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屈原之死的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屈原之死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屈原之死的读书笔记两千余年前……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屈原之死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屈原之死的读书笔记两千余年前,一位楚国贵族在汨罗江畔抱石自沉,他虽死却不朽,几千年来仍用瑰丽华彩的辞赋和高尚坚贞的品格滋养着中华儿女的脊梁。
提到他的死自古便有两种看法。一则赞成,如太史公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二则谴责,如班固曰“露才扬己、忿怼沉江”,亦或认为他死得伟大但有所不值。
予以为,屈原的死有其时代性,他多情而敏感,始终努力在那个时代的潮流中逆流而上。
屈原所处的战国末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年代,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型期: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型。战乱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谋之士从何而来、为谁效力便显得不那么重要。时移势易,良禽当择良木而居,贤臣当择明主而事,成了一个不争之理。屈原似乎大可如此,在那个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年代,他大可不必死守着楚襄王,凭借他用兵之智、改革之勇,何愁找不到伯乐?亦或像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楚国朝野容不下他的道便不与之为谋了,大不了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不亦乐乎?再大胆地推测一下,他是否可以偷偷地蓄兵养锐,届时揭竿为旗?
但屈原毕竟是屈原。屈原作为楚国贵族后代,早年所著的《橘颂》中提到“深固难迁,廓其无求兮”,暗示了他为楚生为楚亡的命运;同时也是出于身份认同的荣誉感和发扬楚室的责任感,他认为自己为国献身义不容辞,骄傲如他决不允许自己置身事外归隐田园;他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唯一的最高理想不是去挥斥方遒,而是做帝王师,通过自己善良的愿望和亲密的接触影响君王。
人们总赞颂一往情深的人,毕竟为一件事情付出所有的代价的痴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赞美屈原的舍生取义,我们歌颂他的求仁得仁,我们钦佩他的在历史、文化、精神上给我们的感召。但在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在改变社会之前首先要改变自己和与他人的交往方式,而这往往是屈原的死穴——屈原只能和自己的理想同在。
屈原有情,但楚襄王无情,楚国朝野无情,秦齐等国无情,整个时代无情。
人无能为力改变世界时就只有改变自己,如果他不改变,就只能接受这个世界对他的遗弃。道理就是如此简单,真相就是如此残酷。对不懂得或不愿意变通的屈原来说,死亡是他的归宿。
昔人已逝,历史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过去。我们只能在这一头回望这颗华夏长河上游的皎然明星,在这份伟大的死亡面前,思考着如何能活得更好,如何去书写未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历着巨大历史变革的时代,它很美好,但依旧糟糕。想要忠于自我,就要放弃独立;想要获得权力,就必须同流合污。想要实现个人,就要远离故土;想要保持清白,就必须承受孤独。这是屈原面对的矛盾,直至今日对我们来说仍然历久弥新。
如何去平衡独立与合群、统一理想与现实、保持自我与他人的和谐,是极其难把握的事情,但人生总要有所割舍。这个时代如此多元化,五光十色,瞬息万变,道有很多种,出路也未必一条。殉道是伟大的,但未必适合当下的我们。在可歌可泣的伟人之死映射之下,如何换个法子把自己的余热散尽,如何确保个人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再谈殉道,是否更为合适?
”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