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误区形成的原因论文 目前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在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2285.15万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3%,人数在527万人左右;经济特别困……
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误区形成的原因论文
目前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在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2285.15万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3%,人数在527万人左右;经济特别困难学生166.1万,占7%。”2012年的大学毕业生有680万,有120万不能及时就业,不能及时就业的学生中,贫困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社会的就业压力使得处于就业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更是雪上加霜,他们在面临物质窘迫的同时更是面临着相对更大的精神压力,强大的精神压力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从而间接的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社会信用问题,甚至影响社会治安。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以及相关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贫因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折射出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程中存在的心理误区。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我们以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31份,调查界定出贫困生约有105人,其中女生63人,男生42人,研究对象的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个专业。结果采用Excel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工具
(1)调查问卷。研究工具为自编的半封闭式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毕业班学生的经济水平及,就业状况、就业心理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比较贫困学生,非贫困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研究贫困生就业,
(2)访谈。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选取了8位贫困生进行访谈其中男生5人,女生3人研究对象涉及学院与问卷调查相同,访谈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奋斗目标、压力状况、自我认识等方面访谈时间为20至30分钟。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首先,贫困大学生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忧虑更大。调查显示,以感情、家庭及人际关系为主的人生烦恼指数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就业烦恼、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就业烦恼排在了所有人生烦恼的首位,约占68.29%的比例。而就忧虑程度而言,经济状况欠佳的农村籍学生以70.84%的比例高出城市籍学生将近5个百分点。
其次,经济困难使得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性更强。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使得大学生就业有着极强的目的性,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中尤为突出。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来讲,贫困大学生身上担负着更多的家庭使命,他们的家庭对他们的期望是动力,但同时更是压力,处理得好就会成为成功的催化剂,而处理不好就是一座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在这种压力之下,贫困大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往往会付出的努力更多,他们凭借所付出的努力更是希望有一个好的未来,相对非贫困生来讲,他们会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回报优厚的工作。因此,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对就业地域和待遇看得较重,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单位贫困生愿意去落后地区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较少。
再次,经济困难造成贫困大学生信心缺失。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对于自己贫困背景不是很在意,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改变现状,但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介意自己贫困背景的大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36.8%的贫困大学生更希望自己是非贫困,认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衍生出来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今后的发展和家庭经济状况成正比。17.3%的贫困大学生对“就业中条件好就业更强”、“就业好坏与家境有关”持认可态度。在选择影响就业因素时,约62%的贫困大学生认为经济因素造成不能就业。持此类观点人数比例的上升说明,家庭经济背景已经成为部分学生在就业中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疏通,将会使贫困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从而导致还没开始就业就已经输在了心理的起跑线上。
最后,社会的不规范造成贫困生竞争意识的错位。严峻的就业形势严重的打击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就业态度,加上社会上一些就业的不正之风更是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部分贫困大学生放弃了正规的就业渠道,选择走捷径。具体表现就是尽自己和家庭的一切可能找门路,拉关系,甚至为此上当受骗者也不乏其数。在走访已签约的贫困大学生中,有53.7%的人认为自己能找到工作,父母、亲戚朋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1 .7%贫困生认为在就业中社会关系最重要,访谈中也有多人提及单位在录用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即使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也会因为社会关系的缺乏而丧失机会。
(二)原因分析
首先,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讲,贫困生思想压力过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一是家庭物质条件的缺乏。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要面临更多因物质缺乏而带来的困难,这种无法一时改变的窘境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心理脆弱的学生很难走出这个阴影;二是封闭的自我空间。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封闭源自自尊心,而这种主观的自尊的建立又源自于物质缺乏的自卑心理,在这种双重心理的作用下,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不断地打折扣,也导致了贫困生对于外界信息了解有限。调查数据显示,贫困生对基本就业程序很熟悉或是了解的占被调查者的48%,比非贫困学生的59%要低出11个百分点。
其次,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讲,贫困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制约因素较复杂,主要受到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是家庭成员的影响。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毕业之后的贫困大学生回报家庭的责任在家庭成员的期望当中变得尤其重要,这就使得贫困大学生找一份能够有能力回报家庭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热烈的期望也值得理解,抛开传统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思想成分来讲,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学费来源是贷款和父母借债。被调查者都迫切希望通过就业还清欠款。这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二是个人虚荣心及地区经济不平衡所致。如有些贫困大学生好不容易才从欠发达地区考出来,从思想当中就没有回去的打算,还认为自己是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应该去发达的地方找个体面的工作。
再次,贫困生竞争意识错位的原因主要出自三个方面:一是弱者情结。“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对源自家庭的暂时性贫困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自己摆在一个等待救助的弱者位置,还没有树 立起敢于竞争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在访谈中,当问及人际交往对象时,大部 分的贫困生都以原来的朋友为主,大学内交往的朋友较少;二是急于求成。贫困毕业生普遍急于找到一份工作,想尽快结束贫困生涯
三、结论与对策
透视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我们发现,以往“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观点正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特别是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讲,但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并非纯粹的经济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心理上的困扰,方法和技能上的匮乏,职业选择的矛盾和道德诚信的问题等,既有个人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作为个体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贫困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得以增强,不要刚毕业就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想法,这一点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得到锻炼。除了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要尽可能的多掌握些与今后就业有益的知识和技能,不要放弃任何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机会,这样才能为今后就业打牢基础。
(二)学校要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
就业未动,理念先行。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直接影响着其就业心理,因此,高校应将就业观教育摆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首位。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一是主动的、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消除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二是脚踏实地的敬岗爱业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抛弃虚荣浮躁思想。三是科学的职业选择观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三)加强就业阶段的心理干预
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就业阶段又是其心理问题高发时期,因此,加强就业阶段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十分必要。高校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心理困扰的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如焦虑型、抑郁型和虚荣型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二是提高贫困大学生参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增强心理辅导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三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四是心理辅导。思想教育与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式,以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辅导方式和方法,尽可能地给予关注。
(四)政府和学校有责任帮助贫困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政府应该积极地落实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充分的考虑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的建立贫困生就业渠道;其次,作为高校应该从市场和信息两个方面着手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在有形的人才市场中,高校应该积极地和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实时的进行供需形势沟通,形成定制需求和定向培养的双向就业机制。同时积极有效的建立就业供需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系统,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牵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