏的地方,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会懂得欣赏哦!
很多人对清明时节如何养生很重视,但是却找不到好的方法。究竟清明时节如何养生呢?下面就来看看小编是怎么介绍清明时节如何养生的。
1、换衣不宜过早: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2、悲伤莫要过度: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当看到亲人的墓碑,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此时此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过,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另外,春季又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们不要过于悲伤,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
3、防高血压复发:清明节前后,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过于怀念亲人,寝食不安,极易造成血压升高。可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运动,转移思维。还应避免负重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致血压升高等。
其实清明时节如何养生的介绍还不是很全面。希望有兴趣的的朋友再来和大家分享清明时节如何养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