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诗经 浅析

管理员

摘要:

浅析《诗经两首》   文学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包括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期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我们从《静女》和《氓》两首诗,可窥见那一时期百姓生活的风貌。  婚俗  恋爱:本来在西周时期,规定男女恋爱要先经媒人联系;到了春秋,“……

浅析《诗经两首》

  文学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包括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期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我们从《静女》和《氓》两首诗,可窥见那一时期百姓生活的风貌。

  婚俗

  恋爱:本来在西周时期,规定男女恋爱要先经媒人联系;到了春秋,“礼崩乐坏”,男女恋爱变得较为宽松、自由。从《静女》和《氓》中男女约会的情形可见一斑。恋爱中的男女往往互赠定情礼物。“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就是这种习俗的局部反映。

  作媒:恋爱之后,男方想结婚,就必须有一个仪式,请媒人向女方提亲。结婚前,媒人是不可缺的人物。如果不经媒人联系而结婚,那便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媒人也有高低贵贱之别。媒人的高低贵贱往往影响着婚姻的成败或进展。氓就是因为没有能够找到一位有身份的媒人,而使婚期拖延的。

  占卜:男方需经占卜来判断这件婚事是否吉利。占卜一般用龟甲或蓍草,用火烧龟甲,看上面的裂纹来判断吉凶,或把蓍草放在藏蓍草的筒底,用手敲击蓍草筒的筒盖,让蓍草活动以求神意。

  嫁娶:女子出嫁,女方要出陪嫁。而男方要出车将出嫁女子的嫁妆运回(“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离婚:通过《氓》这首诗来看,男方掌握了离婚的主动权,可见春秋时期男尊女卑之风正在形成。妇女逐渐丧失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再嫁:春秋时期还没有后世那种从一而终的观念,妇女再嫁是常见的现象。《氓》中的女主人公在离婚之后,对前夫的态度不是纠缠或盼望重圆,而是非常决绝,一点看不到她对自己命运前景的悲叹自怜,这应该也跟当时这种再嫁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

  装束:古代男女自幼留发,而发皆上梳,分左右束为两角,使不向下披散,称为“总角”。女孩长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了。男孩长到20 岁,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头发盘结于头顶为髻,再戴冠。称为加冠,表示成年了。从《氓》中的女子的口吻“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可以推知当初两人恋爱时尚未成年,可算是早恋了。

  妇女家居生活:“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当时的妇女早起晚睡,白天跟着丈夫干农活,冬天的时节夜里还要纺织。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因为半夜同半日,所以妇女干一个月等于干了四十五天。妇女在家居生活中劳动很繁重辛苦。

  月令

  当时月令已经以春夏秋冬为序,每季又以孟仲季排出先后。月令是当时社会习俗的重要内容。在每个月令做什么事往往约定俗成,必须为社会各阶层所遵守。例如恋爱往往规定在仲春,“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中春就是仲春,夏历的二月。这个时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天气和暖,桃红柳绿,痴男怨女在这个时节相会,恋爱,嫁娶。《静女》和《氓》中的男女应该就是在春天恋爱的。本来“氓”也可以在这个季节娶女子回家,但是因为他没有好媒人,所以只有拖到秋季(“秋以为期”)。看来,秋天农忙过后,正是农闲,也是当时婚嫁可以灵活选择的季节。

  交通

  春秋时百姓的交通方式主要还是两条腿,即步行,这从《氓》经商时是抱着布而不是放在车上,可知。“送子涉淇”,也没有看到乘车。当然有条件的可以车代步。《氓》中的女子回娘家的时候就是乘车。春秋时男人乘车是站着的,身体靠在车上。女人因为身体弱,是坐着的。女人乘车时一般不要路人看见,就在车子四周围上布幔,像给车子穿上了衣裳(“渐车帷裳”)。

  农、商:春秋时期正值全球气候的全新世大暖期(也叫大西洋期),它为中国带来了温暖的气候,令桑树和蚕的养殖可以在黄河流域广泛的进行。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农家“环庐树桑”。桑叶可以来养蚕。所以当时桑蚕业很发达。《氓》中两次写到桑树,除了借以比兴,同时也是现实中桑树种植情况的曲折反映。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取丝”。在《氓》中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百姓养蚕取丝,并拿丝来经商的情形(“抱布贸丝”)。

  自然环境: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据环境考古学家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竟高达53%。从《静女》和《氓》中我们可以知道城外就是牧场(自牧归荑),水(淇水汤汤)草(彤管、荑)丰美,亦可以想见牛羊成群的盛况;而家居周围,则种满桑树,枝繁叶茂,桑椹累累,有的已经变紫变黑,甜软可口,斑鸠在枝头贪吃熟透的桑椹,已醉得眼花舌硬,叫声呢喃,摇摇欲坠。

  哎,梦回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