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元宵节的传统文化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莆田 元宵节

管理员

摘要:

  莆田元宵节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莆田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莆田元宵节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  以时间跨度长、活动规模大、群众参与多等特色而闻名……

  莆田元宵节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莆田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莆田元宵节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

  以时间跨度长、活动规模大、群众参与多等特色而闻名,可谓是“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吸引国内外媒体聚焦。除了中央电视台关注外,2015年3月3日起,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也深入到莆田乡村,进行为期4天的“莆田元宵”拍摄活动。[2]

  莆田人闹元宵主要以菩萨巡游为主:古时候,这里的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而每个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莆田的元宵正是发轫于封建时代的迷信活动,并在参与者的智慧及在地淳朴民风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俗文化。根据规格大小,它可分为“元宵”和“总元宵”:前者即各境居民抬出神只绕境出游;等各自忙活完毕,再联合起来大闹一次,即是“总元宵”。

  莆田的元宵节,不仅限于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有的村提前十来天,有的村则延长到正月底。闹元宵,既是劳动人民寓春祈秋报、纳福迎祥之意,又是他们在春耕前开展文娱活动的大好日子。莆田闹元宵的节目,来自民间,丰富多彩。其节目有静的,有动的,也有动静结合的。静的有五彩缤纷的灯市,也有曲径通幽的“假山”;有古色古香的书画展览,也有雅俗共赏的诗谜竞猜;有“莆田一绝”的“叠果(蔗)盒”,也有巧夺天工的“摆斋菜”……动的有上演莆仙戏,合奏车鼓、十番、八乐,也有踩高跷、放焰火、弄龙、舞狮……真是金鼓齐鸣,弦歌达旦,灯月交辉,游人如醉,乡土风情分外浓。

  莆田元宵节习俗:

  最后一天集中“化龙”

  莆田元宵节,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同时莆田还有“总元宵”和“妈祖元宵”习俗。总元宵实际就是文艺“出游”。“出游”队伍有马队、妆阁、彩旗队、十音八乐、舞龙戏狮等。从早上8时一直游到晚上12时后回宫庙。

  妈祖元宵的风俗一般是在莆仙沿海岛屿上,特别是湄洲岛上,妈祖元宵的正日是在正月初十。妈祖庙的元宵还有点“烛山”的俗例。妈祖元宵要持续到正月廿九才结束,这是因为莆仙各地舞龙的龙灯必须火化。民间传说,龙灯不火化,龙将会成精变为“孽龙”伤害百姓。由于龙是古代皇帝象征,一般宫庙级别低,无法履行“化龙”职责,必须由龙女下凡的妈祖来担当此任。各乡镇元宵活动都结束后,就会把所有的龙灯集中起来,在正月廿九妈祖元宵时“化龙”。

  村里闹元宵彻夜无眠

  在莆田,元宵节盛况赛过春节。近一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活动丰富多彩。某个村过元宵,就有宫社摆斋菜、设“宴桌”、叠糕果、搭橘塔,乡民们抬菩萨神像行傩。家家户户厅堂摆设香案,焚香放炮,化“贡银”,烧柴草,祈求来年日子更红火。入夜,游灯、摆棕桥、跳傩火、舞龙戏狮、演大戏,通宵无眠。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民俗专家林成彬说,莆田元宵节持续一个月,与倭寇侵犯有关。当年倭寇被打退后,逃亡的百姓才回城过元宵。还有部分村民为了腾出时间春耕劳作,早早过元宵。百姓们过节时间不一,便有了一个月之长。

  不少元宵民俗被列入非遗

  值得一提的是,莆田已有多项民间元宵特色民俗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游灯中有走马灯、猜谜灯、塔灯、六角灯、彩篮灯等。其中有一种用白萝卜制作的菜头灯,从宋代一直流传到现在,是最别具一格的花灯。

  涵江延年宫在每年元宵期间叠5米高的蔗塔,蔚为壮观,该项技术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涵江崇圣宫元宵圈灯是山区特色文化民俗,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