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作文2篇(实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花瓷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青花瓷作文1 小时候过年,最喜欢去舅公家……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花瓷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花瓷作文1
小时候过年,最喜欢去舅公家。不是因为舅公和蔼可亲,热情好客,也不是因为那里有小伙伴陪我玩耍,更不是因为舅公家群山环抱,风景如画,而只是为想看一眼舅公家那一只青花瓷碗,一只比我还“宝贝”的青花瓷碗。
那只青花瓷碗做工精细,图案精美,正应了一句话:“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它那晶莹剔透的素颜,给人一种柔美清净的感觉。年夜饭前祭祖,舅公总是郑重其事的捧出一只红木匣子,细细地净手,小心翼翼地将碗捧出,轻轻地放在案桌正中,旁边放着各色祭品,然后焚香跪拜。看着那典雅的青花瓷碗,望着舅公那虔诚的神情,我充满了好奇,总想去“亲近”一下。有一次,我实在按捺不住,趁舅公鞠躬弯腰的时候,偷偷的伸出手,想去摸一把,“啪!”一声清脆的响过,我的手被一向温柔的妈妈一把打了回去,摸着被打得热辣辣的手,我的好奇心立马转变为了嫉妒心,忍着眼泪委屈地问妈妈:“妈妈,不就一只碗吗?比我还宝贝吗?”妈妈板着脸不说话。我不依,仍缠着要看要摸,舅公回身心疼地搂过我,一边温柔的说:“等你再长大些我就告诉你为什么。”一边拉着我到桌前要我一起祭拜。
于是乎,我天天盼望着长大。每年过年我都会去找舅公,问他我是不是长大了,可不可以给我讲为什么,舅公总是笑眯眯的不正面回答我的问题。直到去年,舅公终于熬不过我的软泡硬磨,把我拉到堂屋,坐下,挺了挺腰板,神情严肃地给我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话要从我的曾曾祖父母说起。那是1941年秋,日寇攻打浙江的时候,我曾曾祖父母家家境殷实,有钱有粮,在当地也算得上大户人家,曾曾祖父经商上海,目睹日寇进攻上海时的凶残,也目睹自己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厂子在大火中化为灰烬的情景,曾曾祖父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回到家乡,他不仅支持自己的子女参加抗日,还暗地里把家里的粮食送给了抗日军队。日寇攻打绍兴之前,曾曾祖父召集全家,把大部分的粮食都送给了抗日军队,只藏了一小部分自己吃。绍兴沦陷后,日寇物资紧缺,特别是粮食,听说曾曾祖父家是大户,富甲一方,就把曾曾祖父一家“请”进了日军驻地,威逼利诱,要他们交出粮食,说出知道的一切。
舅公说到这里,脸色微红,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继续讲道。我曾曾祖父母都是性子刚烈的人,他们受尽了种种折磨,还是什么也不肯说。当日寇得知粮食早已送给了抗日军队时,气急败坏的鬼子便残忍的杀害了曾曾祖父母一家,并强闯家园,抢的抢,砸的'砸,最后一把大火烧毁了一切。只有在外读书的小女儿幸存了下来,当她几经周转回来时,一切都晚了。她一下子受不了眼前的一切,一度神经错乱,几乎快疯掉了。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宅院一片狼藉,什么都没了!只从灰烬中刨出一只精美的青花瓷碗,无论火势再大再猛,它也没有一点玷污,轻轻拂去灰尘,依然洁白如玉。因为这是曾曾祖父母唯一留下来的物件,也是我的曾祖母唯一的念想,自然就成了她的心头宝贝。它是我们家族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家族的骄傲,这只青花瓷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说到这里,舅公轻轻的摸了一下我的脑袋,语重心长的说:“它是不是比你还宝贝呢?”
“嗯!”我重重的点了点头。
舅公拉着我到了案桌前,轻轻的拿起了青花瓷,把它放在了我的手心里,我捧着它,仿佛捧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我凝望着它,心里早已顶礼膜拜。
今年暑假的一天,接到舅公的电话,要我无论如何去一趟他家,我连忙让爸爸送我过去,到了舅公家,堂屋里早已坐满了人。舅公告诉我说,铭铭,这碗你最后好好摸摸、看看,几十年间,一拨一拨的古董贩子常来光顾,去年一个香港商人出三万多要我这碗,我都舍不得,今天区宣传部领导、市博物馆专家都来了,我决定把青花瓷捐给博物馆,为“70周年胜利日”作份贡献,以后你想要再看,就得到博物馆去了。说罢,舅公朝案桌正中摆放的青花瓷深深的鞠了三躬,然后郑重的捧起了碗,交到了我的手里,说道,铭铭,就请你把它捐给领导,这也算是精神传承吧。
九月三日上午,我看完了盛大的阅兵式,澎湃激动之余,我跑到了市博物馆,看到那里人头攒动,我伫立在舅公捐赠的青花瓷前,认真读着这样的解说词:青花瓷碗,民国时烧制,本地藏友陈顺德捐赠的祖传之物,因其祖上抗战时期给当地军队送人送粮而遭日寇报复,此碗是唯一留存的物品,具有较高的历史纪念价值。
陈顺德就是我舅公的名字。
青花瓷作文2
我坐在窗前,手捧一杯碧螺春,一缕斜阳从窗外直射在桌前,细细的尘埃弥散在晔晔的晨光里。
我手上的蓝柳杯,白底蓝案,是我最喜欢的英国制造的茶杯。杯子里的碧螺春冒着轻袅的热气。我喜欢苏州太湖洞庭山上出产的碧螺春。太湖水面,水气升腾,滋润着茶树的嫩枝新芽,碧螺春的清香多半与这太湖的气候有关。我抿了一口茶,目光停留在杯子上的青花柳图案。
心悠悠,情恍惚。曾几何时,叩问,天地之间,万物之上,可有精灵?
此时,这个疑惑又涌上脑海。就算有精灵,我这辈子也很难扑捉精灵显现的那一刻。透过窗户环视我的小院,阳光氳氛,草色俱翠。我眼前哪有什么精灵?
桃花落地无声,抬头见蜜蜂,蜜蜂问云彩,何处有精灵?
云彩悄然落下,低头吻茶杯,茶杯问小鸟,你可是精灵?
原来精灵就在眼前。瞧这双双比翼飞的精灵,亦然显现在我的手里!在杯子的外壁上,一对精灵正比翼双飞。
我随着这精灵,思绪翻飞,仿佛回到童年的乡村美景。
我小时候随着父母下放大农村,乡村古朴,过年的时候除了鞭炮满地飞,那就是小孩子身上的蓝底百花图案的新衣裳,散发出来的米浆味道。无论是小时候在乡下穿的蓝底百花的小布褂,还是乡下人头上戴的蓝底百花的头巾,都是在我小小的年纪时所能体会到的美轮美奂。过年了,老乡婆婆亲手为我定制蓝印花布的棉袄,温软的感觉就在这蓝底白花丛中再现。四年后随父母回到城里,我依然喜欢这样的蓝调。同学们说我穿的是土布衫,我却不以为然。后来长个子了,穿不下了,我就把小布袄压箱底,折迭起这美好的回忆……
要说喜欢蓝印花布是由于小时候对新衣过年的期盼。那么,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家中的厨柜里,餐桌上,床头柜上,与我息息相伴十几年,而这些青花瓷,就在不经意间,往我的骨子里悄悄地注下了影子。
在我眼里,青花瓷器,带有白底蓝调的图案,以至于我对蓝底百花,白底蓝调,分不清,爱不舍。直到现在,我也很难忘记这千载传承的,散发着东方文化魅力的蓝调。一杯碧螺春,在这白底蓝调的杯子里,越发清香。
对蓝底百花白底蓝调的喜爱,在冥冥之中,一直没变……
九十年代初留学德国期间,我常在课余时间打工。每每看见德国人午餐吃咖啡色的面包,我的胃就泛酸,我们说它是黑面包。我想这是江南人对粗粮的天生不消化而产生的自然反应。有一天,我轻叩老板莫妮卡办公司的门,问她一点工作上的事。一进门,看见莫妮卡正在用餐。蓝幽净亮的盘中,一块被咬成船型的黑面包,一块黄油,随意地放在一个精致的,蓝底白调的瓷盘上,微妙地呈现出色彩的美感。我眼神一愣,这不是中国的青花瓷盘吗?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了好一会儿。心绪乱了,本来德语就不流利,和老板说话也变得结巴了。
我那时到德国只有几年时间,对德国人的生活,了解甚少。一看见餐盘图案是我们中国的蓝楼阁台,小桥流水的风格,以为她喜欢用中国的盘子。这盘子够大的,直径将近一尺吧?在中国从来没见过用这么大的盘子吃饭!好奇的我忍不住问莫妮卡,这盘子哪来的。她告诉我,她是在本地买的。中国式样的青花瓷盘在德国,乃至欧洲都是很普遍的。在欧洲市场上青花柳一直是一块悠久的宝贝图案。用于餐具,饮具,陶瓷挂画等陶瓷产品上。
莫妮卡问我盘中的图案细节,历史典故,我倒是一问三不知。她看我比她知道的还少,就给我讲了她从小就知道的蓝柳《Blue Willow》的故事。
青花柳,也叫蓝柳,是一个独特的图案,被广泛用于英国的陶瓷用品上。早在18世纪的英国,大约在1790年间,该图案由英国人托马斯·明顿设计并搬上瓷器,并一直延续使用超过200年。他的设计灵感来自18世纪后期英国从中国进口的瓷器上的画面。背景颜色是白色,前景色以蓝色为最常见(后期也有粉红色,绿色和棕色的瓷盘)。他的青花柳设计里有一个浪漫的传说。这个传说,起源于英国。但颇像中国的《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历史学家分析,这个传说有很大可能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沿用和改编。
从绘图上看,一座具有乾隆时期风格的,古朴典雅的山水楼阁。周围树木成荫,后院屹立一颗参天果树,枝繁叶茂。楼阁旁边一条小河流过,小河上有一拱桥,桥边就是那颗著名的青花柳树。小桥上有三个人在奔跑,前两个是一对恋人,后一个是手里拿着鞭子,企图把她们追回的父亲。河中的小船就是小恋人亡命天涯的船。两只在天上翩翩起舞的白鸽,是他们死后的化身。在西方白色代表圣洁和快乐,鸽子象征和平和幸福。这幅图画描绘的是忠贞不渝的永生永世的爱情。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长过郑和下西洋的航程,远播世界的每个角落。中国的瓷器带着白底蓝调,亭台楼阁,陪我到了德国,又陪我落户在美国的小院。相思相托,渭水情深。碧螺春的香,白底蓝调的美,寄托着江南的情,在传承中经年不衰。
再抿一口碧螺春,仿佛这精灵把我的思念带回了江南,带到了夫子庙的木茶楼,乌镇的小石桥。
再抿一口碧螺春,我看到了景德镇的瓷窑洞里冒出的袅袅青烟,太湖边,茶山上的绿芽点点。家乡的一切,此时此刻变得温馨起来。
我想家了。再抿一口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