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齐白石 励志

管理员

摘要: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25个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25个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齐白石励志的故事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当过木匠,后以民间画工为生。57岁时,齐白石到达北京,住在法源寺,以卖画度日。他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平时一般画家价码还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可见齐白石当时生意落寞得很,生活何等惨淡!

  一天,在一个无人理睬场合,梅兰芳跟他寒暄了几句,使他稍微挽回了一点面子。为此他心存感激,回去用心画了一张《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并题句云:“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可见梅兰芳也并不能改变齐白石在画坛地位。

  齐白石认识了陈师曾后,齐白石艺术生涯才得以转变。陈师曾虽然比齐白石小13岁,但其时已名满天下,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重要代表。他鼓励齐白石尽快自成一体,走艺术创新之路。于是齐白石开始了“衰年变法”。用他自己话说:“扫除凡格实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

  从1920年到1929年,他“十载关门”大胆突破,艰难探索,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他在美术史上可以自立门户了。然而,他在北京依然是知音寥寥。正像他自己说:“懂得我画,除陈师曾外,绝无仅有。”

  陈师曾于1923年便英年早逝了。失去唯一知己齐白石遭到了同行们口诛笔伐。北京画坛保守派们骂齐白石画是“野狐之禅”、“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极尽攻击之能事。

  但绝望中亦孕育着希望。齐白石在 “十载关门”最后一年————1929年,被到北京不久徐悲鸿慧眼识珠,一眼就发现了“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此时齐白石年已66岁。在徐悲鸿看来,齐白石绝对是大师级画家。在反对派鼓噪声中,徐悲鸿大声疾呼:齐白石“妙造自然”;齐白石画“致广大,尽精微”……徐悲鸿在不仅在展览会上贴条预定齐白石画以提升其地位,而且为齐白石编画集,亲自写序,送到上海出版。除此以外,徐悲鸿还请齐白石到自己任院长北京艺术学院做教授,并亲自驾马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徐悲鸿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老师,也可以做我老师。”

  齐白石曾在一封写给比自己小32岁徐悲鸿信里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齐白石成名,主要得益于徐悲鸿慧识与提携。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2

  齐白石是我国最著名画家之一,他最善长画小虾小虫等小动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颇有建树。

  齐白石年轻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印就刻好了。”别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 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喜爱。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3

  小木匠变成了闻名世界的大画家的故事,他就是以画虾出名的齐白石,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叫白石铺的乡下地方,不过她小时候不叫白不叫齐白石,叫做齐纯芝,27岁正式学画学诗的时候才改叫白石,为了方便,我们统一叫他齐白石了。齐白石的家里是很穷,一家五口人,只有一亩田,他只上了半年的学,就回家帮忙干活了,小时候他经常去放牛,他非常爱大自然,对,路边的路边草丛的小昆虫像蚂蚁,蜜蜂,蛐蛐这些特别感兴趣,也喜欢看水里面的小鱼小虾小螃蟹什么的,齐白石从小力气就不行,干不了田里的重活,15岁的时候,家里就让他去学木匠,好以后养家糊口。齐白石就跟着师傅学做各种木工,他们每天去不同的人家,做桌子椅子和种田的工具。有一天,齐白石和师傅做完工,在回家的时候路上,遇见了另外三位木匠。师傅对那三位毕恭毕敬,可是那三个人却理也不理,齐白石就非常奇怪问道,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师傅,你为什么这么恭敬呢?师傅说,木匠分为粗木匠和细木匠,我们做的是粗活,他们做的是细活,他能够做各种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

  齐白石第二年就找了一位细木工师傅,开始学雕花,他细心观察,学得非常好。他的雕花在方圆百里都有了名气,大家都愿意请他。在他20岁那年,他在一位主人家里发现了一本画谱,他就借回家,每天晚上用薄纸盖在画上,把所有的画都描下来。他画的在当地也出了名。这样一直到27岁,他就是一直是一位生活在乡村的木匠,每天帮人画点画,做点木工。

  直到有一天,当地的一个有名的画家胡沁园看到了齐白石的画,他找到了齐白石,发现他很有天赋,但他画画的技巧不够,读书也太少,这样是很难成为大画家的。胡沁园非常热心,他问齐白石愿不愿意跟他学习画画和读书。齐白石非常感动,就去到胡沁园家,每天跟着胡沁园每天认真学习,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认真地读书,练字,画画。胡沁园不仅不收学费,还经常给齐白石的家里送米送粮,好让齐白石能专心学习。

  齐白石不仅画画越来越好,读书也非常用功,能熟练地背诵唐诗三百首和许多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他因为会雕花,很快也学会了刻印章。

  他跟着胡沁园一直学了十年,终于成了当地知名的画家了。

  每天,每天悠闲自得地读读诗啊,做做画,过得非常的舒服,直到四十岁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想请他去西安去教画画,并且把路费也给寄来了,再此在这之前,齐白石连湖南省都没有出去过,但因为是朋友的邀请,齐白石还是去了西安,那个时候的交通不便,所以路上走得很慢很慢,齐白石一路慢慢走,一路欣赏着大好河山,一个人只有经过很多的事,走过很多的路,看过很多的风景,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西安之行是齐白石第一次远行,他觉得收获非常大,后来又有四次她去了,不同的地方,教画画,在旅途中他看到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看到了黄河的巨浪滔天,华山的险峻,桂林山水的秀美。这些美丽的景色,像画卷一样,珍藏在他的心中。

  齐白石后来去回到湖南,那时他已经50多岁了,如果正常的话,他就这样平静走完这一生,但是,那时的湖南局势很乱,发生了很多战争,当地还有很多土匪,土匪们知道齐白石画画教画很有钱,就想着要绑架他,再问他家要钱。为了安全齐白石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北京。北京有很多的画家,齐白石在北京,没人在意他,在扇子上面画一幅画,一般的画家,可以收四个银元,齐白石只收两个银元,也很难卖掉。不过齐白石还会做印章,他做的印章还是有人买,所以他勉强可以生活下去。直到有一天,北京城,一个有名的画家,叫做陈师曾发现了他的印章做得很好,就,跑来找到齐白石,发现齐白石的`画也非常不错,他们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陈师曾和齐白石互相讨论,互相学习,齐白石的画画得更好了,陈师曾后来把齐白石的画带到日本去卖。结果都卖很高的价钱,以后,还有很多外国人还专门跑到,北京来买齐白石的画。

  齐白石的画越画越好,还被北京最好的艺术学校请去进去当了教授。1937年的时候北京被日本占领了。艺术学校也被日本人管理,齐白石是很爱国的,他就离开了学校,回到家里,闭门不出,日本人想请齐白石来管理学校,还给送去聘请书,齐白石就在信封上面写上齐白石死了,然后,把原信退回去。在日本占领北京的时候,齐白石家缺吃少穿,日本人给他送来了冬天烧的煤和粮食,但齐白石都每次都说我不是这个学校的人,所以不要。齐白石告诉家里人,凡是日本人来拜访来拜访,一律回答主人不见,日本人的来信,齐白石一律不发不回复,齐白石还画了一幅画画的横行的螃蟹,然后在旁边写上,看你横行到几时,表示自己对日本鬼子的痛恨。

  齐白石活到了96岁,只要他能还能起床,他每天早上都会起来画画,他曾经回忆说,自从他学画开始,一辈子只有两次连续几天没画画,有一次,那是因为他生了一声大病起不了床,还有一次是他母亲是母亲去世,非常伤心,所以没画,齐白石画得最好的是虾 ,他从三十岁就开始画虾,但是,一开始是画得不满意,觉得画得就是一团肉虫子,看不出什么活力,于是他就买了,几只虾放在碗里,每天观察虾的动作,每天不停的改进,终于在七十岁的时候终于才画好了虾。他还在乡下的时候,经常花几个小时仔仔细细地观察昆虫,看他们的每一个小动作,所以画得非常的活灵活现。

  齐白石像一个老顽童,一直有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画的画几乎都是他认真观察过的,他的画全部都是表达他的阳光快乐,幸福有越。他从不会画出悲伤的画。只是把最真最美最乐观留给了我们。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4

  很多人不理解齐白石在门口和客厅里都贴着卖画刻印的润格,诟病于老人的吝啬。他们哪里知道齐白石的艺术道路是怎么走过来的,若知道,也许就不会怪罪了。

  齐白石的小儿子齐良末回忆父亲时说:“经济上他很拮据。他也是考虑到今后,他有两家子人要养。家乡那些人都没办法了,也没有田地,什么都没有,常常有亲戚会到北京来看他,临走时再带走点钱,没办法。这两家的困难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膀上,他的压力是相当沉重的。”

  《白石老人自述》里有这样的话:“我不希望发什么财,得到一点润笔的钱,就拿回家去,奉养老亲,抚育妻子。只图糊住了一家老小的嘴,于愿已足。”

  从齐白石卖画的润格中,不仅可以见其吝啬,见其性情、心境,也可见得白石老人的耿直,见其冷涩的幽默。

  1920年,他写道:“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庚申秋直白。”

  后来,此润格增补如下文字:“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十圆。藤萝加蜜蜂,每只二十圆。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初十日。”

  1922年增补:“有为外人译言买画者,吾不酬谢。”

  1940年的一则,则有弦外之音:“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自注:吾年八十矣。尺纸六圆,每圆加二角。卖画不论交情,君子自重,请照润格出钱,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与外人翻译者,恕不酬谢,求诸君莫介绍,吾亦苦难报答也。”

  1941年的一则亦颇有意思:“凡藏白石之画多者,再来不画,或加价。送礼者,不答。介绍者,不酬谢。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已山门之画,回头加题,不应。不改画,不照相。凡照相者,多有假白石名在外国展卖假画。厂肆只顾主顾,为我减价定画,不应。九九翁坚白。”

  这里竟然要用到“坚白”二字!其实,这样的润格告白,内里也应该是辛酸以至于无奈的。齐白石身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1921年,他从北京到长沙,遇到老友索画,多年故交,老人欣然画了给他。第二年,齐白石再到长沙,这位朋友照样又拿着画纸来索画。齐白石无奈又画了,不过把画画好后,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诗:“去年相见因求画,今日相求又画鱼,致意故人李居士,题诗便是绝交书。”

  绝交书似过于严肃了。可是白拿人家用来养家糊口的画,也不合适吧。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齐白石老人的.性格。

  1932年,家里来了客人。是熟客。也就不是讳,可是客人走后,老人一幅心爱的《虾》却不是了。老人气不过,后来写了一幅《告白》贴在墙上:“去年将毕,失去五尺纸草虾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壬申。白石老人。’即便是清楚谁拿去了,老人也不会去追索。不过是用这种方式泄一点儿埋怨;再见面时候,那人自然羞愧,不过是两个人心照不宣罢了。

  白石老人靠卖画为生,难免有应酬,也难免有无奈之作。齐良末说:“应酬之作是有,有些他不喜欢但人家非强买强卖这一类的,他不得己也画。比如说画一只虾10块钱,两只虾就是20块钱。人家说了,我没有那么多钱,只有15块钱,怎么办?他就这样了,那边画—只整虾,那上头再画一个虾脑袋,15块。这样的事常常有。所以有时候那一张纸四尺长,右下角底下就画俩小鸡。四尺长条一尺宽,左上角写着‘白石老人’四个字,中间全是空白。因为人,家不给钱,或给得少。这类画现在成了了不起的绝版画。我父亲跟人家说,您哪有这样做的明?你弄那么一张纸来逼着我这么弄,我给你画俩小鸡就完了,别的没有。我父亲是很执着的一个人。”

  白石老人一辈子不画没见过的东西,可址偶尔也有例外,毕竟南北两大家子人要生活。

  一次一个买主非要齐白石画一条龙。齐白石没画过,可是一转念,有了办法。只见齐白石在纸上画了一只大花瓶,又在花瓶上画了一条龙。画完,齐白石笑了,买家也笑了,俩人痛快成交。

  毋庸置疑,生活的压力很深地影响了齐白石对于金钱的意识和行为。齐良末回忆道:“他有钱了不存银行,东西都放在身边,就在院子里头。就这么大的一木头疙瘩,平常谁也不注意,就扔在院子里,风吹雨淋日晒都没事儿。后来有收破烂的过来,我妈一看这东西没用,就想换点火柴。破木头有什么用?那么大,劈又劈不开,我妈就把它卖了。我爸正巧回来——就说我爸不破财——我爸看见了,说,哎!这不是我们家的嘛。人家说卖给我了,我爸说那不行,你回来,这个我不卖,我还有用处呢。我爸把这木头弄回来后,狠狠地骂了我妈一顿。他说这个你怎么能卖?那里头藏着金条!他托人给弄的金条,他就怕别人拿,扔在那不起眼的墙犄角里。

  “还有一个,我们家那院子、那房子该整修了。年久失修,政府说帮忙给弄弄吧。那会儿我爸还活着呢。政府说修,就让拆吧,从上头拆,拆到墙半腰往下头一点儿了,突然上头的工人就在那儿打起来了。大家伙/L说怎么回事?哎哟,那里有金条出来了。我爸在砖头里头藏了金条。我爸说别挖了,他突然又想起可能底下还有什么东西,他说你们都走吧,这房不修了。从此我们家那房就拆到这儿,底下没再拆,就重新给恢复了。”

  在拍摄的齐白石的纪录片里,能看到他身上挂着一大串钥匙。他管这个家,早晨起来他会去把大门打开,晚上亲自关门。屋子里的哪个抽屉里放了什么东西他都是有数的,他闭着眼睛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东西。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记的是,齐白石在京城的生活条件稍好一些之后,对来自湘潭的故人,甚至是平生未曾谋面、只要是来自家乡的生活无着的人,都会慷慨解囊。这与他日常的吝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齐良末回忆:“除了自己至亲的这些人,只要是湖南乡下来的人,湖南老家来的人,能够说湖南话,能够通报说自己是湖南什么地方来的,可能没钱回家了,不够路费了,现在很艰难,我父亲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先请人家吃顿饭,然后拿出50块钱来,给他做路费。那时候的50块钱,除去北京到湖南的往返车费,还能剩余好多。我亲眼见过一个人,拿着钱,我父亲给的钱,那人的手直在那儿抖。”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5

  齐白石原是一个雕花木工,学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36岁那年,他遇到了书画家湖沁园。

  那时,齐白石已小有名气,按胡沁园出题“飞来佳禽对语”,画了一个人打开窗户,窗外一对燕子正展翅归来。胡沁园很满意,就鼓励他研读古典名著。胡沁园还让齐白石观摩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使他眼界大开。由于齐白石刻苦学习,并博采百家之长,他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他还刻苦练书法和篆刻。

  从那之后,齐白石每天都坚持作画,一年只允许自己休息两天,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一天是国庆节。

  85岁时,齐白石一天连画了4张条幅,吃午饭时还在挥笔,想要再画一幅。画完最后一幅时,他在上面题字:“昨日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特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这种惜时的精神令后辈敬佩。

  名人取得成就,除了天分之外,还要用时间来打磨。

  齐白石不仅喜欢画画,而且十分勤奋,一年中除去两天,每天都与画为伴。

  他充分利用每一天,潜心创作,最终成为世人仰慕的艺术家。

  坚持是一种态度,它能让零散的时间连贯起来,成就一番事业。

  生活中有人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与其感伤,不如珍惜。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6

  齐白石是我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齐白石最善长画小虾小虫等小动物,另外,在篆刻方面齐白石也颇有建树。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齐白石就很喜欢篆刻。有一天,齐白石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的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齐白石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齐白石再也支持不住了,齐白石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一早就起床了,齐白石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齐白石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齐白石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齐白石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7

  齐先生接受徐悲鸿邀请授课,可以不登讲台,不拿粉笔。徐对齐先生说:“你不上讲台,我替你讲,你在下面演示就行了。”学生自然欢迎两位名师同时授课。

  但齐先生还是很少来授课,一般多是碍于交情,面子拉不下来,才去上课,所以写齐先生的文章便很少有写他授课的一些事情。抗战期间,白石老人授课四块钱一小时,授一次课三小时,十二块钱。他有辆黄包车,外面包着蓝色布幔子,帘子上绣着两个醒目的白字:“齐宅”。先生头戴毡帽,帽顶缝一个大红球,手持藤杖,鞋上缝了个铜铃,走路时发出丁零、丁零的'声响。

  齐先生每次上课,一般都有几个女学生特别殷勤卖力,研墨铺纸,整理课桌,再用宜兴壶泡好上等茶,等齐先生一到,好多学生跑下楼梯围着他鼓掌。老人迈步下车,满脸堆笑。当走到萧琼面前,老人伸手掐一下她的小脸蛋,问:“你爸爸在家吗?”——该学生的父亲是萧龙友,北京城内四大名医之一。萧琼回答:“去天津了。”“告诉你爸,过两天我去看他。”随后齐先生又和别的女孩子问东问西,闲聊个没完,当他走进教室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小时。

  我们男学生因为受到冷遇,心里不平衡,低声向女学生喊话“半袋面粉没有了”,因那时一袋面粉四元钱。齐先生迈步走进教室张望一下,见课桌上纸已铺好,墨也研好,就拿了一支大斗笔醮墨,但不画,又开始闲聊。女生围着桌子两三圈,把我们男生挤在外层。齐先生问问这个女孩子,又问问那个女孩子,一个钟头过去了,才画了一个像大萝卜一样的东西。同学们都不知道画的是什么,只见他又取了小笔,信手勾几笔,原来是一只雄鹰,同学们又拍掌叫好。

  隔壁是西画科的教室,我们的声音引得隔壁的老师学生跑来围观。他们感到很奇怪,上课怎么还拍巴掌。齐先生让女孩子把画挂在墙上,半天不吭声,然后才添松枝。同学争着说:“齐老师给我题款呀。”他说:“题款就不够本了。”老人家心里明白,薪资一共才十二元,抵不上一张画。半天勉强画了两张画,都不题款。

  得了画的女孩子高兴极了。她们想出了一个点子,过两三天拿着画去齐家,说:“齐老师,我们来看您了。”于是出示画件:“齐老师给我们题上款呀!”齐先生摇摇头,这时上去两三个女孩子,逮住他的左右手,另一个拿笔舐墨说:“你题不题?”齐先生无可奈何,笑着说:“好,好,我题,我题。”放开他的右手,左手还逮着,题了款,还得盖章。齐不肯盖。女孩子们就到处找图章,齐的图章很多,有两百多方,找到几方,齐见了摇摇头,忙说:“那些图章不能用。”他用嘴努一努,指指抽屉里。同学们打开抽屉,取出图章,在一张画上盖了六七个。“齐老师,我们走了,过几天再来看您。”老人家捋着胡子,目送几个女孩子的身影,两眼眯成一条线,甜甜地笑着。我的女同学收藏着齐先生的一些画,那都是精品。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8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之间齐白石迁居北京已经快10年了。这10来年,是他含辛茹苦、艰难奋进的10年,也是他绘画艺术不断超越、大放异彩的10年。特别是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日画展,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说是中日画展,实际上简直成了中国画展,甚至可以说是齐白石画展。带去了那么多他的画,仅3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他的名字不仅震动了日本画坛,还传到了欧洲、美洲、大洋洲。许多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国际友人远涉重洋,千里万里,奔赴北京,千方百计地寻求他的画。

  京城古玩字画店的老板突然发现,平时不太为人们注目的齐白石的画,突然被一批又一批黄发、碧眼、白皮肤的'外国人抢购一空。他们来到画店,拿着一张写着“齐白石”三字的纸,嘴里叽哩哇啦,指名非要买他的画不可。于是,老板们就把齐白石的画价提高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可是仍然满足不了这些操着不同语言远方来客的需求。京城古玩字画店,都出现了这种在世俗眼光看来简直是神奇的现象。

  齐白石的家,那个曾经冷落了相当一段时间的院落,突然热闹起来了。古玩字画店老板的态度,一夜之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们亲自上门请齐白石画画,一个个笑容满面、彬彬有礼、态度谦和,而且润笔费也不断上涨。

  所有这一切的转变,齐白石当然知道是为什么。作画,是他毕生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这不止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养育了自己的祖国的荣誉。对东京画展的成功,他自然是欣喜的。他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着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寸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

  但是,面对东京画展的成功,面对许多人对自己的态度骤然间由冷落变得异常热情,面对自己在海内外的声名越来越大,齐白石的头脑更是清醒的。

  1930年,齐白石度过了67岁生日。这年夏季的一天,艳阳高照,天气炎热,人们挥汗如雨。他到照相馆,不顾盛夏酷暑,翻穿皮马褂,手里拿着白折扇,照了一张相。他在白折扇上题词曰:“挥扇可以消暑,着裘可以御寒;二者均须日日防,任世人笑我癫狂。”

  当时这张照片陈列于海王村照相馆,很快传遍了京城。不少人都不理解,甚至议论纷纷:“哪有既穿皮袄,又摇折扇的道理呢?”

  然而,许多有识之士从齐白石的“癫狂”里,看到了他对当时社会世态炎凉的讥讽与抨击,也看到了他知人与自知的大智慧:“热”时,要防人趋炎附势;“凉”时,要防人落井下石。他把亲身经历和体验的酸、辣、苦、涩,绝妙地凝聚在这一帧穿着皮袄摇着折扇的小照上。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9

  齐白石乃一代国画宗师,向来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之说,其画价格在当时也自然不裴。据说有一天,齐白石看到昔日一位好友流落街头,衣衫褴褛,是以因贫困而潦倒,他心头十分酸楚。于是他把朋友叫到家里,展纸研墨提笔,几只虾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然后送走了朋友。

  或许你也和我会有同样的疑问,齐白石为何不给朋友以钱而给其一张画呢?现在想来,齐白石不愧为一代宗师,一张画似乎举手之劳,朋友拿着心里踏实,不欠大人情,心安理得,充分尊重了朋友的自尊心,其价在当时出卖也着实不裴吧!这就是艺术的价值,这就是真挚的友情!

  人以群聚,物以类分。现在的朋友圈似乎与身份、地位密切相关,朋友的身份地位变了,如果你不与时俱进,你就会被甩出朋友圈。卑人一好友,曾经六年同窗,亲如兄弟,毕业后朋友先在乌江边一所小学任教,边研习美术,98年在经过几次失败之后终于接到了川美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就在此时,一纸到某镇政府当办公室文书的通知也同时到手,真可谓双喜临门,他陷入了两难境地,权衡之后,他放弃了一生热爱、追求且似乎带有几份天才的美术艺术,艰难地选择了步入仕途,那时还不盛行手机,彼此书信往来频繁,且许诺,有事相告一声,会倾力助之。或许是仕途环境的造化,朋友也由一个木讷,本份之人变成了能阿谀奉承,逢场作戏的好手,官话,套话,变的油腔滑调,而我此时正在一个山沟里,成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与牌为伴,消磨着属于人生的黄金岁月,成了井底之蛙,使我这个本份之人没赶上时代节奏,渐而落伍,现以几无往来。

  人啊不学就会落后,连做朋友都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呢?!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0

  光绪14年(公元1888年),24岁的齐白石还是个雕花木匠,叫齐纯芝,人称芝木匠。附近有个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又喜结交朋友的秀才胡沁园先生,从芝木匠的一举一动中看到了他天赋才气过人,且有刚直不阿的品格,认为他是个非凡之人,若有名师栽培,定会前途无量。于是,胡沁园决定将他收为门生。胡问:“你愿不愿意读读书、学学画?”芝木匠答:“愿意倒是愿意,只是家里穷,年岁又大了,怕学无所成。”胡沁园说:“怕什么!《三字经》里面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正当此年龄,只要有志气,什么都学得好,我有意收你为徒,你可以在我家一面读书,一面卖画养家。”芝木匠听了,激动万分,立即向胡沁园深深地三鞠躬,九叩首,行了大礼。

  从此,纯芝在胡家住下,“烧松烟以夜读,步落月而晨吟”,潜心钻研诗词书画。胡沁园是书香门第,教育子侄外甥和家人不得对纯芝有任何怠慢、冷落的表现,并准备了15担谷、300两银子,着几个力夫送到他家,解除其后顾之忧。

  胡沁园为便于纯芝将来作画题诗,给他取了几个名字。胡沁园对为纯芝授课的陈少蕃先生说:“按照老习惯,在授课前需要给纯芝取个名、取个号,是不是取个璜字,斜玉旁的璜。”陈说:“好,有意思,半璧形的玉。取个什么号呢?”“你看,濒生如何?”“不错,湘江之滨生,湘江之滨长。”胡沁园说:“画画恐怕还要取个别号。纯芝的家离白石铺近,就叫白石山人吧!”从此,“齐白石”这个名字,伴随着他辉煌的艺术生涯,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传遍了五洲四海。

  齐白石自称在诗书画印中其“诗第一”。齐白石很爱诗,作画从学诗开始,从学诗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齐白石开始攻读唐诗,不到半年就把《唐诗三百首》基本读完。一次,胡沁园询问他学唐诗的情况,他对答如流,把唐诗背得滚瓜烂熟。又过了2个月,他读了《孟子》、《春秋》,然后攻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硬是把一部164卷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攻下来了。齐白石在胡家日夜吟诗作画,进步神速。

  一年一度的诗会到了,诗友们欢聚一堂,吟诗作赋,大家在吟诵自己的得意之作。胡沁园来到齐白石身边悄悄地说:“你也吟诵一首吧!”齐白石走上前去,深深地向大家行了鞠躬礼,然后吟诵自己的第一首诗:“盛名之下岂无惭,国色天香细品香。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诗友们报以热烈掌声。胡沁园说:“盛况难再,是不是还要濒生画幅画,助助兴。”齐白石答:“试试吧。”十来分钟后,一枝傲霜斗雪的腊梅出现在宣纸上。这是齐白石拜师后的第一幅画,表现得是那么有诗情、有画意,又获得一阵阵掌声。有人提议胡沁园题上款以作留念。胡先生挥笔写下七言诗:“藉池相聚难逢时,丹青挥洒抒胸臆。寄意腊梅传春讯,定叫画苑古今奇。”落款是“濒生作画,沁园题诗并书”。

  齐白石全家7口,4代同堂,全靠他维持家庭生活。每当想到贫寒的家境,总是彻夜难眠。胡沁园看透了他的心事,说:“把画学好了,还怕没饭吃!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你有了这支笔,什么都可以改变。”齐白石决心按照恩师的指点,走卖画养家之路。首先,在胡沁园的引荐下,齐白石为胡的姐夫、一位70多岁的长者云山居士画像。傍晚时分,一张高3尺多、宽2尺多的巨幅画像完工了,大家称赞他画得传神。此后,请齐白石画像的越来越多了。每画一张像,人家就送他一二两银子。齐白石走上了卖画养家之路,家庭生活有了转机。

  一次,齐白石精心画了两幅画:一幅是《耕牛图》,意思是像牛一样老老实实耕读在砚池里;一幅是《兰竹园》,兰气飘溢,意思是虚心学习永不骄傲。他将这两幅画挂在室内,又写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甑屋”两个大字。意思是说可以吃得饱了,不像以前那样锅里总是空空的了,心里也踏实了。齐白石61岁定居北京后,为了永远不忘这段艰辛学画生涯,他又在自己的住处布置了一间屋,取名“甑屋”,在匾额上写着:“余未成年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俗语云: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后二十年,余尝得写真润金买柴米,祖母又曰:‘哪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匆匆余六十一矣,犹卖画于京华,画屋悬画于四壁,因名其屋为甑,其画作为熟饭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同餐也。”这是齐白石卖画养家的真实写照。

  1895年,31岁的齐白石被诗友们推选为龙山诗社社长,向他求画的也越来越多。一天,齐白石正在裱画以便送人,开始上浆时,胡沁园来了,他看到那幅画很满意,觉得题词落款也好,但总感到这幅画中还缺点什么,就问:“濒生,你怎么不落印呢?不要以为只要把画画好就是好作品,印在每幅画中能起关键作用,中国画是以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姐妹艺术,印在艺术中也是一个门类,学问深着呢!”后来,胡沁园送给齐白石几方寿山石,要他去陈家垅找长沙来的那位刻印的名家丁可钧刻方印自备。齐白石把寿山石送去时,丁可钧爱理不理,齐白石把石头放在刻桌上就走了。第二天他去接章,连叫三声“丁师傅”也不见答话,齐白石气了,大声叫了一下,丁才回过头,把那方寿山石往齐白石身上一扔,说:“拿回去磨平再来。”齐白石为这方石磨磨送送已是5次了,他再也忍不住,一气之下把石章拿了回去。晚上,他用修脚刀自刻一方印,叫“死不休”闲印章。

  1914年5月22日,被齐白石称为“半为知己半为师”的胡沁园不幸逝世。噩耗传来,齐白石失声恸哭。他参照旧稿,画了20多幅为恩师生前赏识过的画,并亲手裱好,拿到胡沁园灵前焚化,还作了14首七绝、1篇祭文和1副挽联,表达对恩师的深切哀悼。挽联写道:“诱我费尽殷勤,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负公尤为期望,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这既是对恩师的悼念,也是自我勉励。

  白石老人曾明码标价,画一只小鸡一块钱,有人讨价还价,要用四块半钱求画五只小鸡。白石不大情愿,画了四只小鸡,再画一只躲在树后只露出一半的小鸡,这样一来,鸡价虽不吃亏,却白画了一棵树没有算钱。他为人画虾也是按只计价,一次,有人要求多画一只,白石老人给他添上一只,却毫无生气,说:“这只不算钱的,是只死虾。”

  临近冬天,齐白石上街买菜,见一乡下小伙子拉的白菜又大又新鲜,就问:“多少钱1斤?”小伙子正要答话,仔细一瞧,这不是大画家齐白石吗?他笑了笑说:“您要白菜,不卖!”白石老人说:“那你干嘛要来?”小伙子紧接着说了三个字:“用画换。”齐白石明白了,看来这小伙子认出我来了,便说:“用画换?可以呵,不知如何换法?”小伙子说;“你画一棵白菜,我给您一车白菜。”齐白石来了兴致“快拿纸墨来!”小伙子买来毛笔纸墨,齐白石提笔很快就画出来了。小伙子接过画,把白菜全放下,拉车就走。齐白石忙拦住他,笑笑说:“这么多菜我怎么吃得完?”说着,拿几棵白菜走了。

  白石65岁时,农历五月家中来了一位求画的客人。他不求白石老人的游鱼雏鸡,也不求他的葡萄紫藤,单求白石从未画过的《发财图》。齐白石有些纳闷,便说道:“这发财的门路太多,到底您要画哪一种财路呢?”客人说:“就画一只算盘,如何?”白石老人听了这话,连连说道;“太好了!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乃仁具也!”于是一挥而就,画了一幅算盘图,取名为《发财图》。在空白处题字,便把刚才跟客人有趣的对话写在画面上,客人携画而去。客人走后,齐白石越琢磨越觉得回味无穷,展开手边的宣纸,按原样再画一幅《发财图》作为家藏,这便是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作品第116号《发财图》。

  上世纪30年代后期,跟齐白石学画的一群孩子,大部分生活比较困难,有时连纸笔都买不起。齐白石来了灵感,他把学生分成两班,一班到市场上卖画,一班留在家里磨墨,磨好的墨倒在一个大脸盆里,然后叫两个调皮的胖学生脱去裤子,在他们屁股上抹上墨,让他们在裁好的宣纸上坐,坐一下,纸上就印下两个黑墨团,也就是两片墨荷叶。两个学生一气就坐出来一二十张。这时候,齐白石笑眯眯地提上笔,在墨荷叶上刷刷几笔,迅速画上几枝斜茎,勾出两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再在荷叶上勾上几条筋络,题上两句诗,一幅荷花图就画成了。等晾干后,钤上印章,马上让学生送到街上去卖。学生们把这些画戏称“坐画”,拿到市场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1

  齐白石是我国最著名得画家之一,他最善长画小虾小虫等小动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颇有建树。

  齐白石年轻得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得印就刻好了。”别得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得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得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得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得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得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得‘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得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得喜爱。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2

  从小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古人"负薪"、"挂角"的勤学故事。"挂角"说的是唐朝李密,初为隋炀帝宿卫,后辞去发愤读书,骑牛到外地寻师,以《汉书》挂牛角,行、止皆展读。阅《齐白石状略》,知道这位杰出艺术家少时也曾"挂角"读书,打下古文基础。

  白石老人留下的古文作品,不及他写的诗多,但从他的《自状略》中,可以看出其古文功力和特有的风格。他出身贫苦农家,11岁以前放牛、砍柴,在劳动中抓紧时间读书,还以树枝在地上、墙上练习写字。有一天,在山上专心读书,忘了砍柴,粪也拣得不多,吃完晚饭又提笔写字时,他祖母就叹息着说:"伢儿,你投错了人家。"对于这一儿时经历,他在《自状略》中这样写:

  王母(即祖母)曰:"今既力能砍柴为炊,汝只管写字。俗语云:“三日风,五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孙奈何?惜汝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于是将《论语》挂于牛角,日日负薪,以为常事。

  上面的`引文只有几十字,逼真地描摹了祖母当时口语,表达了她既忧伤又惋惜之情,也记述了齐白石为了励志成材,每日外出砍柴然又不废读的真实情况。这样简洁的文言,自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3

  齐白石原是一个雕花木工,学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36岁那年,他遇到了书画家湖沁园。

  那时,齐白石已小有名气,按胡沁园出题“飞来佳禽对语”,画了一个人打开窗户,窗外一对燕子正展翅归来。胡沁园很满意,就鼓励他研读古典名著。胡沁园还让齐白石观摩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使他眼界大开。由于齐白石刻苦学习,并博采百家之长,他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他还刻苦练书法和篆刻。

  从那之后,齐白石每天都坚持作画,一年只允许自己休息两天,一天是自己的生日,一天是国庆节。

  85岁时,齐白石一天连画了4张条幅,吃午饭时还在挥笔,想要再画一幅。画完最后一幅时,他在上面题字:“昨日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特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这种惜时的精神令后辈敬佩。

  名人取得成就,除了天分之外,还要用时间来打磨。

  齐白石不仅喜欢画画,而且十分勤奋,一年中除去两天,每天都与画为伴。

  他充分利用每一天,潜心创作,最终成为世人仰慕的艺术家。

  坚持是一种态度,它能让零散的时间连贯起来,成就一番事业。

  生活中有人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与其感伤,不如珍惜。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4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余暇学画和篆刻。二十七岁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1889年春节的一天,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画一张横披。作完后,胡沁园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小说。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人涛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5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白石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在地上画画。后来,他当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脚冻得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尽为止。就这样,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白石爷爷家里种着许多花草,招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还养着鱼和虾,他每天仔细地观察它们。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时双腿的.动作为止。别人劝他把蚱蜢拴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

  勤于观察和刻苦练习使齐白石爷爷获得很大成功,他的画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6

  齐白石的虾几分钟便能画好几只。虽然完成的速度极快,但个个小虾也都是极为生动活泼的。齐白石的虾的躯体颜色通常比较淡,眼睛为了突出有神,有生命,经常是浓墨点一竖点。而横着写一笔,虾的脑袋就出来了。再用细笔画一下虾的触须和钳子等,这样寥寥几笔,一只小虾便完工了,体现了齐白石高超笔墨功夫。齐白石的虾看起来画的很简单,但那种生命的活力,喜庆是很多画家都画不出来的。曾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画界大师这样评价齐白石的虾,说“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像”。也是意在表明齐白石的.虾能够给人一种自然,舒服的感觉。

  齐白石自己也曾经这样说过,“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很有意思,但也确实表明在齐白石都已经七十八岁高龄的时候,不了解他的人们却还一直以为他就会画虾,就凭这一点,就可以推断出齐白石的虾在当时确实是一绝。

  齐白石是近现代画家,他除了具有极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外,还有这特殊的时代文化艺术价值。他是第一个开创现代绘画宗派的国画大师,同时也突破了古代封建制度艺术阶级壁垒,让艺术从高高在上的贵族阶级走进了广大的工人农民阶级中。齐白石工笔草虫就是其中一个有力的例子。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7

  齐白石一生订过许多份润格,有的`亲订,有的是弟子代订,以下这份润格,为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亲手订的,全文如下:

  余年七十有余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恶触,心病大作,画刻目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自必叩门人少。人若我弃,得其静养,庶保天年,是为大幸矣。

  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还、交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触病急。

  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

  用棉料之纸、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山水、人物、工细草虫、写意虫鸟皆不画。指名图绘,久已拒绝。

  花卉条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宽。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六元,一尺内八元。扇面,宽二者十元,一尺五寸内八元,小者不画。如有先已写字者,画笔之墨水透污字迹,不赔偿。凡画不题跋,题上款者加十元。刻印,每字四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纹,动刀破裂不赔偿。随润加工。

  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8

  从小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古人"负薪"、"挂角"的勤学故事。"挂角"说的是唐朝李密,初为隋炀帝宿卫,后辞去发愤读书,骑牛到外地寻师,以《汉书》挂牛角,行、止皆展读。阅《齐白石状略》,知道这位杰出艺术家少时也曾"挂角"读书,打下古文基础。

  白石老人留下的`古文作品,不及他写的诗多,但从他的《自状略》中,可以看出其古文功力和特有的风格。他出身贫苦农家,11岁以前放牛、砍柴,在劳动中抓紧时间读书,还以树枝在地上、墙上练习写字。有一天,在山上专心读书,忘了砍柴,粪也拣得不多,吃完晚饭又提笔写字时,他祖母就叹息着说:"伢儿,你投错了人家。"对于这一儿时经历,他在《自状略》中这样写:

  王母(即祖母)曰:"今既力能砍柴为炊,汝只管写字。俗语云:“三日风,五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孙奈何?惜汝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于是将《论语》挂于牛角,日日负薪,以为常事。

  上面的引文只有几十字,逼真地描摹了祖母当时口语,表达了她既忧伤又惋惜之情,也记述了齐白石为了励志成材,每日外出砍柴然又不废读的真实情况。这样简洁的文言,自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19

  从小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古人负薪、挂角得勤学故事。挂角说得是唐朝李密,初为隋炀帝宿卫,后辞去发愤读书,骑牛到外地寻师,以《汉书》挂牛角,行、止皆展读。阅《齐白石状略》,知道这位杰出艺术家少时也曾挂角读书,打下古文基础。

  白石老人留下得古文作品,不及他写得诗多,但从他得《自状略》中,可以看出其古文功力和特有得风格。他出身贫苦农家,11岁以前放牛、砍柴,在劳动中抓紧时间读书,还以树枝在地上、墙上练习写字。有一天,在山上专心读书,忘了砍柴,粪也拣得不多,吃完晚饭又提笔写字时,他祖母就叹息着说:伢儿,你投错了人家。对于这一儿时经历,他在《自状略》中这样写:

  王母(即祖母)曰:今既力能砍柴为炊,汝只管写字。俗语云:‘三日风,五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孙奈何?惜汝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于是将《论语》挂于牛角,日日负薪,以为常事。

  上面得引文只有几十字,逼真地描摹了祖母当时口语,表达了她既忧伤又惋惜之情,也记述了齐白石为了励志成材,每日外出砍柴然又不废读得真实情况。这样简洁得文言,自有一种独特得风格。

  齐白石造“烤”字得故事讲得是齐白石是20世纪世界十大画家之一,是著名得世界文化名人。有一天有一位记者请他去吃烤肉,可是齐白石因为年龄大了,牙口不行,都不吃这些东西了,不过有家烤肉嫩如豆腐......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20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前来拜访已是88岁高龄的齐白石,艾青还带来了一幅画,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好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

  艾青听后,赶紧收起这幅画,笑笑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你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所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

  艾青走后,齐白石一直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儿子起来上厕所,发现父亲没再房间,正要四处寻找时,却发现书房里的灯是亮着的',走进一看,原来父亲正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

  儿子不解,便问道:“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早就盛名于世了,怎么会突然想起来要描红,而且还描这般初级的东西?”

  齐白石摇了摇头,不紧不慢地回答道:“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说我画得好,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有些飘飘然了,无形之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见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惊醒——我不能再被外界的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所以还要重新认真练习,要自己管住自己。”

  此后,即便是年龄越来越大,但齐白石却依然坚持每天必画画,从不敢慢怠,甚至有时为了画一幅画,往往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

  不被赞誉冲昏头脑,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正是这位书画大师成功的原因。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21

  齐白石曾明码标价,画一只小鸡一块钱,有人讨价还价,要用四块半钱求画五只小鸡。齐白石不大情愿,画了四只小鸡,再画一只躲在树后只露出一半的小鸡。这样一来,鸡价虽不吃亏,却白画了一棵树没有算钱。他为人画虾也是按只计价,一次,有人要求多画一只,齐白石给他添上一只,却毫无生气,说:“这只不算钱的,是只死虾。”

  齐白石一个远侄要到南洋经商,临行前,请叔父施一画以作纪念,齐白石欣然命笔。侄子到了新加坡开了个小店,因为经营不善,不久就关门大吉了。他生活无着,很想回国,无奈缺少路费。他想到了叔父给他的那幅画,打算将它卖了当做路费。于是他在门外将画高高挂起,又在一旁贴了一张告示,写明此画系齐白石所作,迫于生活,忍痛出售。但是,当大家看到此画只在纸上画一直条子,下面胡乱点了七八点,都不明画意,纷纷离去。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人,他仔细端详了许久,才问:“此画要卖多少钱?”侄子说:“老先生要买,就请随便给几个钱吧!”老人一听,翻脸说道:“亏你还是齐白石的侄子,竟如此作践你叔叔此幅名画!”说完老先生要走,侄子一惊,连忙拦住老人道:“老先生请息怒,我本不懂得叔父此画的真意,请老先生明教。”老先生说:“要说此画的`价值,恐怕随你说多少钱都不嫌贵。不信,你可以写信去问问你叔叔。我等你的回音。”

  原来,此画寓意深刻,当中一根直条,表示为一棵树;下面的七八点,表示落叶,此画的寓意就是叶落归根!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22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得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名言名句摘抄)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得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翡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得鱼儿;齐白石却一反常态,不去画水面上得鱼,而画深水中得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得汉奸与日本人比作翡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23

  在“珠算宗师”程大位的故乡,流传着一个“齐白石画算盘”的故事:算盘入画,自古有之。但无论是北宋名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是元初画家王振鹏的.《乾坤一担图》,算盘都仅作为画面小小点缀物而已。将算盘作为画幅主体,并出自名家之手的地道算盘图,大抵只有齐白石的《发财图》了。

  那是1927年丁卯年五月初的事儿,时年65岁的白石老人家中来了一位求画的客人。这位客人与其他求画者不同,他不求白石老人的游鱼、雏鸡,也不求他的葡萄、紫藤,单求白石老人从未画过的《发财图》。

  齐白石有些为难,脱口便表示:“这发财门路太多,到底您要画哪一种财路。”而客人表示:“麻烦先生说几路听听。”白石又表示:“要不要财神爷赵公元帅图。”客人摇头。就这样反来复去问了好多种,可客人一直在摇头。

  客人见白石实在无法猜到自己心之所想,便和盘托出自己的心思:“就画一只算盘,如何。”白石老人闻言连连称妙:“太好了。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乃仁具耳。”于是一挥而就,画了一幅算盘图,取名为《发财图》。在空白处题字时,白石老人回想刚才与客人的对话,觉得非常有趣,于是以纪实的风格将这些对话题写在画面上。客人携画满意而归。

  客人离去后,齐白石仍然未能从刚才的对话和话趣中拔出,越琢磨越觉得回味无穷。于是展开宣纸,按原样再画一幅《发财图》作为家藏,这便是北京画院秘藏的齐白石作品第116号《发财图》,每次展出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24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 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25

  在齐白石小时候,他的家里很穷,八岁大的时候他便出去给人家放牛,干活,他深知自己家里给自己交不起高昂的上学费用,于是他便每天用一个小树枝在地上练习画画,将自己所看到的小动物画在上面。

  后来,为了谋生,家里让他去跟着别人学习木匠这门手艺,白天劳累的生活并没有让齐白石放弃绘画,晚上在别人都睡下后,他借着微暗的灯光,依然练习画画,不管夏天还是冬天,一直坚持到深夜才睡去。这便是齐白石的故事。

  再到后来,齐白石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有一次,他一直想画蚂蚱这种小动物,但是这个动物非常敏捷,往往是还没来得及观察就已经跑了。很多人都劝齐白石抓一只来观察,而齐白石却说,如果把蚂蚱抓来观察的话,他会恐惧不舒服,也便不是自然界真正的蚂蚱了。于是他依然每天坚持自己悄悄的`观察蚂蚱。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认真执着的态度,齐白石绘画的技艺也一天天的开始进步。这是关于齐白石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关于齐白石的故事是他和白菜。齐白石从小是吃过苦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所以白菜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他画的白菜叶子是翠绿色的,茎也是白亮亮的,看起来就给人一种水灵灵的生机,这时候也有一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画家,一直都想学画齐白石的白菜。但不管怎么画,总是感觉有差距。于是他便去请教齐白石,齐白石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笑着说,“你全身上下没有一点蔬笋的气息,怎么能画的和我一样呢?”这便是关于齐白石幽默风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