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诗歌的时日-访谈录 偏爱诗歌的时日_访谈录 霍俊明:小洛你好。在我的阅读视野中很多诗人的写作都或多或少地与地缘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和诗歌写作与安康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李小洛:应该说,密不可分。安康位于陕西南部,是秦岭脚下,……
偏爱诗歌的时日-访谈录
偏爱诗歌的时日_访谈录
霍俊明:小洛你好。在我的阅读视野中很多诗人的写作都或多或少地与地缘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和诗歌写作与安康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李小洛:应该说,密不可分。安康位于陕西南部,是秦岭脚下,汉江边上一座山水秀美的小城,也是“中国最吉祥的地方”。安康是我的生地,故乡,也是我诗歌发生的第一现场和发源地。童年的记忆,成长的轨迹,生命的印记对我和我的写作都尤为重要。这个小城有山有水、气候温和,生活节奏与生俱来的慢。每天清晨,我在这里的某处高楼里慢慢醒来,慢慢地起床、叠被、刷牙、洗脸,慢慢地把自己投放到大街上穿梭往来的人流中。每天晚上很晚才睡下。在房间里看书、发呆。不知道要等待什么,或许什么都不等。只是要这样:“慢慢地说话,慢慢地喝着杯子里的清水,等冰雪融化,和那些迟早要开的花朵。慢慢地坐在田野上,看比我更快的蜗牛们沿着一些时光的轨道上爬行,让一切因果慢慢地发生和循环”。可以说,在这里,行走,或者停留,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慢、一种混沌。而我也正是在这样的慢和混沌里感觉到生命和诗歌的存在。
霍俊明:2006年你来到北京,2007年驻校结束又进入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在北京这座城市生活了两年。北京这个城市对你的写作是否有着某种影响?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李小洛:从安康到北京,从驻校诗人到青春诗会,从首师大到鲁迅文学院,从西三环、岭南路、北洼路、玲珑路,到大望路、十里堡,相关联的一切,美好而悠远。在北京的两年,对诗歌,我从热爱走向理解,对生命,从使用走向了使命,对于那些更高于普通的知识、学养与友谊,则是从陌生走到了接近。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因为:“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惟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这乃是命中注定的。 带着诗歌的温暖和教化,2008年,我回到安康。2010年,我所在的单位安康日报社领衔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安康诗歌创作基地”。 面向全国设立汉江? 安康诗歌奖。这个奖填补了陕西乃至全国该项诗歌奖的一个空白。如今,已经圆满颁发出三届。利用诗歌文化独特的魅力与地方文化传播,旅游宣传推介,以及城市名片精良打造的有机结合,收效良好,也在各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同时,伴随着“安康诗歌年”的启动,“安康诗歌奖”的设立和颁发,“南水北调”――一江清水送北京,安康和北京石景山友好城市的建立……安康和北京之间又连接起了一架无形的诗意之桥。北京始终成为我人生旅程的另一端。也是我生命中疏淡而温热,亲切又遥远的故园和过去。
对于我来说,北京也许只是一个驿站,我也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它不会构成对我诗歌的太大改变。但在这里,我很高兴我学会了一种刻苦、努力、勤奋,以及白云一般高远、辽阔、纯白和素净的品质。如果说在这之前,自己还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个体的写作者,那么现在我所做的也许可能算得上是一种诗人的文化自觉和担当?而这也正是在北京、在首师大、在鲁迅文学院,吴思敬老师、林莽老师、谢冕老师、牛汉老师等老一辈,他们所给予我的感染和照亮。他们对诗歌所做的奉献和努力可说给了我很深的影响和触动。也正是这种影响和触动促使我将手中这诗歌的火焰传递下去,传递到更高的山顶更远的江河。
霍俊明:谢谢。这里我看到了一个诗人应有的承担。也确实感觉你比在北京时候更趋于成熟。很多作家如鲁迅、郭沫若、余华等都有过学医的经历,都知道你曾当过10年之久的妇产科医生,尽管现在你已经不再从事这项工作,但是这种特殊的职业、身份、体验对你的诗歌写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李小洛:在医院,太阳星星月亮都失去了他们本身的光芒,疾病、疼痛、生离死别的闹剧,每一天都在这里无序上演,时间在这里彻底慢下来,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冷静、理智、有效、快捷,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是天职也是最基本的业务技能和素质,所以在诗歌写作中自然会不自觉地把这些都带进来。医院的生活对自己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当时并不知道,但学医,以及在医院十年的经历让我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这也是我成为一个比较清醒、理智的诗人的重要元素。
霍俊明:有时候诗歌和生存之间存在着很复杂的关系,不知道诗歌在你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或者说你的生活和诗歌写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李小洛:诗歌永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10年时间,我先在医院,是一个妇产科医生,后来又到报社做编辑、记者,职业在转换,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我对文字的'眷恋和热爱。我想以后也不会随便改了。仔细回想起来,在我的生命里,诗意的生活其实一直占的比重要比诗歌写作更大。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一个没有诗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诗意的国度是可怕的国度,一个没有诗意的人无趣而乏味,一份没有诗意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我们可以不做诗人,不写分行的文字,但我们不可以疏离诗意。不敢轻言放弃一段令我们的生命由混沌走向澄明的心灵之旅。只要心怀诗意,你就能慢慢靠近诗意的生活。只要拥有一颗诗意的心,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境,你都能做到你的“诗意的栖居”。
霍俊明:近两年除了安康的诗歌活动之外都在忙些别的什么,不介意告诉一下关心你的读者吧?
李小洛:最近两年,其实也没忙什么。上班、写诗、画画。聆听风声、雨声、时间之声。每一年,周而复始的岁月更迭中,总是不由地要感伤到时光的流逝。一切都在慢慢迁徙。所有的叶子在慢慢迁徙。所有的声音也在慢慢迁徙。有人离开,有人来到了我们的中间。树叶由青变黄的时候,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老人们在无声中老去。生命的旅途中,总是注定了一些偶然又偶然的相遇,有些人注定要被我们牢记。而我们,也将会在一些人的记忆中长久停留。犹如迁徙的海水,犹如迁徙中黎明前的某个瞬间。回首来路,时间的列表赫然也罗列了一串冗长的荣誉和努力,但随之而来却是越来越深的惶恐和犹疑。写作何为?诗意的内核与指向更倾向于生命的哪一侧?左手和右手分别该握住的是经验、灵魂、荣光,还是其他?烟花绚烂,稍纵即逝。苍茫之后,拨云见日,也许就是一切归零重新起步的节奏。
霍俊明:一切归零重新起步,终点即起点。只要在路上,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祝愿你每一次出发都有新收获。
李小洛: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