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的方法应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从创作的角度说,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诗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经历,进入某种情境,再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完成读者和诗中人物感情的“对接”后,注重启发学生抒发个人感受。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点段落进行突破,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能更集中地进行“诗中之情”的研读,我将对内容的梳理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堂上检查。将文学常识、语言分析等放在第二个课时。
课前预习题:
1. 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2. 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3. 读第一段,了解诗人此时的心情。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4. 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5. 读第二段,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一下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
·这是为一位诗人写的悼词,请问这位诗人是谁?他的名作有哪些?流传范围如何?
二、 点明学习目标——体味诗中之情
1. 全班朗读“序”
2. 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弹曲,诗人听曲而动情,又因情而写诗。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 知人(该环节的前两个内容共四个点,分别交给四个小组讨论完成,同步进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对人生的体会。只有了解了诗中人物的经历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情”的认识才能更深刻。
(一) 了解诗人
1.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
以前:高居朝堂 兼济天下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 独善其身 有酒无乐,不闻丝竹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二) 了解琵琶女
1. 根据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
以前:色艺双绝 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 独守空闺
2. 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三) 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 体验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 整体感知
播放孙道临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片断(描写琵琶曲的部分)
(二) 把握节奏变化,梳理情感脉络
·请大家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进行相应的划分。
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破——曲终裂帛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人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 体验曲中之情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有感触的来分析。
(四) 根据刚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诵。注意情感酝酿,体现其变化、起伏。
(先单个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集体朗诵)
五、 情的升华——高超的结尾艺术
1. 全班朗诵最后一段。
2. 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请说明原因。
六、 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诵全文
第二课时
1)介绍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生平
2)简介“新乐府运动”。
3)介绍关于“行”的文体常识
4)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字词的问题。
5)分析诗中的修辞等语言现象。
6)简单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
4.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听录音,思考两个问题: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5.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
(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①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来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②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的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的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声终止时的特点。急速的收尾,让人一时还不能走出乐曲,仍然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3)归纳总结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6.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 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6.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 D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欣赏诵读表演录像,进一步品味感情,后有感情齐读第二节
四、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五、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师: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较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六、课后作业:
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3.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重难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学生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对琵琶的了解不多,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且想象和联想能力不强。
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诗是唐诗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尤其是对琵琶声的音乐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意境,特别是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箭双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以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解到诗歌中一共描写了三次音乐的演奏,你发现哪一次的音乐写得最为精彩的吗?
明确:是第2自然段
二、朗读感知
1、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2、教师正音,朗读指导
3、个别学生朗读
三、具体研读
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边提问边板书)
音乐特征情感
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
如急雨粗重急骤
如私语轻微委婉
珠玉落盘清脆圆润
莺语花底宛转流畅
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四、拓展训练
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要求:学生先在课堂上用练习本,独立自主完成,再给时间让学生交换答案,互相讨论和交流,教师提问和总结放最后。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明确:“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明确: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小结
全班再读课文精彩部分第二自然段收束全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高超,体会人物以曲传情的情怀。对诗中运用的比喻句很形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想象力。在拓展训练中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