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农业推广 论文

管理员

摘要:

[实用]农业推广论文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推广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农业推广论文1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大力发展的产业……

[实用]农业推广论文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推广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推广论文1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大力发展的产业,因为发展好农业是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基层农业的水平较低、创新力度较弱,导致基层农业存在的问题较多。分析了基层农业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供参考。更多农业基础科学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关键词: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关键作用。传统农业的农耕技术较弱,在种植过程中因为技术原因,往往产量较低,同时会出现很多病虫害问题,尤其是山区农业技术更为落后,选择针对性的农业推广手段进入基层,有利于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对于推动整体的农业技术发展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存问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科技兴国的重要体现,利用科技可减轻农业工作的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村的农业生产力。向农户普及有关的农业技术,可为我国早日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应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尽快改善农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以下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几点问题:

  1.1农民接受能力不强

  受传统农业发展的影响,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受到农民的排斥,很大一部分农民不愿意使用新技术,而且引入新技术需要较大成本,对于农民来说经济负担较重,不愿意增加成本。

  1.2人力支持不足

  我国的人力资源是非常富足的,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基层农业技术得以有效推广的重要部分,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人力配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多是“老龄化”工作者,缺乏年轻工作者,现有工作人员对于新技术的更新不能及时吸收,而且接受培训的技术相对较少,一些队伍的专业理论知识达不到要求,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所以在推广工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往往达不到推广效果。由于缺少有力的人力支持,导致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出现瓶颈,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

  1.3资金支持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投入都在其他产业,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投资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投入的资金不足。经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对一些省份进行调查发现,基层的农技单位1996—20xx年经费总收入以及政府拨款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8%和2.7%,远低于同期国家17.0%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与8.1%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低于3.2%的同期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而且投入的资金也不能完全利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受资金的影响,推广工作的展开途径不够全面,使用的推广方法较传统,导致农业技术本身的技术性不能有效进行展示,无法很好地展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

  2推广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的途径

  2.1搞好宣传,培养农民的学习意识

  有些农民受传统思想束缚,不愿接受新鲜事物,这就需要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对新技术带来的好处以及产生的具体效益进行讲解,同时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与想法,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由于一日三餐的维持都依赖于农业,新技术应用不当会给他们带来损失。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有关的媒体工具,对新技术及其带来的好处进行宣传,让大家进行培训观摩,倡导大家用科技知识武装农业。

  2.2增强队伍建设

  根据目前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应该加大农业的资金投入。农业是维持一切发展的基础,在推广机构,可以增加高素质的人员,聘请有从农经验的人员,鼓励应届毕业生学习农业技术,增加他们进入一线的实习机会。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薪资待遇的方式吸收人才,通过实行考核、组织培训等方式加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另外也要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因为只有自身符合工作要求,才能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指导,否则会适得其反。

  2.3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科研力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技术较落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地区,很早之前就使用机械进行生产。对于我国而言,一方面经济技术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基层农业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提升。农业的发展需要引进高新技术,而且要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加大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不能止步不前。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原有技术上针对农业的问题加大科研力度。对于我国基层农业的推广,不能由于资金问题而导致推广不到位,要建立多元化的集资方式,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要结合不同地区进行款项的分配,而且要做到专款专用,以防款项挪为他用,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很好地实施。我国是农业大国,且基层农业占比较大,基层农业的改革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2]。

  3结语

  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涉及到的领域较大,面对的人群较多,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出现畏难情绪,从而出现人力资源支持不到位的现象。我国要大力鼓励青年人员加入到推广工作中来,提高有关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改善农业技术,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较大的意义,应当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何鹏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及策略[J].中外交流,20xx(05).

  [2]张长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07).

农业推广论文2

  化肥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与这些现象有很大关系,相应也会引起土壤板结及有机含量减少等现象。而现代物理农业较化学农业不仅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同时可以全面有效防治生长作物的虫害与病害,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特指物理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综合应用对农业和其相关产业的影响。现代物理农业能提高农民收入及农业产出率进一步提高该部分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并为促进农业较先进的生产力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服务。部分地区依靠一些先进实用的装备建造了高新农业示范区和以观光农业为主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产业,使得农业结构加速调整同时开始全面的改造传统农业产业。

  辽宁省现代物理农业发展中存在总体科技水平低,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等现象,故当今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其发展体系里主要问题有如下4点:

  1、技术研究基础不扎实例如植物声波助长技术,从理论上没有得到严格的论证,需要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进一步的突破。现在用于农业生产的物理技术越来越多,可是没有着眼于农业生产的需求去解决实际环节中的急需重点,去攻关一些技术,而是就技术谈技术,纸上谈兵出现多对一的现象。例:种植业的的物理技术许多,而畜牧业,水产等技术很少。

  2、企业在装备研究的科研生产能力不足大多数的现代物理农业装备生产科研能力弱,产品质量不稳定,这制约省内线代物理农业的发展。

  3、各项技术推广应用不平衡比如说电子杀虫、种子磁化等技术已在国内大范围推广应用,但是土壤连作障碍处理技术尚在试验,这一项项不利于现代物理农业的技术的推广。总之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在国内部分省市推广应用,天津、大连等整体推广应用较好,其它就发展较慢。

  4、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在各层次的认识不一在省内发展时间很短,农业主管部门,科技人员与农民对其应用的认识需要提高,同时大多技术是以‘着不到,摸不着”的.作用方式用作业对象,无法如同化肥、农药直接作用于农作物,这也影响了其推广和应用。

  由实际证明,现代物理农业适合辽宁省省情,是一种切实可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模式,通过研究在促进其发展的前提下提出以下4点应对的方法;

  1、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它涉及磁学、声学、光学、电学、热力学等物理学和环境学、农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部分技术机理研究缺少的技术,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证明其有效性。

  2、装备生产能力提升技术实现的载体是装备,它的可靠质量与完备性能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相关生产企业应由客户反映的问题与情况对现有装备改进,积极组织科研技术力量,尽可能的提高其性能和质量同时提高其技术含量及企业生产力,提供给客户性能优良质量可靠先进的装备。装备开发和应用需要技术依据,应加快制定一些现代物理农业装备的生产技术标准,更好的指导技术应用。

  3、示范推广力度加大扩大产、学、研之间的联合、协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提升科研机构和高校对相关装备技术企业的技术输入及应用能力。设立全国性的技术示范工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园区,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支持其技术转化用以解决技术实用化的问题。各级农机部门应申请设立其技术示范和推广项目,结合现存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应用体系,提速技术普及进度,增强技术培训,减小技术转化成本,加快技术的转化速度。

  4、装备应用扶持制度的建立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装备纳入国家及地方农业机械购买补贴目录,以提高补贴标准增加对农民购置相关装备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购置于使用这些装备。用以加快其推广和应用。

农业推广论文3

  众所周知,农业科技能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当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结合出现严重脱节,农业科技不能更好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农业发展滞后,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新经济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专业性人才流动性大,缺少人才力量支撑。从事农业的队伍中,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比较少,部分人员在系统学习农业技术推广后,会因工作调动等因素而离开本岗位,农业队伍稳定性较差。而非专业人员占据的比例较大,这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一定的影响。

  1.2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对农业投入力度不够,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不足,使得农业技术在基层中推广滞后,加之基层服务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3我国普遍存在种植规模小、经营管理方式单一、经济效率低下现状。当前,我国农耕方式主要是以家庭方式为主,经营方式单一,种植规模小,随意性比较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比较单一,不利于机械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一些优良的种植物品种不能及时得到规模化种植,农业的经济效率低下。

  1.4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低下,培训力度不足,培训难度大。当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形式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业技术掌握率小,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还有很多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与孩子,这就增加了培训难度。

  2新经济形势下做好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做好人才创新培训工作,健全人才培训机制。政府要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吸引更多优秀农业人才,鼓励人才创新,努力营造出人尽其才工作氛围。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才的注入,而人才的储蓄正是农业技术推广重要铺垫。有了专业人才带头,大批的农民会产生信赖感,并且愿意加入到科技创新队伍中,为实现农业生产化奠定基础。

  2.2政府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改善基层设施环境,为推广农业技术创造条件。农业经济基础的地位不可动摇,强化农业地位的重要性,需农业科技作为保障,而科技的创新推广使用是关键。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善乡镇基层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发挥才干,增强农村科技服务功能。

  2.3实施新型合作种植模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建立是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基础,可以借助入股或者租赁的方式将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首先,建立种植示范区,使用农业生产化管理方式,推动农业集约化更好更快发展。其次,培养农业种植大户,通过租赁其他农户的农田进行大范围种植,引进优良的.植物品种,确保农业生产效率。最后,种植户和农业合作社联手,将分散的农田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土地应有的价值。

  2.4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民整体种植技术的提升,是衡量农业科学技术落实的重要标准。因此,需加大对农村青年人群的培训,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整合技术推广、科研以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科、农、教三体结合。做好对骨干农民群体的培训,实行“一带一”方式,逐渐扩大农业对技术的掌握范围。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生的重要保障。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是实现脱贫致富重要手段。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健全;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农业人才福利机制,发挥出人才作用,让科技兴农步伐更快迈开。同时,也要做好农民的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在进行作业生产时,能学以致用发挥科技力量。

  参考资料

  [1]米晓,张保军,杨改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34~37.

  [2]刘颖芳,陈阜,寇建平,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农民技术推广培训状况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xx(03):17~19.

  [3]吴翔辉,罗新潮.借“星火”之势,播科技种子———湖南图书馆科技兴农六年回顾《图书馆》,20xx(06):65~67.

农业推广论文4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在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实际成产力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这一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形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然后揭示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固有的局限性,最后是根据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点对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到如今差不多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没有统一布局,大批科技成果没有被农民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发挥它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中国在各方各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在农业和农村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业推广网络,发挥了科技的强大发展力的作用,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地区农民收入的差异[1]。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存在很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目前我国社会注意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内涵

  “农业推广”这个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人使用,1949年后通常叫“农业技术推广”,现在大家慢慢开始采用“农业科技推广”的说法[2]。农业科技推广是综合运用试验、教育、带头应用和解答疑问等方法把可以应用于农业的新型科技成果和知识传播扩散于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也随之发展,与之对应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也在逐渐的发展和变化。

  1.2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真正得到国家注重,建立了各级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国农业高速进步,总产值连续二十年平均增长5%,而之前的25年平均增长只有2.1%。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立的,该体制由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推广组织组成,在机构设立,经营方式都是由政府主导。这种体制不可否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了巨大效果,促进了我国三农发展。虽然多年来我国也在推广机构组织形式、推广机制上不断改革,一些新的推广主体和模式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但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推广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下采用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简单推广方式。这一方式的长处是能够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总布局,很容易具备农业推广的条件,但是这一模式问题也很明显,即机制僵硬,科研、教育、科研三者被割裂的问题尤其突出。

  2.1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理所当然的把农业科研摆在了国家重要战略的位置。根据资料显示,1979~1998的十年时间,各省级行政单位认定的科技成果高达50000多项,促进了农业的极大进步[3]。相比而言,我国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度却不够。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推广工作。

  2.2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背景下建立的,它的运行原理全部是根据计划方式形成的,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范围的设定表现的不是市场发展的要求,而是传达的是政府行为。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本身有权选择生产经营和技术内容。但是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推广的技术,霸占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权益,从而导致推广效果不好。

  2.3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推广人才建设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人数少、素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等。因为以前的分配工作制度,很大一部分推广人员只有较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胜任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这必将极大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3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的对策

  3.1增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扶持

  政府部门第一步是要依照法律落实公益性推广任务的基本经费。然后加大农民技术推广经费投资,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促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因为我国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很低决定的。

  3.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国际上发展的一大趋向是由上到下的推广方式转变为由下到上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长处是推广的科技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点,它能施展大学的科研、信息和人才优势,可以实现农业科技快速推广和运用,具有形式多样和机动灵活的特点。

  3.3提高农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完全运用目前存在的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调整推广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踊跃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焦源,赵玉姝,高强.我国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及其制约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4):12-18.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xx.

  [3]王勇.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的重难点及策略[J].南方农机,20xx,47(12):10-11.

农业推广论文5

  随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与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现代农业对科学技术依存度日益增大,需要有更多的农业推广人才。因此,无论从提高农民致富带头人的素质与推广技能方面,还是从为社会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方面,有效地学习好农业推广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校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以来,农业推广学科在农村发展与推广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校从20xx年开始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作为农学、植保、园艺、资环等专业的选修课。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功模式,力求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农业推广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根据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进行了几种教学方法的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农业推广学的课程性质

  农业推广学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政组织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综合学科,是研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推广人员如何对农民进行组织、教育、咨询、服务,使其改变行为,促成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民及其行为。重点研究农业推广亚系统如何与农业科研亚系统有效联结问题;推广亚系统内部的问题;目标系统农民群体的问题。

  该课程用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业推广学的基本涵义与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与内容、范围,学科功能与研究方法;用决策学和传播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社会及其环境因素的协调原理,农业科技的预测、决策、咨询原理,农业科技的沟通、采用、传播原理;用系统工程学、教育心理学和技术经济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科、教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农业科技经营、服务、承包、开发相结合等方式方法,阐述开展推广工作的组织、计划、评价方法及推广人员的思维、表达、操作技能。

  三、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探索

  教育面向现代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和提供科技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推广的类型、方式及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对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校的农业推广学科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准确地反映新时期、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无论是农业推广理论研究,还是农业推广学教学与实践,都必须不断改革、充实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以育人为本,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将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全面、深入地体现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最新的推广案例资料等,同时通过板书进行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推广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另外,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农业推广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学好农业推广这门课程要在实践中寻找路径。所以,对学生而言,了解实践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案例分析,同时加强习题、调研报告及课程论文等综合教学方式。对学生完成的课程论文从选题、内容、格式规范、创新4个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其结果使各个专业的平均成绩均达到良好水平。

  2.加强农业推广学的实践教学

  农业推广学教学除在课堂上引用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推广经验作为教学案例外,其课程体系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调整和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应放到一个重要地位。

  在完善实践教学方面,努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我们努力实现实习基地资源的共享。我院除结合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积极筹措基金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利用平时进行实践、科研、社会服务之机,通过多种渠道,广设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进行农业推广的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平台。我院先后与黑龙江垦区的853农场、850农场等20余个现代化国营农场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在许多科研与示范项目中引入了农户参与式推广的理念和模式,与现代农业推广学的内容十分吻合。

  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同时,将农业推广问卷调查、农业推广写作、农业推广讲演、农业推广培训、农业推广经济效益评估、农业推广示范等农业推广技能训练等内容纳入实习教学中,聘任当地有经验的'技术员为实习教师,借助社会力量来加强实践性教学。以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农业推广试验、示范、指导、培训技能、农业推广技术咨询、写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所必备的工作技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另外,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力度,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主动地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提交调查、实习报告;对学生提交的报告,要组织考评,给予评分。运用参观访问教学方法,布置学生考察、访问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参与的做法和经验,讨论其效果和实践感受,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人才以外,如何为农村发展服务,如何发挥自己的推广功能,在我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及农垦总局重大农业推广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在垦区和地方的实施,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培养了农民科学生产的技能,服务了垦区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垦区及地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是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成功范例。

  3.因材施教,课程与专业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教学对象、经济地区等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教学活动的多元需求。授课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才会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学习,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完善,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结合社会现实教学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功能。因此,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宗旨并不是要学生记忆很多的理论和原理,而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本专业的知识和农业推广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农业推广论文6

  1农业推广组织内部结构的优化

  组织内部的系统因子很多,例如目标、人员、技术、设备、层级、制度等等。组织内部的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系统因子之间的组合关系。组织内部结构的优化是指所有系统因子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理性和效率的最佳组合。作者曾经从各类组织以及一些具体组织本身的各种系统因素的优化情况进行了静态的考察(高启杰,20xx)。

  1.1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

  1.1.1夯实基层农业推广组织

  我国行政型推广组织体系建设中,基层历来处于薄弱环节,表现在人员数量少、素质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制度建设不健全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国家虽然不断强调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出台了不少文件和意见,但是状况始终没有根本性的好转,近期的关键在于合理设置机构和创新人事及经费管理制度。

  1.1.2拓展服务内容,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我国近代农业推广刚产生时就是与欧美接近的广义推广,只是新中国成立后,内地开始使用农业技术推广一词,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国际经验看,还是从我国农村发展实践看,恢复农业推广的本义已是基本趋势。除了农业技术外,与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各种实用知识、技术、信息皆应列为农业推广的内容,而且现代农业推广更需针对农村居民开展教育与咨询服务。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理清我国农村各项服务的思路,并且逐步在正式文件中恢复使用农业推广一词。

  1.1.3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管理

  农业推广人员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和推动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推广工作的效率。未来政府的推广组织体系要想有活力和效率,关键在于其推广人员是否胜任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管理涉及人员编制、选用、培训、考核、奖惩、员工关系与福利、工作条件改善等多个方面。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优化各类推广人员的培训、激励和考核体系,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1.4加强体系内的分工与协作,合理配置推广资源

  现行的政府推广组织体系包括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科技部、教育部、金融系统、物质供应系统等多条线。合理配置推广资源不仅涉及现有各个子系统在不同级别推广组织的职能划分,还涉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同时还涉及资源在不同部门、地区、产业的分配,更重要的是,还须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1.2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

  1.2.1深化高校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探索高校与企业有效结合的机制目前的科技与教育改革中,政策鼓励加强高校改革与创新工作,鼓励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农业大学的定位,不只是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更应当培养农民企业家、培养各级各类的农民干部、职业教育工作者、科技和推广人员。我国拥有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数百所,高校师生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乡镇企业、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农业大学需要通过整合各种现有资源,利用现有成果,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等多种企业运作和市场运作方式,强化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构建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体系。

  1.2.2明确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突出农业推广工作的教育性特征,遵循农村社区综合发展与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其基本宗旨是通过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有机联系与结合,科学技术成果与企业和社区用户的结合,发挥农业院校的人员、技术、信息及成果优势,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各种现有资源,注重知识传播和社区水平的能力建设。在教育型推广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农业推广人才的教育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根本,以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为宗旨,以服务于三农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

  1.2.3优化农业推广管理部门的结构设置,充分发挥教育型推广组织系统内部各个主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大学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是农业推广责任不明确,机构设置较乱,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现象严重。未来需要加大对各类推广主体的定位和监管,确保从事农业推广的师生、企业、科技园区等单位及主体能够成果共享和优势互补。需要对各推广主体的工作进行定位,建立不同的岗位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农业推广组织中来。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技成果共享机制,确保各推广主体开展技术合作。

  1.2.4创新运行机制与实施方式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中的积极性,目前应当特别关注高等院校与“场站园企”的结合。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有校办“场站园企”的传统,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连接高等院校与农村社区发展的桥梁。要分析和解决新时期这些“场站园企”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其原有基地作用和职能的发挥。在强化校企合作模式时,不可忽视高等院校与龙头企业的结合,应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互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型技术与资本支持体系。通过教育型农业推广体系将政府和非政府的科研院所、企业公司和社区农户连接起来,创建新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教育型农业推广体系主要依靠学校的技术信息资源以及人才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把先进的农业知识与技术传播到农村社区,可以采用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组建科技型企业等多种方式。

  1.3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

  1.3.1管理层要合理引导科研人员的分化与流动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科研院所的改制将使部分科研人员或单位转制为企业,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运作与管理方式相差较大。为此,在转制过程中,管理层应当重视对科研人员的综合评价,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引导人员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特长,也可以通过课题制促进人员自由流动与组合。院所必须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

  1.3.2优化部门与单位设置科研单位内部结构设置长期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已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因地制宜地调整部门与单位设置,例如增设农产品加工研究室、市场营销研究室甚至产业经济与贸易研究室等。

  1.3.3创新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长期以来,科研院所沿袭传统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事业管理+经营者控制型”模式,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和知识产权的管理改革滞后。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管理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管理转制企业。这需要有清晰的产权制度,根据产业竞争特点因企制宜地确定企业产权的合理构成及主导产权。

  1.4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

  1.4.1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并且使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和产出能力均衡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针对目前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和产出能力不平衡的现实(高启杰,20xx),近期特别需要挖掘和提升产品相关技术向其他产品领域扩展的能力、售后服务能力、销售网络和营销能力、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程度、市场研究与开拓能力、技术创新的频率、对客户的了解程度及客户管理能力、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水平等。这需要加强资金的积累和筹集,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制定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提高技术人员和关键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和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

  1.4.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制度创新当前应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治理结构以及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转制型农业科技企业要做到事企法人分离,明晰产权,明确国家投资主体地位,构建两权分离的科学有效的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前向一体化型农业科技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组织管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完善分配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改善企业制度创新的'内部环境。在农业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要转变观念,强调企业的“团队精神”,实现引进人才与原有人员的优化组合,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导向制度,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1.4.3强化农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农业企业应当认识到,服务三农是其发展的根本目标。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明确企业的根本责任是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利润、对出资人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债权人、员工、客户、社区和环境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因此,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需要在推广服务供给中转变“收益最大化”的服务理念,将农民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在成本得到补偿的前提下,减少各种形式的隐性收费。同时通过改进推广服务的方式与方法,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推广服务。

  1.4.4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科学选择企业推广服务的组织方式农业是高风险行业,由此决定了农业企业的高风险性。这需要农业企业增强风险意识,设立风险防范基金,建立风险预警及应对体系,以加强应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的能力。

  1.5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

  1.5.1要有明确的组织目标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从其创始之初,就应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观,并确立组织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建立在自助、自担责任、民主、平等、公平与团结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其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解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弥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不足、满足农民对多样化推广服务的需求等。

  1.5.2遵循基本的组织原则(1)互益性原则是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区别于其他推广组织的根本性原则,组织的活动不应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必须把满足农村人口的需求、解决他们生产与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作为组织服务的基本宗旨。(2)与科层组织不同,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是由其会员控制的民主型组织,因而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会员主动参与组织的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3)信誉是支撑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对于组织治理结构的安排、重大决策的实施、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等活动,应贯彻公开、透明的原则。

  1.5.3建立健全的组织制度一些规模较小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多采取简化的模式,规范的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应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设立会员大会与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执行机构。同时,要赋予农民充分的参与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保证农民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建立起会员所有的产权制度,形成会员与组织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1.5.4形成规范的组织管理规范是组织运行的准则和指南,通过规范来明确组织的目标及运行方式,防止组织的无序经营及对组织资源的浪费。要明晰组织内部的产权关系,正确地界定组织内部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防止在组织内部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造成组织运行的低效率。要吸引专业的技术能手和能人进入到农民组织内部,使他们成为参与和促进组织创新的主力军。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对会员的管理,应包括建立会员档案,定期对会员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法规政策的教育和培训。还应建立固定资产帐,对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的购置、维修、改装、处置等做好记录,确定固定资产适当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

  2农业推广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2.1正确处理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这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转变职能,避免政府对各类推广组织尤其是非政府组织过多的行政干预,由直接指令、控制转变为协调、监督和服务,从而调动各类推广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类推广服务组织应当在明确分工与职责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驱动下的互动。

  2.2充分发挥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在整个农业推广体系中的纽带作用

  政府可以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平台,探索农民培训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组织与决策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等,发挥“公司+协会+农户”模式的作用,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利益损失。要认识到过度依赖政府支持不利于农民组织的独立发展,需要农民组织有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2.3突出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在配置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要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以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企业和农户的合作,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合作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涉及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等多个方面。我国农业企业应当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进行决策、指挥、控制和信息反馈的组织与制度,形成既能够调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可以协调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有机运行的组织系统。

  2.4进一步完善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相结合的机制

  科教推相结合的做法在美国最为成功,在我国也已经实施了较长时间。然而,迄今为止,这种结合的方式和效果令人满意的并不多见。未来既需要教学、科研单位在人事、绩效考评、福利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也需要地方富有成效的合作以及宏观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科技成果、信息与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各方开展合作。

  2.5以推广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组织间的互动与推广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推广服务方式与方法,涌现出了“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传播站”、“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多种新型服务模式。实践证明,其中不乏成功的做法。今后,应当在总结、完善和推广各种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财政等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它们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作,打造信息、人才、设备等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项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流动与共享。

  3农业推广组织与宏观环境的沟通

  农业推广组织的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下面将农业推广组织系统的宏观环境分成4个部分分别加以分析(高启杰,20xx)。

  3.1政治与经济环境

  在4类宏观环境因素中,政治与经济环境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及其效率影响最大。其中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策与法律环境,国家对农业的各种大政方针,农村的经营体制,土地所有制及使用权,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等都对农业推广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效的推广工作需要与政府的规划、战略和政策联系起来,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推广工作以及对推广工作的支持。就农业推广工作的活动范围和感性认识两方面而言,有两大经济因素非常重要。一是靠推广服务人员向农民传播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农民面临获利机会;二是一个国家的农业所处的总的经济环境。在农业推广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求助于推广机构的兴趣就会越小。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影响也不一样。

  3.2社会与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能直接影响推广机构的组织工作和活动,许多实证研究都强调了技术采用过程中来自社会与文化环境的障碍。推广机构如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在社区一级开展活动。推广人员在社区所处的位置对推广工作很重要,农村社区、邻里及家庭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对整个农村社区信息的传播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3行政与组织环境

  世界范围内农业推广工作的行政和组织安排是不同的。例如,在美国,推广机构和农业部(有时是和县政府)建立正式联系,但基本的行政管理关系还是同大学的联系。而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推广机构在行政上隶属农业部。在两种情况下,推广机构的形象和使命都要受到政府其他机构负有的其他推广职能,以及推广机构负责人在行政系统中的地位的影响(Swanson,1984;高启杰,20xx)。从保证效率的观点出发,推广机构及其活动的负责人就应该有资格参与政府部门的推广决策和规划,在制订推广项目计划时,既要考虑技术因素,又要兼顾国家政策及其他行政问题,同时应该面向村里的农民和农户,并使他们参与活动。

  3.4区域与生态环境

  很多国家都在不同的区域与生态环境下建立作物研究与实验站,以使作物品种适应各种生态环境。推广机构要同这些针对特定地点开展的研究活动建立和保持有效的联系。在对农作制度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计划的重点,推广人员和研究人员适当地组合在一起,可以为二者的配合提供机会,这种相互配合无疑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业推广的效率。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农业推广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就现阶段推进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而言,加强农业推广服务软硬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完善政策和法规体系的基础上,保障农业推广事业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投入、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同时完善相应的社会环境,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促进推广资源的流动与有效配置,营造公平竞争和互利互信的市场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及其组织、决策与社会参与能力。依法推广是发展农技推广事业的根本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显得很不适应。应尽早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出台配套的实施办法,使农技推广工作的法制建设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法律法规修订中,要巩固已有改革创新的成果,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推广机构的职能任务、保障措施和违法处罚条款等内容。

农业推广论文7

  高等农林院校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中坚力量,是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补充。 农林高校要通过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坚持产学研办学模式,创新推广载体,建立专家团队,完善目标考评机制的途径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化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的流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必须进行机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完善现行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建立一种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以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体系。高等农林院校集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优势于一身,在科技兴农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为完善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不足,应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林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一、我国农林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问题分析

  (一)经费不足,投入分散

  目前,我国农林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高校推广的项目并不能得到政府的完全认可,所以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面临经费不足,从而导致推广时间加长。从管理部门来看,在国家层面上有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安排农业科技资金,由于渠道分散,无法实行统筹的安排。

  (二)推广队伍不稳定

  高校参与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推广人员基本由本校教师组成,他们所推广的项目单一且具有很强的正对性。当一项农业技术推广完成后,原先的队伍就会随之解散,所以推广的人员是不断变化的。而且高校教师不可能像农业技术推广专职人员那样实时提供技术服务,从而使得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三)农科教分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目前的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教育中不能将科研、教育、农业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由于经费的匮乏,许多高校为获得政府的科研经费只依据文章的数量来评判科技实力,而不能研究出具有实用效能的科技成果。

  二、我国农林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国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立法工作是保障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保障农业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科技推广法》,但并没有将大学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纳入到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鉴于美日的经验,首先,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改进《农业法》和《农业科技推广法》等法律为农业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修改《知识产权法》中的关于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保护农业技术创造者的合法利益,刺激农业技术创造者的积极性。最后,规范相关政策,让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列入到推广工作之中。

  (二)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农业科技推广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农林院校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与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专职人员协同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能只靠其自然产生和形成,必须在社会组织及个人的努力下,实施教育、培养手段,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并逐渐形成劳动能力,使其科技素质不断提高,使其潜在的科技能力得以开发。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留住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为其提供经济保障。

  (三)改革农业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在组织制度上,推广体系应保持其自身的对立性,不应简单地与已存在的科研系统进行嫁接或成为其他组织系统的附属物。这就要求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应排除外部行政系统的干预,进行独立的资源推广。在管理机制上,实现产、学、研、推相互合作,研究开发农民迫切需要的农业技术,以市场为导向教授学生实用的科学及推广知识。

  三、结论和展望

  高等农林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农林高校应明确自己在推广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争取多方力量协同合作,改进课程设置和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农技推广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贡献。

农业推广论文8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关系着科技、政府和农民这三方之间的积极联系,也是增进政府和百姓携手共创和谐社会的纽带之一。然而随着农业技术市场的制约情况以及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的诸多限制问题,可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时代潮流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和当前新时代新形势不能完美的跟进。因此,为了更快速地完成农村现代化、农业技术科技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必须要积极实行,克服苦难。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地方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支持较少

  部分地方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不能积极的重视起来,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出现了问题。第一,基层计入人员技术素质偏低,人员任用存在公平性问题;第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团队工作人员的资金待遇不能及时得到保障,政府扶持基金拨付进度滞后;第三,部分地方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知度不高,相关法律法规更新进度落后,因此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得到资金支持进行更深的发展改造。

  1.2农民接受新科技兴趣不高

  我国先进的农业技术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收入,然而根据各地实际推广情况来看,虽然大体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受到了肯定,但仍有一部分农民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保持怀疑。这其中主要是因为:第一,先进的基层农业技术装备需要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来进行操作,费用也相对较高,所以对于基层务农人员来说,操作水准和资金水平是很大的掣肘;第二,高科技技术装备回笼资金周期长,对于靠农业营收的农民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第三,传统农业技术使农民对此产生强烈依赖感,先进农业技术宣传不到位,使得农民对新技术信任度低,这也就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缺少劳动力这一问题。

  2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2.1提升农民对高科技设备的`认知度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农民,只有说服农民参与进来才能积极的实施农业技术,因此提升农民对先进技术的认知是首当其冲的。

  2.2政府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投入资金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缺乏资金,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政府为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的正常工作,应当尽可能的利用资金给农业技术推广给予帮助,政府需要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经费、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以及通过融资行为为农业技术推广获得资金补助。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农村,政府需要多关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积极开展活动,培训好专业的基层农业推广团队,给农民以保障;加强对基层农民农业种植方面思想的督促,让农民知道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等等。本文分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随后根据问题进行研究找出整改措施,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锦上添花,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农业推广论文9

  1现代物理农业技术运用取得的成效

  由于采用物理农业技术,在蔬菜大棚中生产的蔬菜较对照温室提前10天上市,黄瓜较常规种植增产30%;发病率降低83%,辣椒较常规种植增产25%,发病率降低85%;达到的绿色的标准,西红柿较对照棚相比亩产提高16.7%,提前15天上市,全生长过程中未施用农药,实现了蔬菜的绿色无毒化生产,对照棚中施用了7次农药,较对照棚节省农药施用费70元;同时,由于示范点采用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生产的绿色蔬菜由于无农药、化肥残留,品质好,在阿勒泰市直接进入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销售价格高于普通蔬菜20%以上,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技术推广中采取的主要做法

  2.1成立项目领导、技术小组及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负责机具的选型、引进、适应性改进、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等工作,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人才支持。

  2.2多方位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现代物理农业化技术》培训教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于技术培训及宣传。通过“科技之冬”、技术培训、新闻媒介等形式对现代物理农业技术进行培训、宣传,培训农民400余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60余人,发放培训教材200余份。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得到普及。

  2.3责任到人,跟踪服务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技术人员各负其责,严格按照所分管的工作履行职责。深入示范点,实地考察大棚情况,根据所选大棚面积确定了机具的型号,技术人员从设备安装调试、作物生长前期、中期管理、后期生长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效果的正常发挥,同时做好对比测试数据的收集整理等。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通过技术推广实施,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认可存在一定难度。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改变了以往农民所习惯的化学农业模式。相对于化学农业的直观、见效快的特点来说,物理农业技术中的'空间电场的效果,在农民看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农民接受此项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推广应用见效周期相对较长。物理农业技术相对于其他农业技术来说是一个见效周期较长的技术,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其增产、防病效果才可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机具一旦出现故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配件,目前的售后服务不能满足此项要求,且配件更换需从生产企业发货,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具的使用效果;四是机具价格较高,农民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一个蔬菜大棚中将物理农业装备全部配齐需要投入上万元,农民接受此价格存在一定难度。

  3.2对策

  3.2.1与农业合作社配合推进此项技术的推广速度。农业合作社在农民中的影响力较大,借助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可大大加快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3.2.2通过媒体、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加大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一方面使农机技术人员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认知此项技术。

  3.2.3建议生产厂家、销售企业做好物理农业技术的售后服务工作。

  3.2.4采取措施降低现代物理农业设备的使用成本,以使这项技术得以快速推广应用。

农业推广论文10

  摘要:目前,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现状是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起步实施、农技推广机制实现突破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逐步加强。但也存在着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建设与全省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仍不同步、农技推广服务投入不足、农技推广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滞后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农牧业推广机制、建立高效的农牧业服务机制三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现状;问题;措施和建议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现状

  1.1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力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全省现有各级农技推广机构715个,其中省级9个,市州级36个,县、乡农技推广机构670个,其中县级190个,乡(镇)480个。各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种植业机构117个、畜牧兽医机构372个,渔业机构8个,农机机构37个,综合机构181个。全省农技推广体系现有人员5848人,其中省级674人、市州级567人、县级2646人,乡(镇)1961人。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318人,占总人数的73.8%,高级职称的663人,占总人数的11.3%;中级职称的2272人,占总人数的38.9%。省州县乡农牧业推广体系基本健全,我省农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推广能力得到有效覆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办公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改善。

  1.2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起步实施。在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各类涉农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等社会力量,通过项目投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手段,丰富农技推广的渠道,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目前我省确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93家,其中国家级17家,所有企业均和下面的基地、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成了联结机制,技术应用是他们相互联结的一个主要内容,我省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8876个,参与农户接近60万人,省财政重点扶持合作社每年有200个以上,通过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农牧民组织化参与,企业+基地(或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模式,每年有7.5万人受到技术培训,近50~6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全省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574人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科技信息及创新创业服务。

  1.3农技推广机制实现突破。20xx年搭建了农牧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三级平台,建立了省、县、科技示范户、辐射户一体的农牧业科技转化快速通道,实现了与国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补助项目的有效对接。一是通过依托省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优势力量,整合全省“农科教、产学研”优势资源,建立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围绕全省十大特色优势农牧业产业,建立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麦类、牛、羊、生猪、饲草料、渔业10个优势特色产业的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共组建了55个相关产业技术功能室,聘请10名省级产业首席专家、省级平台科技人员达到214人;二是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全省除玉树果洛地区的28个县(市、区)搭建了农业科技推广平台。目前28个项目县都建立由县级首席专家、推广专家组、农技推广机构和50~100名农技推广人员构成的县级技术推广平台;三是每个项目县遴选2~3科技示范基地、500~1000户科技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搭建了科技示范应用平台。28个项目县共培育科技示范户2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8万余户,认定科技示范基地70个,推广各类先进技术300多个,近120万农牧民受益。

  1.4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逐步加强。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进行培训。选派我省135名农牧业高级职称人员参加由农业部主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按项目要求委托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对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开展了6000余人(次)知识更新培训;目前已有300余名特岗人员、2574名科技特派员及“三区”科技人员活跃在基层一线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

  2存在的问题

  2.1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建设与全省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仍不同步。一是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上由于年轻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补充,致使队伍结构失衡、知识更新缓慢,队伍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农牧业技术推广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二是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总体思路认识不到位。培训工作转型升级后,各地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中培育、认定和扶持“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认识不够到位,在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上过于谨慎,培育的落脚点没有完全放在农牧民受益上。各县出台的扶持政策含金量不高,资金扶持方面表现出力不从心,农牧民参与培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必要工作条件。

  2.2农技推广服务投入不足。一是农技推广业务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农技人员实际用于推广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全省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办公经费保障不足,办公条件简陋,缺乏交通工具、电子办公设备及办公运行费用问题。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普遍没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农技推广工作形成了只能依靠省上下达项目,有项目就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没项目不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局面;二是虽然已经明确了各级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投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普遍存在培训场所条件设施简陋,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交通工具,给进村入户深入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培训工作规范实施。

  2.3农技推广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一是全省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兽医体制改革以后,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业务工作由县级农牧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从近年运行情况来看,乡镇服务中心农技推广岗位的公益性职能相对弱化,人员呈现兼业化和从属化倾向,平均投入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仅40%左右,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顺应公益性要求的、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域和发展程度、体现农牧民满意程度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运行机制、考评机制还没有被普遍建立。尤其是绩效考评制度在具体执行当中,由于受各地实际情况、执行者素质等因素影响,随意性大,很难落实到位。不能把绩效工资纳入考核范围,考核难度大,奖罚制度难以兑现,不利于提高农技人员积极性。农技推广人员活力不足,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工作中对农牧民的实际诉求和利益较少顾及,特别是受管理体制因素等影响,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缺少有效支撑和有效抓手,基层科技推广和普及工作落实难度增大。

  2.4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滞后。随着现代农牧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新型种养殖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企业等对生产环节中的农资、植保、农机、加工运输、农产品销售以及技术、信息、金融、保险、经纪等专项服务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推广体系在职能发挥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明显,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亟需破解。

  3措施和建议

  3.1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农牧业公益性服务为主体、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衔接有序的多元化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3.2建立多元化的农牧业推广机制。创新农牧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载体,大力提升现有农技体系的服务能力;实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条件建设项目,增强基层站所的履职能力和推广服务支撑能力。提升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和涉农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推广主体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农牧业科技企业、专业协会、技术中介组织、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等非公服务组织农技推广职能,积极培育各类市场化技术推广主体,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机制。

  4建立高效的农牧业服务机制

  立足全省农牧业科技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打破人才等科技资源的地域、单位、学科和专业等界限束缚,将省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覆盖到全省主要农牧产业,突出制度建设,进一步充实农牧科技研发、推广队伍,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解决职称评聘等问题,全面落实农牧业科技平台各项工作制度,巩固和提升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效,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良种良法的研究、推广、应用水平。完善基层推广体系与改革建设补助项目运行机制,严格落实《项目合同制》、《农技推广负责制》、《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三方绩效考评制》和《多元化推广服务制》等五项制度,改革考核办法,运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通过在线反馈等多种交互形式,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率。

农业推广论文11

  摘要:我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体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职能划分不合理、工作机制运行不灵活、人员队伍结构不理想等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予以调整和优化,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朝着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发展。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日益扩大,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当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老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人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因此,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农技推广体制管理和机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制定和实施农技推广计划,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并予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农作物的生长方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等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指导防治和处置工作,并监测农作物苗情、耕地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要进行植物检验检疫。同时,还应当管理、保护农业资源,引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机构,协助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协助处理农机安全事故[2]。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方面,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和产地环境监管工作,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得以顺利进行。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旧属于乡镇政府及其部门的管辖之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自主决定权和话语权,所有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由乡镇政府进行安排和组织[3]。然而许多乡镇政府由于缺乏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中疏于对相关人员和事务的管理,甚至有些乡镇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

  2.2工作机制不灵活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没有将工作业绩、推广效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努力工作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认为无论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如何,个人收入、奖励等都不会有任何变化,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却无法进行职称评定,大大打击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机制,没有将推广人员按照工作内容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导致农技推广工作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3人员结构不理想

  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待遇管理、编制管理、职称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引真正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推广才能的人才,致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结构不理想。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都主要由年龄较大、农业技术知识不全面的当地剩余农业人口构成,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刺激,技术人员没有针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开展及时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4]。

  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问题解决措施

  3.1结构管理方面

  针对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上存在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应当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独立出乡镇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实行公司式管理和运作,彻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性质、智能、人员管理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于那些与乡镇政府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无法完全从中脱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将行政、服务部门保留在乡镇政府中,把其具有经营功能的部门和人员与其他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结合,成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由地方工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经营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原有的农技推广行政部门仍由乡镇政府管理,属基层事业单位,与新建农技公司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法人组织,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组织、经济上的交叉关系,农技推广部门人员与政府其他部门人员同属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人员管理方面

  为了充分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生产的需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应当在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选用上采取岗位竞聘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层应组织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发展状况,制定人才评定、评测计划、方案和内容,在农技推广机构内部和乡镇所有农业人员范围内选取具有良好农技专业知识和较强农技推广经营服务能力、经验的优秀人才,扩充农业技术推广队伍[5]。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上,行政人员和其他服务类职能部门人员应当由独立出来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属事业单位编制,而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可实行独立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或农技推广企业人事代理式管理,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3待遇管理方面

  对于属事业单位编制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工资、奖金、财政补助等各类经济收入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标准由地方政府负担,并纳入乡镇政*财政预算,其他人事代理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经营服务类人员的待遇由独立出来的农技推广机构或新成立的农技推广企业承担。在工资分配上,应当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将工资、奖金等参考标准纳入单位、企业总体工资制度和标准内容范围中,并向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开,避免各种由于收入管理过程不透明而产生的问题和纠纷。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性和广泛性,将相关人员待遇收入、职称评定与工作业绩、推广成果挂钩,在实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将员工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督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乡镇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生产扩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效率、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相关政府和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管理和改革工作,解决当前农技推广机构体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行体制改革和人员结构优化,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华,陈公贤,陈宏辉.新形势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xx(6):20-22.

  [2]李安宁,王德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xx(5):1-4,16.

  [3]曾庆鸿.论贵州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xx(10):1-3.

  [4]代丽云.我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xx(12):61,72.

  [5]罗信纯.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xx(2):22.

农业推广论文12

  近年来,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而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作为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虽然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是礼县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一、礼县特色农业布局

  礼县是甘肃南部的农业大县,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礼县近年来围绕“东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药材、整县畜牧、川坝蔬菜”的产业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坚持把特色产业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抓手,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汉水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苹果产业基地,目前,面积为286200亩,产量达43509吨。以县城以南为主的核桃、花椒产业基地,20xx年末实有核桃树746.97万株,产量达20xx吨。花椒362.4万株,产量达182吨。礼县西部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中药材产业基地。播种面积38000亩,总产7048.9吨。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礼县特色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深加工企业也已落户礼县,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尽管礼县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县相比,礼县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㈠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礼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l0.6℃,年最高气温33.9℃,年最低气温-15.8℃,年降雨总量425.6毫米,年无霜期181天,日照总时数1929.6小时。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作物品种繁多。县城以东属高原丘陵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礼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县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四区光照充足,气候相对温暖,川坝地区水资源较为充裕。

  2.人力资源优势。礼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据统计,20xx年礼县农村人口总规模为48.64万人,礼县乡村劳动力达24.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3万人,按礼县农村9.9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5人。以上数据表明,礼县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3.政策法规优势。县委、政府每年设立8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出台果蔬保鲜库建设、规模养殖、土地流转等以奖代补激励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长城果汁、鼎鑫食晶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启动礼县石桥汉阳与礼县永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完成了礼县大黄、礼县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国家绿色食品与无公害产地认定,礼县争创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20xx年以来陆续通过并颁布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这些政策法规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4.价格优势。礼县拥有丰富的苹果资源,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苹果的生产成本为2.0元/公斤,礼县优质苹果的生产成本仅为1.0元/公斤,礼县除残次果销售均价1.6元/公斤,比世界平均价格低50%,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㈡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1.生态环境劣势。礼县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25.6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雨热不同步。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礼县每年均有发生。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礼县粮食自给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田污染。

  2.劳动力素质劣势。礼县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8%。

  3.农业科技劣势。科技含量低,机械化运作水平不足,发展现代农业步伐缓慢,将直接制约礼县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农业科技在礼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例明显偏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够大,真正成效显着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微乎其微。在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比重占据主要地位,但农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偏低,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高。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礼县农民的劳动量,还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潜在损失,严重制约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4.信息劣势。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礼县处于弱势,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在面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方面,提供农业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欠缺。农业生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礼县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规模劣势。礼县除苹果产业外,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产业协会和组织协会层次低。目前,礼县特色农业体系中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一家。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只有10%;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覆盖不广,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6.体制劣势。农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礼县农业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制度瓶颈,这在礼县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制约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㈠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龙头企业

  1.加强对现有龙头企业资产的管理。首先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注重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扩建、兼并以及集团化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在此基础上强化企业管理。龙头企业要认识到处理好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其扩大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2.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3.财政和信贷支持。支持的重点是解决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用于对龙头企业、基地、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科技进步、市场体系、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支持。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或城市大中型企业甚至城镇居民资金加入当地特色农业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

  5.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扶持基金。目前,我国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设有各种各样的扶持资金,如对贫困地区、粮棉大县、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菜篮子工程等都有扶持。在利用国家的这些资金时,要按特色农业的发展原则来进行组织,这样,既可提高国家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㈡优化特色农业内部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三个方面。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苹果、花椒、核桃、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生产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品质结构调整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物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㈢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扶持,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邀请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业基地进行联合,在农产品革新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激发民间创业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传递,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因此,礼县特色农业要特别重视品牌功能,在大力扩大“先秦贡果”知名度的基础上继续打造知名品牌,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突破口,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大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㈣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

  政府要加快对农村土地有偿流动制度化建设,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要加大农业减灾投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专项生产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推行农业互助保险模式。风险机制是农业产业抵御自然、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风险的功能。降低或消除风险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风险机制的作用:一是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各种风险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以便在遇到风险时做到化险为夷。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要依法行政,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果,使特色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在这一过程中的政府要制定全面地为农户服务的方针政策。

农业推广论文13

  生物技术是对生物体进行改造利用的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生物技术也不断发展,在更多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种植中应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原理改造农作物生物机体,能够增强农作物的抗病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对推动国家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

  1 农业生物技术

  主要介绍我国现阶段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并对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1.1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现状

  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能够根据自身需求来开展生物改造。作为一门覆盖范围十分宽泛的学科,生物技术保罗了分子生物学、无机化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内容,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植物自身基因特性的应用和不良基因的改造,提高农作物对不良生长条件的适应性,减少农业投入同时获得更高的产量[2].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获得最佳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农业种植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近些年也开始关注农业生物技术,投资幅度不断增加,各项新的生物技术逐渐产生,但是在推广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

  1.2.1 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病虫害是农作物减产受损的重要因素。例如,农人谈之色变的蝗灾,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虫害爆发严重者会造成颗粒无收。因此,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定要认真落实,生物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能够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同时保证了农作物食物的安全性。

  1.2.2 增加作物产量

  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这就是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中最成功的应用。我国土地资源匮乏,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和水土流失都在不断蚕食着有限的耕地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是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而杂交和基因改良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作物产量,缓解国家粮食紧张的现状,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2.3 改善作物质量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现保质保量的农作物生产依赖先进的生物技术,如有机食品、遗传工程学食品通过生物技术改变了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提高了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如转基因大豆,杂交无毛桃、嫁接水果等产品,都是绿色、安全的高质量农产品[3].

  2 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2.1 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2.1.1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生物技术,转基因大豆油更是家喻户晓。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将某一种农作物的优秀基因转移到某一种不具备该基因的农作物种类中,用以提高产量、质量,或者用于改善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基因的提取和嫁接[4].

  转基因技术刚刚出现时遭到了多方反对,部分科学家认为转基因粮食会威胁民众的生命安全,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实际上,至今还没有出现食用转基因食品出现的问题案例,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言论多是跟风的谣言,甚至于别有用心者的危言耸听。作为一项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的生物技术,可以预见转基因技术将在更多的农作物中得以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民众提供足够营养丰富、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2.1.2 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是在无菌环境下将植物组织培养成为整株植物的生物技术,该项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植物繁衍速度,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目标植株,将优秀植株的.抗性抗倒伏能力发挥出来。植物组织培养要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考虑到阳光、照射以及空气湿度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配置培养基培养液,确保培养基是处于无菌条件下,避免污染;同时,还要做好褐变处理,保证植株能够顺利生长。

  2.1.3 生物农药技术

  生物农药是一种新的农药技术,将生物新陈代谢产物用作农药,有着无公害、无污染、可降解、效果好的优势,用于杀虫能够有效减少农作物与环境污染;同时,有效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代替了缺乏或者价格高昂的农药制作材料。

  2.2 农业种植生物技术推广策略

  2.2.1 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生物技术的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要求经营性服务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资供应、新技术应用与市场营销等活动的社会化运作,寻求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多元实现形式;同时,需要加大对多元服务组织的培育扶植,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和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追求多样化、多元化的推广形式,丰富推广生物技术内容[5].

  加大生物技术推广的投入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要强化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不断完善经费保障制度,为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公益职能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由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提供经费支持,将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统筹规划,为生物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并鼓励农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创业,提供必要的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为接受技术推广的农户提供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提高农户采用生物技术的积极性。

  2.2.2 开展农民农业技术培训

  技术推广的关键内容是使老百姓能够真正掌握利用该技术,为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需要积极开展针对农民的生物技术培训,将基层农业生物技术真能整推广到农民中,确保农民真正理解并认可该技术,生物技术才能真正为农民所利用,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需要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生产技术,鼓励专业和技术人员进行生物技术推广指导与现场演示,开展各种有效的农业生产基础技术培训,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帮助农户了解农业生物技术,认识到新技术的优势,农户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新技术,愿意采用新技术从事农业生产[6].

  2.2.3 完善技术推广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农业生物技术推广的规范化,制定并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提高不同经营性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规范性,形成农业生物技术推广服务信用机制,加强自律。

  3 结语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对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产量,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明显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在不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获得了更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涛。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xx(18)。

  [2]张平平,刘大为。探讨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和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36)。

  [3]秦丽萍,黄夏英。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福建农业,20xx(5)。

  [4]桑彦军。浅析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其作用[J].甘肃农业,20xx(5)。

农业推广论文14

  摘要:近些年我国农业事业快速发展,农业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对种子管理服务工作提出更多要求。农业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与基础,粮食产量作为农业的重点与核心,需要保证种子更新换代才能确保产量。本文主要分析做好种子管理服务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推广;种子管理;工作要点

  现阶段,我国种子管理方法不断完善,种子品种选育成效显著,应不断改善与优化种子生产经营状况,为推进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巨大力量。因此,在新形势下依旧需要发展种子行业,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展开相关分析。

  1种子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专业的人才队伍是促进种子管理服务工作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但就我国种子管理情况来说,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特别在一些偏远或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乡镇种子管理中高级与中级技术人员仅为13.22%,其余均为中级以下技术人员。人员结构不合理,种子管理部门中高级技术人员仅占极少的部分,制约种子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要想提高农业种植质量和产量,要先对种子经营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种子销售人员在进行种子销售时,要有相关的材料证明,否则就不具有销售资格。但有的销售者因为个人专业素质的`原因,在证件不足的情况下,就假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名义,对种子进行低买高卖。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种子本身就有问题,比如,生产日期、生产场地、有的甚至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当地土壤环境,而种子销售者根本不顾及这些问题。

  2种子管理服务工作优化措施

  本部分主要从3方面论述优化种子管理服务工作的措施,包括制定种子品种展示计划、完善信息服务工作、加大种子管理投入,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2.1制定种子品种展示计划

  实际中为保证农户权益,可以通过建立新优品种展示田方便其选择品种,规范种植与精心管理种子经营者登记备案的品种,从其中筛选出适合所在区域种植的品种,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与推动广大农民选购优质品种。根据所在区域生态情况,提出农作物品种区划意见,为农民朋友提供良好平台与数据支持。为减少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使农民能用上放心种子。应采取定期及不定期方式,单独或与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合,对农作物种子市场进行检查。种子经营者应该加强自律,除了遵守《种子法》,还应该提高要求,确保经营过程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充分发挥“种子协会”的作用,有效弥补法律不足。种子经营者也要加大售后力度,为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产量与质量。

  2.2完善信息服务工作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因此种子技术推广必须充分借助信息传播技术。想要快速准确提取技术推广信息,必须构建完善技术信息方面的信息网,实现全国种子技术知识相联,为乡镇种子技术服务站提供详细准确的种子技术信息,为基农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引导种子技术推广全方位发展,给农户提供优良服务。如果农户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获取信息,有助于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比如,农户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按时提取新技术与产品。借助这种信息服务措施,不但可以拓宽眼界,还可以让农户主动运用新技术。还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农户对种子的认知,在购买种子时,可以买到符合土壤要求的季节性种子。

  2.3加大种子管理投入

  种子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艰巨任务,种子管理者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与需求,确保种子质量与农业增产。这就需要加大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严格培训相关人员,促进种子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提升。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种子管理者可以借助网络拓宽销售途径,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管理,运用网络灵活经营。针对不同的种子,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拓展经营模式,才能提高销售量。我国的大型种子企业还应该经常性地召开全国范围内的座谈会,研讨什么样的种子适合什么地方的土壤,争取利润最大化。

  3结语

  农业推广中种子管理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求种子管理服务部门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与工作质量,结合实际完善自身各方面的建设,也唯有如此,才能推进农业事业的快速发展。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种子管理服务工作质量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瑜.种子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J].乡村科技,20xx(21):112-114.

  [2]曹晓云.推广品种加强市场管理促进种子产业发展[J].农业信息,20xx(21):92.

  [3]周迎春.思茅区种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xx(21):62.

农业推广论文15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更是进一步增加我国的人口数量,因此人民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粮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创新变革,发展新农业机械技术以实现对农业的增产。近些年来农业科技人员一直进行农业增产技术的研究工作,其中农业机械技术就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而且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对技术的基本论述

  农业机械技术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是通过拖拉机等机械机具对土壤耕作进行机械化作业,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翻耕技术,而且这项技术具有很多的优势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广。首先实施农业机械技术不仅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而且降低了土壤的密度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其次,由于农业机械技术的农作物作业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使得土壤能够更好地保留雨水,让土壤的'表层更加松软使得农作物存活率大大提高。通过对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大力推广和应用能够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而且大面积的应用农业机械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油料费用和生产成本从而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使得农作物大幅度的增产,有利于农业的良好发展[1]。

  2针对技术推广过程中问题的探讨

  2.1机械设备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使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领域的机械设备设施研究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因此相关的设备设施一直在更新换代。相关部门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的落后使得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效果不明显,得不到农民的认可,阻碍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2]。

  2.2农民对机械技术的认知度不高。由于当前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使得农业机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以及年龄偏大使得接受新机械技术的能力不高,对于传统的耕作方式更加依赖,因此不利于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3]。

  3对策与处理措施

  3.1提高对机械机具的使用和维护培训。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农业机械作业要使用拖拉机和整地机等机械作业机具,因此必须提高相关农业人员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熟练地操作机械机具,做好机械机具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更好地发挥机械机具的作用,保证农业机械技术作业的效果从而让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让农业机械技术得到农民的认可。相关部门可以在农闲时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工作,向农民发放相关的技术资料,指导农民进行田间机械作业保证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操作水平进而提升农业机械技术作业的效果,增加农民对于农业机械技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自然有利于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4]。

  3.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重视,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宣传和培训力度,投入更多的补贴资金,指导和补贴以及扶持农民购买大马力拖拉机等机械机具。并对相关的机械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换代,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的效率,增强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的认识,加快该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和推广从而促进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5]。3.3加强监督和管理。要想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技术的认可程,必须提高农业机械技术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效果进而增加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因此做好农业机械技术作业的管理工作很有必要。农机部门和农机合作组织以及农机大户要明确机械化作业形式,从而保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的深度和田面的平整度以及土壤的通透性,对农业机械化作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保证机械作业的质量[6]。

  4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状况的研究,可以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及机械设备等都制约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并加大扶持力度,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查干巴拉,张民.当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11):17.

  [2]董育新.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xx(19):20-21.

  [3]卢建兴.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J].乡村科技,20xx(12):48.

  [4]宋斌.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xx.

  [5]潘荣翠.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问题分析与对策[J].福建农机,20xx(3):30-31.

  [6]王勇.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的重难点及策略[J].南方农机,20xx(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