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感悟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或人让我们感触颇深,想法有时候一闪而过,不如写一篇感悟的文章,及时的记录下来。为了帮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写作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感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感悟1……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感悟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或人让我们感触颇深,想法有时候一闪而过,不如写一篇感悟的文章,及时的记录下来。为了帮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写作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感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感悟1
用了一天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
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感悟2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中的一本,另外两本分别是《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个人十分推荐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它获得过“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南方周末》最受欢迎的专栏之一、《亚洲周刊》20xx年中文十大非小说类榜首畅销书;更重要可能是因为书中36封家书,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无处不流露出满满的爱。在读信的过程中,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包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吧。
书中36封家书,个人对龙应台分享给安德烈选择伴侣的“心得报告”非常有共鸣。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他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说的真好,爹爹也曾经也告诉俺类似的话:将来一起生活的人,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标,不仅要“同甘”更要能“共苦”,最起码不要在该“共苦”的时候拖后腿。当然,不如龙应台讲的有哲理,却对小编来说十分受用。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感悟3
大年初四请假去书店狂购一通,其中一本《亲爱的安德烈》吸引了我的眼球。买回来后,一手抱着秣秣睡觉,一手看书,基本上一口气看完了。
这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在三年之间的书信集。看完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这根本就不象是一个18岁的'孩子写的信,很多地方非常深刻,涉及到对人生、社会等多方面的讨论,一个从小被父母包围、娇宠,没有经过历炼的孩子是断断写不出这样的内容的。甚至我都有些汗颜。
其实有了孩子后,有一些压力,就是未来的教育压力。我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教育,怎么以身作则,如何表率。这些年,我愈来愈觉得知识的短浅,不是专业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作为一个硕士毕业生,对中国的历史了解多少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更不要提其他国家的历史。很多社会现象,也没有作过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年,也刻意的去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还是太少太少,也很不系统。需要大大的补课。最起码,我能够在孩子应该读这些书时,我能够给以一定的指导,并和他讨论。
读书的任务很重,而且没有时间再推托了。
努力,加油。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感悟4
最近,我在读一本课外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母子俩的三十六封家书。
龙应台是安德烈的母亲,当他们开始写信的时候,安德烈十八岁,龙应台之所以给安德烈写信是因为她想知道十八岁的儿子内心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就因为这,他们互相足足写了三年。
在读的过程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们不仅仅是母子关系而是朋友的关系,他们之间彼此安慰,彼此关照,彼此聊天。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安德烈的妈妈一样,以朋友的方式和我进行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尊重。
书中的安德烈生活得多姿多彩,非常快乐,他旅行,开聚会……可是我们的生活从早到晚一天都在学习,大人和老师们光知道让我们学习,不给我们自由,我觉得生活少了许多乐趣。我知道学习对我们非常重要,可是我更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所放松。
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年龄相差近三十岁,他们之间对许多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方是代表中国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国。其实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每当这时,我都会仔细思考一下,看看谁说的有道理,就采同乡会谁的意见,我的妈妈平时比较尊重我的意见。
我还会细细品味这本书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感悟5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三年时间,母亲与孩子书信交流,构成了这本书。
问我,了我,但是不要判我。“问、了”,是孩子喜欢、能接受的交流方式,但父母擅长的往往是“判”。交流变成说教,孩子选择闭嘴。父母与孩子间,交流戛然而止。
由于时代、文化、品味不同,父母与孩子的代沟不可避免,如何减少因代沟产生的冲突,需要学习,需要抱着理解、沟通的心态,相互尊重。我可以不喜欢你的爱好和选择,但我尊重、理解你的爱好和选择。对父母,这样做很难,但有效。
父母,特别是母亲,应该早早明白,“孩子”是一个个人、一个“别人”,早已不是你的“孩子”,可是,要让抱着、奶着、护着孩子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孩子当某个程度的“别人”,不容易啊!
孩子最初面对这个世界,需要母亲。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母亲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原地,看着孩子离开。对母亲来说,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充满不舍。但是母亲退出,孩子才能成长、独立。
雏鹰离开巢穴,方能学会振翅高飞。父母子女一场,终究是渐行渐远的旅途。正如泰戈尔所言:“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