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1 在……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1
在朋友推荐下,买了《贫穷的本质》一书阅读,刚打开看时有点失望,这是一本与我浑身不搭界的一本书。书中描述了全世界至少8.65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真实生活及其贫穷本质,为从事慈善和扶贫工作的个人、团体及政府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什么形式的援助最有效?”我既不是穷人,也没有钱去做慈善。但可能正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的阅读,使我看到一些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如果上天有意让我先长见识后发财,一定不会辜负这本好书。
作者是两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印度)和埃斯特·迪费洛(法国)。他们在2003年共同创建了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一直为该实验室提供指导。该实验室的任务是科学制定扶贫政策,从而减少贫困人口。《贫穷的本质》是两位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书中大量引用了非洲及南亚的例子。
我理解的主要内容有:
首先,很多学者认为有一个贫穷陷阱,即愈穷际遇愈差,从而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其次,从穷人主观而言,常常存在目光短视的问题,这是由于信息不畅、缺少教育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他们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对疾病防不如治,没有存钱的坚强意志等等。
再次,从客观而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的地位。例如,金融业从成本考虑,不太愿意为穷人办理存款业务;从风险考虑,不太愿意提供小额贷款。在公共服务上,穷人由于被边缘化,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例如,他们没有自动扣除功能的医疗、养老的社会保障;当市政府对水进行改造氯化时,没有自来水的'穷人不能受益。此外,还有一些国家的政治带给穷人生存压力。例如扶贫资金的监管等。
结合上述主客观因素,我们再来看两个贫穷陷阱的事例:一些穷人为了生存,努力白手起家,但由于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不足,大部分人做着相同的很小的生意,如开小超市,结果却赚不了。又例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迅速改变着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富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似乎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
最后,怎样解决贫困问题,此书探究性地提出:社会团体、政府、金融业的可行性改革,如政府完善社会保险,金融业对小额存贷款制度的改进等等。
阅读此书,我还获得了一些意外的知识信息,例如,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有能力让每个人都吃饱饭,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这要归功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土豆的推广等。台湾地区在1968年就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世界上有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的学者(如本书作者)、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如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发起一项国际运动,旨在拓宽穷人获取储蓄账户的渠道。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2
自打贫穷一出现,我们就产生了某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贬低穷人的冲动。他们被描述的有时懒惰、有时上进、有时高尚、有时鬼祟、有时愤怒、有时顺从、有时无助、有时自强。而实质上,这些对他们的看法无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贫穷状态下的普通男女实现希望、消除疑惑、弥补不足、满足愿望、坚定信仰、解决困惑。穷人的出场通常只是作为某种励志剧或悲剧的主人空,或令人钦佩、或惹人怜悯,而不是某种知识的传播者,人们更不会向他们咨询其想法或计划。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很多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无须担心我们的明天是否面临生存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急用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不过,必须清楚的是,即使这些人处于贫穷状态,他们机会在所有方面都和我们一样。穷人与我们有相通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我们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作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
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每天微薄的收入对于他们就意味着: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所有东西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他们常常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于是,在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里,很多机构并不是为他们这样的人而建的。大多数穷人都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更不要说给予自动交纳的退休计划了。这就相当于,你在大字不识的情况下,却要根据很多细则做出决定。
这一切都表明,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然而,恰恰相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化肥、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此外,贫穷陷阱可能不存在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穷人之所以营养不良,是因为他们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物的口味怎么样。手里的钱越少,就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特别是当你陷入失业状态,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味道不错的东西,总会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诱惑着他们。
于是,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篇失去机遇的土地。穷人往往会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学习的问题从来没有被放在是非突出的位置,在很多人眼里,学到什么比没有入学重要。然而如果学校里学不到任何东西,那么上学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毫无用处。市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私立学校之间缺乏一定的竞争压力,家长们也没有获取足够的指导信息。不过在这些之外,需要注意到教育所特有的一个关键问题,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是有价值的,但对于教育成果的具体期望会歪曲家长们的需求,这种期望包括公立及私立学校的价值、孩子们的成就,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浪费。
由于自我控制很难实现,自觉的决策者们就会采取其他行动,减少自己将来受到诱惑的可能性。但是,富人会根据目前的资本净值存下更多的钱,因为今天的存款是明天的资本净值的一部分。而对于穷人来说,除非他们能够依据动力与规则行事,拉近与目标的距离,否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会非常遥远。
在传统就业机会缺失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的立业冲动被更多地展现了出来,于是穷人们的事业苏护就是买到一份工作:自己的一份小生意,或者是去体制内。特别是对于政府工作的特别强调表面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向往,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放弃生活里的激动人心。可是,面对“政府办事不养人”的时代,他们这样子,真的能靠得住么。
对于人们来说,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时可能需要举杯一种稳定感。至于那些看不到自己未来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的人,他们可能总是不愿继续努力,其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一份稳固的收入可以对未来的支出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且也使现在的借款变得更容易、更廉价。这就是为什么一份搞工作如此重要。好工作是稳定的、工资可观的工作,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人们去做中产阶级擅长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
穷人拒绝计划,更讨厌规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东西会有什么效果。他们的首要选择永远都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
穷人往往把钱花费在昂贵的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穷人应对风险的所有方法一般都很昂贵。
……
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在加上一点援助(一条信息、一点推动),有时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面,错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一些小障碍,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持住正确的杠杆至关重要,但正确的杠杆往往很难找到。而且,单凭一个杠杆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真正有用的放肆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
摆脱贫穷的不存在最好的办法。一方面,一个问题的答案,只取决于你所谓的"效果"是怎样的。而另一方面,最好的敌人,往往就是更好。并且,即便我们对待问题有一个客观而冷静的认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问题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这可能仅仅意味着,我们能够遇见自己会在哪些方面遭遇挫折。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制度,制度最基本的概念:制度规定了参与的准则。这一概念包括了以往分析中的大部分概念;我们也不能只依靠控制消费和收入,人们虽然对价格很敏感,但对收入却不敏感;我们更不能只依靠政策,如果正常不能被正确地实施,计划得再周密完好的正常,也不能发挥作用。而不幸的是,政策的意图和实施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
若想使世界上最重大的问题取得突破性精湛,必须要逐步积累、认真思考、细致实验和合理执行,虽然这看上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现实中,这并不是制定政策的常用方式,发展政策的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场场争论,似乎都是以证据的不可依赖性为前提的:能被证明的证据是一种妄想,最多只能是遥远的梦想,或是一种自娱。政策制定者和顽固的顾问更倾向于去继续研究,而不是寻求证据。但是,无论怎么样,这种急促没有任何益处,毫无道理。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3
此书彻头彻尾属于一本学术性书籍。但是他给你的收获也是满满的,而不是鸡汤似的。但是也许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和严肃性,或许鉴于其他方面,很遗憾作者真的没有勇气直面结论,道出贫穷的本质,给出答案。到底为什么贫穷?作为读书笔记,我把答案从书中各处提取总结到这里。
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存在一个叫贫穷陷阱的恶性循环。这一点不论从世界和国家层面的宏观意义上,还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个体上,都是存在的。简单来说,就是一旦落入这个”陷阱“(就是财富价值或者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就有可能发生恶性循环。如同中国有句话:越穷越见鬼。这是最可怕的。为什么可怕呢?这个陷阱里面都有什么?全球和国家层面宏观性,我们无法做点什么,那就来看看个体上,一般都有什么事情在这个陷阱里发生,了解这些,我们才可能摆脱进而跳出来。
1、穷人可能无法获得足够有效信息
也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陷阱中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你一旦缺乏信息,所做的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决定后果只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因为你接触不到某些人或事,所以无法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所以无法获得新知识;因为你不知道化肥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你只能承受庄家的灾难;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医疗常识,所以拒绝疫苗抗生素导致疾病肆虐。等等。总之,任何决策(包括生活事业上的任何决定)都需要足够的正确知识和数据,否则决定可能就是错误的。
2、穷人可能更不理性、更没计划性、更懒惰、甚至更肤浅
书中有典型的例子,当一个吃不饱的穷人突然获得援助,他不会将钱大部分用在购买基本温饱食物上,而是买更贵更可口的食物,甚至香烟,还可能是电视机、手机等更奢侈的物品。我们从身边其实也很容易发现类似的现象,例如富人看书穷人玩手机,贫穷人家的电视时间占据大部分生活。这方面可能与心理学领域有很强关系,属于人性的弱点。可能安全感缺失下的利己本能。在穷困中通过某种简单的快乐获得,掩盖或逃避面对某些困境。
3、穷人可能面对更多责任负担进而精力分散无法专注
简单来说,我们都知道钱虽不是万能但钱能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富人能用钱直接快速解决很多琐碎问题,然后专注于重要的事情。但是贫穷则不能。而且,就算你突然拥有一笔钱,可能你还是不能马上全部投入到良性的投资回报循环中,因为有很多地方都在等着用钱,还没等到要做点什么正事,钱可能就花了差不多甚至花光了。个人认为,还有被分散的精力同样重要,当一个人被眼前琐碎的事情缠身,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思考更长远问题和制定长远计划,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个人不会轻易迈出他当前的困境。
4、就算穷人开始创业也可能无法获得大成功
这一点有点反鸡汤。我们喜欢听到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但数据表明,白手起家大获成功的概率往往很低,或者说除非你一举突破跳出陷阱,才有可能进入另外的天空。实际上,也是中国人常说的,第一桶金。作者走访了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发现这些企业家做的事业本质上就缺乏发展空间,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或者边际成本很高。作者也看到很多迅速发展起来的小企业,但是往往这些小企业也很快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进而很多这类企业家只能处于一种小富即安的状态。即使这样的时候,外部也无法能给予他们诸如贷款融资等配套,这方面属于下一点结论内容。
5、这个社会天生就对穷人不利
这一点其实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但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无法改变。银行只贷款给富人,有钱才能购买保险,就算基础医疗免费但是很多救命的医疗肯定是昂贵的,基础教育义务化免费化但肯定无法跟更好的教育资源相比,无论如何只要有钱买多一点书你就能获得更多知识。等等。至于为什么这个社会要这样,书中有答案,社会学经济学很多学科都有答案。
总之一句话: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过去是未来更是。因为这从本质上就决定了,从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又促进了。也就是说,世界性的贫穷无法根本解决。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总会有穷人。是否援助,都不能改变(当然援助肯定也是有意义的,例如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普及常识,提供必须的药物,创造就业岗位等等)。从个体来说,直接的援助也不能改变你自己命运,如同以上的结论,除了不可改变的社会因素,其他方面几乎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或者大部分你可以自己认识到并进一步改善逃脱。你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学习能力(获得足够有效知识和信息避免错误的决策)、理性(善于计划自己的生活保证不被人性打败)、专注(不论如何困境都要区分轻重缓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然后主动向富人靠拢(争取更多机遇)。
听起来,作者的结论是悲壮,一本关乎贫穷和研究穷人的书籍,到最后的结论没有什么鸡汤成分。这难免令人难以接受。就如同网上出现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一样令人无法接受。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会收获,明白贫穷陷阱的负面,有助于避免我们掉入,即使掉入知道如何自拔。同时,穷人不应该是口头上传统意义的贬义词,也不是一个歧视性名词,至少在学术面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直面它,研究它。我们研究它,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它。我们自己可能不算标准意义的穷人(日收入低于$0.99),但是当我们怀着”我就是个穷人“的心态阅读和学习,我们就肯定有收获。就算我们真的是穷人,那么收获应该更大,你说呢?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4
买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想可能更多的是描写个体心理及环境对贫穷的影响,没想到书中的内容是世界性的有关于贫穷的问题,不过这样也好,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个基本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中有些内容在《瞬变》中有提及,就是面对时如何改变。
如文中所述,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主要是以下5个方面:
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在健康(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基础教育、农药化肥、心理情绪控制、政治参与方面,都有许多误区,而任何方面的改善或恶化,都有可能脱离或返回贫困。信息告知穷人时,要使人们改变:需尚未知晓或听说但未感知的、信息发布的方式必须是简单而又吸引力的、信息的来源是可靠的等。对于免费疫苗,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人们可能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由于某物品时廉价的,便有可能认为他缺乏价值。
二、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小孩很多的大家庭,资源分配时,最吃亏的是“母亲”。穷人脱离贫困后,许多较难突破瓶颈往更高走,如走出S型中的第一个高点。制约因素和贫困时差不多,只不过难度更大和更高。
三、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这个穷人的融资和信贷方面尤其明显。
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许多时候,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出现的错误造成的,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腐败的制度往往会滋生更加腐败的制度,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寡头政治铁律”。当政的领导者倾向于制定能够为他们谋取财富的经济政策,而他们一旦变富,又可以利用手中的财富,提前阻止可能对他们的权力构成威胁的人。
五、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通常,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因此,在启东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必害怕必要的付出。一份稳定的工作会通过决定性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因为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对未来产生一种控制感,从而会进行长期规划和准备。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5
四月二十日正好是热门网站哔哩哔哩举办的读书日。在这一天我从喜欢的博主了解到他的推荐,由埃斯特·迪弗洛和阿比吉特·班纳合写的《贫穷的本质》。作者针对的主体是穷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自认“穷得只能吃土”的年轻人不少,不过这本书确确实实讲的是每天花99美分以下的真正的穷人的问题,和“我们”不能并称。
事实上贫穷和懒惰没有“996是福报”“你穷是因为你懒”这类资本代表所说的直接因果关系。社会上更多的是非常勤奋和努力的穷人,他们或许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早起、睡得也比夜猫子更晚。以早先的四川大凉村为例,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村民受普遍教育程度低,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纵使后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很多村民抓住了机会学习汉语,也不过是勉强争取到在钢铁森林中勉强生存下去的资格。所以从大环境出发,作者主要从饥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人口问题等全方面分析了穷人的应对方式和背后的本质原因。我大致举个例子吧,饥饿问题主要有贫穷陷阱(穷人越穷、吃的越差、身体越差的恶性循环)和不良的营养造成的阻碍以及对生活能够产生改变的可能性抱有的怀疑造成,结论是人们更加愿意及时行乐。从风险问题来看,作者认为穷人就像对冲基金的经理,总要应对高风险的投资,从前要应对自然灾害引起的农作物歉收和收入减少,现在又得通过增加工作量、工作多元化、保守经营等等的.行为对抗风险。及时行乐成为了我们的信条,因为穷人并没有更简单的储蓄选择,甚至在时间上和自我控制上都难以达成。我们总在花钱的同时计划着将来省钱买下我们今天想要的东西;我们对未来不抱有期待,只觉得目标太过遥远……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参考的。
从这本书我们其实能读到穷人之所以陷入“穷”的怪圈并不是因为人本身的智力缺陷或者人格上的不圆满,而是由“穷”所带来的不良营养吸收和生活习惯、惯性思维方式和阶层环境等等限制了发展,作者后面还提出了一些扶贫的切入点,比如完善医疗等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控制人口、完善小额贷款、大力整治腐败等等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正在建设地福利。建立在对于五大洲多国穷人的详细调查之上的这本书并不是泛泛而谈,它非常有现实意义。
再说回来“你穷是因为你懒”这个观点多少有些避重就轻了,一味地强调穷人思维只是表象,真正导致穷人产生不科学不正确的思维的原因才是贫穷的本质。就像书里说的,穷人和普通人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有着差不多的认知和决策能力,但是太多的障碍会影响他们的思考,比如说生存的压力等等,书上说忧虑会使大脑中的“皮质醇”水平上升,这种物质会直接损害人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所以人们会冲动、盲目地做出选择。我们从前流传下来“穷山恶水出刁民”这种俚语甚至对印度地妖魔化都是一种盲目贬低和标签化的恶行,真正了解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发生的根源之后就会发现他们没得选择。我们会更加了解,更像做出改变,而不是一昧地搞对立和歧视。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6
贫穷陷入死循环的根源在拒绝“延时满足”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除了食物之外,他们需要面对太多其他的压力和欲望……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食品政策只停留在这样一种想法上,即穷人需要的只是便宜的粮食。” “纯净水、蚊帐、抗蠕虫药片或加铁面粉,尽管这些东西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好处,但人们似乎不愿为此花太多的金钱或时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穷人不关心自己的健康?有证据显示,结果恰恰相反……
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更糟糕的是,了解保健知识不仅对穷人来说很难,对其他每个人来说也都一样。如果病人坚信自己需要打针才能好转,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
穷人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以上是从书中随意摘抄的段落,读来是否对这些穷人生活的描述似曾相识?尽管该书没有研究中国的问题,但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在我们的帮扶过程中也有人抱怨贫困户将自己送去的农作物种子、牛羊猪杀掉吃了,而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去种植、饲养以获取更大的价值。
一位青海的校长曾分享,在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过程中,他对自己负责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无一是因为贫困上不起学,而是他们并不想上学。
这一现象也与书中所呈现的世界其他贫困地区的情况高度一致。而作者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是否又让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贫困的原因是什么?穷人有什么需求?穷人怎样才能摆脱困境?贫穷让人丧失耐心,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冲动型的决定。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穷人想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一点,在重要的场合更有面子一点。
穷人更容易拒绝延时满足,比如教育、学习,因此很容易掉入一个几代贫困的死循环。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7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因为今年诺贝尔奖影响,才来到这里看这本书的。很粗略地读了一遍,感觉这本书最佳可贵的地方可能就是其深入实地调查、真正地和很多贫困人群交流、与扶贫人士探讨。告别了以前大多数讨论贫穷经济上那种精英式的“悬丝诊脉”,和自以为是地“隔空开方”。为什么有些扶贫措施行得通?为什么有些又不行?那些贫困人群在面对贫穷时的所思所想:这边本书里都有记录。所以,如果来贴标签的话,那么“真实”无疑很适合它。
分章来看,本书从人们长期认为与贫穷相关的地方开始着手研究:饥饿、健康、教育、家庭、贷款、储蓄、创业和政府政策。先探究理论上这些因素和贫穷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际,或加以佐证、或提出质疑,最后梳理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书中有明确的调查,读的时候我都不太相信;原来真实情况是如此,那些穷人原来是这么想的。拒绝将懒惰和贫穷划等的公式化思考,认真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这是作者提供的发现贫穷原因和解决之道。很佩服本书的作者能够长期坚持这项令人生畏的研究,这才是造福于人的真正学术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书中描述的.穷人对于自身如何脱贫的看法。介绍到的很多例子表明,外在的助力都在那里,但是自身可能因为之前的教育或信息不足,导致这些援助不能够被好好利用于自身的财富创造。与其说存在着“贫穷陷阱”,不如说是存在着“贫穷心理陷阱”。如果不能摆脱贫穷的心态,给予再多地援助,都很难保证能够脱离贫穷的现状。这不止适用于最贫穷的那些人们,也适用于像我这样的人。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8
为什么贫穷?
为什么他们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同时,本书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9
有很多自己无法理解,但是细想会发现非常真实的例子。
比如说,有的人会每天都喝“奢侈”的茶(相对必需品而言的“奢侈”),却不愿意把喝茶的钱存下来买化肥(可以让自己种植的收益更高)。
又如罗伯特·延森和诺兰·米勒的研究也表明,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城市家庭来说,当收入增加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优先选择获取更多的能量(以提高生产力),而是获取味道更好的能量(以鱼虾代替主食)。
这就是所谓的穷人思想。当然,这都是环境的决定的。一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有穷人思想所以变成了穷人,而是因为贫穷的环境让他们拥有了穷人思想,进而陷在贫穷的陷阱里,无法爬出来。
穷人思想,具体表现为三点。
1、“今天”的诱惑比“明天”致命。今天的1块曲奇比明天的2块曲奇更诱人。这对穷人和富人都是一样的,人都容易屈服于今天的诱惑。区别在于,富人即便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虽然得不到明天的2块曲奇,但家里还有很多曲奇。又或者富人可以今天先吃家里的曲奇,然后等明天的2块曲奇。而穷人吃掉了今天的1块曲奇,就再也没有曲奇了。这些愚蠢的事情富人也会做,只是做出来并不需要承担高昂的代价。
2、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了今天的选择。
3、穷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而由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他们做出冲动的决定。
想起了《东京女子图鉴》。女主绫奋斗了这么多年,以为终于可以和港区出身的人平等相处,却发现她依旧无法赢过出身好的女友人,也无法成为港区男的正妻候选。
阶层不完全与金钱有关,还有理念、生活习惯等等。这一切都不是一代人可以轻易争取到的。要不然也不会有所谓暴发户、土豪的叫法。当然,这样的上层社会的思想,不要也罢。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10
《贫穷的本质》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看了几十页时内心就有一种特别的动力。然而继续阅读,则发现这本书前半部分用生活来分析,后半部分用经济学来分析,里面大部分的数据和难懂的术语,看得让人头疼。
耐心读完整本书,才发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掩卷而思,这本书表达了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决定着我们的“贫穷”。例如:人脑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处理,本质上,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自己的将来的行动,但这常常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不一致,这种时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就是我们在花钱的同时,也计划着将来的'省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耐心。你认为这可能嘛?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引出后半部分的观点:改变自己。
有时候,人获得更多的资助时,不是先购买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相关的物品,而是购买他们认为“重要的”奢侈品。逃出“贫穷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是人们不知道怎样踏上“梯子”,或者是他们根本不想那样做。这时候是你需要改变自己,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强大。但是更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担风险,或者说逃避风险。有时当我们需要选择时,往往都是认为这个失败了,还可以保留另一个,没有真正的全力以赴做一个选择,去做一件事。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不应该害怕必要的付出。
书中所提到的成功者,从零到无穷大,也算是一种指引方法,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努力,但有时我们害怕失败。想说,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要过于消极,你的消极思想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尝试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所得到的成果。
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贫穷,贫穷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个行动者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11
重构贫困地区学校教育需因地制宜
我们要从内心深处相信教育对于改变贫困状态的价值,而不是将教育扶贫仅仅作为对政策的执行、对任务的完成。这种相信不局限于探讨知识是否可以改变命运,更在于教育可以给人提供希望。
处于困境的人需要“希望”,而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等待长远的、宏大的目标的实现,他们需要的“希望”是能够尽快实现的希望。这是我们在重构贫困地区学校教育时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对贫困地区人口教育需求的分析,学校的育人目标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在国家意志、地方需要,对标发达地区以及当地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中寻找“重叠共识”。
例如,基于人们这种对于“希望”的特殊渴求,学校教育应特别关注学生的信念教育。对于贫困地区孩子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则应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耐心”“专注力”“自控力”“选择的意识与能力”“自信心”的培养。
围绕育人目标,我们还需不断建构、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如本书作者所批评的那样“千年发展目标中并没有规定孩子们必须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只是说他们应完成基本的课程”,我们要研究不同贫困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包括职业教育)学生分别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非常好的工作,笔者在这里更强调的是国家课程之外的学校特色课程。
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我们看到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也开设起了比较丰富的校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往往是从发达地区直接引入成熟的课程包或是简单地模仿,经常因为师资、资金的不可持续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的错位而无法成为学校常态的高质量课程。
基于贫困地区区域特色、办学条件以及实际需求的课程才更加有生命力。
此外,还有个关键的因素——贫困地区的教师,他们决定着我们对于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这些美好设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变为现实。
面对着教育“迟效性”的特点和贫困地区人们对“立竿见影成效”的渴望,怎样向贫困家庭的父母解释政府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应该要做什么;怎样把长远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让孩子和家长们不再觉得目标遥不可及,能够抵制得住实现目标路途中的各种诱惑;怎样停止对学生、家长素质的抱怨,面对现有的学生而不是面对可能想要的学生构建学校教育……
这些都是对教师的考验,远不能用“爱心”“能力”这样的词汇去简单地概括。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解读了经济学的一个概念——“贫穷陷阱”。他们认为,穷人陷入“贫穷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开支被浪费了,因此最终陷入了贫穷之中。
这启发我们思考:教育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贫穷陷阱”?我们投入在教育上的资源被合理利用了吗?不同年段、学段教育的衔接中有没有把学生之前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方法等”作为“留存收益”用于未来发展?
本书作者的研究发现:“贫穷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且人们似乎不知道怎样踏上“梯子”,或者他们甚至根本不想那样做。所幸的是,在我们国家的各个地方,总是有那么一大群可爱的人甘当“人梯”,让我们有理由期待“踏上梯子、走出陷阱”的那一天。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人的使命担当!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12
长久以来对贫穷的衡量标准,一是饥饿,日摄入卡路里在1200以下;二是教育,无法获得基础教育,将时间花费在干活养家上;三是疾病,穷人得不到好的治疗,也不愿意在预防上花钱。
穷人之所以穷,一是家庭环境贫穷;二是缺乏维生技能致穷。家庭环境贫穷,则有缺少足够的营养,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更容易因为疾病死亡,导致生活不幸。现有的社会救助多数是从这三方面入手,提供低价、易获得、免费的食物,提供免费教育,提供免费的疫苗和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来保障卫生安全。但是这三方面的救助,从世界范围内来讲,并不顺利。其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如穷人得到补助,不是增加能量型食物消费,而是转向味道更好的高热高油高脂的食物,来获得及时满足;学生在学校因为贫穷,受同侪压力大,同学看不起,老师不关注,学习成绩差,往往求学不易;而在疾病方面,一是疾病治疗花费大,穷人难以承担。二是穷人科学知识浅薄,常常拒绝正规医院的治疗,而转向封建迷信,三是预防意识差,不重视接种疫苗、做好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等。
在维生技能方面,穷人的表现同样不佳。一是短视,只重眼前得利。可以说穷人的惯性思维里是看不到未来的,他们并不会认为生活充满希望,更倾向于选择及时享乐;二是信息匮乏,资源是有限的,穷人无法在社会运行网络中,快速搭建个人利益网络,而愈加封闭;三是自我控制过度,造成精力的过度消耗。穷人的财产微薄,对所有消费精打细算,谨慎维持,少有进一步投资的打算。
从社会救助来讲,政策制定者能给穷人什么?充足的食物、免费医疗和疫苗接种、免费教育,不止于此,应该是更全面和可获得的科普知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以及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作为个人力量单薄的普通人,自己何尝不是挣扎在生存线上,不至于穷困,但也与富足无缘,所以借此书反思自己的'思维死角。一是信息不足。结束学生时代,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除了被动接受娱乐化的资讯、图片外,并没有继续建立知识网,以至于无力反抗生活的一潭死水;二是缺乏长远目标,书中对穷人拒绝储蓄有一段描述是,穷人认为未来遥不可及,储蓄没有价值,不如花掉。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好的住宅,学区、交通、生活便利性,是可以逐步达成的,不能因为高额房价、车价,就放弃对将来的规划;三是理财的第一步就是储蓄。有多少人工作之后一直是月光,是负债状态。钱是可以不花的,而我们早就陷在了消费主义的泥沼里,无法自拔。
从拒绝做穷人开始,解救自己。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13
很奇怪,为啥出版商要翻译成贫穷的本质。
标题党的心态吗?实在找不到可以吐槽更多的地方,只能把翻译拿出来吐吐。
全文大约230页左右,很小的一本册子,但是探讨了非常多的内容。
从教育,医疗,保险,借贷,储蓄,慈善,援助,人口,生育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通过详尽的数据来分析了贫穷是如何产生的,为何穷人之所以是穷人,穷人为何离不开现状。
作者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提出更多的援助并不能解决贫困,反而因为增加了穷人对援助的依赖,从而丧失对未来工作的积极性和渴望,长远上反而是有害于贫困国家的发展。
通文中,看得出作者对贫苦人们出境的同情,对造成他们贫苦的原因一一作了分析,同时可能是作者自身出身的问题(我并没有仔细研究作者出身),从贫困人们心理学层面上分析的时候,尽管是间接的引用的方式,还是表达出了对穷困人们缺乏自我约束,没有长远目标计划,目光短浅,甚至是因为长期缺乏物质导致穷人对物质的渴望和奢华虚荣等远远超过富人等一些意味,有点居高临下的俯视感。
穷人的钱只是忙于生计而不是用来储蓄和进一步投资发展。
穷人对保险的意识只是停留在保险公司毫无作用的层面,却不知其对冲风险的作用。当然其中举得一些栗子也能够说明穷人为何对保险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保险的操作实在不站在穷人这一边。穷人因为自身教育,眼界,和理解能力等约束,信息的极度不对称,造成了穷人越是不了解复杂的保险,越是不愿去接触,只能够通过自身单薄的力量对对抗风险。
穷人的融资问题,作者对比的了一般人融资,大公司融资等,分析了穷人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以及原因。
大多数穷人的生意都接不到多少钱,而且借钱的代价非常高昂。作者对此提出了发展小额信贷的`建设性意见。
借鉴此条,其实国内已经这方面做起来。相信未来十年里的民间阳光小额信贷,会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如果都来仔细阅读此书,不难发现,作者更鼓励还处于贫困人们去创新,利用小额信贷的机会去发展,去做一个足以支撑自己的生意或者事业。所谓买一份工作和找一份好工作之间的选择。
腐败和贫穷如影随形,提到贫穷就不能不提腐败的问题。
对于那些悲观的看法:极少油激烈的政体改革,从一个专职腐败的政体转变为一个功能完善的民主政体。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估计是这本书可以被出版的原因):
如果从底层的观点出发,只要增强职责和减少腐败,不一定要对政体进行彻底的改革。
我不知道原文是怎么样的,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和谐了,非常适用天朝当局。
作者举了数个栗子,说明即使没有固定的大的反腐体系,从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抑制腐败。
作者同样也提出了对于多民族的问题,可以”粉饰民族鸿沟“,通过一些选举区别对待。就像天朝,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总会有在政界的一席之地。也符合天朝千年的中庸之道。
本来是给这本书五星的,就作者的政治观点扣掉一星。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14
为什么贫穷的地方一直还是那样的贫穷,贫穷的本质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自然环境的恶劣、土地贫瘠、气候炎热,还是自身原因,如缺乏教育、认知、信息、资金、胆识。一个家庭一旦没有钱就很容易掉入“贫穷陷阱”。
你今天的收入会影响将来的收入,这个将来可能是明天、下个月、也可能是下一代;你今天有多少着你能吃多少,有多少钱用来买药、支付你孩子的教育费、为自家天地买来化肥或更好的种子,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你明天会有多少钱。
根据书中的内容,我认为陷入贫穷的原因可以归纳成:却反认知而容易造成目光短视、享受生活、害怕风险。很多非洲家庭不愿意花费10美元购买一个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导致很多非洲儿童在疟疾丧生。即便是公益组织捐赠给他们蚊帐,对于不花钱就能得到蚊帐更加不会珍惜蚊帐,更加也不会自己出钱去购买。不重视基础疫苗接种和基础教育,导致很多儿童得病或者缺乏基础自我保护意识间接被传染得病。
为什么穷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学,最主要的是小孩子上学不能立马变现,而且还会耽误赚钱的时间。即便是认可获得更多的教育可以增加收入,可是投资教育的是家长,而获得收益的却是孩子,投资人与收益人错配,尽管有孝心的孩子让父母的投资得到回报,但是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家长并没有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而心生怨恨。不仅如此,可能老了晚年过得很凄惨。每次回老家我总是能听到各种各样言论,特别是很多女孩子受到教育后,都远嫁他乡,父母老了想看一眼都难。反而那么没有读书的孩子,都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站在部分父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知道结局是这样,父母心里不会丝毫的后悔那也是很难的。
为什么印度所有的怀孕妇女都不吃加碘盐,尽管这种盐到处都可以购买,很有可能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让自己及子女吃得更好有什么价值,人们并不完全了解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尽管微量元素很便宜。小孩子的未来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培养好一个孩子他们未来会创造多大的价值也是难于测算,不仅仅可以让他们健康生活在地球上,更可以让他们因为身体健康而大大提升了他们一生的收入。基础教育、接种疫苗与饮食一样重要,做出的错误的决策本质还是认知问题。就像来长沙后,我才发现湖南地区的人们很喜欢艾叶和熏艾,而在我的人生经验里艾草被收割来当做柴火烧了。
书中还提到穷人选择食物时,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甚至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电视更重要的东西,例如先考虑买车、买电视(电视比食物更重要);会发很多钱置办婚礼、嫁妆。
曾经听家人讲过从柬埔寨嫁入到中国当媳妇的女人,无论家里生活条件多苦,她们都舍得一次性买20个鸡蛋,然后把鸡蛋用油炸熟,加入白砂糖,一顿可以全部吃掉。对于国内生活的人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是暴殄天物。不知道是价值观不同,还是对于生活的`享受,没有想到一次性可以透支半个月鸡蛋使用量。所以,我时常觉得生活在勤俭持家的中国实在是幸运。
不肯冒险,是穷人面临的第一大风险。不肯冒险,其实是最大的冒险。不肯冒险或不敢冒险是因为没有办法把全家人的幸福当做赌注,现有的一切可能是最好的,至少比失去现有的一切要好。输不起的观念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并束缚着他们,因为输了没有办法翻身。只要有一代人挺身而出,努力一把,就可以让一代人在甚至是三代人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成长、生活,将他们从“贫苦陷阱”中解救出来。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 15
最近有一本书让我非常印象深刻,我不敢说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这是有史以来我看过最直接把问题说的这么直接的书。这本书就是《贫穷的本质》。
说起贫穷我们并不陌生,提起贫穷就不得不说一下穷人,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长概括经济发展的秘密。他们运用了很多针对当地的考察记录及实验,探寻贫穷国家的穷人是怎样应付贫穷的:他们知道什么?从表面上看他们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他们对自己及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他们怎样做出选择?
在第一章中列举了全球不到5岁就夭折的儿童有900万。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贫困地区,并且这些贫困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00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1/3)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
而全球每年在扶贫这件事情上也花了大量的钱。但是仍然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过去我知道,贫穷的本质是早收到了资源或资本的剥削,我一直都认为没有剥削就没有贫穷,但是作者的看法给我一个全新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宁愿不吃饭,也要去买奢侈品。
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点吃的活下去吗?不过,2005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有人认为穷人懒,不愿意思考。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大多数穷人都很勤劳,而且他们有非常多的想法。
作者说:“我们应该认识到,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样,对于那些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而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容易地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
读完《贫穷的本质》我知道了贫穷的本质其实不是物质上的贫穷,精神上的贫穷其实更可怕。不止是非洲乃至全世界,这种贫穷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作者的想法难免偏激,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应该正视贫穷,正视自己。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