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介绍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介绍 北宋嘉祐三年,欧阳修受命主持礼部贡……
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介绍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介绍
北宋嘉祐三年,欧阳修受命主持礼部贡举。他深知当时官场腐败风气盛行,于是,决心借用科举取士的机会,狠刹这股邪风。这年,正逢京城会试,举子们打听到主考官是欧阳修,便想方设法找路子、托人情、送礼物、拉关系。谁知,欧阳修早已吩咐随从,对来访的举子,一概谢绝入门,如有不听劝阻者,可以"酌情训斥"。弄得许多辛苦登门拉关系的举子,只好悻悻而去。
一天下午,一位身材瘦弱的青年文人,来到欧阳修的府第门前,一见门卫便说:"我是四川的苏轼,要拜见欧阳大人。"他一再请求,门卫仍不让进,欧阳修的随从张旺,从里面走出来说:"欧阳大人已有明令:"来访举子一概不见,你还不快走?"苏轼本是个清高之人,虽有朝廷大官的推荐信,但他不肯轻易拿出来,现事已至此,他只好掏出来,请求张旺转呈欧阳修。谁料,张旺没看信件还算客气,一看信封见是张方平所托,竟火冒三丈,跳起脚吼道:"滚,快滚?"
原来,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热心促成者和积极参与者,而张方平却是守旧派的重要头目之一,两人从来水火不容。如今苏轼带了张方平的信来,张旺怎能不火冒三丈?
苏轼也不示弱,用四川话不客气地回敬了几句。张旺被火上加油,一手便将苏轼推倒在地上。苏轼忍痛爬了起来,气得大骂:"你狗仗人势,天将灭你......"骂完又想:一个下人竟如此粗野无礼,他的主人定不是正直廉明之人,由这样的人主考,我考有何用,不考了?苏轼昂首走了。
欧阳修听到门外的吵闹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背着手走出来问原因。张旺躬着腰笑嘻嘻地说:"嘿嘿,大人,小的赶走了一个张方平的同党。"欧阳修一听,不由得沉思起来:张方平早已回乡,病得奄奄一息,谁还能与他同党......张旺见欧阳修沉默不语,立即呈上那封信,说:"大人,您看。"欧阳修仔细看完,两道浓眉一竖,沉重地说:"唉?你误事不浅?"他问清了苏轼去的方向,拔腿就追。张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愣愣地站在门口,好一阵子回不过神来。
原来,张方平在信中说,苏轼乃四川才子,文章超群,只是看破红尘,无意功名;经他苦苦劝说,才肯出山。他自己已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万望欧阳修不计私怨,选拔贤才......欧阳修本是爱才如命的人,看了信怎能不激动异常?他想张方平在临终前,竟能不计前嫌,向我推荐人才,我欧阳修绝不能让苏轼再度看破红尘隐入深山。所以也就顾不得自己年过半百和主考官的体面,看完信就急起直追。
苏轼边走边想:如今哪有识贤之人,还是回峨嵋山隐居为好......忽然间,只听身后传来一阵呼喊:"苏学士留步?苏学士留步?"苏轼转头一看,只见一位衣冠不整、胡子花白的老人,手提厚底官鞋,一瘸一拐地跑了过来,一见苏轼便喜得哈哈大笑。苏轼吓了一跳:"呜呼哀哉?我碰上疯子了?"他立刻飞快奔跑。还没有跑上一箭地,又听得后面远处一阵马蹄声响,紧接着便有人大声喊叫:"欧阳大人--欧阳大人--小心摔跤?"苏轼心里一震,啊?那提鞋追赶自己的老人竟是欧阳修?他立刻转身停住脚步,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当时欧阳修一激动,哪里还记得叫张旺备马,后在路上跑时,厚底官鞋又扭了脚,为了争取时间,他干脆脱鞋去追。张旺在门口好一阵才回过神来,悟出欧阳大人定是去追赶苏轼。可他已是五十岁的老人,怎能走得过年轻后生,于是张旺赶快备马追来。
苏轼歉疚地走到欧阳修面前,纳头便拜:"欧阳大人,请原谅小生失礼?"欧阳修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苏学士千里迢迢而来,一路多有辛苦,快请起?快请起?老夫差点误了大事。"
不久,苏轼果然高中。后历经沧桑,终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苏轼小故事七则
诗治野马
在儋州(在广东海南岛)北部的石马岭上,有一块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石头,叫做“东坡坐石”。坐石中央,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袍痕鞋迹;坐石附近,依稀可见马蹄的足印。
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八、九百年前,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经常被糟蹋,人们都以为这是山上野兽作的孽,所以猎人们决定狩猎捕捉。
这天深夜,猎人们等候在荆丛隐处,正感到有点困倦的时候,只听见—阵马群的嘶鸣声。猎人们立刻循声追去。可是真怪,追到山顶,马叫声一下子稍失了,也不见半只马蹄印,这马群到哪儿去了呢?
天亮以后,只见马蹄过处,一片片庄稼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第二天夜里,猎人们分头把守,一听见声音马上出击。同样地,只听见马群飞奔上山,还是不知道马群到哪儿去了。猎人们开始心灰意冷起来。
这件事传到了苏东坡耳中,他想:便民之心不可没有,利民之事不可不做。于是决定跟猎人上山实地查看一下。
到了现场,苏东坡顾不得乱石绊脚,荆棘扎人。他沿着一个个若明若暗的马蹄印循踪辨影,一直上到山顶。咦,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山顶上果然不见马蹄痕迹,只有一块块石头,千姿万态,矗立四周,仔细瞧瞧,却好象一匹匹石马。
“好家伙!”苏东坡高兴极了。猎人个个围拢过来争相问道。“怎么啦?”苏东坡指点着石像对大家说:“这就是你们要追捕的害民之马了。”说完,挥笔题诗道。
石马无蹄出府州,神仙遗下几千秋。
狂风荡荡毛不动,细雨霏霏汗直流。
芳草满堆难下口,钢鞭硬打不回头。
牧童牵也牵不动,天地为栏夜不收。
山下的父老百姓闻讯,纷纷前来石马岭赏诗观景。此后,石马岭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一尊尊石马守在山头,就象一个个哨兵。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从此再也不见禽兽来糟蹋了。
苏东坡诗治野马的事,传遍了儋州。男女老幼对苏东坡的诗文才学夸赞不已。所谓“东坡坐石”,相传就是苏东坡题诗时坐过的。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
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
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
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
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东坡赤壁
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里(东坡居士有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
苏轼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佳句。
不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才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
不过将错就错,苏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叫做东坡赤壁。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
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
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
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
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
“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
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
“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
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宣传养生
苏东坡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大书法家,他的字是珍品,求之不易。有些人见他行医开处方,就备了写有自己名字的优质纸张,佯装生病来求他诊治,以盼得墨迹。苏东坡明知他们是无病求医,却从不拒绝,利用处方来宣传养生知识。
他曾留下一张墨宝,是他开给一位名叫张鹗的一张处方,其上写道:“张君持纸求书,望得良药,记得战国时有张方子,我照服很见效,不妨奉上。主要是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这四句话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养生名言。
苏东坡与欧阳修爱恨情仇
苏东坡与欧阳修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严格意义上说,欧阳修是苏东坡的老师,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苏东坡考试时,主审官恰好是欧阳修。苏东坡的考卷在欧阳修看来非常独特,充满了创意和个性,但是按照当时的标准,这样的答卷并不符合规范。然而,欧阳修看到了苏东坡的才华和潜力,他决定给予这个年轻人一个机会。
于是,欧阳修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苏东坡通过考试。他重新审视了苏东坡的答卷,仔细修改了一些小错误,并把整篇文章进行了精心的润色。然后,他亲自拿着这份答卷去找考官,极力推荐苏东坡。
在欧阳修的帮助下,苏东坡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他的才华和潜力终于得到了认可,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欧阳修的伯乐之眼和无私的帮助。
然而,苏东坡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知道自己的才华和潜力远不止于此,他渴望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他开始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不久之后,苏东坡的作品开始在朝廷中崭露头角。他的才华和创意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很快就被提拔到了重要的职位。他开始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切都是因为欧阳修的伯乐之眼和无私的帮助。苏东坡一直感激欧阳修的恩情,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回报了老师的期望。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一段美丽的佳话,流传至今。
苏东坡与欧阳修的政治立场有差异。苏东坡与欧阳修的政治立场有差异,这使得他们在官场上经常产生分歧。苏东坡直言不讳,敢于批评朝政,而欧阳修则更加注重政治稳定和官场秩序。这种差异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苏东坡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情感真挚,语言豪放,表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富有创新精神,为后世所传颂。
而欧阳修的诗歌则更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的诗歌多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强调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他的诗歌语言平实,风格清新,表现出一种务实、稳健的作风。
尽管苏东坡与欧阳修的政治立场有差异,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诗歌都表现出了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观点和立场之间的差异。只有通过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如苏东坡与欧阳修一样,虽然他们在政治立场上有分歧,但他们的文学成就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欧阳修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派中的重要成员,他曾主持了以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而苏东坡则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认为诗词歌赋即便学的再精,写的再好,对治理国家也是没用的。作为闻名天下的大才子,苏东坡反对变法中的歧视,认为诗写得好的人也能做个好官。
尽管政治立场不同,但二人都饱读诗书,有君子之风,即便面对政敌也从不使用狠辣手段。
苏东坡感念欧阳修,把孤山一眼泉水的给了欧阳修,名字趣味横生
故事的缘由还得从苏轼二十岁时赴京赶考说起。1057年,苏轼跟弟弟苏辙由父亲苏洵带队,三人组队考试,那一年的主考官是五十岁的欧阳修。考生们考试完毕,批改的所有人对其中一份卷子赞赏有加,由于当时的考试规定,所有考生的名字要遮盖掉,以防徇私,这叫糊名,甚至叫人把所有的文章重新抄写一遍,方始阅卷。欧阳修当然也被这篇才华横溢的文章倾倒,不过,据欧阳修判断,这很有可能是他的得意弟子曾巩的作品,为防范被人背后议论,欧阳修把这张卷子下降为第二名。
张榜后,按照古代读书人的习俗,主考官从此就是一生的恩师,苏轼也给欧阳修修了一份谢恩信。欧阳修坐在椅子上读得浑身大汗,欧阳修儿子大惑不解,以为老父身体有恙,询问之下,原来欧阳修是读苏轼的文章大快而淋漓流汗。欧阳修对儿子说,三十年后再也无人谈论你父亲,而人人都会读苏轼。
欧阳修父亲五十六生子,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迅速贫寒。欧阳修的母亲只得带着欧阳修在沙地里用芦苇杆写字。当然贫寒没有阻挡住欧阳修的苦学与才华,二十三岁,欧阳修考进士,第十四名,主考官是晏殊。
进入官场的欧阳修不算春风得意,因为屡次为范仲淹仗义执言,所以也屡屡贬官。1069年,王安石变法,跟司马光、苏轼一样,欧阳修也是反对派。估计六十开外的欧阳修对官场应该厌倦了,1070年,欧阳修给自己取了一个抽身红尘之外的号:六一居士。欧阳修自解:家有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老翁,六一也。
1071年,一样被官场冷落的苏轼赴杭州做通判,第二把手。特意去欧阳修家辞行,欧阳修告诉苏轼,在西湖孤山有个惠勤和尚,诗情俱佳。苏轼在官府报到后,第三天,在孤山找到了惠勤,果然远远不是俗人,自古名山僧占多,两人遂成密友。第二年,欧阳修去世,两人在孤山遥哭一场。
1089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赴任,这一次是知州,市长。苏轼再一次到孤山拜访惠勤,惠勤早已不在人世。只见到惠勤弟子二仲,挂着惠勤与欧阳修的画像,苏轼感概万分。二仲说此地有一眼泉水前几个月突然汩汩流出,甚是奇怪,于是叫苏轼写一篇文章留作纪念。苏轼写就了(六一泉铭井序)并且题写了“六一泉”。
有人批评欧阳修的词一点也没有政治家的格局,总是在缠绵悱恻里徘徊,像“泪眼看花花不语”,“月上柳梢头”,“庭院深深深几许”。可是一生永远是个痴情少年,这多好。
欧阳修从未来过西湖,西湖却给他留了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