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优质课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琵琶行优质课教案1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1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 秋天的夜晚 地点 浔阳江头 环境 萧瑟
事件 设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 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家风范 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 弦弦掩抑声声思 抑郁不止 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娴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2)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 特点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 急促清脆 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 低沉暂歇 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 清脆急促 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 欢快无比 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 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那么诗人与琵琶女究竟同在何处?
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对比,总结作者经历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 色艺双全 红极一时 欢乐奢华 春风得意 才华横溢 连续升迁
如今 年长色衰 漂流沦落 孤苦寂寞 苦闷无聊 被贬离京 卧病浔阳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乐的沟通,诗人忍不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这既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更是对遭压抑,受打击的不满。
四、鉴赏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先前我为琵琶女而叹息,现在琵琶女为我“良久立”,二人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心中充满的是“天涯沦落”的凄凉,因而再弹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声”,而听者的感受也有了变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艺折服,现在也为二人的经历感伤,因而“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诗人感触最深,故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真是“天涯沦落至九江,浔阳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诗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五、听最后两段的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贬谪之恨。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六、作业 《名师一号》
板书设计
昔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白居易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孤独苦闷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身世及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
3、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
难点: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等方式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处境,进一步理解他们产生共鸣的原因,
2、诵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感情基调。
〈二〉教学过程
1、听诵读录音,了解课文梗概。(用一句话概括)
2、诵读全文,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3、了解琵琶女的.身世
(1)找出写琵琶女身世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3句,②正文第三段2—11句);
(2)诵读相关句子,理解一些文言词语意思,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4、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
(1)找出写诗人当时处境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1句,②正文第四段3—8句);(2)诵读相关句子,结合课文注解③,再作一些关于作者身世的补充。
5、两人的遭遇有什么相同之处?用原文诗句概括。(“同是天涯沦落人”)
解释“沦落”含义,并结合以上(1)、(2)点进一步理解两人“沦落”的具体表现:
琵琶女:年轻貌美、技艺高超、欢笑作乐——年老色衰、冷落飘零;(怨)
作者:京城高官、高朋满座、诗酒流连——谪居卧病,凄凉落魄。(恨)
为下一步理解两人能产生共鸣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
2、领悟琵琶女通过音乐变化流露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过程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略写;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详写;第三次是明写,略写。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提问、思考:
①描写景物句子的特点及作用:萧瑟,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②“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什么?(琵琶声的情调触发了主客的心情)
(3)学生诵诵第一段,体味其中作者的感情。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娴熟、传情,并进入状态。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概写琵琶女演奏,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以及怨怨恨之情。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具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情景。
(3)鉴赏诗人表现乐曲情调的的手法
①找出琵琶女演凑的句子,并说说演凑的内容。
②在演凑之前,诗人先写琵琶女调弦的动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③具体找出描慕声音和比喻两种表现手法,说说有何作用,并诵读相应句子。
④说说琵琶女演奏中流露的情感变化。
(4)末句“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什么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余音的境界中。
(5)学生诵诵第二段,进一步领会琵琶女的感情变化。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5段。
(2)作者写琵琶女第一、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一、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5、讨论:
(1)两人产生共鸣的原因:
①琵琶声优美动人;
②遭遇相似,心灵触动。
(2)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2)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四〉作业
学生诵读第二段,进一步领会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以及蕴含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韦首建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3
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
《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习结合起来。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
《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习形式,促进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生动局面,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为“诵读式感悟”、“探究式鉴赏”、“自主式赏析”和“独立式创作”,这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自主欣赏”这一板块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赏析异彩纷呈,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这堂课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学对联、写对联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在课下相互讨论、切磋,共同研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从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我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课下动起来,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待的一种学习状态。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4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
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欣赏相关的书法、图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1.学生对照了解小序、解决字词。
2.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凄凉
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品味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形象的使用。
2.比喻。以声写声。
七、随堂练习。
大屏幕展示(从略)
八、课后思考作业:任选一题。
1.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等描写音乐的篇章,写300字左右的赏评文字。
2.听一听古典名曲,写300字左右欣赏文字。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5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诗歌的魅力。
2、品味诗歌意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通过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诗人天涯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解读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提高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2、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3、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4、题目解说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5、层次结构
第1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2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3段:江中自诉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6、全文分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①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②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新学案题目;
2、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
在一种平和安详中荡漾开了的是一朵红莲,一朵像鲜血一样的红莲。那是原始生命最纯朴的呐喊,那是襁褓中的婴孩对乳汁的渴望,对母亲的深情呼唤。像一股直冲天际的气旋,撕破了云层。陡然一转,又仿佛是万千流星陨落,带着有刺的棱角,循环往复地冲击着心脏,冲击着生命每一处神经最敏感的末梢。那音乐燃烧着你的周身,沸腾着你的血液,冲荡着你的神经,你挣脱不了它从心底的火山喷射,只可与它同渡雪域高原。
3、背诵全文。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6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