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钱塘湖春行 反思

管理员

摘要:

钱塘湖春行反思钱塘湖春行反思1  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定教,开放生成”的三段式教学,即通过“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让课堂上原来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无……

钱塘湖春行反思

钱塘湖春行反思1

  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定教,开放生成”的三段式教学,即通过“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让课堂上原来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无声的学生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纵观我的这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一)、能以“以学定教、开放生成”的理念贯穿整个课堂。

  用问题来引领整个课堂,问题的来源:一是老师在课前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情的分析,自己预设的问题;就本堂课所授,《钱塘湖春行》揭题环节,让学生就题意的理解来质疑,①古诗写了哪些春景?②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此问题是学生在课堂生成的问题,原来预设的是作者游览的路线怎样?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实际学情有一定的差别,于是就在课堂由学生的问题为其最近发展区而展开教学活动。)二是学生在自学、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的环节,发现他们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最近区域的问题。比如,在检测学生的预习环节,具体要求是:

  1、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的朗读。要求:字正腔圆,朗朗上口。发现并指出彼此的优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别忘了给对方委婉地指出来。在我预设的环节应该是学生一个精彩的展示,给他们以一种示范,一种学习中积极性的调动与肯定。而在实际检测中,就有同学在朗读中出现一个明显读错的字:贾(把jiǎ读成gǔ)。这是不可预设的一种问题,也让我们在课堂及时给他们正音并通过诵读进行强化巩固。

  3、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检测中生成的问题。在互动环节对问题的解决中,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环节我预设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诗中的春景: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而在互动环节就有学生提出“孤山寺”、“贾亭”等地点。在课前的预设中我还准备了一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题,但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发现学生的课堂学习进度难以达到那种程度。于是,对教学思路做了相应的调整。本着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根本出发点。

  (二)、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学、互动、检测”三环节。

  其一、在课堂预设中能以一个大三段的形式设计,各环节有具体的操作要求。比如,在检测预习效果时的要求是: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自主学习时的要求是:1、默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如有新的问题请记录下来。在小组内学习时的要求是:1、说说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自己不会的问题。2、记录好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实现了学生有目的的自学,在教师主导下的自主、教师掌控下的开放,既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二、在课堂的设计上又能不拘泥于自学、互动、检测的固定模式,能合理地把检测前置,通过检测发现学生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在课堂上还能结合学生的发展和课堂的推进而适当地删减部分预设内容。比如,课前预设的闯关练习题能在学生学习的进程中删除。

  (三)、能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

  在课堂预设中,课前合理地运用图片与音频效果。不但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给了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较好地把大家带入学习情境。在课堂结束处也运用音频效果,让学生入情入境地酝酿情感,从而更好地升华情感,增强自身的体悟。

  作为学生,尤其是好动、好奇的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不是头头是道的理论,更不是自上而下的训斥与灌输,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参与、互动、交流的平台,一个在他们迷茫困惑时适当而又及时地点拨,一个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雪中送炭式的灵感,这也正是“三段式”课堂的魅力所在,而我在运用操作此理论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的遗憾。

  (一)、“自学、互动、检测”三段式的操作呆板而不灵活。

  整个课堂囿于三段式的固有模式,虽有“自学、互动、检测”诸环节,但整个课堂缺乏小学生课堂应有的灵性。在课堂的运行上,虽有检测环节的前置,但从整堂课的发展来看,显得生硬艰涩,亮点不多。学生主要接受到的也只是书本上所给予的信息,并没能就其年龄阶段所探究的兴趣点。究其根本,就是我对三段式的具体运用的不熟练,不能得心应手。在具体各学习环节的处理上明显的不当,自学与组内互动环节耗时过多,使学生停留在浅显的表面知识的反复中。在这样的停滞不前的教学中,无谓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进一步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致使对古诗横向、纵向的知识迁移与拓展变成了一句空话。

  (二)、国学课堂教学知识面窄,缺乏一种大国学的概念。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我们所选的篇目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对于在学中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三)、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迫切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每组选一名得力的组长,让小组成员共同磋商、集思广益,为小组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今后在学习小组的建设,让他们树立一种主人翁精神,也将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反思刚过去的这堂课,心中遗憾多多,要是重上这堂课,我将从以下几点着手改进设计:

  一、新课标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教师要做到真正从内心的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二、注重国学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迁移,不囿于文本,给予学生一种大国学理念。

  三、开课给学生以更多的图片、视频、古诗文资料等生活素材,构建其对西湖最直观的印象。

  四、开放更多的体现在学生在基本问题掌握的基础上对更多新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聆听欣赏,也不再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他们学会了在创造和主动获取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他们正一步步在自主开放的空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也将在不停耕耘中忍受那份蜕变的阵痛,感受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反思2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钱塘湖春行反思3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

钱塘湖春行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能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给学生,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良好,学生积极性高,达到了“文明自主,高校快乐” 的效果。但由于学生对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不多,体会不深,所以,诗的'意境感悟不是十分透彻,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积累及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节课我试图走出诗歌教学的困惑,一改过去诗歌教学中,教师讲解字句的理解,学生阅读背诵的死板教学模式。

  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只略作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课后发现,由于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背诵起来也很顺利,默写时甚至很少写错别字,而学生笔下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反思课堂教学的设计,我觉得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构建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课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

钱塘湖春行反思5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么,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钱塘湖春行反思6

  最初选这首诗来上示范课,我的心里是直打鼓的。古代诗歌怎样教?我想很多一线的老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只要求会背会默则已,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钱塘湖春行》这样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如果想让从字词、意蕴、情感等等角度引导学生去细细品悟的话,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还远远不够。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内引领学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笔下钱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领学生体味到诗人内心的情愫,这是我在备课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品读诗歌音律之美,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并能当堂背诵全诗。而把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做为教学的重点来处理。从上完这堂课之后的反馈来看,我的.这个教学目标还是基本完成了。

  在反思本课的一些亮点之后,我更看到的这节课的缺憾。

  一、部分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头无尾。第一环节以默写来纠错这种设计较新颖,但是却缺少了学生展示的环节,而是自己包办代替将易错的字加以提炼。如果此时教者能够在进行调查学生默写正确率之后,让错误率较高的学生上黑板来展示效果会更好。从而才能达到纠错的效果。

  二、作者介绍这一环节的插入是一败笔,我不应该放在纠错环节之后,而是应该放在教师第一次范读之后,在介绍杭州的“风流太守”之一的苏轼之后就顺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关于诗歌朗读的指导上,所教授的方法导致学生朗读机械化了。因此在指导朗读方法上是否还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划分节秦,如何停顿。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实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来看,在正确引导学生去品析语言和品味诗人的感情之后,学生自能体会出诗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读活动方面,学生的齐读过多,缺乏太多的变化。所以,在以后的朗读活动中除了齐读、男、女生读、个人读之外,还可以进行另样的组合,比如说戴眼镜的同学读、系白鞋带的同学读,还可以是短头发或是扎辫子的同学读……另外,在做教师示范朗读的时候应该选取一着合宜的音乐,这样更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四、杨特说:“诗歌就像一幅国画,它是留白的。”同样,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留白的艺术。这堂课,做为教师的讲授还是过多,留给学生想像的时间和空间则相对少了。比如说最后一个品析词语进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环节上,如果我只是示范性地指出“几处”这个词的妙处何在,剩下的就交给学生去讨论,去品读,效果会更好。这才是真正的让学生走进文本。

  《钱塘湖春行》这一堂课虽然有一定的亮点,同时也充满了缺憾。其实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不管怎样,我理想中的课堂是审美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这是我的追求目标。

钱塘湖春行反思7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