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一、诗歌的含义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相互融合,后来独立自成一体。……
浅谈诗歌的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一、诗歌的含义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相互融合,后来独立自成一体。在中国古代,诗和歌有别,诗供朗诵,歌是歌唱的,现在诗和歌统称为诗歌。它的基本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押韵,一般分行排列;语言凝练、形象、含蓄,运用灵活;常采用赋、比、兴等手法。诗歌的创作,一般要求作者在生活中激发起丰富、强烈的感情,鲜明地表现出他的独特个性和情感色彩,使诗的形式的外在节奏与情感的内在节奏相一致,同时,语言须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它从性质上分有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歌谣等;从押韵上分有有韵诗和无韵诗。中国诗歌又可分为旧诗和新诗,旧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诗歌起源的种种说法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 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1.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 有充分资料证明,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即劳动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人们以这种声音来协调动作,统一行动,减轻疲劳,加强效率。这就是诗歌节奏、韵律的起源。这种劳动呼声虽然有声无义,但在具体场合中,有时也蕴含着某种情感意向。随着语言的发展, “当表现情感的某些劳动呼声被相适应的语言所代替时,语言和劳动呼声便结合为一体:语言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声有了它的确切含意。这是劳动呼声的发展与提高。同时这也使语言更加强化而带有一定的节奏性和音乐性。从而便形成了原始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诗歌。”当原始人因生产力极其低下,必须通过集体劳作维持生命,并且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仅仅是劳动时,语言对劳动呼声的替代最早只能发生在集体劳动中,所以劳动内容自然就是最早的诗歌的内容,原始劳动歌谣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 歌辞有八段 。歌 辞没有 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古代有 “ 玄鸟生商 ” 的说法, 商民族奉 “ 玄鸟 ” (燕子)为图腾,这里的 “ 玄鸟 ” 可能也是类似的神话传说。 “ 草木 ” 、 “ 五谷 ” 显然是有关牧业和农业的事。这些歌 辞就是 原始的诗歌,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但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诗又称 “ 诗歌 ” ,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三、《 诗经 》以 前文献中关于诗(原始歌谣)的记载
1 .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 :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 邪许 ”,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所谓 “ 邪许 ” 意思如同后代集体劳动(如抬木头、打夯)中的劳动号子, 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 用喊号子 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鲁迅曾把这种喊着 “ 杭育杭育 ” 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 “ 杭育杭育 ” 派。
2 .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远古时的歌谣 :
“断竹 续竹,飞土逐 宍。”
“ 宍 ” 即是 “ 肉 ” 字。它大意说 : 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 把泥制的 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传说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但现在已经无法证明。
四、《 诗经 》 简介
《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 500 年间的 305 首诗歌。这些 诗主要 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包括 160 首诗,《雅》包括 105 首诗,《颂》包括 40 首诗。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文学价值也有高低之别。下面分类简介一下。
1 .风诗
风诗也叫 国风。 “ 风 ” 的意思是民间曲调, “ 风诗 ” 就是各地的民歌。 风诗下面 又分 : 周南、 召南、邶 、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 桧 、曹、 豳 等 15 国风,即分属这些地域的民歌。国风是下层人民的集体创作, “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 何休《公羊传解诂》 ) ,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 最 精华的部分。按其思想内容,又可将它分为三小类。
(1) 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
在阶级社会中,婚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叫大数量。其中有的表现了爱情生活的和谐和喜悦。如《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诗经》中还有的诗写了失恋的感情,如《郑风·狡童》 :
彼 狡童兮 ,不与 我言兮 。 维子之 故,使我 不能餐兮 。
彼 狡童兮 ,不与 我食兮 。 维子之 故,使我 不能息兮 。
由于当时妇女的特定社会地位,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她们的痛苦更身,所以这类诗歌多从女子方面来书写。《卫风·氓》就是有代表的弃妇诗,诗中写了一个姑娘轻信了一个男人的求爱,婚后被抛弃,诗中第三段写了女子被遗弃后的内心痛苦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 嗟鸠 兮,无食桑葚;
于 嗟女兮 ,无与士 耽 。 士之 耽 兮,犹可说也; 女之 耽 兮,不可说也。
诗中把这个女人矛盾、怨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妇女的悲惨遭遇。
(2) 反映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下,劳苦百姓生活和感情的诗
《豳风·七月》是这类诗的代表,它叙述了农奴们从春耕到采桑、狩猎、秋收、过冬等全年的劳动生活,全诗充满着艰辛和酸楚的情调。诗的第一段说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 觱 发,二之 日栗烈 。
无 衣无褐 ,何以卒岁 ! 三之日于 耜 ,四之日举 趾 ,
同我妇子 , 馌 彼南亩 。 田 畯 至喜。
全诗共八段,描绘出古代劳动人民一年的生活画面,反映了当时奴隶充满血泪的生活。另一些诗,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篇,直接斥骂剥削者是 “ 白吃饱 ” ,是 “ 大老鼠 ” ,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蔑视和仇恨,发出反抗的呼声。
(3) 讥刺统治者腐朽生活的诗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的,如《鄘风·墙有茨》 :
墙有 茨 ,不可 埽 也。中 冓 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 之丑也 。
据说这首诗是讽刺春秋时 卫宣公 家族乱伦丑事的。 卫宣公 为他的儿子从齐国娶来一个女人,看到她长得美,便据为己有,这 就是宣姜 。 卫宣公 死后,宣姜又与卫宣公的庶子私通,生了五个孩子,这首诗就是讽刺这件事的 ( 事见《左传》闵公二年 ) 。这首诗是否就是为卫宣公家族作的,现在无从断定,但它斥骂统治者的糜烂生活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2.雅诗
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 为怨刺诗 ,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如《小雅》中的《采薇》一篇,向来被称道,它写了一个人出征同玁 狁 打仗,经历了长期艰苦的生活,最后回到家乡的心情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一首很动人的抒情诗。《小雅》里的这类诗,风格上类似国风,其中有的就是民歌。
3.颂诗
颂就是 歌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颂诗又分三部分 : 《周颂》 31 首,是周天子专用的;《鲁颂》四首,是鲁国诸侯专用的;《商颂》五首,是宋国诸侯歌颂其祖先的,因宋国是武王灭商后,由 商民族 建立的诸侯国,所以 称商颂 。颂诗是统治者的庙堂歌辞,所以都呆板平直,绝少诗味,是《诗经》中文学价值最低的部分,但有史料价值。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后历代诗人都自觉地学习《诗经》,继承这个传统,用他们的创作去反映社会现实。《诗经》的许多语汇至今仍被运用着,可见《诗经》影响之深远,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