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庖丁解牛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庖丁解牛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庖丁解牛教案1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庖丁解牛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庖丁解牛教案1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比较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寓言故事不仅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这天我们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四、串讲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

  2、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4、学生巩固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串讲三、四自然段。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课文巩固词句。

  三、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做的意思;后一个,因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④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来源所)

  (4)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的规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思想、学说)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⑤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5)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④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⑤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

  (6)族

  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交错聚结的地方)

  士大夫之族(类)

  ④族秦者秦业,非天下也(族灭)

  2、古今异义:

  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天理:

  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

  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难为:

  古义——很难下刀。

  今义——使人为难。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以无厚入有间(很薄的刀刃)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决定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到达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十分得意。

  第三节:

  一、理清思路。

  描述庖丁解牛的场面;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二、研习全文。

  A、讲习第一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该段,其他学生思考并概括该段中心。

  2、该段中心?

  描述庖丁解牛的场面。

  3、第一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主要作用是什么?

  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4、庖丁解牛的技术怎样?该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技术超凡入圣。

  作者从动作和摹声两个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动作: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

  作,突出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

  摹声:动作不仅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5、结合生活实际,宰牛是异常残忍之事,但庄子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同时读者会产生急切了解庖丁的绝技是如何取得的念头。所以,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技艺高超的原因做了自然的`铺垫。

  B、讲习第二、三自然段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

  2、概括这两自然段的中心。

  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

  第三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3、质疑、释疑。

  【1】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因此又起到过渡下文的作用。

  【2】第三自然段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在该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资料。

  【3】庖丁到达“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庖丁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一头整牛,是不是他之后看问题片面了

  不是,因为他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了,因而能够自由的拆卸了。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零碎牛的感受,实际反映庖丁技术的精进。

  【5】到此刻,庖丁是凭什么感触牛?

  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这也说明庖丁解牛的技术由熟透到达升华的境地。

  【6】庖丁到达“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到达“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方法是什么?

  “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8】“道”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9】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持续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留意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10】比较良庖(割)、族庖(折)、庖丁(解)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用意是什么?

  通过良庖、族庖、庖丁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同时也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三、最后,文章以文惠君赞叹作结,既肯定庖丁言论的正确,又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旨

  “得养生焉”,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四、探究主题: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怎样养生?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好处的启示?

  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应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务必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留意翼翼,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这天我们学习此文,能够得到以下的启示:

  1、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应对困难,不应逃避,应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勇于应对。

  3、处理问题时,应注意保存自己。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6、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但应对具体问题,仍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述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

  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述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比较,十分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比较,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比较,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庖丁解牛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课文正确解读

  4、文言现象归类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解释了“实事求是”一词,请同学们明确一下。提问学生:“实事”指“求”指“是”指。师:客观事物之间,总是有规律可寻,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去“求”,怎样去“求”。今天,我们来共同复习《庖丁解牛》一文,再次感受一下“庖丁”的成功之道

  (二)明确学习要求(小黑板展示)

  1.熟悉课文。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正确理解课文寓意。

  4.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现象。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正音。

  将齐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找出来,共同纠正。

  学生完成资料提供的拼音题。学生们齐读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完成资料提供的填空题

  (2)学生读背

  (3)检查:完成高考模拟题——五(1)题

  (四)课文解读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一事一议的散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学生作答这件事是“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又是怎样写的?怎样议的呢?

  生描写了一个场面。师从几个角度正面描写解牛场面?生解牛时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师请同学完整翻译第一节。注意“所字结构”、倚、履、踦、向、中、乃、会。

  庖丁解牛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课前全班朗读课文。)

  (二)导入(2分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通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鲲鹏”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三)课堂活动过程

  1、复述故事。(3分钟)

  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用幻灯片显示《庖丁解牛》的漫画。)

  通过这个同学的讲述,我们想一想,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幻灯片显示:问题: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明确:庖丁解牛时的动作姿态和解牛时发出的声音均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

  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10分钟)

  由上述介绍可见,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相信当年文惠君一定金口玉言,封他为“名庖”。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那今天庖丁的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们来揭开。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编写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请1-2人发言。)

  (小组讨论说明:在班级教学组织操作上,全班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设组长一人。组长组织讨论,小组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答案,指定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发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2)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编写的故事简短总结。

  幻灯片显示:

  标题: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教师总结思路: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3、通过故事,探讨人生。(25分钟)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现在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哪些情节、文段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发言。(18分钟)

  (2)教师小结:人处身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事情,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尽可能的避开种种矛盾冲突。但不免遇到困难、冲突时,则要全神贯注,谨慎处理。在困难解决后,应及时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2分钟)

  (幻灯片显示:庖丁论人生)

  (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3)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也应该留意到,在文段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样一段文字:(5分钟)

  (幻灯片显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承认知识的地位,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

  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

  (四)课后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

  庖丁解牛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我们明白“孟母三迁”的故事,其中一次搬家就是因为孟子喜欢看邻居杀猪宰牛,孟母觉得没有前途,所以搬走了,古人重迁思安,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但是庄子却能够把《庖丁解牛》作为他的代表作,让无数后人百看不厌,原因何在呢

  二、“一段表演”

  (一)总体来讲,就是标题中的“庖丁解牛”。

  (二)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段表演的(投影仪展示)

  1.动作描述:解、触、倚、履、。(画面美)

  2.声音描述

  1)两个拟声词。

  2)两个比喻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节奏美)

  3.如果让你来写杀牛的场面,你会如何写

  学生:牛惨叫,牛流血,牛那双浑浊的眼睛……

  教师:但是在庄子的笔下,庖丁解牛却只看到他和谐的动作,只听到他悦耳的刀声,丝毫不见血腥,牛是死得毫无痛苦,看的人得到的诗一种艺术的美感、快感。

  4.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庖丁解牛的这段表演。

  出神入化(投影仪展示)

  5.齐读第一段,体会这种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

  三、“三个阶段”庖丁解牛经历了那三个过程才获得高超技艺(投影仪展示)

  (一)齐读第三段。

  (二)学生自由翻译,提出疑难问题,共同探讨释疑。

  (三)找出三个过程:(投影仪展示)

  始解牛时:所见全牛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游刃有余

  (四)写这三个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庖丁之所以技艺逐渐成熟的原因是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悟道”的过程:

  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投影仪展示)

  (五)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切中肯綮。

  四、重点探究第三段说理部分。

  本文体裁是寓言,故事本身倒是次要的,它背后反应的道理才是主要的,这也是寓言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

  (一)齐读第三段。

  (二)试将寓言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投影仪展示)

  1.庖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2.牛――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3.刀――人的身心。

  4.刀刃――人强健的身体、富有才华与智慧的心灵。

  5.更刀――人的身心受到伤害。

  6.硎――锻炼与学习

  7.天理、固然――问题本身的特点与规律。

  8.有间――问题的解决途径与路子。

  9.技经肯綮、大、族――问题的棘手之处,解决问题的障碍。

  10.善刀而藏之――呵护保全自己的身体与心灵。

  (三)蔡志忠漫画《庄子》引出养生之道

  (四)养生之道: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应当认识并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并顺应规律,反复实践,避开各种矛盾,谨慎做事,善于藏锋,从而成功解决各种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养生。

  庖丁解牛教案5

  [教学目的]

  一、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二、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体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读与解析中,认识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方法]

  朗读与讨论并重。

  [教学用具]

  多媒体(或录音机)投影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庖丁解牛》,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自读程序及内容

  一.读

  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预习中提出的),理会文义。

  二.读

  整体阅读,理清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段落层次中,文章的段落层次中又蕴含着思路。)

  第一部分:(开头……乃中《经首》之会)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第二部分:(从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结束)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

  三.读

  细细品读,体会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给我们的启示,并对庄子人生哲学作粗略辨析:

  A.庖丁解牛的场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B.三个境界的理解:

  文章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以“刀”贯穿全文:奏刀——释刀——更刀——动刀——提刀(神态)——善刀、藏刀(精心),写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三个境界的分析:(见教案关于“教学难点”内)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

  这是积累上热知阶段,也是专心致志于学习解牛阶段,反复实践的阶段,通过“更刀”的过程。是认识阶段。

  第二境界:(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可以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第三境界:

  1.娴熟的技艺来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仍“新发于硎”这也用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解牛技艺的“游刃有余。”

  3.庖丁的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见

  其难为,怵然为戒,应乃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道也,进乎技矣”。

  c.由学生自己谈实践出真知等体会。

  例:1)胸有成竹。

  2)现代人弹钢琴。

  3)学习外语。

  4)练习射门……

  引导学生抓住“熟能生巧”,“反复实践”、“积累经验”、“认识并掌握规律”等来谈,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够与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四.读

  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并能琅琅上口。(文言文学习应该注重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

  A.成语解释:

  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B.翻译句子: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

  怵然为戒:怵然,害怕的样子,等到于说小心翼翼也。(戒,警惕;为(wèi)介词,后面肯略了宾语“之”字,下面“为止”、“为迟”皆同。)

  C.概括本文主题

  明确: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车船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D.读中体会本文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写作

  特点,体悟作者善于把哲学思想和文学想象巧妙结合的用心:如技与道;目有“全牛”和目无“全牛”;“官知”与“神欲”、“无厚”与“有间”几组相对的哲理性概念,把读者思想引向深入,而“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的比喻,“良庖”、“族庖”间的对照,“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夸张,“踌躇满志”的精神描绘又使得想象力充分展示,把庖丁解牛的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这是一篇难得的独具风格的哲理散文。

  庖丁解牛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主要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赏析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梳理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难点:对本文中“庄子之道”的理解,分析说理的思路。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对老庄都有哪些了解?他的思想有哪些?名言有哪些?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三、作者介绍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庄子让王》说,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庄子秋水》又说,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而上学的观照。道由于其不可言说性和无限性,对道的体认实际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

  四、题目解说

  庖是厨师的意思。丁是厨师的名字。解:剖开、分割,宰杀。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庖丁解牛”成语,即出自本篇。

  五、全文分析

  此文为庄子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六、中心思想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七、写作特点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1、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2、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八、文言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向”通“响”,响声。

  ②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③批大郤:“郤”通“隙”,空隙。

  ④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特殊句式

  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结构后置句,状语结构“于硎”后置。

  ④臣之所好者,道也。

  “……者……也”表判断

  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说说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2、回顾课文,谈谈你对庄子的养生之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