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文记忆中的茶馆(通用5篇)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给美文的概念也赋予了更多的开放自由的元素,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情感美文记忆中的茶馆,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情感美文……
情感美文记忆中的茶馆(通用5篇)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给美文的概念也赋予了更多的开放自由的元素,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情感美文记忆中的茶馆,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情感美文记忆中的茶馆 篇1
过了冬至,就是数九寒冬了。天气也是一天冷过一天的。可是,各种事情倒是一天忙过一天,因为年底了,辞旧迎新的事儿是等不得也拖不得的。
昨天,江苏电视台的一位记者约我去茶社谈一件合作的事,我看看没有什么紧急的事就答应了。到了茶社才发现,里面人满为患。有高谈阔论的,有用“笔记本”上网的,有窃窃私语的,有下棋打牌的,还有吃饭喝茶的。茶社俨然成了一个小社会。我坐在那儿脑子忽然就走了神。想起了,儿时在元旦、春节最喜欢呆的地方也是这样的所在。只不过它不叫茶社而叫茶馆。
那时的茶馆,没有今天的茶社装潢得这样考究,也没有空调。简陋的大开间场地,放了十来张八仙桌。每张八仙桌四周各放了一条木长凳。场地中间升了一个烧煤的大铁炉子,一根长长的烟筒管从窗口伸出去,茶馆里一样温暖如春。
那时,喝茶用的器具也没有今天的高档,有泥陶的大海碗,有带把儿的茶杯,有小瓷壶儿,也有搪瓷缸儿。那时,去茶馆喝茶的人不一定有钱。三分钱就可以来一碗茶水,五分钱就可以用有茶叶的带把儿的茶杯喝茶,一毛钱就可以享受小瓷壶的待遇了。
那时,去茶馆的人喝茶是点缀,听书是主旨。茶馆里说书的人不常换。一个五十上下的先生穿着一件长衫,坐在座东面西的一张长条桌后面,左手拿着一把折扇,右手边放着一块惊堂木,用一口扬州话将各种故事娓娓道来。说到关键处,他右手将惊堂木重重打下,我们这些蹭书听的孩子们心里就会一惊,生怕被发现。
由于那时我的年岁小,说书先生姓啥根本就不知道。《说岳全传》、《水浒传》、《瓦岗英雄传》、《七侠五义》等等,都是说书先生的拿手好“书”。当然,坐在下面听的的茶客也都图个热闹,根本就没有人去关心他说得对还是不对,是按原书去说还是胡编乱造。每当说书先生惊堂木一敲、悬念往那儿一挂、将众人的胃口吊得高高的时候,就会有跑堂的端个茶盘来收水钱(就是听书的费用)。三分两分,五分一毛皆可。听众正眼巴巴地“欲知后事”呢,能不“慷慨解囊”嘛。
有趣的是,茶馆后堂有一排煤球炉子,上面烧着清一色的泛着古铜色的水壶。这些水壶聚在一起十分热闹,不是这只壶盖儿上下跳舞了,就是那只水壶热气儿直冒了。一个伙计就手忙脚乱地对付这些壶和搓揉热毛巾把子,不知什么原因,他嘴里总是骂骂咧咧的。茶客们不时地要伙计去续水,有时也会要一个热毛巾把子擦擦头啊脸的。那时候也没个“艾滋”、“性病”什么的,毛巾从来都是混用的,从没有人计较。
说书先生不说书时有个嗜好是和茶馆的老板(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下象棋。每次下到得意的时分,说书先生就会哼上几句扬州小调,气得老板胡子一翘一翘的。那时的我,对象棋已经略懂一二。每次见到老爷爷气得翘胡子,我就会在一旁帮老爷爷参谋几招。老爷爷起初是看不起我这个小毛孩子,故意不采纳我的意见,让我很郁闷。不过,很快老爷爷就发现我是一个好参谋,每次下棋都会主动找我去当参谋。这样一来,我成了老爷爷和说书先生的“老朋友”了,也就不需要像别的孩子那样蹭书听。偶尔老爷爷还会给我尝尝他的甜点心,令其他小朋友整一个“羡慕嫉妒恨”!
而现在坐在温暖舒适的茶社里,喝着所谓极品的“铁观音”,仍然觉得缺了点儿什么。细细想来,也许缺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亲情吧。
情感美文记忆中的茶馆 篇2
展沟集坐落在美丽的西淝河畔,她有多少年的历史已经很难说清。2000多年前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
小的时候,爷爷总爱领着我去老街上的茶馆。一条南北老街,长不过二三里,却有四家茶馆。老街两旁残留着明清时代的房屋,灰灰的透露着岁月的斑驳,青黛色的小瓦上生长着厚厚的青苔,还有长在瓦缝中一丛丛宛如玲珑宝塔般三寸左右叫不响名字的植物。
最大的一家茶馆坐落在老街的中央,约有100多平方。一进茶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六七个被煤炭熏成黑色的铁皮水壶,水壶下红红的炉火不时闪耀着,齐腰高的炉台下是两方长长的青条石,青条石是放置暖水瓶的地方。炉台的对面是三口很大很大的大水缸,半埋在地下。往后是四间里屋,这是大人们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的场所。老街人一般家中不烧开水,没有开水了,就到茶馆中冲茶,在老街上都把冲开水称为冲茶,家中来了客人就会到茶馆中冲茶。茶馆中用的水是老街北端一座寺庙旁辘轳井中的井水,井水甘甜冷冽,比现在市场上卖的矿泉水还要好喝。老街人把辘轳井中的井水称之为“甜水”,用“甜水”烧出来的开水泡茶,茶的味道更佳。
下雨了,老街氤氲起来,不是江南,不是塞北,却别有一番滋味,把她称作故土情怀吧。街上行人渐渐稀少,这时茶馆中却开始热闹起来,街邻街坊多聚于此。茶馆的里屋两边靠墙是用砖和泥砌成的整体的座位和茶几,座位上铺着草席,中间摆放着几张八仙桌,每张八仙桌配放着四条长板凳。一壶茶,两角钱,茶叶是味道厚重的大叶茶,刚烧开的水一泡,热气四溢,茶香满屋。在这里,续开水是不要钱的。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带茶叶,“老王,来来来,尝尝俺从石台带回来的茶叶”, “叔,俺尝尝您这瓜片咋样” ,于是当叔叔的把茶碗冲了一遍倒掉,不紧不慢的倒了一杯茶,当侄子的喝了一口忙不迭的称赞“好茶,好茶”。茶馆里各种声音渐渐多了起来,你家今年收成如何,他家孩子在外怎样,国家近来有没有新的事情,慷慨激昂大声讲话的,低头窃窃私语的,四平八稳随心议论的,各种说话声,喝茶声与屋外的风雨声汇聚成一首扣人心弦的乐曲,温馨而恬静。
有时,当邻里之间发生纠纷难以解决的时候,其中一家就会说就会说“走,到茶馆里让老少爷们评评理去” ,另外一家则会随声附和“去就去”,茶馆这时就成了解决邻里纠纷问题的好去处。到了茶馆,双方各抒己见,分别讲述自己的观点,喝茶的街坊们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双方的讲述,听完后则会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的提出解决意见。大多数的邻里纠纷能够妥善的化解,双方带着一腔怒气来,最后一团和气的离开,离开的时候还会争着帮对方付茶水钱,这就是展沟的茶馆。
有时,茶馆的主人会在农闲时或者冬季邀请说书的艺人在茶馆里说书,会提前告诉前来喝茶的人。说书的艺人如约来了,茶馆顿时沸腾了起来,爱听故事的`,爱喝茶的,闲暇有时间的都汇集于此,听说书艺人讲岳飞、讲杨家将,说书的艺人讲的眉飞色舞,听书的人们听得目瞪口呆一会儿陷入沉思状,一会儿陷入愤愤不平状,一会儿哄堂大笑,一会儿又扼腕叹息。如果带着小孩来的,怕孩子闹气又想多听一回只好买一角钱的花生或者杠子糖哄哄孩子,茶馆不仅仅是大人的乐园,也是孩子们的天堂。那时候,物质虽然很匮乏,但是人们的生活却依然有滋有味。
不知道离开家多久了,每次回去也只是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许多的物是人非让自己不敢将今天的家乡与记忆中的家乡对比,怕伤感,怕眼泪会不由自主的流出,怕触碰尘封已久的记忆。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老茶馆一家接一家的关门了,人们不用再去冲茶了,也不再听说书的艺人讲故事了,也许这些茶馆和说书的艺人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生活节奏变得愈来愈快的今天,真的很怀念那些慢悠悠的时光,但是这世界终究是要向前的,没有任何人和事物可以留住他的脚步。我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怎样,我只是想记下我所生活的时代的一些人,一些事,尽管有些事物的消逝令人伤感且无可奈何。
依旧走在记忆中的老街上,闭上眼,那些人那些事一一在脑海中闪过,我知道,一切美好的事物不能也不愿为谁停留。老街两边的房屋面目一新,只有一间老式的房屋可怜的在新式楼房中颤立着,仿佛风中的残烛,风一吹就灭了。
谨以此文献给我记忆中的家乡,写了几年,一直不忍回忆,断断续续,今日始成,文成,泪湿眼眶。感叹时间之飞逝,岁月之无情。也许我们的世界原本可以简单一些,不用那么多急功近利,那么浮躁。
情感美文记忆中的茶馆 篇3
“老板,要一杯菊花茶!”
“收钱!”
“加水,快点!”
随着人们参差不齐的叫喊声,我来到了拥有浓浓重庆味道的百年茶馆——交通茶馆。
走进喧闹的茶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茶馆的屋顶。支撑房顶的梁柱由青砖构成,梁柱上的横梁是中国传统的木头搭建,顶上由青黑色的石棉瓦铺成,屋中间原有个天井,后来天井上也搭了一层石棉瓦棚,盖住了天井。
顺着一位面色焦黄,尖耳猴腮,身着深色上衣的茶倌的指引,我坐在了茶桌边。只见茶桌呈棕色,由五块光滑的方木连接而成,中间有很大的缝隙,如果茶一不小心打倒了,茶漏了出来,就会顺着缝隙流到地上。除此以外,这五块方木下面还有一块又大又薄的木板,这是为了防止瓜子等小物掉到地上。环顾四周,全是从外地来的人,只有角落里几个老爷爷有说有笑地打牌,一听便知是本地人。
我们坐下来不久,一位穿着粗布黑衣裳的叔叔拿着一个盘子,上面有六个茶盏。他一张黑黄黑黄的尖脸上,挂着乐观开朗的微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着前方。
茶水放到了面前,掀开茶盖,只见那茶略显青色,细细的茶叶组成一个圆圈。茶水散发着淡淡轻香,尝一口,又热又苦,虽富有浓浓的中国味,但难喝至极。
我们开始听张老师讲述:“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很旧很脏呢?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沉默了一会儿,见没人回答,张老师又说:“其实呢,当年这家茶馆本来都要倒闭了,但有位川美教授经常来这里喝茶、写生,他眷恋过去的旧物,不想让这个老店倒闭,就每个月出一些钱来资助茶馆。这些事情被很多川美学生知道了,也纷纷来到这里,并将茶馆的消息传播了出去,感动了很多人。久而久之,这家店便成了家网红店,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但要装修这家店支出很大,他们还是无法承担。”
接着,老师让我们自己到处去看一看。
我首先来到了“鸟类展览区”(其实只有两只鸟)。一只皇冠鹦鹉,身体黄黑相间,腹部灰色,两颊红色。只见那鸟头上有一撮黄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鸟儿可以自由伸缩的冠形羽毛。这鸟不但长得美丽无比,而且性情十分温顺,只要你靠近它,它便会将头低下,伸到你面前,任你抚摸。如果不小心弄疼了它,它也只会叫叫,一会儿便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茶堂里,地上痰迹随处可见。我顺着堆积如山的瓜子壳、烟头……来到了地下室。地下室有两间,第一间只有一张黑黑的桌子,第二间是一个麻将室,向上望,可从一个小洞里看见上面的房间,真是好玩有趣。
过了中午,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交通茶馆,我的身体虽已离去,但我的心却久久地留在了茶馆里,那古老的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
情感美文记忆中的茶馆 篇4
我一直认为茶馆和说书人是密不可分的。说书人必定在茶馆——或称为茶社说书,有了茶馆才有了说书人;茶馆则必定有说书人,没有说书人的茶馆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馆,或许要叫做茶楼更合适些,约莫着类似于汪曾祺笔下的如意楼和得意楼。
这茶楼呢定时拔地而起的,三四层的样子。第一层接待手头有那么点儿闲钱的平头百姓,门前点头哈腰笑容满面迎客的小二哥眼瞅着绝不会显得寒碜的。第二层接待衣着光鲜的地主乡绅一流,上县城里卖完粮上茶楼坐坐。第三层接待谈吐不凡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多是旧知识分子和学者,要知道那些喝过洋墨水儿的“海龟”去的可是咖啡馆和电影院。这第四层大概要接待些有身份的大人物了。二三楼以上,窗明几净的雅座。
茶馆与茶楼不同。我总想茶馆门前没有小二哥,一眼看去四四方方的,顶了天两楼。走进茶馆,可以看到高高架起的台子,上头放一条长木桌、一把做工还算考究的太师椅(当然不会是黄花梨沉香檀之类的名贵木材打的)——这便是说书人的地儿了。台子四周是摆得或齐齐整整或颇有些凌乱的长木桌和长板凳。桌子上的是搪瓷缸和一壶茶,以及一两碟瓜子花生的零嘴儿。所谓的二楼也不是什么雅座,只是稍稍有些家底的穷书生或教书匠坐的,或许还有乡绅。
来茶馆的多是贩夫、走卒、脚夫,那些真正的社会底层的劳碌人。
茶馆是适合热闹的,很有人间烟火的气息。但在说书人说书的时候,这个本是人声鼎沸的乱哄哄的茶馆,却像是不知被谁按了暂停键一样咻地静了下来。
鸦雀无声!
大概像旧社会的戏子也被带着一些轻鄙和不屑的意味叫做唱戏的,说书人也被叫做说书的,这无疑是一种贱业。可他们台子上口若悬河,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或是才子佳人的话本,像《西厢记》《莺莺传》;或是说正史野史的,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只可笑刘玄德战败时满场唏嘘,无不义愤填膺痛骂曹阿瞒阴险狡诈,散场后人人要当曹孟德那般的人。试想,台下众人屏气凝神地被说书人领到了书中去,简直是一种不可言语的法术。最后惊堂木一拍,先生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起身走人,只留下满场被吊足了胃口的茶客,直到散出书场还意犹未尽。
啧啧啧,真是好家伙!好态势!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茶馆和说书人了,我也没有去过茶馆、没有见过说书人。在我的暗暗揣测里,说书人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古通今之辈,说书时嬉笑怒骂自成风流。我们行走在消逝中,那些热闹的茶馆,那些身着或蓝或灰没有一丝褶皱的长衫的说书人,已然湮没在历史的洪流里了。
遗憾无从言表。
情感美文记忆中的茶馆 篇5
记得当时我十来岁。
七月份,正是蝉鸣的季节,也是暑假之时。那时候既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也没有午后大睡的习惯,自然而然,午饭过后的时光对于当时我的来说总是最难熬的。有时看会儿电视,各大电视台几乎都已被琼瑶掀起了一阵宫剧热,看着还不错,看久了也就审美疲劳了。当然,还有那对神鸟传奇,唱遍了大江南北。
那年的这个暑假,正好赶上了一次挺大的集会,应该是祭祀之类的吧。类似迅哥儿笔下的那个江南小镇的集会——可惜我们这里没有烟雨蒙蒙,也没有渔船如灯,领略不到那种别样的韵味了。
听说有集会,正在熬暑假的我怎么会放过?
次日便风风火火地召集好小伙伴们,闹闹嚷嚷地跑去看凑热闹了。
因为缺乏英明的领导和远见的筹划,我们遇到了很是巨大的困难——水不够了。
为快点到目的地,走的是山路,十几公里内几乎都是荒无人烟,又正值酷热季节,倒也像《智取生辰纲》中的杨志一伙般在这片山林中艰难前行。
这无疑是在考验我们的耐性,口渴难耐而顶着太阳前进,连平时觉得悦耳的鸟鸣也变得聒噪了。虽然如此,不过我们那时也还真挺倔,以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势走完了这段山间小道。
出了山路,远远望见了一个小小的茶馆,木色的招牌像是先用红漆刷上去后掉色了,再用绿漆油上一遍,斑斓但又特醒目。
当时近视度数还没现在这么高,所以也就没有戴眼镜的习惯。就也没注意到其实下面还有四个小字:义务免费。
我们当然都没带钱,以为是收费的。犹犹豫豫还是走进了茶馆,到了那里,总算才明白,原来是免费供应的。
一瞬间鸟鸣都不聒噪了。
仔细打量这间小小的茶馆,布置很简单,几张桌子、椅子,一张煮茶用的小茶几后就基本没有了。还真像金庸小说中的那些茶馆,平易近人。
煮茶人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穿着一件白色背心,看到我们的到来便招呼我们坐下,一句句小朋友叫得我们有些不好意思,但又觉得倍感亲切。
大口大口地喝了几碗茶汤以后,我们便开溜了。
小孩子就是这样,坐不住。
就这样我们就大大咧咧去看热闹了,记得集会很是热闹,让我们几个小子都目瞪口呆,不过具体的却总想不起了。
后来初二时,残蝉渐绝的时候,依旧在老地方,见到了煮茶老汉。
我了解到,他原来是一名退休的国企干部,因为没事干,就自己弄了个茶馆在这段没有什么人的大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人,喝着不冷不热的茶汤,倒也是个安稳的好地方哇。’他这么说,笑容在脸上开了花,虽然皱纹很深,但是也掩盖不了他的笑意。
这种生活无疑是豁达的。
再次在这里喝了一碗免费茶汤,感觉却迥然不同,多了一点尊敬,我们是不是该学点什么?
今晚我给自己煮了一碗茶,现在正冒着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