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志摩的诗(通用5篇) 我们都知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之一,典型地反映了其剑桥系列诗歌的风格,同时也融合了其剑桥诗歌的所有特色。那么他写的诗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的诗,欢迎大家阅读! 浅析徐志摩的诗 1 新文化运动以来……
浅析徐志摩的诗(通用5篇)
我们都知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之一,典型地反映了其剑桥系列诗歌的风格,同时也融合了其剑桥诗歌的所有特色。那么他写的诗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的诗,欢迎大家阅读!
浅析徐志摩的诗 1
新文化运动以来,谁的诗最好呢?不光是诗,也包括文章,我的看法是徐志摩。北京出版社要我编一本徐志摩诗选,我编了,叫《四季志摩》,就是把徐志摩的几乎所有的诗,按一年四季编起来。前面我写了个序,序里说,近百年来的新诗运动,以实际成绩而论,基本上是失败的。说成绩而加上“实际”这样的前缀,是说在民众间的流传,这是一个最实际的标准。这里的民众,非是指真正的老百姓,而是指普通知识分子。
诗既然常与歌连用,就应当像歌一样能够吟唱,不说吟唱了,看上几遍能记在脑子里,要引用了能随口说出来,该是起码的要求。不是说一首长诗要你全背出来,总该有两句精彩的句子吧?以此标准而论,能流传两句的,就该说是优秀诗人了。我能记得的,也就这么几位——
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有两句能记住的,还该加上卞之琳的《断章》,胡适的《一对黄蝴蝶》,闻一多的《静夜》,戴望舒的《雨巷》。数来数去,也就十来八个人,三二十句诗吧。这么一点成绩,能说是怎样的成功?
然而,独有徐志摩是个例外。如果说新诗运动基本上是失败的,徐志摩个人则是成功的,说整个新诗运动成全了他一个人都不为过。别人有两句诗,一小节,能让人记住已然是了不起的成绩,他是整首整首的,好多人能背下。我就听一位写评论的朋友完整地背下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能背下《沙扬娜拉》的就更多了。听听这首诗吧: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着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徐诗能让人记住的名篇名句不止于此。就是那些未必好记的诗篇,一念起来,也会让你坠入徐氏独有的诗境里,有这种感觉的,绝不是十个八个人。他的诗,整体说来,清新,雅致,感情沉静,音韵自然。也就是说,达到了胡适所说的三条:通,有力量,还雅致。
谈了胡适的作文理念,又谈了徐志摩的成就,还想结合同学们作文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谈谈,这样或许更有针对性。不想列上多少条谈,太多了谁也记不住,只谈两点。
一个是,千万别相信白话文就是怎么说怎么写。叶圣陶老先生在世时,常这样说,也写过文章宣扬这个观点。说话跟写文章,是两回事。再顺畅的文章,也跟说话不同,再漂亮的说话,也跟写文章不一样。你们一个班上的,肯定有些伶牙俐齿的同学,他的文章就一定好吗?不见得。也有的同学,说话木木讷讷,可是写得一手好文章。这就可见,说话跟写文章,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为什么呢?说话有当时的情境,还可以借助表情、手势,想强调的时候,重复一下也没什么。就是前言不搭后语,也没有什么,意思清楚就行了。写文章,面对的是白纸,是电脑的屏幕,用的是笔,键盘也是笔,要将自己的意思,还有感情,完满地表达出来,必须讲究逻辑,讲究修辞,完全是另一回事。前面说的胡适的话里,胡适说写文章不能用典,就是不要用成语啦什么的,这也有点过了。成语、典故,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结晶,不在于用与不用,而在于用得恰当与否。
再一个是修改要当心。平日老师教学生,总是说要言简意赅,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反复修改。最著名的说法是鲁迅的一句话,在一篇文章里,他说,写完之后,至少要看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这话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你想么,一篇文章,真要这样删下去,最后只剩下几条干巴巴的筋了。这是拍电报的做法,是发手机短信的做法。文章要丰盈、灵动,总是免不了说些可有可无的话的。有些微妙的意思,说不定恰在那些可有可无的话里。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写得不好,怎么也改不成好文章,写得好的,说不定会改坏了。
这就要求我们珍惜最初写下的句子。同学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有时写上一句话,起初还觉着不错,越看越别扭,那就改吧,改了更别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起初写的时候,你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就是说,你的思维是顺畅的,就那么写下来了。后来看起来,为什么觉得别扭了呢?这是因为你单独提出这句话,脱离了那个特定的情境,看起来就觉得别扭了。前面说了鲁迅的不是,实际上鲁迅是个在文字上很讲究的作家。他的小说《祝福》里,说到祥林嫂外出乞讨,挎着篮子,“里面有个碗,破的”。像这个句子,若是要修改,肯定会将“破的”提出来,放在“碗”字前面。一放在前面,成了“里面有个破的碗”,是通顺了,可也没有原先的意味了。现在要追究的是,这句话,是怎么写出来的。是先写了“里面有个破的碗”,再将“破的”提出来吗?我以为不会是这样,极有可能是,先写了“里面有个碗”,略一思考,觉得应当对这个碗有所形容,有所限定,便接着写了“破的”两个字。也不提前了,就这么着。一个奇妙的句子,就这么不经意间出来了。同学们写作文,若是遇上这种情况,千万不要随便改动,只要不损害文意,就让它这么着,说不定也会产生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句呢。这也是自然为文的道理。
浅析徐志摩的诗 2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徐志摩常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用暗示委婉含蓄造成新颖、美妙的意象。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称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雪花的'快乐》里“飞扬、飞扬、飞扬”的连用,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在用韵上,他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先生!先生!》用随韵(AABB),《为要寻一个明星》用抱韵(ABBA),《他怕他说出口》用交韵(ABAB);使诗韵在和谐中显出变化。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
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徐志摩的诗富于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她是睡着了》、《半夜深巷琵琶》、《秋月》都写得妩媚朗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病中》一口气连用七个比喻(博喻)形容病中的心情、一瞬间的回忆。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青荇、斑斓的星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总之,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贡献:抒写性灵的率真、纯挚,追求意象的新颖,音乐美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提高了五四新诗的美学品味和读者的欣赏水平。
浅析徐志摩的诗 3
一、独抒性灵:爱、自由、美三位一体
胡适曾经这样说过徐志摩:“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简单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简单的信仰实现的历史。”的确,徐志摩有着与其他诗人不同的艺术个性,有着他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追求。他曾经说过:“我要的是筋骨里蹦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中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因此,抒写性灵之美,追求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诗化理想是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至高追求,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首要特色。
所谓性灵,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美学范畴,而徐志摩独抒的性灵便是他的个性解放意识与民主自由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即在追求性灵之美的诗化人生中寻求他的艺术真谛。与别人不同的是,徐志摩却把他的这种理想与艺术隐伏到他诗歌创作中的主人公形象身上——一个集爱、自由、美于一体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身上。
如果说在小说家眼里,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是他们刻意追求、蓄意经营的,那么作为诗人,在他们的诗歌中一般是看不到主人公的,而徐志摩却不同。拿诗人的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中第一首诗《雪花的快乐》来看,这里便有一个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与艺术追求的多情主人公——“雪花”。你看,那半空中翩翩起舞的雪花,是填充了诗人灵魂与意念的“雪花”,是“性灵”中跳出来的“雪花”。她不去那“冷漠的幽谷”,也不去那凄清的山麓,她要“贴近她那柔波似的心胸。”在这里,自然的美,雪花的多情和人格化正是诗人所要追求的性灵之美。 此外,徐志摩的其他诗作里还有许多此类的多情主人公,如《夜》中幻化为自我形象的“自我”,《再别康桥》中令人迷醉的“新娘”,《海韵》中那个“单身的女郎”,《苏苏》中那位痴情的女子,等等。诗人让他们一一穿着爱、自由、美的外衣,或“在夜的轻波徘徊”,或“在我的心头荡漾”,或“在星光下,在凉风里高吟、低哦”,或“在清早受清露的滋润”。无论是自然界固有的,还是心灵深处虚化的,在诗人眼里都是活生生的,被赋予了人性的,并寄托着诗人的美好理想与艺术追求,幻化着诗人的自我形象。她们既凸现了诗人意象多变的诗情美,又充分表达了诗人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
二、诗化人生的现代意识的自然流动
徐志摩是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新诗人,因此,我们就不能忽视他在西方资产阶级氛围中受到的影响。这一点,连他自己也很坦白:“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作为我国现代新诗的诗艺探索者与实践者,积极地汲取西方现代新诗的诗艺成分的那种现代意识便成了徐志摩诗化人生与诗歌创作中的又一鲜明特性。
徐志摩22岁开始远涉重洋赴美留学,追随罗素来到英国,随后又认识狄更斯,并在他的帮助下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剑桥大学留学。正是在欧美留学期间尤其是在英国的两年里,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与辉煌的文学成就激起了徐志摩广泛的知识欲求,他开始广泛地结交欧美文化界名流人士,开始大量的'阅读,翻译文学大师的作品,如饥似渴地汲取他们文学创作中的先进成分与现代意识,尤其是对19世纪浪漫主义及其诗歌创作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徐志摩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并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取舍与溶融。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地潜化了我的气质。”这就是徐志摩当年作诗的最初心理情状,更是他真诚而热切的心灵表白。西方吹来的那一阵奇异的风,一下子吹醒了徐志摩对西方现代诗艺认识的自觉意识,并引导他迈出了走向诗坛的步伐。这股现代意识的自然流动不仅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更为他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诗艺创新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们亦不难发现诗人对西方现代诗艺的借鉴和拓新:
首先,从诗歌创作的思想内蕴来看,徐志摩的这类诗作很注意突破传统诗歌浅白直露的形象描绘,追求西方诗艺中那种具有深层次内蕴的抒情模式,即非常注重诗歌的内在思想意蕴。
拿诗人的那首《无题》来看:全诗以“朝山人”自喻,抒写为了攀上“那最理想的高峰”而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与毅力,很含蓄的表露了诗人勇敢向前、毫无退缩的奋斗精神。这里“朝山人”攀向“那最理想的高峰”的意象就颇耐人寻味。他是诗人早期诗歌创作激情与理想追求的真实反映,凝聚了诗人生命的信仰与诗魂的追求,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的现代意识的自然流动。
此外,这种意识在诗人的其它诗作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朝雾里的小花》、《丁当——清新》、《珊瑚》等等。这些诗作均是通过日常事物凝练出来的具有深层次内蕴的理性思考,常常发人所未发。无论是一株草、一抹春色,还是那昂首峭拔的山峰,亦或秋风里飘零的落叶,诗人都能赋以深刻的内涵。如从窗前闪过的“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诗人可以想到短暂的人生和易逝的光阴;由眺望那从山肩升起的一轮明月诗人可以想到追求爱情幸福的坎坷;从朝雾里轻含露珠的小花可以思索“泪怦怦”的人生……将抽象的哲学道理与深层次的思想内蕴融于具体的物象之中并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与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徐志摩对现代新诗诗艺的一种有益探索与拓新,也是他那股现代意识自然流动的必然产物。
再次,从表现现代新诗的诗艺技巧与艺术品味层面看,徐志摩在创作这类诗作时更加注意借鉴、汲纳西方现代诗艺的新异成分,并大胆地进行艺术构思,大量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与修辞技巧,尤其注重诗歌的暗示性与象征意义,以及想象、联想、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段。因此,他的这类诗作在艺术层面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效应与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奠定他在我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基本后盾。如《雪花的快乐》在这类诗作中很有代表性,“雪花”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暗示性得到了诗人的审美创新,不仅隐含着诗人对性灵之美的艺术追求,而且具有强烈的审美快感,是诗人灵魂飞扬的一种艺术体现与真实流露。《为要寻一个明星》中大量设置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夜等丰富的具象,充满了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诗人独特悟性的生动反映,使人们具有足够的想象艺术空间。
最能体现诗人艺术个性与审美追求的而且写得最多、最成功的还是大家公认的那些抒情之作。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偶然》等精品艺术之作。这些诗作不仅艺术构思奇特、感情充沛,而且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开阔,大量运用暗示、象征、暗喻、拟人、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段与修辞技巧;不仅其诗意蕴含深刻、耐人咀嚼,而且其诗情让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这不仅是诗人诗歌天赋与才华的突出表现,更是诗人接受西方现代诗艺影响的现代意识的自然流动。
浅析徐志摩的诗 4
一、艺术特色:对音乐美、建筑美的艺术追求
徐志摩非常认同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并在《再别康桥》中对此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音乐美方面,其中一、二、六和七小节的韵脚表现得非常明亮而迅捷,而在第三、四和五小节的韵脚则开始逐步变得缓慢而阴暗,正因为此,整个诗歌声音就体现出了一种从轻快到低沉,从低沉又再返回到轻快的循环变化中。其好处非常明显,除了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诗人从轻快到低沉,再从低沉到轻快的情感变化外,还可以营造余音绕梁的感觉,在读者看来,这种婉转悠长的旋律似乎具有长久不衰的魅力,能够激起读者和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另外,全诗音节多变,轻盈柔美,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尤其是文中对叠字恰如其分的运用,不仅能够赋予诗歌节奏美感,还能够将对剑桥的离别之情有效融于字里行间,不仅增强了节奏感,还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能够让读者体会到节奏美感和抒情的美感。
建筑美方面,全诗共七节,其中每节四行,每行以两顿或者三顿,看似不拘一格但同时又法度严谨,七节诗全部错落有致地排列,结构优美,使诗歌在诗形上呈现出了一种回环往复和跌宕起伏的视觉特征,即使忽略掉词义,单从建筑的层面上来说就已经能够很巧妙地具化全诗所需传达的诗情形态,一方面表达了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另一方面契合了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给读者独特的审美快感,文字在这种建筑中徐行缓步地铺展,诗人的情感像涟漪般荡漾开来。
二、情感表达:初恋失败的咏叹调
徐志摩在《猛虎集》中说过,康桥生活作为“一阵奇异的风”,作为一种照着他的“奇异的月色”,在很大程度上潜化他诗人的气质力量,而对于林徽因的那种疯狂而又痴迷的爱恋之情则将他的这种诗人气质完全激发出来。在两年的康桥生活中,林徽因始终都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假若没有林徽因,那么其“单纯信仰”中的“爱”根本无法谈起,更谈不上发现康桥之美。虽然说徐志摩在康桥生活是多方面的,然而归根结底,其中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初恋。和林徽因这种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所能够进行的自由结合成为徐志摩对于爱、对于自由所孜孜追求的一个主题,这正是诗人“康桥觉醒”的一个最主要的内涵。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对诗中“作别西天的云彩”解读,就会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诗人对于诗的表现手法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在他的许多爱情诗中,即使是选择了同一题材,却从不会给人雷同之感。《再别康桥》中并非是长篇累牍的内心独白,而是一种咏物叹情。我们从第二节来看,作者对“金柳”展开想象,而将其看做是“夕阳中的新娘”。虽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一千古绝唱流传至今,但是其出众之处主要在于对于描写的擅长,但是徐志摩则长于抒发主观情感而非仅仅是客观描写,其具体体现在紧接着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一句中。对于诗人而言,对人的痴情而并非仅是对物的依恋才是全诗抒情中心。正因为如此,才有下边的巧思,作者感叹:愿作水草,以求得可以青荇和柔波共存,原因就在于柔波里有“艳影”。这些巧妙构思,实际上就是恋人之间的一种正常心理使然。
既然对方已经化作了“波光里的艳影”,那么诗人在这康河的柔波里,就只能甘心做一条水草,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康河成为徐志摩全部恋情寄托之所在就是必然的,正是由于痴情才使得使康河化作最美的意象,成为那“天上虹”,然而这种“天上虹”却又是“揉碎在浮藻间”。通过“揉碎”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出众的`锤炼的功夫,也概括了古往今来初恋中的苦辣酸甜。尤为难得的是,诗人这里感情表现得极有节制,并非是长篇累牍地直抒胸臆,而是选择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种极为优美的意向倾诉自己没有成功的初恋,虽然这种美梦是虚幻的,却暗含了当年康桥生活的甜蜜回忆,也不乏对初恋难以实现的痛苦沉思,当然更多的恐怕还是重回康桥面对康河产生的一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幻灭感。
第五节是全诗感情抒发的一个顶峰,作者用了一句设问句“寻梦?”这句话给了自己的初恋生活回忆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提示,下文则是对和林徽因同游康桥的回忆再现。尤其是其中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青年男女月下撑蒿,如此甜蜜和欢乐,一改上文的惆怅,显得感情绵长,意境尤美,笔者认为此句绝非一般景语,而应当是全诗感情顶点之所在,是诗人对初恋的理想化,同时也是最美的诗境。
浅析徐志摩的诗 5
徐志摩的诗歌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爱情色彩浓厚;二是意境悠远,风格新奇;三是语言优美,富有音乐美。
关于徐志摩的诗歌爱情色彩浓厚,如果硬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觉得可用“爱情史”来形容。就拿最出名的那一首《再别康桥》来说,表面上的用词是体现自己对康桥的爱恋,描绘出了一幅温馨流动的画面。但只要细细品味,便可发现其中的用词用句,无不可与爱情联系起来。“金柳”“艳影”“荡漾”“柔波”“沉默”“放歌”等词语,恰恰烘托的是一幅浪漫的景象,容易使人想到恋人间那独有的柔情似水般的甜蜜色彩。
也确实,徐志摩的诗歌就是一部反映自己的爱情史。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美和自由,他是个富有万千情感的风流情种。上世纪二十年代,才女陆小曼与林徽因都与志摩相恋过,虽然由于林徽因阴差阳错的嫁给了梁思成,志摩最后没能与深爱着的林徽因结婚,但也许是命运早已有安排,志摩最后与才女陆小曼的爱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痕迹,两人搓成了一段美满姻缘。志摩对每一场恋爱似乎都非常认真,他跟随自己火一般的心,爱得痴情,爱得狂野,爱得掏心掏肺。也正为这样,在出自他笔下的诗歌中,爱情成了绝佳的素材,占据了所有创作品中的大多数。但你如果细细阅读他笔下写的爱情诗篇,却看不出常见的流俗或凄惨,在他笔下,爱情是美好浪漫,是炽热的饶人心弦,是至死不渝的海枯石烂。
徐志摩笔下的诗歌也处处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意境深长悠远。在《雪花的快乐》中,雪花其实就是为爱情甘愿自我牺牲的象征,它有着轻盈的身躯,在空中翩翩起舞,却宁愿落入恋人的手心,缓缓融化,散发出一丝温存;在《偶然》中,云代表爱情,它看似无意间投射,实则有意为之,就像看着一个动心的人,那些停驻观赏片刻的,内心总该或多或少的涌起过丝丝冲动,才有勇气去追寻自己发现的美吧;在《沙扬娜拉》中,通过写妙龄日本女郎,反映出一种柔柔的美,那是美的化身,如涓涓细流般,沁透着人的心鼻,牵引着人的思绪。不管是苦闷悲愁,抑或喜乐蜜甜,在他的'笔下那都能使人引起美好的联想,忘记了丑与恶,唯独留下作者追求的那份真,那份美,那份自由。
读徐志摩的诗歌,也能够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古往今来诗歌早已成了一种艺术,但能使其富有音乐美着实需要扎实而深厚的文字及学识功底。像《雪花的快乐》是押“ong”韵;《再别康桥》是每段单节押韵;《偶然》是押“ang”韵;《我有一个恋爱》是押“ing”韵;《月下雷锋影片》是押“ing”韵;《呻吟语》是押“ou”韵……音律的和谐,画面的唯美,意境的新奇,造成了志摩的诗歌读起来富有诗情画意,如音乐余音绕梁般美得让人回味无穷。从一定意义上讲,读志摩的诗,就在读他的人。
一代诗才,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用短短篇幅去总结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他如果走得不是那么匆忙,那他究竟还会有多少美的故事要将,还有多少炽热的情感要表达,都值得后人去认真揣摩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