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1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体现,在语文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应该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基于这点,这堂课,我有一下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感悟珍爱生命、尊敬生命、敬畏生命。
猝然而至的灾难,让本来还在熟梦中的人们突然面临生死考验,为了自己逃生,在这时候,可卑的利己主义占了上风,甲板上乱成一团。这时候,只有船长一人保持冷静,把别人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甚至忘了自己也是船上的一员。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去朗读,去品位,去感悟船长对生命的尊重。获救者的生,是船长的死换来的,从中我们知道了生命之宝贵、只可爱、之可敬。
二、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渗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
在整个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去朗读,去感悟船长的英雄品质,强者风范,让船长的生命价值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实际或自己谈一谈对“强者”或“英雄”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既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理解,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对自我的反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尊重学生这一生命体,积极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我在备课时,预设了船长的英雄品质为临危不乱、舍己救人、指挥能力强、忠于职守等,在学生研读过程中,出现了不一致的见解。到底是“舍己救人”。
合适,还是“忘我”“忠于职守,高度的负责精神”更贴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培养他们的有个性阅读能力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而营造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努力的方向。当问题出现后,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这一问题。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当然,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对作者议论部分的话重视不够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2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想读等等。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生“船长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由此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与船共存亡……”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才能使不同提问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会慢慢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再到善于提问转变,质疑水平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善待每个孩子的问题,课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受、体验的机会掌握质疑的艺术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不同质疑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执教本课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质疑、释疑、争辩……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正因为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一整节课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
2、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多看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把驾驭课堂的能力再往上提高一个档次。
二、多看文学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具魅力。
三、多听课,多向专家及周围的教师学习。
四、多动笔,课后经常写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文笔。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3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从两方面入手:
一、整体感知,了解事情梗概
课堂伊始,简单向学生介绍作者雨果,以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课文,整体感知主人公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
二、读思结合,大胆提问
在课堂的学习中,围绕人物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文中画同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边画边在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舍已为人,尽职尽守的高尚品质。
在感悟朗读中,采取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读,感受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语言、动作等的特点,从而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这节课,让我发现了孩子的潜力,相信孩子,他们会给你带来奇迹。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4
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认为有三个方面的亮点需要我继续在教学中实践。
一、放手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进入五年级,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接着小组交流,最后用检测的形式检查。重点生字的音、形、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抓住难点指导朗读。
本篇课文是一篇外国作品,课文中有较多的.人名、地名、较长的句子学生不易读好。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以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目的。
三、根据课文特点,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他们来说确实不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我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采用了题目扩展法。首先,抓住“难”字理解题意,接着让学生看题质疑,我相机概括记叙文的六要素,然后通过读文分别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样,先分解后综合,使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能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导致本节教学超时,今后在教学中注意。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5
今天早上,杨老师带领401班的学生给国际部所有老师上了一节语文示范课。因为本学期的课已结束,杨老师挑选了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教学。这篇文章在老教材里是收入在7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中,而新教材却把它放在四年级下册。文章篇幅较长,总共46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在哈尔威船长的指挥下,船员和乘客共60人获救,而哈尔威船长却与“诺曼底”号沉入深渊。通过朗读、抓重点字品读感悟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哈尔威船长在危难紧关头下达的重要命令进行品读是教学的`主线。
孩子们在课堂上展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朗读是401班孩子们拿手绝活,无论是像哈尔威船长一样发出铿锵有力的命令,还是凝视文字,朗读哈尔威船长沉船的悲壮画面,孩子们在朗读时都能做到入情入境,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语文课堂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与魅力。
在朗读的基础上,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得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沉着冷静、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果断并且有绅士风度的人。课堂上,孩子们侃侃而谈,有深度有联想有迁移,这些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是必须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做支撑!得阅读者得语文,在高年段的语文课堂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每位学生都充满学习的热情,杨老师和孩子们都享受这样的语文课堂!为401班的娃们点赞!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6
星期一我们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航行在大海上的“诺曼底”号,突然与对面的“玛丽”号相撞,突然而至的灾难,让船上的人们惊慌失措,就在此时,哈尔威船长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自己沉着冷静的.做事风格,顺利的将船上的61人全部救出,自己却与“诺曼底”号一同沉入大海。这个故事歌颂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以及他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忠于职守。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我通过齐读,自读和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感情,并抓住文中关于“雾”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语言中所流露出来的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到环境描写,并能体会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但就是对于课文结尾处的黑色雕像不容易理解,在完成课后作业是有一定难度,后来经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对结尾这富有深意的语句有一定理解。从课堂情况和课后作业来看,孩子们对这课掌握较好,但个别差生可能还是有一定困难。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7
经过组内集体教研,自己的认真复备,昨天,我成功的完成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授课内容。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的思维在现实与文本中进行链接,达到认识上的一个梯度。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人格,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抓住重点对人物的品质进行剖析,而是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此时你正在电影院看电影,地震来了,你会怎么做?别人会是什么表现?想像当时的情景。之后,再由情景回到文本,让学生对海难发生后的慌乱场面及人们的表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危急时刻利己主义的存在是可理解的,也是必然的,船长完全可以选择逃生,而船长表现恰恰相反,由此让学生初步感受船长伟大的人格。这样做,给了学生一个梯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二、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朗读来感受人物品质,如:“船长大声吼道”“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男女读等。在反复的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留下盲点,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从而达到主题的升华。
课后,为了使学生的认知达到更高水平,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选择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最后20分钟只能逃出60个人吗?只多了他一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议论纷纷,最后经过小组合作,理解确实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有的说:船上是他的工作岗位,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所以他要和船一起沉没。有的说:其他的60人已全部救出,他的职责已完成,他的价值已得到体现,他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都好的解释啊,我想:教师只要留给学生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必将得到碰撞,得到升华。
在课改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朋友们,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灵感,反思能让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会使我们的经验得以升华。不断地反思,会使你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8
前段时间认真钻研了一番第九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现在课已讲完,静下心来反思了一下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收获如下: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两点,一是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质,二是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第二个目标自觉落实得还可以,主要体现在如下环节:
1、更改课题。
上课伊始在板书课题时我没有按课文原题写,而在黑板上写下了“伟大的灵魂”这个题目,这时学生自然要提出疑问,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个题目是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产生的自己的见解,相信你们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你们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合适的题目写在书上。”这一举动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对重点训练项目的一个落实。因为这篇课文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此时更改课题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仅仅指不依赖于别人的现成答案,还包括不依赖课本,不迷信权威,要敢于向课本,向权威挑战。
2、讨论船长命令大副开这一命令。
通过每次教这篇课文时学生的反馈来看,对于这道命令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并不理解,所以我先问:“对于这道命令,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围绕到底该不该开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A.认为船长只不过是吓唬吓唬不会真开。对于这种观点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让他们接着听其他同学的观点。
B.认为女士优先,男人不该抢在女人前面,所以该开。持这种观点的同学最多,这时我会提醒一句:仅仅是因为男人们违背了道义就该开吗?这时马上出现了第三种观点:
C.当时船上很乱,如果不开可能会死更多的人。这样经过相互交流、启发,持前两种观点的同学自然会逐渐认识到自己考虑问题的片面性,进而明白阅读要产生正确的见解,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3、对于船长的以身殉职学生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这又成为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一个好时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是没有时间或机会逃生,有的认为船长舍不得船,还有的认为船长是出于责任感选择了以身殉职等等。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这些想法后我尽量尊重学生的见解,只要合理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至于本课的情感目标,感觉落实得不到位,虽然学生感受到了船长的崇高品质,但是并没几个学生为之感动,情感上的共鸣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强烈。我想这还是因为老师引导得不到位,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但到底怎样的问题才能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呢?我也同诺曼底号一起遇难了。我想今天我之所以会“遇难”,都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够用心,没有很好地去落实新课改。以后,我会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宝贵的试验田,大胆地尝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对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9
上完《诺曼底号遇险记》这一课,我对这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经过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这节课通过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上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全部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我认为在本课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精神,只有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熏陶情感。可见读书是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可是在现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读书就象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本文教学中十分注重情景的创设,如:想让大家想象一下当时船上的景象,再让学生读船长大吼道……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读:范读、自由读、齐读等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除此以外,在本课教学中我还觉得有一处比较满意。在课前,我板书的课题并不是原文的课题,而在黑板上写下了“伟大的船长”,有些学生就会提出质疑,我就顺势告诉他们,这是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给的标题,你们读完后会有什么感想,把自己认为适合标题写在书上标题的旁边。这样不但让学生有了一定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而且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纵观课堂整体效果,我觉得虽然有些让我满意的地方,但是感到课堂的主线不够鲜明。我想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思考,不断反思,才能真正上好每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