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范仲淹 范仲淹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更是一名爱民如子的清廉好官。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清廉范仲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廉范仲淹 摘要:论述了范仲淹人生的二大成因: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清正廉洁自律的作风。 关键词:以民为本 清正廉洁 范……
清廉范仲淹
范仲淹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更是一名爱民如子的清廉好官。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清廉范仲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廉范仲淹
摘要:论述了范仲淹人生的二大成因: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清正廉洁自律的作风。
关键词:以民为本 清正廉洁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它一生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每到一处必先兴学育人。范仲淹自幼丧父,艰苦备尝民间疾苦,了然于胸怀,因而他作官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一家温饱,而是着眼于天下的黎民百姓。正如范敬宜先生所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声名显赫、政绩卓著、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灿若繁星。然而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于一身,传教和办事二者兼备,且道德风范堪称一流,无可疵议者,却廖若星辰,其中当首推北宋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一生与河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他在邓州任职期间,“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分国扰于千里”为念,正是这种忧天下的思想境界,使他吟出“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的感人诗句。
一、情系百姓,以民为本
范仲淹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忧民上,他“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主要体现在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范仲淹自请知邓,得到朝廷恩准,在他上任后,邓州自秋至冬数月干旱,庄稼枯黄,百姓发愁,范公更是心忧如焚,“今之刺史古诸侯,孰敢不分天子忧,自秋徂冬渴雨雪,自奏空文渐转邮”(范仲淹《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范仲淹不但带领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还每日三次向朝廷奏报旱情,忧民之心,可见一斑,待到普降瑞雪,他高兴得像年轻人一样,与贺雪的人们一起饮酒击筹,且舞且歌,庆祝来年丰收。他在《依韵和提刑太傅贺雪》中写到:
君起作歌我起和,天地和气须充温。
当年此乐不可得,与雪对舞摅平生。
共君学取雪好处,平施万物如权衡。
范仲淹心系百姓,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关心百姓的疾苦。一天,他在花洲书院给学子讲完学后,来到书院北一里处的村庄走访,发现不少百姓都生有一种怪病,遂问起原因,有老者说,他们这一带水质不好,凡井水都苦涩,长期饮用,便生怪病,生的小孩不少都患有呆疾,范仲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带领学子在书院周围挖井寻泉。多次都失败了,但范公仍不灰心,坚持天天挖井不止,一天,终于在书院内西侧挖出了涌泉,而且泉水甘甜,范仲淹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能饮用甘泉,便在井上加盖了凿有三个孔的青石板,这样,可以供三个人同时取水,同时青石板的三个孔形成了一个“品”字。并告诫学子像井水一样清洁,做人更要有品德、品行、品格、品位,他企盼邓州人“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范仲淹对井的品德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易议》中说:“井,德之地。唯井施之而不宠,存之而不溢。”他还在《清白堂记》中赞道:“井,所施不私,清白而有德,为官师之规。”意思是说:井,品德高尚,无穷无私,施予别人,而不自满,清白而有德,是为官为师的道德规范。范仲淹为了纪念这事,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依韵符号提刑张大傅尝新酝》以记之,其中曰,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老百姓非常感激范公的恩德,便将此井,取名为范公井。
二、清正廉洁
范仲淹在孟子的“与民偕乐”思想上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提升,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23岁时,辞别了母亲,求学千里之外的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并且是国子监学院。范仲淹在这里如鱼得水,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常以孔子的贤徒颜回为榜样,一碗饭,一瓢水,不改其乐,一心只读书圣贤书,废寝忘食,昼夜不息,自春之夏,经秋历冬。青年范仲淹已是有德饱学之士。
范仲淹由于胸怀大志,勤奋读书,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一举考中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初入仕途,他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中正耿直。改革社会弊病,平生奉行儒家修齐治平原则,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坚守仁义、清正廉洁,不谋私利,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修水坝,平边乱,抗强敌,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年),大胆提出“十事疏”综其要为改革仕官制度,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解民困苦。渭之“庆历新政”“新政”切中时弊,不矢为强国富民的良策。然而任何改革总会触及部分统治者的既得利益,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也不例外,改革推行不久,就遭到了保守派的沉重打击,致使改革夭折,范仲淹被贬陕西四路宣抚使兼知州,因患肺病不宜继续留任边地,改任邓州知州之后又辗转于杭州,青州等地,做官一任,造福一方,直到生命终结,未曾为自己、为家人、为族人谋过私利,心里装着因家、百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的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关心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一种大公的精神。数百年来,这种以天下为苍生为念的思想哺育着中华民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情系苍生,心系黎民。这种仁者情怀,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支持着民族的挺立和发展。顾炎武继范仲淹之后,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焉”。时隔千年,当今时代,它仍在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而不懈努力。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后乐,必须要有先忧后乐,必须要有识有志有胆,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和荣辱观正是其洁身自好,勤政爱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人民公仆”的精神基础,我们从范仲淹的思想言行中,不仅看到的是一位古代伟人的形象,同时更感受到千年前一位朝廷重臣一生廉政勤政的凌然正气,让我们研究范仲淹,学习范仲淹,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走来,去拥抱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明天。
注释:
[1]范仲淹史料讼编《邓州谢上表》
[2]范仲淹《答赵元吴书》《范文正公谱,明道二年》
[3]《用天下心为赋》《依韵答贾黯监丞》
[4]司马千《史记、孔子世永》
清廉故事:
划粥断齑,苦读成才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谢氏带他在苏州守丧两年,无依无靠,生活十分艰难。经人介绍,谢氏带着 4 岁的范仲淹改嫁给在尹江府(今江苏苏州)任推官的朱文翰。从此,范仲淹在继父朱文翰的指导下刻苦读书。
朱文翰赴京任职时,范仲淹母子便被送到山东淄博长山老家(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为了更好地读书,他投奔长山的醴泉寺一位很有学问的高僧门下。醴泉寺地处深山之中,生活非常清苦,他过着“划粥断齑”的生活——每天晚上煮少许米粥,盛到碗里,冷却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没有菜,便到山上挖些野韭菜,拌些盐当菜吃。在醴泉寺南边山里,有一片安静的山林,林中有一个可容十几个人的山洞,范仲淹为避开寺院的喧嚣,经常一个人在此处读书,常常是读入了迷,忘记了吃饭。在醴泉僧人的照顾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业大进。
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 23 岁那年背着行囊,带着琴剑,游学到北宋时南京(今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应天书院是当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书多,学者多,交流机会也多。范仲淹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如饥似渴,昼夜不辍,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由于他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26 岁时一举考中了进士,出任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从此开始了治理国家、辅佐朝廷的政治生涯。
救世济民,执掌改革
新政改革前的宋朝,边关尚未平静,国内又动荡不安,政赋不均,官僚腐败无能,加之天灾,农民反抗四起。宋仁宗对大臣也多有不满,此时想起身在边境的范仲淹。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9月,55 岁的范仲淹在皇帝的两次圣诏督促下赴京,皇帝以最隆重的礼遇接见了他,要他条陈当前之势,不得顾避,任命他为参知政事。
范仲淹从青年时起就抱有救世济民、强国富兵的夙愿,他分析宋建国后的形势,提出了 “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 的政治改革宣言。综合梳理了多年来关于刷新政治、根除时弊的谋略和经验,制定了改革的基本方案—《条陈十事》。
《条陈十事》的基本要点是:
(1)对官吏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2)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3)改革科举制度;
(4)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他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得一路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更加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庆历新政” 的推行给宋朝带来了新局面,给黎民百姓带来了新期望。可是,蛰伏于新政背后的旧势力并不甘心失败,被罢官的遗老遗少怀恨在心,宦官们从中破坏,动摇了皇帝的改革决心,参与改革的成员一个个被调离京城。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被罢免, “庆历新政”宣告结束。
节俭朴素,教子戒奢
早年清贫的生活,使范仲淹养成了节俭朴素的良好习惯。后来入朝做大官后,所得的俸禄,往往用来接济穷人,而自己的子侄,却不得不轮流换穿好一点的衣服出门做客。
这年秋天,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将举行婚礼。范纯仁深知父亲的风节和家规,对操办隆重、奢华的婚礼,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一两件稍贵的物品,父亲、妻子两边都能通过。于是,纯仁将要购买的物品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了父亲。
谁料范仲淹接过清单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声说:“纯仁,你要购买的那两件贵重之物,到底是什么打算?难道我范家的家风,要在你手中坏掉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与节俭有什么矛盾?又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费呢?”
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低下头,鼓起勇气,向父亲喃喃地说道:“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买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有件事孩儿在心中苦恼多时,今日如实禀告父亲大人。这些天来,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不敢答应,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没敢再坚持不买。”
范仲淹一听,立刻大怒,指着范纯仁说道:“你知错认错,我不再追究你的过错。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我范家的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以罗绮为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简朴,既没购买什么贵重奢华的物品,也没有举办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亲民爱民,惠政青州
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虽然已是迟暮之年,但他不顾年老体弱,带病处理繁杂的公务,还经常微服到黎民百姓中去,察访体恤民情。
他上任之初,河北闹水灾,大批灾民滞留青州,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可是按照朝廷的规定,青州百姓的皇粮要跑到博州(今聊城)去交纳,粮价昂贵,路途遥远,黄河阻拦,百姓叫苦连天。范仲淹经过调查,知道博州的粮价比青州便宜许多,于是改变以往的做法,让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粮价交钱给官府,以款代粮。然后派人去博州,就地购粮,很快就完成了预定的皇粮任务。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免去了百姓的长途运送之苦,又平抑了青州的粮价。而且,范仲淹令人把剩余的钱退还给百姓,得到大家的赞扬。
范仲淹知青州时,当地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多年,难以治愈。范仲淹亲自搜集民间验方,和中医先生们细心研究,利用清澈的阳河泉水调制,合药制成“青州白丸”,为不少人治好了红眼病。为此,范仲淹把调制药丸的清泉命名为“醴泉”,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来,人们为感念范仲淹,就把亭子叫作“范公井亭”。后人在此建三贤祠,祭礼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三位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