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书笔记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皮囊 笔记 读书

管理员

摘要:

皮囊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囊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皮囊读书笔记1  当我看到他描写父亲时,从他父亲离开,回来。留……

皮囊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囊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囊读书笔记1

  当我看到他描写父亲时,从他父亲离开,回来。留下。生病,锻炼到绝望再到离开,我瞬间泪崩了,一个真正写过文字和感受过亲情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深抠自己心上的文字,不经过深挖和对过往深刻的回忆和眷恋很难写出这么深刻动人心扉的.文字。

  他父亲瘫痪时,他为了能攒钱带父亲去美国看病,不停的工作,几乎很少回家,直到父亲不幸意外过世,他看到自己那张已经被父亲摸的发白的照片,他后悔了,父亲其实想要的其实是希望他能多回来陪伴他。

  那一刻意识到了这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多少孩子打着为了父母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万年,在外奔波忙碌常年不回家,其实父母要的不多,只想孩子能一年内多回家几趟陪陪父母。

  而不是等父母有一天离开了再去懊悔,为什么没有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

皮囊读书笔记2

  初见书名是带了有色眼镜的。然而读完前几篇,就着实理解了“皮囊”二字的内在含义,也明白了序中所说“不要在公共场合读它”的建议,因为是真的会控制不住,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流泪。

  作为写过260万+字报道的记者,作者有着娴熟的写作技巧,但是在我看来丝毫不虚伪做作,相反却总是直击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带给我对亲情的回忆,后半部分则带给我更多的思考。说实话,在一口气读完《皮囊》的某篇文章后,我真的沉在那个世界里了。跑去厕所,靠着门,不愿出来,不愿见光,也不愿说话。心想:活着到底是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呢?当然,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我像作者一样,用“制高点”的眼光来审视身边的人、身边的世界,用一切可能的'价值标准给他们一个评判;又或许我像文中的厚朴一样,对这个世界有着无限的憧憬和仰望,但却最终没敢放出自己的光芒。更多的,我应该是游走在这个世界的灵魂,了解人类的七情六欲和虚伪做作,不愿与任何一种所谓“流派”有一样的观点或瓜葛,只愿飘在半空,观察、嘲笑、羡慕和悲伤,然后转场离开。

皮囊读书笔记3

  其实现在很晚了,但是又急于分享今天的收获。今天用零散的时间,读完了《皮囊》,虽然很早之前就有人推荐给我,,,虽然读过一些,但是可能年龄和经历都没到,于是就体会不到作者说的那些话,今天是真的明白了,很震撼的明白了。

  现在也不是很明白,为啥他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描述他的父亲,可能“文展”和“厚朴”让我觉得更加震撼吧。

  现在其实很想把这篇文章全部都摘抄到这里,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可能同为北漂,可能同是小镇出身,可能我的成长也是阶梯式的,所以我比那些城里的孩子,多了一些---浑厚。

  乡村的小学,初中,县城里的高中,天津市的大学,北京的工作,每个阶梯,每个成长,都是这么有足迹,,,,即使这样,我也觉得我和厚朴是这么的相似,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和这个社会的不融和。

  刚读大学和工作不久的我很相似,总是在拼命感知人们希望听到什么,如何的哗众取宠,说不出来的恐惧,没有足够的.自信,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功底,也没有殷实的家底,,,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矮人一头,,现在回头想,为什么这么需要别人喜欢呢?大概是生存的本能吧。

  北京牛人太多,于是很容易和荷尔蒙相互催化,给人带来“世界确实无限展开”的那种眩晕感,这样的地方,确实需要那种战天斗地的人,也需要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

  时过境迁,或者说是年岁渐长,慢慢的也开始明白,能真实的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的抵达梦想的,不是不够一切的投入,而是务实,谦卑,甚至是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隐忍。这一点,不得不说,杨小眼做的挺好的。

  其实,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着急,仓促,同时又强烈而真挚的拥抱世界的想象。

皮囊读书笔记4

  最近,看了蔡崇达的《皮囊》,顺便上网找了他的资料,发现他有这样一句名言:“走向自己的内心,是通往他人内心最快最本质的路径”。我想,这应该是他在这本书中,勇于解剖自己,将成长经历中的种种困苦、迷茫、不堪,都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根本原因吧!

  这本书以作者身边人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其中的人物大都充满悲剧色彩,只有作者蔡崇达算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

  很多读者评论,前几篇写作者亲人的文章,非常细致感人。但后几篇写朋友的文章看了让人很不舒服,总感觉作者在朋友的故事中,透露出了一种成功者的沾沾自喜,甚至有一种小人得志的卑琐和龌龊。

  我对此很不认同。我在书中看到的作者只是一个被命运揠苗助长的早熟者。在面对偏瘫父亲和贫困家庭时,他茫然无措地被逼迫着向现实低头,小心翼翼地算计着自己的人生,生怕走错一步就会万劫不复。

  在命运面前,他只能用卑微的执着和隐忍与之博弈,结果他“成功”了,但他并没能为灵魂找到一条自由的出路。因为他说,他并不知道要怎么享受生活?他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东西?

  其实,作者的这些拷问,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阿太是书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这是一个令人惊诧的老太太,她没有文化,却经常口出哲语。她99岁,但苍老皮囊下包裹的却是一个豁达、不屈的灵魂。

  在作者的记忆里,阿太是个心如坚石的老人。在女儿早逝时,她倔强地没掉下一滴眼泪。在手指头被切断时,她表现得毫不在乎。但在她不慎摔倒,身体不能动弹时,她竟然哭了,因为她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觉得女儿的死亡,代表着灵魂挣脱了皮囊的束缚,回归了它轻盈的本质。而当她不能动时,她为自己的生命被肉体拖住而感到悲伤。

  这个智慧的老人,令我们这些整日为满足肉体欲望而奔波劳碌的现代人汗颜。

  二、

  在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充满执念的.女人,她柔弱的皮囊下,包裹着一个倔强的灵魂。

  她在初嫁时,与丈夫一同许下了建新房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心甘情愿地贡献了自己的嫁妆;当丈夫不幸中风偏瘫,家庭财务困难时,她宁愿去捡烂菜叶糊口,也要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拿来建新房;当老房子面临拆迁时,她仍执着地要进行房屋重建。尽管她明白,这种行为徒劳无益,花掉的钱必将打水漂,却依然不改初衷。

  她好像一辈子都在为建房子而活着,因为她不服气,她想用这种方式来维护残疾丈夫的尊严,来保障这个贫困家庭在小镇的地位。或许,她也是在用这种不可理喻的偏执表达着她的爱情宣言吧!

  三、

  父亲的一生命运多舛,看起来像是个懦弱且无能的男人。

  他年轻时因为超生被开除了公职,在消沉了三年之后,去宁波当了海员,而后带着挣来的钱,做过各种生意。中年时,他突然中风偏瘫,将家庭的重担推给了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一开始,他充满信心地试图通过康复训练来战胜偏瘫的身体,希望能重新掌控这具不听使唤的皮囊。但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肢体在进一步失控。他愤怒、恐惧、挣扎,最终他失败了,他被皮囊困住了。于是,他放弃了,不再幻想重新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恰恰相反,他迅速地退化成了一个孩童,常常用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嘲笑自己的无能和失败。

  在与失控的皮囊搏斗了8年后,他突然去世,但他的灵魂始终带着些许不甘。最后,在神明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

  四、

  张美丽是小镇少年们的性启蒙老师,但这具美丽的皮囊,却承载了太多世俗的偏见和诋毁,最终脆弱的灵魂以自杀的方式脱离了皮囊的束缚。然而,她的灵魂并没有得到世俗的谅解,她最终成了孤魂野鬼。

  纵观张美丽短暂的一生,只因年轻时追逐爱情,未婚失身,后来又离了婚。所以,在小镇人的眼中,她就成了被妖魔化的狐狸精。尽管她后来经商变成了企业家,但仍然被亲人和邻里视为污染小镇风气的妖孽。

  在自杀前,她跪在宗祠门口,对天发誓,自己没有作孽,她只是把她觉得美的、对的、喜欢的,都做成生意。但没有人相信,因为人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这个美丽的女人到底只是个小镇姑娘,骨子里充满了对传统和权威的敬畏和顺从。她没有能力抵御流言蜚语的侵蚀,最后,只能白白做了旧传统和旧舆论的牺牲品。

  五、

  文展是一个降伏了“兔唇”生理缺陷的小镇少年,是一个从九岁就开始整理自己的中国历史大纲的“天才”,是一个为锻炼领导能力,每天组织小伙伴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的初中生。他从小就见识非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他厌恶小镇,渴望融入城市,为此,他深谋远虑地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

  初中毕业后,他如愿考上了重点中专,急迫地将户口迁出了小镇。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因为兔唇,他在学校遭到了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一直试图用衣锦还乡的方式重建往日的自信和骄傲。但最终,他失败了,只能无奈地回归小镇,过上了普通人的庸常生活。

  而与之对应的是,从小被他启蒙的作者蔡崇达,却在多年默默的坚持和隐忍中,慢慢过上了他规划中应过的生活。当两人再次相遇时,这个骄傲的男青年在长久沉默之后问道:“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

  但不管有多少不甘,天才文展终究还是泯然众人了。不知道是有缺陷的皮囊束缚了他的理想,还是对“天才”的执念让他不合时宜,无法脚踏实地。

  六、

  这是一个将hope(希望)写进名字的人,他活得张扬、随性。当作者务实又紧张地训练自己与真实世界的相处能力时,厚朴却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他参加各种社团;打工赚钱组建乐队,并取名“世界”;频繁更换女友……他说他想尝试世界的各种可能。

  当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逐渐明白了现实的意义,纷纷离开他,各自谋求前途之时,只有他还一直活在对梦想的虚幻想象中,肆意地挥霍自己的青春。

  毕业前半年,不向现实低头的厚朴被学校勒令休学,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直到最后,没有朋友收留了,才被他父亲接了回去。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的教书先生。

  但他那用想象喂大的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却成了他脑中赶不走的怪兽,摧毁着他的肉身和灵魂。在饱受折磨之后,他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不知道厚朴是不是因为太纯真,所以才会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活成了一个悲剧。但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从书中或执拗、或虚妄、或务实的人物故事里,我看到了每个人的不易和挣扎。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蔡崇达说,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其实,我们就像故事中的阿太、父母、张美丽、文展、厚朴、阿小等人一样,都是带着沉重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只不过有的人,为了满足肉身的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需求和欲望,不得不丢掉灵魂,甚至出卖灵魂,从此变成行尸走肉。而有的人,却可以挣脱肉身的束缚,让灵魂穿越时空,从此永垂不朽。

皮囊读书笔记5

  生活远不止眼睛所及看到的这一副样子……

  我们的皮囊裹夹着我们的灵魂,灵魂背着这副皮囊在行走,

  这是一本适合在深夜一个人独自阅读的好书,而我利用一个零散时间堆砌而成的时间内阅读完,无疑有太多浮躁,故而我想这是一些需要重读一遍的好故事

  那个最终湮没在别人甚至自己父母口水中的张美丽;那个家境遭遇变故的香港阿小以及总在模仿渴望中的渔村阿小;所谓‘别人家孩子’的楷模人物天才文展;还有肆意张扬要过不一样生活的厚朴……

  曾经表面的繁华与光鲜往往最后只是换来一片唏嘘,然而却是我们普通人所希望皮囊能够一直呈现的美丽样子,而一时的失意与悲愤却让我们去经历风吹雨打,打造的坚毅的皮囊往往更适宜我们灵魂的`安放……

  或许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并不重要,痛苦或美满,而灵魂的厚重与清澈才能给予我们最大的安心。太在意去膨胀这副臭皮囊生活往往越走越远,而灵魂的酣畅淋漓与满足往往才更容易遇见最真实的生活。

  因为,或许,是我们强加赋予了生活太多的意义,而生活原本的样子就是平淡,一如朝阳的东升西落,一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皮囊读书笔记6

  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这条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得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之前小时候就这么想过,小学在乡镇中学读,中学在县城读,大学在省会读,研究生来到了一线城市。想来,这便就是人生的轨迹吧,一步一步,慢慢晋升。内心的一点小目标终于得到满足。其实,活着,有些目标是挺好的。

  在我看来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从大路走过来还是可以吓唬人的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会觉得这样的地方有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你拐得下一个弯会有什么——因为层次太多东西太杂。

  其实,作者说的这样的感觉我很有感触,因为作为一个北方人,这样的经历还是很熟悉的,小时候的.记忆仍然还是存在的吧。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那样具有历史厚重感,城市规划好的,各种便利性,大大小小的商铺和娱乐设施是吸引我们的地方。不过确实有机会想去北京去一下的。喜欢那里的生活气息吧。

  再走几步看看

  当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再等等,让时间给予最合适的选择。

皮囊读书笔记7

  感触最深的几个篇章……

  母亲的房子。在中国的大背景下,时至今日,有多少形形色色的人们在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居所而不断奔波劳碌。特别是在那个时期的女性,倾其一生只为那所谓不可辜负的使命,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为了所谓尊严而把自己修炼成金刚不坏之身,坚毅不屈之心。即使看起来是那么不理智,只为那活着的一口气一份情。作者说他看到的是母亲对父亲的爱情。

  阿小和阿小。同名不同命,但皆同形。一个是邻居的阿小,有自己的理想,被断为孤僻,跟香港阿小成为玩伴后一心想成为同样的人,不甘变为一介渔夫,但有时命运就是这么可笑,自己一步步走上的道路,即使不甘或委屈也是自己亲手搭砖砌墙铸就的定所。人性本孤独,香港阿小似乎拥有了一切物质,但内心的空虚还是无法被填满。反而是真心以待的.朋友,来日即使落魄未及富裕,也会为彼此曾经的友情而保留一份温暖。

  文展。如何想象一个9岁的少年就已打算好自己未来的方向,为了锻炼领导能力,有条不紊的组织玩伴,为了让自己作文有素材,每天定时整理历史时事大纲,为了不给家里太大负担,努力让自己完美得控制考试分数,林林种种,既可悲可怜又似乎引人生羡。但有时,人性的漠然和诋毁,会让一个自信自傲的人被慢慢消磨颓然。可能会有人天生幸运,一出生便知道自己的追求和要奋斗的方向。但绝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区别就在于你愿不愿意迈开步伐,愿不愿意拐弯。

  正如李敬泽先生所言,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者一颗心的羁旅。

  身体是沉重的,但生命原本是多么的轻盈。但拥有这幅皮囊,我们不是才能更好的享受生命的轻盈,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人?在这里,你看到了谁?

皮囊读书笔记8

  生活需要一些无聊琐事来填充时间上的每一个间隙,像是树干里的一圈圈完整的年轮,新的记忆被包裹进来,旧的珍藏便更加充实。

  尽管我知道人是否觉得无聊,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当我开始意识到人是一种特别容易迷茫的动物时,时间已经不由分说地将我送入了新年的门槛。

  电影、音乐和文字是我生活中三样最乐于投入时间的爱好,在无聊的时候去看一部电影,去听半小时的歌单,或者去写上几笔小心思。我乐衷于去做这样的事,这能让我不再担心突如其来的无聊与孤寂。

  说来惭愧,去年一年正儿八经看完的纸质书几根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这是需要做检讨的。

  之所以开始写读后感,是想要给自己安一扇除了电影之外的窗,窗口不需要太大,视野也不需要太辽阔。我只期望于这扇窗能够让我生活的节奏偶尔地慢下来,回过头去观察一些事,一些在我平凡的生活里极少发生的,又或者是发生过但被我粗心地忽略的事。

  我曾无比期待书里的角色,它们的人生结局并不一定是圆满的,但它们经历的过程却很充实。我也知道我们其实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只是需要轮到我们做出选择时,又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但我并不后悔以前所做的所有选择,每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同,对于生活的追求方向也不尽相同。

  我所期望的,是平安喜乐,很多理想更适合在面对流星雨和生日蛋糕时配合气氛许愿。谁都明白人生最大的艰难,不在于肉体的受苦,而在于精神上的`修行。

  这种信仰在我阅读完蔡崇达先生的《皮囊》后便更加笃定了。

  人的故事一旦被写进书里,那种关乎生命热忱的仪式感便开始消磨了。除非是生平事迹,否则看到印刷出来的那字里行间的自己准会觉得疲惫和仿徨。那种被笔墨规则固定在纸张上的人生,是不会再有更多奇迹可以期待了。但仿徨之后更多的便是心安,多幸运啊,跌跌撞撞的人生终于可以安稳下来,无论好事还是坏事,统统包裹起来书写成文,捎带着一些情绪,轻轻地拂过读者的心头。

  若能博君一笑,便是分享中的一大乐事,若是把读者感动得哭了,那也是书中角色人生的友谊延续。

  《皮囊》里讲述了作者身边很多人的故事,像块石头一样坚硬的阿太,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坚持要修建房子的母亲,与残疾的身躯不断作斗争的父亲,还有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厚朴,那些神明,那个深邃广阔的大海…

  原以为看一遍书,就能感同身受地过一遍书中人物的人生。现在看来,有太多的苦涩只有当事人才深有体会,而有太多的喜悦只凭我们的一丝遐想,就能醉倒在那金黄色的阳光与麦浪中。

  书里的天空底下,都是生命的热忱气。珍惜我爱与爱我之人,关心我想与想我之人,便是一种大大的理想与追求。

皮囊读书笔记9

  从开始看不进去到后来一口气看完,还是书的魅力。很早之前就听各种人推荐皮囊这本书,却一直没来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开了这本,并通读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并不是华丽的词藻才吸引读者,往往那种平淡而又真实的语言更为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醒着,皮囊就会被照亮。人们总是为了这副皮囊而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这副皮囊下的本心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为了伺候皮囊而活着,凡事都要为自己的这副皮囊着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这个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张美丽,我敬她是个奇女子,若不是小镇的舆论一次次将她推向风口浪尖,她不至于落的如此下场。活在这副皮囊之下,就注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惧与压力感。世事弄人,自古与众不同的事物就会变成众矢之的。可叹可泣。

  其实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世人只看到了他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样子,而非真实的自己。皮囊之下,才是本心。为什么要被肉体束缚呢?在意世人的眼光从而导致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许在别人眼中像“怪物”一样?其实不然,人们总是惯性的排斥和自己与众不同的事物出现,因为它打破了现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鲜事物,永远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这样的人注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正如书里写的身边的朋友都一心想离开这个养育自己的小镇,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嚣与小镇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学着伪装,学着市侩,学着像大城市人一样生活,仿佛在证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镇的印记,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个真实的你。

  皮囊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别让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皮囊读书笔记10

  《皮囊》是蔡崇达先生的一部著作,我不知道“他”是应该被定位为散文还是小说集,因为他既具有小说里那种令人好奇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也具有作者深厚感情的展现。

  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每一则故事都是以一种平平淡淡的文笔写出的,然而这里面的感情,这里面的沧桑都是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全书开篇故事就写到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这样的生活观作为一个年轻的读者,在我看来,在不明所以中带着些难以言喻沉重......但是在看完全书之后又好像懂了一点:那是人生在世的一些无奈和阿太的超然,那是关乎生命的一种独特见解,我想我可能还需要不少时间来体会。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直击内心的`语句:

  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突然想起小时候喜欢躺在他肚皮上。这个想法让我不由自主地躺到了那床上,感觉父亲的气味把我包裹。

  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我投入到似乎都忘记,那终点注定是失败,注定是一场无法承受的剧痛。

  我可以看到,挫败感从那一个个细微的点开始滋长,终于长成一支军队,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但他假装不知道。我们也假装不知道

  医院一楼是门诊大厅和停尸房。可以随意打发的疾病,和已经被疾病废弃的身体,比邻而居。生和死同时在这层盛放。

  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语句和故事等你自己去发现,去感受。

皮囊读书笔记11

  说实在话,我很喜欢这本书,这算是我比较沉浸其中的一本书吧,目前除了茶花女之外。这本书是在车上听完的,觉得黑狗达能把一些些小事情传达的很现实,然后我总能体会出一些些感悟。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黑狗达在书中论述的两件事:

  一、黑狗达是农村长大的,他书中写过有这么一个隔壁屋的大他几岁的男孩,起初认识是因为黑狗达有一段时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猜他是因为对人生有点迷茫,不知道方向嘛,所以就遐想,啥也提不起兴趣),他妈妈就叫隔壁屋的小孩过来开导一下他,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隔壁屋的小孩子比较活泼嘛。隔壁屋的小孩对于黑狗达来说,算是一个对自己很有规划,看的很远的小孩,所以黑狗达当时算是很崇拜他,也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也没有那么迷茫。那个小孩家里穷,读专科不用那么多钱,所以就准备高考的分数刚好卡在专科线,最后小男孩如愿以偿了,而后一年黑狗达选择上大学,最后的最后,黑狗达发展的很好,也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而那个小男孩却回到村里过上普通的生活。最令人扎心的是,每次黑狗达回家,在路上遇见他,跟他打招呼,他却装作没听见就走开了,呵呵,我觉得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觉得以前自己比黑狗达厉害,有理想,有抱负,最终黑狗达却比自己优秀,这就是比较所带来的失望,我有时候就在想,人为什么要相互比较,做好自己,朝着自己的方向,坚持努力下去不就很好吗?毕竟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啊!

  二、村里有一个小男孩a,爸妈因为去香港做包工头搞建筑赚了一点钱,a是家中的幼子,爸妈不想让他那么辛苦,故只带了a的哥哥去香港帮忙干活,后来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也准备将a接到香港读书,a也因此备受村里小孩的羡慕。

  首先,a总是有白的不能再白的白衬衫,书中还说了这么一个例子足以说明村里小孩的羡慕啊!有些小孩子专门爬上a家里附近的电线杆,目的.就是要看一下他的白衬衫,结果从电线杆摔了下来,好在以前的路都是泥路,不像是现在的水泥路呢。

  其次,a虽然备受羡慕,但是却不受村里小孩子的喜欢,a家里的长辈邀请黑狗达去玩,因为黑狗达的成绩在村里特别好,a也喜欢黑狗达,我觉得起初a可能以为黑狗达成绩好才配和他玩。慢慢的,黑狗达发现a总是想快点港化,总是想着香港人怎么样,怎么做,他也是要怎么做,怎么学习香港人,太过于要向香港靠近,其实反而对自己不好,忘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虽然a很快就要去香港了。后来,黑狗达怕自己再跟他来往,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如此急躁,果断尽量不和他来往,认真读书才是他一个农村小孩应该做的。可是就有这么一个小孩b屁颠屁颠的跟着a,真把自己当香港人,书也不好好念,天天学a,学习讲话,腔调等等,最后学坏了,不得不退学,后来,a被接去香港了,b也就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最后长大也成了渔夫,即使他拒绝这一职业,可是此时的他也没得选择了。

  最后,说说a吧,他去了香港不会说粤语,在学校也没啥朋友,最主要的是父亲因为做生意失败破了产,也因此住了院,家里卖了房子给父亲治病,a的哥哥却卷钱跑了,家里从此一蹶不振。而此刻的黑狗达却已经是有所名气的作家了,读到这里,我其实挺感慨的,当初大家的起点可能真的有所不同,但给自己一点时间,认清楚自己的处境,好好读书,几年之后,时间真的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

  还有这本书的书名是皮囊,能让我想起来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很多人会以为这句话出自这本书,其实这句话是王小波说的,记得哦!他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作者。

皮囊读书笔记12

  是顺着李敬泽的序开始读的。序写得好,尤其是捕捉到的失父的伤心,竟然也成了我全书阅读的惟一泪点。我知道,共鸣应归功于作者的唤醒,这是一部不想让人们遗忘过去的书,它也许达到了本应的目的,其畅销程度或许堪比对岸的吴念真,二者有某些的共通,比如都是生者对逝者的追述,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吴念真的文字感受不到价值评判,但《皮囊》有,读罢会觉得心里的`那种不好受,不是因为情节的,而是因为人性的。它只是在重复着每个人都有的人性的弱点,不仅是人性的,还有文化的。

  它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中国文化中剿灭人之快乐的“无物之阵”,鲁迅在创造这个概念的时候,描摹了一个想冲出铁屋的人,他把投枪掷向了所有他能看到的“敌人”,然而他所看到的不过是幻像,他一个也杀不死,最后倒下的只是他自己。然而那些敢拿起投枪的人是错的吗?如果世间给他一点温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可能。可惜这本书的意义表达比“死”还冰冷,起码给我的是这种感受。于是回想起路遥为什么伟大?因为他描摹的人生再悲伤,还是能够感觉到他那颗暖的心。

皮囊读书笔记13

  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由若干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组成。在读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后感触颇深。故事的主人公为两个叫“阿小”的人,其中一个镇里的阿小,另一个则是香港阿小。镇里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渔民家庭,全家捕鱼为生,自己却下决心长大绝不做渔民,要走出小镇。然而,他读书却并不好,这让他这种高傲的安静,被理所当然的当作一种孤僻。另一个阿小,之所以被称为“香港阿小”是因为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发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镇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时间。在两个“阿小”的脑海中都有那么一个“远方”,因此,他们似乎可以轻视周围的一切,他们不屑于活在当下。对于香港阿小来说,香港是个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准备”的生活里。他经历的一切都是过渡的.,无论生活、友谊还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错位中,他能够接触到这个世界最发达的东西带给他的刺激与诱惑,肉身却不得不安放于似乎落后于几十年之久的乡下。他肆无忌惮的消耗着眼下的时间,活在幻想之中。当他真正移民香港时,却发现与那个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个圈子里,他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他依然是孤独的。家庭遭遇变故后,亲友纷纷离他而去,让他感受到城市世态炎凉的一面。不能不承认,他们之于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过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来,乘坐拥挤的交通,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时间一到,又拖着疲惫的身体会到所谓的家,准备第二天的演出。与之相比,镇里阿小的命运似乎要好些,他曾经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发誓自己绝不做渔民,重复父辈的工作。他曾经因能接触到香港阿小的待见而骄傲,仿佛得到了重视,即便染上了种种恶习。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离去和不再联系而失落和伤心。他曾试图抵抗生活,与父亲大打出手,离家出走,留长发,每天骑着摩托车狂飙,直到经历一次严重车祸后,才安心的与父兄一起去捕鱼,逐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儿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两个阿小这样的人,他们都生活在“错位”之中,生活在对未来的无尽想象之中,他们与现实的一切格格不入,脑海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可当愿望破灭,他们又会陷入极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错位”源自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当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钱、权利等),却有着远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理想”时,他们会被“理想”所拖累,既丢掉了当下,又永远不会达到想象中的“未来”。好比香港阿小,他们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会认为小镇里已经容不下他,他属于香港,像电影中一样,打耳钉留长发骑着摩托车在街上狂飙才是他的生活。而事实证明,在香港生活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由于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学校中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由于能力有限,在父母这座靠山不在时,他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最终沦落为一名维修工。所有发生这些无关命运,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认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样地,小镇的阿小也曾有过豪言壮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离他格外的遥远,远到看不到,摸不到,几次打击后,他放弃了抵抗,认清了自己,从此甘心捕鱼,甘心在小镇上生活,成家,立业。他很幸运,因为他提早回到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高三的后半学期,整个学校像传销公司。老师整天说,别想着玩,想想未来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楼大厦间,那里才好玩。他们偶尔还会距离:某某同学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然后,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气笃定的好像王子工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传销”,学校或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给孩子一个定位,给他们描述一个美好的将来,直到孩子认为那就是他应该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终呢,有多少孩子最后发现那些并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并不是适合他们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直到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这样才活的踏实,才不会“错位”。

皮囊读书笔记14

  好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让人深陷其中,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看见自己,看见读者,看见更多人的心。我们总是把别人当成界限,去发现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但是回过头来,最喜欢的可能还是自己。

  在书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肉体是用来用的,而不是伺候的。就如同书名那样,所有的市侩,世俗,人生百态都藏在人的皮囊之下,但是人为了生存,还得努力的用肉体去支撑,去活着。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活着的各种意义。不过从作者在父亲病中所描写的日子,真的让人觉得生命无常,很是脆弱。且行且珍惜,珍惜身边的每个亲人和朋友,不做后悔之事!

  让我还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厚积薄发的力量。虽然生活也并没有故事里的那样惨烈,但是厚积薄发,思考过,实践过,努力过才是真切实际,学到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会是自己的武器。与其说机会运气缺一不可,但是前提能走到这一步的时候,还是要有料,有底气,有谈资,更多的,我会鼓励自己付诸实践,因为为了让我自己更好地展望未来,更大程度的发出光芒。

皮囊读书笔记15

  《皮囊》这本书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亲人的故事,朋友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因为是最亲近的人,写下来更需要勇气,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割开心中尘封已久的往事,我们看的是故事,但却是别人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厚朴做梦的样子是那样熟悉。作者对小镇的感受也是那样相似,我也出生在南方一个小镇,镇上的每一块砖瓦都像自己的朋友,走在路上听着方言会让我觉得很亲切,市场上的叫卖声,街道上的喇叭声,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鲜活。

  我喜欢看书,能深深体会与作者感同身受的经历,原来他们对于这件事这种感觉是这样描述的啊,怎么就能描述的如此到位呢,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啊!

  所以摘抄了一些《皮囊》中喜欢的文字。

  1、我们的.生活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2、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3、意识在这躯壳中爬进的一点点距离,发生的一点点小障碍,他们都能感觉到:在这里,灵与肉的差别第一次这么清晰。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

  4、我觉得这世界上最美妙的风景,是一个个奇特的人。

  5、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能成真。

  6、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7、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8、不清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9、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10、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11、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皮囊读书笔记16

  《皮囊》像是纪实文学,写作者和周围比较亲近的人,读的过程还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达善于观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后的人心,下笔比较狠,不虚伪,不做作,用最准确锋利的词汇去形容人性最本质的美丽与丑陋。这种深挖也包括对他自己。这里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话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胜于一切的母亲的“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有文弱书生的作者和满口脏话,江湖老大,后瘫痪任性如孩子的父亲之间细腻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里渴望生命,与死神角力的凝重,与机智幽默轻松(读的时候笑出声)的反差,以及圣诞节夜空绽放的最温情的礼花;有作者发小、同学的故事,各种为梦想的期许,与命运的抗争……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题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写皮囊里偶尔发出亮光的灵魂(心)。—小青龟

  蔡崇达的《皮囊》,让我看到了一副似变而非变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脱脱的现实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为生计而挣扎的那代人(父亲、母亲为代表),以及为前途而奋斗的年轻人(蔡本人),他们的生活状况,爱恨离愁,生死观想,喜怒哀乐,幸福时光,怏怏不悦,夭矫婆娑,日夜罔替,点滴接连。真实,切身,肯綮,刻骨,铭心……—老兔子

皮囊读书笔记17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看过一句很喜爱的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一天,得知一本《皮囊》的书籍蛮火,我抱着好奇和期待看看它能诠释如何不一样的皮囊。

  这不是励志书籍,而是本剖析自我的书籍,它带你用3个小时的时间领略着现实社会,领略着梦想不是口头评说。这本书,不会像鲁迅先生批判时代那么尖锐和一针见血。它更像是一个老者娓娓道来着一生,这一生的平凡与不平凡,非常贴近生活,然后告诉你,孩子,梦想可以放下,你应该学会如何活的.像自己。

  书中我很喜欢的话之一: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简括:

  一、它可以把现实用文字描摹的十分戳心

  例:和世界上很多道理一样,最危险的地方看上去都有最丰厚的回报。傍晚的暗礁总能聚拢大量的鱼,只是潮水来得快且凶,浩浩荡荡而来,水波像一团又一团的拥抱把岛礁抱住,如果没能在这拥抱到来前逃离,就会被回旋的水流裹住,吞噬在一点点攀爬的海平面里。

  二、有迷信,也有人吃人的社会

  三、香港阿小和老家阿小,让我们面对自己的丑陋和欲望。

  ①人因为有势力便学会了仗势欺人

  ②在A地他是高富帅,在B地别人嘲笑他是乡巴佬,地域歧视,如何解决和面对?

  四、大城市的繁华与寂寞

  例: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

  五、如何面对自我缺陷

  例:在我的记忆里,少年时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觉做的恶事,就是发现并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每个小孩一旦意识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总是要战战兢兢地小心隐藏着,生怕被发掘、放大,甚至一辈子就被这个缺陷拖入一个死胡同里。我亲眼见过,几个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被嘲笑、边缘化,而内心里放弃对自己的想象,觉得自己只匹配更糟糕一点的生活,从此活成有缺陷的人生。

  六、功利社会

皮囊读书笔记18

  一开始的一章《皮囊》就让我有种新的想法,有种灵肉可以分离的感觉,这是一种全新的感觉。

  以前包括看一些冥想的书,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是向内求,但是阿太给人的感觉就是可以跳出身体之外审视自己,这又是另一种体验,值得去尝试,与身体拉开一定的距离。《残疾》讲真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好几次我都看着看着就陷入自己的思维了,首先看到作者父亲残疾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也是给我很压抑的感觉,可能这种感觉让我把这两本书联想到了一起,最近身边的好多事也浮现出来,各种的不幸,深深地无力感,我也曾像坐着母亲那样"虔诚"的.求过神明,原谅我打引号,因为我确实是一个虽然相信宗教信仰力量但是更信科学的无神论者,但是那种寻求最后一根依赖的稻草的感觉我能理解,走投无路的无力感。后面作者分享了他与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玩伴或者说朋友的故事,我很同意的一点就是期望值不要设的太高,有野心固然带来前进的冲劲和动力,但是也得有摔下来减震的海绵垫子,不然真的摔得疼,可能还疼得受不了,还有一点作者也是和我的做法很像,不抽烟,不喝酒,同样的理由,不允许存在让自己上瘾,能束缚住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学抽烟,不学喝酒,总算看到一个和自己理由相同的人了。

  最后,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就是他眼中的世界和他想像的世界的集合,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世界的多元和多彩,无论是彩色还是灰色,甚至是黑色,都是生活和世界的颜色,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