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李清照 后期

管理员

摘要: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照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坛放射出奇异的光环。

  词是宋代最为值得骄傲的文学样式。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而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既享受过甜蜜生活的幸福,也饱经苦难的折磨。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一般认为,她的词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期,前后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不同风格特色。因为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所以只要把握住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自然就能比较她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一)、“鸥鹭”,自然流畅的画面

  童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童荣并称为“宋代后四学士”。李清照后来的词所表现出来的婉约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受苏轼词风的影响。当然,更直接的是受父亲熏陶。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也善文。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缪钺先生因此称“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由于早年这种优雅、闲适、宽松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她少女时期生机勃勃、洁白隽美的、展翅飞向蓝天的“鸥鹭”形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充分展示了词人李清照任性、率真的性格特点,词风自然流畅。如果“把她的前期词作所表示的情感世界分两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显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水。水光水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这两首诗写出词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赞美之情,并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如梦令》描写了生活中一次荡舟的生动景象,通过“误入”,“惊起”等动态的描写,展示出一幅鲜明欢快的画面,形象逼真,表现了词人胸襟的开朗和坦荡。太阳快要落山时,词人才和她的伙伴们驶着小船回来,但是船不小心驶入藕花的深处,而她偏要在醉了的情况下“争渡”,直到把一群鸥鹭都吓跑了才肯罢休,其任性、率直、可爱的性格立即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怨王孙》则以白描的手法,写出秋天的可爱美丽,以前的文人墨客们描写秋天以“悲秋”为主调,写秋天的荒凉、灰淡,花儿凋谢,树叶飘落,一片萧条景象,毫无生机。

  但秋天在李清照的笔下,却变得另有一番风味。尽管树木花草已经枯萎、衰败,可还是说不出的无限好。最后一句更是意味深远,把“鸥鹭”比喻成象人一样不回头。一个“恨”字,充分展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流连忘返的心情。面对一幅如此美好的秋景图,词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不愿这么早就回去。从这两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活泼、楚楚动人的形象。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优美欢快的韵律,构成悠远深长的意境。词风自然、流丽、明朗。此外,像“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远岫出云催薄暮”(《浣溪沙》)等,也写得清新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李清照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妇女,只能被束缚在寂寞的深闺之中,虽有杰出的才学却无法施展,无非是荡荡秋千、赏花饮酒、游玩、“斗草”(《浣溪沙》)之类的少女乐事。这便给她带来说不出的幽怀,以花草的眷恋衬托自己的闲愁。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通过主仆对话的形式,委婉地表达出女主人惜花之情。清晨,醒酒后的词人,经过一夜的风雨洗礼,急切地想知道外面的情景。词人问得极有情,“卷帘人”却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来。想留住海棠花,实则是想挽留美好的自然风光。面对枝叶茂盛,而花朵却已凋落的景象,词人很自然地流露出怜花惜花的心情,反映了词人情感的细腻和胸怀的宽广。这首词的题材并不大,但描写景物与抒发感情,一点都不落窠臼,优美的词语似乎是信手拈来,感情真挚自然。如果说李清照后期的词越写越好,那么,这与她自觉的学习和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婉约派传统手法,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郭预衡评价李清照的词有“李白之飘逸,李煜之率直,秦观之情韵、民间词之清新”,她经过融合处理,再加上白描、口语化的语言、自然朴实,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李清照又会以自己情感的变化而改变她的风格。《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是她这时期风格的代表作,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大家闺秀,李清照“能够抹掉自己娇嗔羞怯的面纱,越出‘非礼勿思’的雷池,大胆的倾吐自己的感情,这无疑于为作品灌注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生命”。这就是她高超之处,历来被人称道。

  二、“黄花”清丽深婉的画面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恩爱,情投意合。在艺术上他们也找到共同点,都喜欢收集赏玩金石文物,但他们也有短暂的别离,这无疑深深触动了李清照细腻入微的情感。对丈夫的钟情,使此时的她像微风中瑟瑟怜人的“黄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她无所顾忌地大胆吐露自己的真挚爱情,相思之情成为词的主旋律。词风明显受这种生活和情感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这并没有改变前期的整体风格,恰恰相反,是前期词风趋于成熟的表现。由于少女时期的自然流畅发展为清丽深婉,写出了不少爱情名篇,《醉花阴》就是其中之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反映了词人在重阳节的离愁心情。这样好的节日,更能衬托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开头句用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面对香炉的缕缕轻烟,半夜里凉气透人的枕头纱厨,更是愁上添愁,比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重阳节这天,词人浓厚的愁思无法消除,只得独自久坐在“东篱”下饮酒,一直喝到傍晚时分,希望借酒消愁,然而酒不解愁愁更愁。词人想摆脱愁闷的心情无法得以实现,只得无奈地慨叹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李清照生活的寂寞和离情之苦。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爱情词的清丽深婉风格。

  李清照还善于引用典故来表现她的“离愁别恨”情感。其中《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典型的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词人心中有许多的怨言想向丈夫诉说,却又不忍心向丈夫诉苦,怕的是会有更长的分离,那么,与丈夫相聚的日子更加遥遥无期,离愁也将会更加重,反映了词人深婉细腻的情感。“秦楼”典故的运用更加的含蓄深婉,希望丈夫能时时刻刻地想念“我”。因此,词人每天都站在楼上远眺,静静地望着楼前不断流失的溪水,盼望有一天丈夫的身影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可每一次的失望又会在她原有愁苦的基础上再加“一段新愁”。所以唐圭璋先生评价“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唐宋词简释》)。把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和刻骨铭心的爱无所顾忌地倾泻出来。

  从总体上看,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必然受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而她对自然景物的热爱,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把内心的情感世界抒发进作品中,这就打破了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教条规范,违反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传统。因此她的词在当时被称为“无顾忌”,身世“无检操”。但在今天看来,和后期的词相比较,这却正是“她前期词思想价值之所在,虽然这些词的题材还比较单调,情绪也偏于感伤”。

  李清照的前期词与后期词《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等相比,构思上新颖巧妙,曲折婉转,笔调清新含蓄,情感真挚热烈,语言锤炼优美,隽美,读来如高山流水。可以看出李清照“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以泻无余”。她的前期词兼有李煜、秦观之长,但不同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是亡国之愁,又不同于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是物我之愁。词风凄丽深婉,尽显文质之美。

  三、李清照的后期词风低沉凄苦

  李清照的后期,即南渡后,国破家亡,凄苦的身世之感,深厚的故国之思,使她的词风突变。和前期相比,低沉凄苦是这时期的总体风格特色。

  (一)、此“黄花”非彼“黄花”

  李清照逃奔江南后,夫妻俩用半生的心血收藏的金石文物图书,先后在战火中丧失殆尽。不久,丈夫又病逝,她拖着病体,孤单一人四处奔逃避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又有人恶意中伤,企图夺取她残存的珍贵文物。同时又遭张汝舟的纠缠和欺凌,从而引起了一场争论不休的“改嫁”风波。后又与张汝舟离婚,再次遭受婚姻的悲痛。面对一连串的打击与磨难,生活也变得极其凄惨,这使她接触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把个人的情感与现实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期词中出现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与前期《醉花阴》“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相比,意向已完全不同,而且词风也发生了变化。李清照在“饱经风霜之后,已不再像青壮年时期那样逞才使气了,而开始从惊词险句转向平易浅近”。词风显得沉郁凄凉,如后期词作的名篇《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通过谢残秋的景色为衬托,倾诉出国破夫亡,饱经忧患和流离失所生活之后的哀愁,情绪相当消沉。全文采用一些十分平淡的语言,如“时候”、“伤心”、“堆积”、“如今”、“了得”等,并伴有“淡酒”、“寒风”、“哀雁”、“黄花”、“梧桐”等形象,构成一幅低沉凄凉的画面。与前期《怨王孙》的秋景相比,由“赏秋”、转变为“悲秋”。词风明显变化,显示了李清照高超的艺术才能,她“巧妙而自然地运用铺叙的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还创造性地用上大量堆切而生活的叠字,以加强感情的渲染,毫无斧凿之痕。”词的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盖过前人,显示词人在艺术上高超的才能,大胆创新。“寻寻觅觅”,此人要找回什么?是过去的“鸥鹭”、“海棠”或“黄花”吧!而今非昔比,看到的却是一片凄惨荒凉的景象。

  “乍暖”两句收来前面的一串叠字,细致描写词人一天的寂寞孤独之感。阵阵寒风袭来,倍感凄凉无助,愁苦、忧虑也难以排解。还想用“借酒”这个方法来“消愁”,然而此时的愁滋味亦非前期的离愁可比,这是家国之愁,夫死之愁。几杯淡酒之后,又怎么能消除得了呢!恰在此时,“旧时相识”的雁儿飞过牵动了词人的思乡、思夫之情,因为这使她想起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看上去似“旧时相识”,往日这个时候,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如今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伤心。现在自己孑然一身流落他乡,看到满目凄凉景象:残败的“黄花”飘落满地,自己也早已“憔悴”不堪,花儿也不堪去摘。与前期《醉花阴》的“人比黄花瘦”形象呈鲜明对照。那个时候“离愁”之中含有甜蜜的回忆和重聚的喜悦。从前见“菊花”,虽然人比“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洒脱,而今“黄花”憔悴凋零,隐含着命运变化无常的悲哀。

  词中“花”的意象与前期相比,已没有了“清露洗、苹花、门草”、“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这里有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有少女思春的情怀,笔调自然清新,同时也没了爱情甜蜜与离愁的深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减字木兰花》),“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丑奴儿》)、“花自飘零水自流”,此“花”亦非彼“花”,望着堆积地的黄色,只是靠在窗户旁独自坐到天黑,“怎生得黑”,这一“黑”字,且“是个险韵,极其难押,而这里却押得既稳妥,又自然”。突出词人的凄苦,心情就像这“黑”字意象,沉暗苦闷,此时的感情被刻画地入木三分。“梧桐”两句暗用白居易的《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之意,冷风裹着细雨,一点一滴的打在枯黄的“梧桐”上,说不尽的凄凉忧愁,结句一个“愁”字,更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无限痛苦的沉郁之情。前期“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反映了李清照内心世界难以言说的愁苦。

  李清照还善于改变她的风格,表达悠长不尽的情感。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及手法结合在一起”①用白描化的叙述语言,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更能衬托她的“愁苦”之情,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开头用叙述白描化的言语,写眼前所见:狂风把花朵吹落满地,一片残花败柳的狼藉景象。次句写词人日落时分,头还没有梳理,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的“起来慵自梳头”语意相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痛,深浅不同。接着用含蓄委婉的手法真写一切愁苦的由来,都是“物是人非”,想诉说但泪水却止不住的先流了下来,愁苦之情难于言表。词人也虚拟了想去“荡舟”的愿望,好像又回到了前期的荡舟“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然而词人笔峰突然一转,“只恐”二字,又把词人拉回现实中来,明明是“人比黄花瘦”,却偏偏说“载不动,许多愁”。既是“极朴质的白描,又是精妙绝伦的比拟,天成与人工得到了和谐的统一”。②可见她的哀愁之深,是“泛舟”一游所不能消除的,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二)、今昔对比的悲苦感伤

  李清照在饱经沧桑后,更加深刻地接触到社会现实,老寡孤居的生活状况和寂寞心情,使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色彩。人生的坎坷多变,故国之思,生命的感悟,使她的情感形成巨大的今昔反差,哀怨感伤成为词的基本情调,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乘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风和日丽的元宵节,面对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有感而发:“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北岂无风雨?”明显地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感慨之余,不免想到今日的佳节,已不同往昔的元宵佳节。以前过元宵节都会戴上漂亮的头饰和服饰,如今容颜已老,头发斑白,再也用不着这些东西了。往日与伙伴们一起饮酒、荡舟“争渡”,与她们一起赏花、“斗草”,而今再也没有那种情趣了,并拒绝好朋友们的邀请,更突怕夜里出去。昔日情系丈夫“人比黄花瘦”,今日感伤身世而“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一结句,不但有“今昔盛衰之感,还有人我苦乐之别,所以更说凄黯”。词中通过今昔不同情景的鲜明比照,突出词人悲苦之情。

  刘辰翁仿李清照的《永遇乐》也作一首,词序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诗,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正是从这首词的今昔之感中,看到国破家亡,故国之思。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往昔的“中州盛日”,已今非昔比,以盛景反衬衰景,用乐景抒哀情,李清照在“咏叹个人不幸际遇和悲苦内心的同时,流露出乡类之思和家国之恨。”此外,如《菩萨蛮》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念奴娇》的“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还有《添字采桑子》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等句,都表达了词人对故国之思的心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词风的变化,社会意义的扩大,加强了词的现实感,表现战乱年代人民的苦难,以及个人理想失落的苦闷。为了摆脱这种苦闷心情,李清照幻想着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布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情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关于这首词,有人认为是前期所作。但我们从“殷勤问我归何处?”和“仿佛梦魂归帝所”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只有经历了国破家亡之后,才会有身在异乡之感和故国之思。朱东润先生评价这首词说:“玩味词意,当为南渡后遭遇变乱后所作。”词人是在前途无望的情况下,希望在现实以外的世界里找到可以摆脱苦闷之情的道路。词中的“路长嗟日暮”暗用屈原《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词人探求的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才是词人的最终归宿。其词风与前期的清丽深婉相比,则用奔放浪漫的手法,深刻地反映了李清照后期思想情感的空虚与绝望。这首诗在李清照后期别具一格。

  虽然李清照晚年词作有些消极,但是无论内容或者艺术风格,都有了大的突破,她一洗婉约的纤柔之风,多以白描手法抒情言志,不矫揉,不造作,不事同往饰而浑然无成,颇似南唐李后主。

  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的李清照,在当时就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女作家,她以词著称,是“婉约派”正宗格律词人,被称为“婉约宗主”,通过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她以女性独特的自我意识为表现,把自己丰富生动的情感世界抒写进作品中,是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其格律上的成就为研究者带来极大兴趣,使人们对宋词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在词研究史上占有不可缺少的一席之地。

  扩展: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

  家世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创作风格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主要作品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

  相关纪念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自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堂)”和多处“藕神祠”。山东章丘纪念馆章丘清照园位于明水百脉泉畔,占地总面积为1.8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1270平方米,水面1500平方米,绿地1万平方米。于1997年5月1日正式开放。

  评价

  总体评价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