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精选16篇),希望大家……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精选1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1
32年如一日,栉风沐雨,扎根沃土,他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里忙碌;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难,帮农民之所需,情系农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成为新时代农田的守望者,被誉为“农技推广的追梦人”,他就是河南省镇平县农技推广中心支部书记xxx。
想农民之所想。农民的理想就是多打粮食,增加收入,但是没有正确的生产规划和农业技术做支撑,往往是事与愿违。桂琴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亩,种过决明子、春红薯、春花生,而且种什么就购置什么机械,结果决明子因没有销路而赔钱,春花生因自然灾害大部分烂在地里,红薯因价格低入不敷出,年年种年年赔,但自从结识了xxx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xxx来到桂琴农业合作社的地里,结合近几年的种植、销售情况,对赔钱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导他们以优化种植结构为突破口,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以种植价格稳定、投工少、机械化程度高的小麦玉米为主,购置灌溉机械,解决缺水的问题......听了xxx的话,桂琴合作社负责人下定决心,严格按照要求做,保证所有措施完全落实到位。合理的浇水、打药、看管,使今年的小麦平均每亩达5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650公斤,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今年是赚定了!
急农民之所急。夏季天气干旱、雨水不足一直是制约玉米实现高产的瓶颈,特别是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高温炎热,植株高大茂密,浇水难度变大,人钻到密不透风的玉米田内容易中暑。有水浇条件的农户因为怕中暑,放弃不管了;种田大户找人浇水更难,人工成本每天高达150元,还找人难,找到的人辛辛苦苦每人每天也最多只浇5亩地,前边浇,后边旱,没有浇到的旱干了,这样恶性循环,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平均亩产徘徊在350公斤左右,与正常玉米产量500公斤相去甚远。金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xxx把自己的“苦恼事”告诉了xxx。
每年到玉米需肥需水关键期,遇到干旱找不来人浇水时,都心急如焚,急的觉都睡不着,了解到xxx的难处,xxx也替他着急。一天xxx路过果园,看到果园里的滴灌水肥一体化很方便,他想何不在玉米中一试呢?经过认真观察、调查核算,他决定将果园、菜田等高效农田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向xxx推荐,鼓励他在玉米田里试一试。
于是2019年春xxx就在100亩春玉米田里先试验,结果玉米收获时每亩产量达到了800公斤,初尝甜头后,在1200亩夏玉米上全部用上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净收入达到500元,有这么高的收入,xxx高兴地说:这个技术就是好,与传统浇水施肥相比,省工省时、节水节肥、高产高效,彻底解决了高杆作物玉米夏季浇水追肥难的问题。
也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学习,省市领导专家也闻讯亲临现场观摩指导,2019年8月13日《河南日报》以“玉米用上新技术节本增效产量高”为题进行深度报道。在xxx的示范带动下,许多种地大户争相效仿,今年预计达到一万亩以上。
帮农民之所需。安子营乡梁寨村230亩种粮大户xxx,刚开始种地时人家咋种他咋种,结果是投资大效益差。自2014年以来,xxx多次深入到xxx的田间,现场指导他科学施肥浇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技术。结果是化肥按配方用,农药拣最佳期施,投资减少了,产量提高了,效益上升了,年纯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如今,xxx种地越来越有劲,越来越科学,所种的小麦玉米花生成为当地农民学习的“样板田”。
伴随着土地流转加快,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职业农民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xxx也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的优势,与时俱进组建了一个近百人的大农户微信群,将全县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权威专家拉进群里,开展农事指导、技术辅导等“业务”。大农户在微信群里发个图片、提个问题,他能准确识别的就在群里回答解决,不能确认的问题,就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诊断、现场解决。近年来,他指导近百家新型经营实体科学种田。
解农民之所难。技术棚架一直困扰着农技推广工作,如何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一直是xxx追求的目标。他尝试用各种方式向农民传播技术,让农民体会到技术就是生产力、技术就是效益,让农业技术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他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开办电视技术讲座、建立试验示范田、开展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普及宣传农业新技术。每年举办电视讲座16期,培训农民3500人次,解答农户疑难问题上万次。xxx一位细心的同事曾做过统计,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xxx都奔走在田野之间,生活在农民之中,全县许多农民都保存有他的电话号码,亲切的称呼他为“杨老师,杨专家”,xxx这个朴素的名字在镇平县农村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今年3月25日,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卢医镇白杨树村一村民给xxx打电话说他的麦子稀而且发黄,xxx和几名科技人员“全副武装”到到达现场会诊,当天的春雨执着的下着,滋润着大地,当确诊是冻害所致,立即叮嘱这位农户浇水追肥,促进春生分蘖生长,弥补灾害损失。雨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当看到农民那满意的微笑,他在心里说这一趟又没有白来,农民是打心底的感激xxx。
做农田的守望者。根据天气预报疫情期间有倒春寒天气,这紧紧牵动着xxx的心,由于防疫工作的要求人员不能聚集。如何把抗灾减灾的信息、技术发布出去呢?他在不停地思考,猛然间他想到了各村的防疫宣传大喇叭,他决定以各村的防疫宣传大喇叭为阵地,把农业技术传递到每家每户,在征得农业农村局领导的支持后,将“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录制成音频资料,通过县委宣传部下发到全县410个行政反复播放。指导农民分散下田,错峰下地,浇好抗冻水,喷施叶面肥,提高小麦抗冻能力,减轻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在疫情期间抗疫和推广两不误,xxx所在的镇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被评为全省科学普及先进单位。
在农业灾害面前,xxx一直有种职业的敏感。在镇平县,每次发生农业灾害后,第一个出现在田间地头肯定是xxx,第一个安抚农民的也是xxx,第一个提出紧急应对措施的还是xxx。为掌握一线生产情况,夏天顶烈日,冬天冒严寒,到田间调查苗情、墒情、病虫草情,全县的农业生产动态全掌握在他的脑海中,成为全县良田的“保护神”和农民的“知心人”。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作为镇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带头人,xxx不辱使命、主动作为,近年来,他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省、市农业项目16余项,年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5项,累计推广面积230万亩次,为全县增加经济社会效益上亿元。先后获国家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进步奖2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2012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有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2012年12月,被河南省农学会授予“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2014年,获河南省农技站“首届河南最美乡村农技推广员;”2015年,被授予“南阳市劳动模范称号;”2017年,被镇平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镇平县第七届拔尖人才;”2019年1月,被河南省农业厅向农业部推荐为全国“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2019年6月,被评为“全市科技工作者代表”《南阳日报》、南阳电台、南阳电视台以“在田野里谱写丰收的乐章”为题,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幸福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在镇平县410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xxx的足迹,辛勤的汗水和农技智慧浇灌着每一块土地,他用农技人的使命和担当,谱写出一名普通农技人员最美的乐章。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2
xx在农业战线工作了30年,他坚持深入“三农”第一线调查研究,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痴情三农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xx是个“痴人”。无论外出开会还是下乡,都带着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事情都汇集下来。遇上什么事情及时解决。一次下乡经过xx镇南,发现路边生长着外来生物黄顶菊,他赶紧让司机停车下车查看,仔细观察,确定是黄顶菊后,赶紧到镇政府通报情况,赶紧组织人员铲除,及时控制了有害物中的蔓延。他将自己的手机电话开通成农情电话,群众有疑难问题电话解答,接受群众电话咨询xx余次,手机成了农技110。棉花生长期间,西木左村的干部群众需要棉花管理新技术,群众白天各忙各的,他决定夜晚给群众培训,虽然正值星期天,他还是及时满足了群众的需求。那天从晚8点一直讲到10点半,听讲的群众达300多人。xx年4月初,一场倒春寒袭击了我市的大部分麦田,不少村的群众打电话询问受灾原因和补救措施,经过现场观察,确定了低温是造成小麦干尖,黄苗的主要原因,他及时提出了补救措施,打印了上万份技术资料,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保证了小麦丰产丰收。xx年7月傍晚,一场冰雹袭击了xx乡的几个村庄,接到消息后,就和市乡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受灾村庄,查看受灾现场,分析灾情,现场对100多名群众讲解了棉花、花生等作物的灾后管理措施,稳定了民心,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几年来,xx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室内培训40多次,现场培训30多次,直接培训群众80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0多村,被称为xx农情活地图,两次被评为xx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xx年被评为xx市专家服务明星,xx年被全国计生协会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xx年评为xx市科技拨尖人才。
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的新途径
面对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减少,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xx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一是与种子经营部门共同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示范,分析对比,确定适合我市种植推广的新品种,新措施。近年来,先后筛选出了小麦品种良星99,石麦12、14、15,观35,师栾02-1,玉米品种有先玉335,中科11,浚单20,棉花品种希普1号,希曾802和杂交棉98-1等一批新品种,对提高我市农业产量起到了巨大作用。
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为社会创造财富。在大冯营付家庄和太古庄高赵圈村,主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xx市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技术工作,推广配方施肥,科学管理。其中生物防制玉米钻心虫,田间放赤眼蜂,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污染,减轻了危害。经xx省专家组鉴定,高赵圈村3000亩小麦、玉米两季亩产突破1000公斤,小麦最高单产610公斤,玉米最高单产700公斤。根据雨水多的状况,提出提前预防玉米褐斑病,在褐斑病大发生的年份,控制了病害发生。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该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淡泊名利,恪守职业道德
三十年的工作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广大公认的“农业专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疑难问题他从不推辞,有求必答,而对一些许以丰厚报酬的农资销售商的推销请求,他却从不应承。xx年在得朝村培训后,为免受假农药之苦,老百姓请他帮忙选购农药,他爽快答应,在农资市场走了七八家,帮农民买到了称心的农药。
xx累计推广优质小麦、玉米245万亩,直接增收17亿多元,节支5418万元,xx年推广两晚节水增产技术50多万亩,直接增收5000多万元,节支xx多万元,同时与省内外12家科研单位有直接联系,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平打下了基础。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3
xxx,男,1960年生于陕西省洛南县,1984年7月毕业于陕西省农林学校植物保护专业。现任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陕西省第八届青联常委。陕西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植保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动物学会理事,陕西省青年科协理事。1992年荣获陕西省首届十佳青年科技工作者,1993年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二层次,2000年被评为陕西省科学技术普及先进个人。2001年被聘为陕西省高级专家评委。2005年荣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科技奖。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自参加工作以来,主持16项,参加11项科研课题,15项科研课题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一直担任陕西省科学院(大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陕西省科学院驻大荔新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博士工作站长、首席专家,被我县设施农业局、尊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多家涉农部门、企业聘为首席专家。
早在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科学院就与市政府合作,在大荔建立了“陕西省科学院渭南科技示范基地”,后更名为陕西省科学院(大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基地负责人,近30年来,xxx以基地为家,每年住在基地超过200天,常年奋战在科研一线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紧紧围绕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关键技术问题,在粮食及经济作物灾害性病虫、设施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绿色瓜果生产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成果示范及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基地研究方向抓好研究团队建设
30多年来,在xxx的带领下,陕西省科学院(大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研究团队不断壮大,在关中灌区粮食及经济作物灾害性病虫、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成果。县政府在财力困难情况下,修建了拥有技术培训室、科研实验室及生活设施等功能的1800平方米综合科技大楼,提供流转土地30亩作为田间研究试验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科技基础条件项目的设施有效的提升了基地科技支撑能力。同时基地背靠“大荔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基地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基地已形成以植物保护、植物学、农业生态工程、微生物学、作物栽培学生物技术及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专业交叉、渗透与融合,结构合理的20余人的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团队,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8人,博士4人,硕士6人。有省突贡专家3名,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陕西省“三五人才”3名。2人被聘为陕西东大门建设智库专家,3人被聘为“三区科技人才”,3人为“渭南百名科技人才”。
以院地合作“153”模式续写基地新篇章
长期以来,由于xxx身体力行,省科院更多地科研人员走出了研究所实验室的大门,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田间里找到了研究项目,获得了科研工作落地于实践的自信和农民依靠创新成果致富的成就感、自豪感,已逐渐形成一种“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善于克难,创新奉献”的基地创新文化。其中院地合作“153”模式又为大荔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显著成绩。
其“1”,就是在田间头建立一个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场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车间、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及新技术辐射源,架起了科技通向生产的桥梁,可实现先进技术、科研成果与直接生产者的有效对接,探索出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使农技人员和农户对各项创新实用技术与服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懂、用得上,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移率、入户率和到位率,深受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亲切的称“试验示范基地”为“田间课堂”、“地头学校”。同时,“试验示范基地”还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自身发展壮大的能力。总之“基地”是凝聚科技人才的载体,是出成果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其“5”,就是起到了五个促进作用。大荔县农业是渭南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代表,素有“东部农业看寿光,西部农业看大荔”“大荔农业会唱歌”的美誉。随着陕西省科学院(大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由xxx领衔的基地专家不但被聘为陕西东大门建设智库专家,而且更是农民致富的贴心人,提起基地的科技人员大荔县乃至渭南市各县的农民、农技员基本谁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引领、支撑作用!大荔县是全国“一县一策”示范县,建设、发展过程中得力于科学院农业基地团队参与和指导。二是,促进了大荔农业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如研发的大棚设施蔬菜中根结线虫病的绿色防控技术,使农民每亩年减少5000-15000元损失。这一整套的防治措施,是农民感到简单易学,效果明显,确保农民的增收。三是,促进了实用科技成果的研发与推广转化。突破了农业科研成果 “高大上”, “不接地气”,与农业生产脱节问题。基地项目成果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与一线农业生产结合紧密,一边在大田做实验,一边在实验室做实验,不但出成果快、见效快,而且农民简便易学,解决问题给力。例如,基地到大荔不久,团队以5000元科研经费起步,在大荔黄营村开始进行冬枣设施栽培试验,研究反季节生产系列技术,使冬枣成熟期较常规栽培提前1-2个月,效益成倍增加,由于设施栽培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如今大荔冬枣享誉全国的品牌,成为杭州G20会议的特供蔬果,也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四是促进了地方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地方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式的农业技术员人才,一些农技干部的新技术提升速度也得到加快,改变了基层农技站农技员的知识老化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进入本世纪以来,各种农业技术、农资信息“多而杂”,农民疑惑多,不知道该用哪项技术与购买农资,但科学院示范基地在田间地头,专家长期与农民连在一起,常年为农民讲解知识、培训技能,农民可以放心的选择使用实用的科学技术和农资,减少了农民不必要的损失。五是促进了地方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升级。陕西农业看大荔,大荔农业看设施。在大荔农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基地专家及时向大荔县委县政府领导乃至渭南市领导提出建议咨询报告,并得到批示、执行,为农业升级起到了科技智库作用。如今大荔设施农业领跑全省乃至全国,已成为大荔农民增收致富的制高点。
其“3”,就是三个满意。由于陕西省科学院选渭南市大荔县做农业科技合作对象,双方共同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的路径正确,科研立项选择和科技人员秉承踏实奉献、朴实肯干的作风与事业态度,获得了三个满意:一是地方党委政府满意,二是当地老百姓满意,三是科学院自己也满意。
以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塑造团队攻坚能力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决非个人所能承担。xxx坚信:只有将成员个人的智能整合为群体的智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攻关,才能承担、完成重大研究项目并取得显著成绩。以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塑造团队攻坚能力,才能保证科研团队运行的高效率,才能不断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基地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省部、院地合作等相关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5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制定地方标准12项,提出新技术20余项。其中研究提出的秦椒低残毒控制技术,实现了陕西秦椒出口欧美市场的目标,被称之为陕西秦椒栽培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研究提出的玉米病毒病持续控制技术,快速有效的控制了玉米病毒病的危害,每年为陕西挽回玉米产量损失5亿公斤,鉴定委员会认为其研究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提出的棉花药剂滴心、玉米根部施药、低浓度大液量等叶螨防治新技术被农业部列入植保新技术面向全国推广。提出了果实类蔬菜套袋、臭氧杀虫灭菌、摘花控病、营养调控、防虫网+黄板害虫阻诱、生态调控等防治设施蔬菜病虫害新技术;集成了设施栽培黄瓜、番茄、辣椒、茄子等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体系达国内领先水平。累计举办技术培训600余场次,培训人员10万人次,使基地示范区内技术入户率达90%,提高了广大种植者科技素质,为大荔区域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30年来,xxx敬业爱岗,甘于献身农业科学事业,勇于承担重任,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创新的奉献精神。已经成为基地每个成员和我县农业科技人员良师益友和行动楷模。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4
“王姑娘,你这大蒜长得好哇,丰收了吧?”
“啊呀,是x老师来了,多亏你教我们学种菜,才使我这50亩大蒜、50亩洋葱、20亩莲菜,还有丝瓜、茄子长势好,大丰收,卖个好价钱。”
“你看看,x老师,我这菜园子可像个花园,田园风光,要不是你培养俺家老黄,我家也不敢承包这么多地,也不敢成立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哩”
“老黄哪......x老师来啦,快过来呀”
随着王姑娘的呼喊声,放眼望去,只见一眼望不到边的菜园一片接着一片,蔬菜大棚、蔬菜温室一幢连着一幢,一排排一行行,甚是一道风景线。只见许多菜农在田园中忙着采摘果实,装上拖拉机,运向大路旁的大挂车,忙着、累着、快乐着。
这是5月18日的早上6点左右,河南省新野县城郊乡吕庄村头的一幕场景。虽说晨风中稍有凉意,菜农们已是干了一个多小时的活了。
眼前的这位x老师,看上去有五十六、七的样子,就像个菜农模样,言谈中又透着文质彬彬的样子,给人以和蔼可亲、朴实低调,又一肚子墨水。
只见他钻进蔬菜大棚中,摸摸番茄叶子说“要追肥浇水了”,王姑娘说“水肥一体化可好使了,省时省力,刚上市的番茄,人们抢着买,品质好哇,可香甜了,我们得感谢你呀x老师,使我们这农民成了职业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了”。
经了解,x老师名叫xxx,是农业局的高级农艺师。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新野县的“菜篮子工程”培育了1500多人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持续农业发展生产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新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处于宛襄盆地中心,总面积1062平方公里,辖8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273个行政村(社区),82万人,107万亩耕地。西汉初年置县,是“光武中兴”策源地和蜀汉政权的发祥地。
新野无山,百里平川,八水竞流,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农业自然条件好,但相对于农民来说,农业生产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科学技术人才有待培养。
xxx在农村摸爬滚打了几年后,充分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不断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农村空心村,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和低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如何使农业成为吸引人的职业?”,这成了xxx经常思考的问题,如何去做好这个事儿呢?
xxx开始着手做农村、农业、农民的田野“三农”调查研究。他发现,2000年,新野县蔬菜纯播面积2.5万亩,蔬菜总产量9亿公斤,总产值8.5亿元,原来的设施蔬菜总面积0.5万亩,甘蓝0.3万亩,洋葱0.1万亩,土豆0.3万亩,现已经形成六大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并且建立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但是农民种菜技术普遍缺乏,质量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农民对蔬菜栽培技术掌握较少,在蔬菜品质上,只重视产量而忽视质量,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缺乏组织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测体系。
xxx带着问题和农业局的领导、农技推广中心和农广校的技术员们、教师们深入农村蔬菜园区,钻大棚、看苗情,扒地垄、查长势,寻找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然后形成课题,参与了《南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主持了《新野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新野县无公害食品地方标准》的编纂、出版。
xxx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培养教育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核心、基础,要想使生产出的蔬菜达到有机品质、绿色、无公害,首先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提高,要以“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培养成骨干农民。因此,他就在从事的农技推广和培训中,根据农时季节,尊重农民的学习特点和生活规律,以方便农民、实惠农民为出发点,深入田间地头,“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的方式,手把手、面对面教农民掌握蔬菜选种、育苗、精耕细作和后期田间管理等标准化种植蔬菜的知识和方法,使农民改变了粗放种菜、无序管理的“自由式”种菜方法,不断增加经济收入,大大激发了农民热爱土地的积极性,使农民产生了内生动力,一旦遇到了病虫害的发生,就立刻打电话请x老师指导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x老师的电话成了菜农的110!
2013年的寒冬腊月,天降大雪两天一夜,大地苍茫,白雪皑皑,早上7点,xxx接到汉城办事处张营村老张的电话,说温室里的黄瓜叶上有很多黄点,小黄瓜上长些灰毛毛,你能不能过来看看,xxx二话没说,立刻起床,抹一把脸,穿上雨衣,骑上电动车就向十几里外的张营村驶去,一路上东北风呼啸,漫天大雪,迎面扑来,雨衣被刮翻,雪花打脸,电车打滑,根本无法前行,只有推着电动车艰难的往前行,汗水湿透了内衣,寒风一吹透心的凉啊,xxx硬是一步一步走了十多里到了老张家,老两口激动地要x老师烤烤火,xxx抹一把汗水说,“先看看黄瓜苗啥病吧”,说着就随老张进了温室,xxx详细查看了叶子和结的小黄瓜,对老张说,“几天大雪,大棚黄瓜没有见光,棚内湿度又大,温度低,霜霉病和灰霉病容易多发,传染很快,要赶紧打药”,xxx帮老张配好药剂。谁知过了三天,天气突然放晴,温室里的黄瓜苗突然蔫了,老张又焦急地给xxx打来电话,xxx立马骑上电动车,踏着泥泞的水泥路一滑一滑地到了老张的温室里,一查看情况,原因是:天气突然放晴,棚内温度急剧升高,黄瓜生长失调,失水萎蔫。就让老张先给黄瓜喷水,然后放保温被遮阴,过几小时再拉起保温被,交替放拉保温被,使黄瓜苗间隔见光。老张两口子按照xxx的方法调节温室的温度和光照,两天后黄瓜苗逐渐恢复正常生长。老张对前来关心黄瓜苗长势情况的xxx说:“x老师,你的方法解决我的大问题,救了黄瓜苗,挽回了俺的大损失呀”。
2018年春,新野县蔬菜专业社种植的早春大棚甜瓜出了问题,甜瓜外表很好,打开后瓜瓤和心变黑,一车一车出售的甜瓜商家要求返货,专业社负责人急忙给x老师打电话,x老师带上蔬菜办、农技推广中心人员先进入大棚,看看成熟的、未成熟的和刚结的小瓜,分别打开,打开后甜瓜瓤都有变黑,分析是棚内高温、地里过湿导致的,专业社采用降低棚温,膜下滴灌的办法,彻底解决了甜瓜黑瓤问题,这几年大棚甜瓜销售很好,1斤能卖到8元,亩效益2万多元,专业社大棚甜瓜在南阳出了名,产品远销北京、吉林及郑州丹尼斯、万邦市场等。
2019年,xxx协助脱贫攻坚队开展产业帮扶,依托蔬菜专业社带动,在沙堰镇翟庄村、李庄村、霞务溪、赵堰等村带动贫困户发展甜瓜种植220亩,带动贫困户132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
xxx奋战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三十多年来,新野县的高素质职业农民技术队伍为豫西南“菜篮子工程”的构建、成型,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常年产量稳定在17亿公斤左右。以县蔬菜产业园区为龙头,全县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13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5个,培育了中国名牌农产品“宛绿牌”甘蓝。县宛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进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10强行列。新野县成为了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荣誉称号。
新时代的历史名城,焕发了青春,美丽富饶的“田园新野”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5
xx,一名土生土长的乡村农民女儿,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技推广员。这一干就是25年。在父母的眼里,女儿时时都在上班;在同事眼里,工作上好是个拼命三郎;在领导眼里,她放在哪个岗位都是能手,是位爱学爱实践的好同志。
水稻是桐柏县的重要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40%左右,常年以籼稻种植为主,20世纪90年代,产量到了一个瓶颈。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水稻产量摆在农技推广人员的面前。作为一名刚回来的学生,她主动向单位请缨,去学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取土样,做试验对比,1996至1998年三年中,她跑遍了城郊、月河、吴城、固县等几个水稻主产乡镇。吴城镇闫庄村是个水稻种植条件较好的村,但是每年水稻的产量总是徘徊在900斤左右,为此,她和同事们说服农户,搞配方施肥试验,当年水稻亩产超过1000斤。这几年,她成了实实在在的农家妹子,过端午节,赶上水稻插秧,她不管晴天烈日,还是倾盆大雨,她都要去亲自把关,帮助栽插。配肥不仅运用在大田里,还要用在育秧上。在旱育秧、盘育秧的试验推广阶段,配方施肥也成了灵丹妙药。这里的秧苗长得壮,分蘖多,移栽大田后,爆发力强,为此,县政府召开了现场会,示范带动的作用是巨大的。现在,桐柏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90%以上,水稻旱育、旱盘已占了50%以上。为了全县水稻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她主持参与了超级稻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施肥、“双增一百”及吨粮田节本增效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等优质水稻品种推广示范工作,为全县水稻品种选择提供了翔实科学的数据。
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水稻适栽期降雨偏少。特别2008至2012年连续五年降雨偏少,期间连续三年的春旱持续、冬春边旱,造成水稻插秧期连续严重缺水的困境,生产形势严峻。针对当前的干旱形势和今后极端天气逐步常态化的趋势,她积极参与了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籼改粳技术的实践与探索,重点推广了以粳稻晚播为核心的集成技术,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粳稻,以应对极端天气,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013至2015年粳稻累计示范3000亩,累计推广5万亩,机械化育插秧2万亩,平均亩产达500公斤以上,筛选出适合桐柏种植的粳稻品种,如新稻18、郑稻18、宁粳3号等。
2009年以来,她主持参与了桐柏县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吨粮田节本增效集成技术、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工作,由于小麦高产创建等集成技术示范推广活动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推广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提高了小麦的播种质量及小麦品种纯度,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带动全县小麦整体产量水平的提升,桐柏县小麦已由低产转向中产水平。
2013年以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及天气异常影响,玉米、花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近几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13万亩以上,花生面积25万亩以上,为了提高全县玉米、花生产量与品质,先后参与实施花生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南阳市农作物高产关键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及夏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2016至2018年平氏镇平北、平南村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区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2018年毛集镇毛营村、毛寨村花生示范基地亩平均产量达344公斤。项目区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实际的农技推广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她撰写了《桐柏县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品种展示报告》、《桐柏县小麦栽培技术规程》、《桐柏县盘育抛秧栽培技术》、《加大农业科普力度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等;作为主编,撰写《薯类作物及烟草高产高效理论与实践》,参与编撰了《南阳市主要种植作物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新编农作物高产技术问答》等;参与弱筋小麦保优节本栽培生产技术规程起草制定一项及水稻栽培技术规程起草制定二项,2015年、2016年南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参与调研并起草河南省地主标准《冬甜豌豆/春甜玉米-夏甜玉米一年三收栽培技术规程》,该标准于2018年4月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模式。她主持研究发明了一种集草功能的农用除草机、一种农业用精准施肥装置及一种农业用农药肥料灌溉设备,分别于2016年、2018年4月及2018年5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2015年主持参与南阳市农作物关键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获得市政府二等奖。2016年主持参与南阳市吨粮田节本增效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16至2018主持参与南阳市夏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厅科学技术成果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先后获得“县农业局先进工作者、全县农业工作先进个人、市农业局先进工作者、市粮食工作先进工作者、市百亩方高产示范建设先进个人、省农技总站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省农学会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市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进个人,省植保植检先进个人、市植保植检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她被任命为桐柏县农技站业务站长。2010年,她被聘为高级农艺师。2012年被任命为桐柏县农技站支部书记。2018年,她被任命为桐柏县植保站站长。2019年,她被聘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20年,她被授予桐柏县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桐柏县“三八”红旗手。她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她会继续以身作则,带领同志们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实事,为农技推广事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让五谷丰登,让粮食满仓。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6
南召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xxx,1995年从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回到家乡南召后,就被分配到了农技推广的岗位上,从此,他就扑下身子,脚踏实地,不分严寒酷暑,整日奔走在全县29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一干就是26年。
学习锤炼,夯实农技推广能力基础
思想与时代同步的xxx深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道理,平时总是抽空挤时间系统学习最新农业知识,并多次到河南农大、南阳农校接受技术培训和学习,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较全面系统的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牢固掌握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耕作、植保、遗传育种、田间试验、农业气象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动态,熟记农技推广法、种子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了较高的领域。
理论水平的提高,使xxx的实践工作如虎添翼,迅速成长为南召农业中心的业务骨干。在生产中独立解决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与相关专业技术难题,探索出了当地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恶性杂草化学防治办法,推广了花生青枯病、根腐病、茎腐病这三大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解决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在水稻生产上示范推广了免耕插秧和直播技术,在小麦生产上示范推广了旱薄地旋耕撒播和稻茬免耕撒播技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深入指导,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用辛勤汗水浇灌万顷良田,让智慧双手捧出五谷丰登”是他的人生格言。
近年来,他牢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防控”新理念,大力提倡“化肥农药零增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南召县粮食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技推广人、一名党员,xxx始终和党中央、县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分严寒酷暑,起五更打黄昏,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指导农作物生产,他作为我县的科技特派员身份,巡回指导辛夷、花生、苗木花卉、特色水果、有机蔬菜、食用菌、小龙虾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的区域发展及全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带动县城经济快速发展。
作为县内主要农业专家,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xxx总是集中对全县农户和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从作物的高产栽培到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热情洋溢的讲解,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也总是出奇的好,每次课后都有不少人围住他问这问那,久久不肯离去。几年来共召开现场观摩、培训、指导、推介200余场次,累计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通过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利用三农服务热线等年接待农民技术咨询3000余人次。
在关键农时季节,xxx总是及时深入到田间地头,根据作物生长状况,撰写田间管理意见,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出综合防治意见;几年来共录制播放农业专题电视栏目《三农之窗》50余期,进行技术宣传和技术讲座累计100余场次;年撰写发送手机短信20余期,全方位指导全县农业生产。
他对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总是采取理论加实践的办法,不断进行现场讲解,手把手指导整理资料、统计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利用业务学习、学术讨论等形式传授业务技术,交流学习工作经验,提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加强对乡镇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带领农技中心12名帮扶责任人,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帮扶村基本情况,实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服务模式,指导贫困群众发展花生、西瓜、草莓、金针花等特色作物,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扶贫,以“示范户+带动户”的产业扶贫新机制,提高贫困户种田水平,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为全面落实农业部门“百站包万家”和“千企帮千村”等活动要求,他积极与南召县小空山有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进行技术一对一服务,先后与负责人李鹏一同奔波,解决了地质、水源、空气环境等的检测合格,有效完成了施肥、病虫害的农业物理防治等措施,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产品通过多个检测单位和认证机构的有机认证,生产出的有机梨畅销北京、上海等地,由于该合作社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声誉进一步提高,2019年全国有机农产品推广会在南召县顺利召开,有力的促进了南召县有机农业的发展。
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近年来,参与完成了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标准粮田建设、高产创建、花生新品种和地膜覆盖高产栽培、农业综合开发、吨粮田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小麦、玉米、水稻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等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先后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栽培、水稻旱育秧、小麦氮肥后移、分期追施和一喷三防、玉米晚收、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实用技术累计达600万亩次以上,推广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平均亩增产11%以上。他先后参与完成了省、市、县小麦、玉米、水稻、花生高产栽培示范方30余个,示范面积达1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亿公斤以上。参与完成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小麦、玉米、水稻3414试验、氮肥用量、养分丰缺指标、微肥用量、肥料利用率、氮肥定位递减等肥效试验200多项次。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制定我县主要作物的肥料、微肥的合理施用量,建立了南召县农业专家施肥系统;参与建立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南召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对指导全县农业生产,合理用地、养地,科学施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的指导全县农作物生产,全面了解作物生长情况,及时提出管理意见,他带领全体作物站人员踏遍了全县所有不同类型的地块,在小麦的播种、冬前、越冬、返青、拔节、抽穗、成熟等时期详细调查,科学取样、认真考种、分析数据、总结上报。为了解决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问题,他不断深入田间,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普查、预判发生程度,通过进行防治试验与研究,全面掌握了水稻纹枯病、稻瘟病、赤枯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办法。每当农业灾害发生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深入到全县灾情发生一线,查看灾情,及时上报并提出减灾免灾技术措施,努力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
近年来他编写印发了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手册》20余册、编发栽培技术明白卡和测土配方施肥明白卡等资料100万份以上,及时补充群众需求;并在各级农技推广网站撰写农业信息200余条进一步拓宽农技传播途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6年来的基层工作,xxx已从一名普通的农技人员成长成了南阳市第六届拔尖人才、南阳市第九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南阳市首届“最美农业人”、河南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心中的农业专家。
他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5部,县内培训用书10余部;获得河南省政府农牧渔丰收奖二等奖1项、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各级荣誉及表彰30余项,完成国家、省、市、县重大科技开发等项目30余项,均通过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在单位年度考核中连续17年年考核均为优秀等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xxx一定会将荣誉变压力,将压力变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创造出更加出色的成绩。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7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从21年前农大毕业刚上班时默默无闻的一名农业技术员,逐渐成长为全市土肥系统知名的青年专家,再到脱贫攻坚战中全县有口皆碑的驻村第一书记,每走一步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平凡中实干出彩,留下了农技人最美的身影。他就是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获得者、河南省测土配方施肥先进工作者、南阳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市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万名干部助脱贫先进个人——河南省南召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驻南河店镇韩店村第一书记xxx。
不忘初心,青春由磨砺而出彩
生在县城、小时常住农村外婆家的他,看到乡亲们在砾石硌脚的瘠薄土地上耕种,很早就萌生想改变这一现状的想法,高考第一志愿报的就是河南农业大学的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并如愿以偿。为了大地的丰收,1999年农大毕业后,他不忘初心,回到县农技中心工作至今。
怀着对农技推广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2003年-2006年县农业局抽调期间,他完成南召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负责3000余户的农村沼气国债建设项目,实现了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突破。
2006年他谢绝了局领导的挽留,回农技中心干起了土壤肥料这一老本行。十几年来,他充分发挥土化专业优势,做为土肥技术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多个项目的实施,培肥土壤,藏粮于地。特别是2007年起主持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从化验室到试验田,培训讲堂到田间地头,数据处理到报告编写,关键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土样采集与施肥调查,几乎每村都有他的足迹;亲自培训指导下的化验室,在省厅两轮县级化验室盲样检测质量考核中均一次就通过;肥效试验他亲自参与的达60多个,拖拉机整地、施肥、收获,庄稼活样样都干;他精通计算机软件应用,在完成本县数据审核处理之外,还曾分别抽调到省、市土肥站,协助完成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审核和市级耕地地力评价数据处理工作;他亲自撰写各类方案报告,编写施肥建议卡、施肥指导意见短信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和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十几年来,全县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300余万亩次,增产粮食约9000万公斤,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南召的土壤肥料工作多次在全市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全省测土配方施肥现场会曾在该县召开。
科技兴农,成果转化创新服务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增长,县级农技推广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所需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他意识到必须要创新服务,使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科技有效对接,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测土配方施肥专业性强,为做好技术培训,他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将土壤肥料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接地气,让农民尽可能多的听得懂、有收获。常有群众、合作社上门送土或想让过去取土化验的,他总是热情服务,及时采样化验,并将化验结果、施肥建议反馈给他们。他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分区域、分作物科学制定了6个肥料配方,与肥料企业合作,累计推广配方肥6.3万吨,施用面积达160余万亩次。
他特别注重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把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直接引进、对接给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示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他与郑州大学合作完成“南召县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开发”及触摸屏应用,在各个农技推广区域站配置触摸屏,为农民开展便捷精准的施肥技术服务。为提高养殖场粪污的综合利用,他给全国人大代表赵昭的雅民农牧有限公司,联系市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建立双孢菇示范基地,利用牛粪和秸秆发展种植草腐菌5000平米,为企业带贫开辟新途径。他联系河南农业大学专家,对物华天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行整体设计,并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现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花椒种植合作社。在种梨大户周运杰的家庭农场指导有机肥替代化肥时,了解到全县晚秋黄梨因品质而出现严重滞销时,他又主动对接河南科技大学专家,建立省“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基地,指导嫁接换代为优质的秋月梨品种……
精益求精,立足岗位成绩斐然
工作以来,他立足岗位,精益求精。在做好技术推广、服务群众的同时,他所主持或合作实施的多个项目,结出了丰硕的技术成果。参与完成的“河南省‘3+N’农技推广协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项目,2019年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主持、参与的“南召县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等5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科学技术成果”;参与完成“牧草专用肥”等发明专利2项,主持完成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
他勤奋好学,注重从生产实践中总结理论,先后主编出版《河南省南召县耕地地力评价》等专著5本,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豫西南山前稻区水稻肥床精播旱育壮秧关键技术研究”两篇论文,分别在《麦类作物学报》、《杂交水稻》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连续16年考核优秀,先后荣获各级主管部门表彰37次,其中获省农业厅“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工作者”、“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表彰3次;市委、市政府“市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表彰4次,被授予“南阳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第十七批南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第九届青年科技奖”、“县第六届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勇于担当,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他主动请缨,任南河店镇韩店村第一书记。该村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在村情复杂、班子涣散的情况下,他担当作为,选优举荐村党支部书记,抓学习促整顿,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村委治理水平,成为村两委的“主心骨”。
驻村扶贫中,他沉下心、扑下身,用真心换真情,努力把难事做成,把琐事做好,把细事做实。全村78户贫困户的户情他一口清,因户施策制定帮扶计划,指导帮扶人员落实行业扶贫政策。他注重开展“志智双扶”励志教育,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目前全村未脱贫的44人均已纳入兜底保障。
一枝一叶总关情,他时刻心系村里的特困群体,是他们的“贴心人”。冒雪给山上患精神病的陈万海背去粮食,给不认识钱的五保户刘春有当“管家”,接送行动不便的贫困老人看病、办事,带村两委看望大病住院的贫困户……他还多方协调开展社会帮扶,为贫困大学生和大病户捐资1.6万元;为疫情中无条件上网课的两位孤儿捐赠手机、平板电脑;为王永琴及孙女发起爱心捐款一万余元,并协调易地搬迁和公益岗,让她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他倾心倾力助民生。针对该村产业带贫成效低的问题,他组织农业专家到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动员成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贫困户资源,指导发展养殖业和苗木种植的同时,引进大白菜制种示范70余亩和香菇种植2万余袋,实现弱劳力户有务工,无劳力户有分红。他还整合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资源,先后给村帮扶价值15余万元的配方肥、土豆良种,以及弥雾机、杀虫杀菌剂等,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该村原有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受限制,群众意见较大。由于不是贫困村,许多项目难以入库。几年来,他先后争取协调多个部门项目投资达800余万元,硬化村组路、建文化广场、改造坡耕地、修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户户通、农村改厕整村推进,改善了村居环境,惠及更多群众。
几年来,他务实肯干、担当作为、心系群众的作风,赢得了所驻村广大干群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好评与认可,先后获市委、市政府“万名干部助脱贫先进个人”和“县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表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xxx心里想的是农民,念的是农业,装的是农村,他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新时期农技推广事业、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而不懈努力,在这片希望的大地上,留下了出彩农技人最美的身影。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8
邓州市地处豫西南,总人口176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国土面积2369km2,耕地面积16.27万hm2,是全国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只要农民能够尽快摆脱贫穷,走上富裕道路,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在麦田旁说这话的汉子,是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xxx。29年来,他凭着对“三农”深厚的感情,扎根基层,情系农民,邓州农民亲切称他为“我们的冀专家”。
29年来,他从普通农技员成长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主任、农技推广区域站站长,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农业地方标准5项。先后荣获“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南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等荣誉14项。
传技术累倒在讲台上
在邓州,大家都知道xxx有一个外号叫“拼命三郎”。多年来,他深知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重在持之以恒,贵在做实做细。因此,不管走到哪里,他就把科技传播到哪里。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只要有人,无论多少,他就开讲。他结合邓州实际,根据农事特点,制定了“四季送科技规划图”,从春种、夏管到秋收、冬播,都列出详细的科技服务内容。农民夸赞这是“四季送宝图”。
在邓州市农技中心经常看到有人手里拿着庄稼苗愁眉紧锁的进来,拿着“药方”如释重负地走出去。那是附近的农户来找“冀专家”给自己的庄稼开药方,专业知识过硬,讲解技术通俗易懂,解决难题“一针见血”,渐渐的xxx成了老百姓最信任、喜欢的农技专家。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他把单位的34名科技人员组织起来,下派到全市农村最需要的地方,要求每人至少指导3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每个经营主体帮扶10户以上贫困户。在农业生产关键节点,通过广播电视、邓州科技、电脑视频、手机信息、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平台,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农业知识。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40余家农业合作社大见成效。
2018年9月,邓州市为107个贫困村的365位创业致富带头人,举办专题科技培训班,安排xxx作专题辅导。在接连的几天时间内,他结合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企业与创新、企业与文化、企业与技术支撑等方面,接连不断地进行具体的讲解。由于过度劳累,最后一天下午,xxx晕倒在讲台上。醒来后,他嘴里说着“没事,没事”,坚持要继续讲课。在场的同志们噙着泪水,强行送他到医院诊疗休息。
解难题创出产业一片
邓州市种植大户xxx,在都司镇承包了1079亩土地,依靠优越的水利条件,搞稻虾混合种养、莲鱼种养。2017年夏季,莲池突发腐败病,大面积莲叶发黄,如果不及时治疗,蔓延起来,莲菜可能绝收。xxx知道后,立即赶过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查找病因。他一连二十多天,吃住在田间。十几次卷起裤腿,亲自下水,抓出泥土,闻气味、看颜色,最终找到原因。经过对症下药,科学管理,当年莲菜每亩产量达到4000多斤,比过去的2000多斤翻了一番,喜获丰收。
2018年7月,xxx的鱼池内养的泥鳅,出现烂腮病症,急得他寝食难安,坐卧不宁。xxx又惊又怕,带着哭腔,向在外地开会的xxx求助。富有经验的xxx,深知大热天鱼池内不能出事,一旦出事,后果严重。会议正好结束,xxx一刻也没有耽误,立即驱车返回,不进家门,不上单位,火速赶往都司镇。当时,正值三伏季节,烈日当空,热浪灼人,xxx顶着烈日,满身是汗,一边用书本扇风,一边来到鱼池认真查看、仔细分析。找到病因后,马上救治,很快消除病症,为xxx的合作社挽回了大笔经济损失。
在xxx的指导下,xxx的合作社顺利通过国家“三品一标”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注册了“丹江盛世玉莲”商标,成为当地的“龙头农业企业”。受他的影响,周围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大面积发展稻虾混合种养和莲鱼种养,目前规模已达到5000多亩,从业人员上千人,带动100多户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随着邓州市农业不断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xxx根据邓州市实际生产情况,结合市场,为邓州市制定酒用高粱标准化种植技术,鼓励企业发展酒用高粱订单农业。2018年,在他的指导下,邓州荣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贵州茅台、五粮液等集团签订高粱种植订单2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1万亩,亩产472kg,亩收益1125元/亩,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80个,示范带动酒用高粱面积3000亩。截止目前,邓州市高粱种植面积由2018年的5.4万亩扩大到13.5万亩,形成了豫西南最大酒用高粱种植示范基地,吸引了全国各地酒用粮加工企业到基地观摩、考察,酒用高粱种植产业逐步发展。
结“亲戚”培育种粮大户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xxx为了教育引导农村的贫困家庭消除“等、靠、要”思想,彻底从守土乐贫和悲观泄气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每年都要组织团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直接培训服务群众达1万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10余万份,与许多种粮大户和中小型企业结对帮扶,传播科技知识。
腰店镇xxx承包土地一千多亩,因为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到位,耕种粗放,导致粮食产量低下,效益不佳,有时候辛苦一年,到头来落个两手空空。xxx听说他的情况后,多次登门,向他传技术,帮他理思路,自觉自愿当他的“科技顾问”。在xxx的指导下,xxx认真学技术,实施科学选种、耕作、施肥、防虫和管理,粮食产量年年递增,硕果累累,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近年来,xxx结合本市特点,不断加强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与服务,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主动为党和国家分忧解愁。xxx亲自指导“益收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农业高效种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协助带领周边150农户共同致富;指导“三友雪莲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莲鱼混养,开启了合作社莲鱼混养从无到有的新模式,带动周边120农户走向脱贫致富之路;引导高集“长肖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高效种植,发展蔬菜种植千余亩,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大棚种植,力争让周边120户贫困户年收入不低于2.5万元。
目前,xxx的团队已与200多种田大户结成对子,与近百家中小企业横向联合,为他们提供不同作物的“技术套餐”215个,科技服务上千次,解决技术难题上百项,增加种植户和企业经济收入700多万元,逐步夯实产业扶贫的经济基础。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9
XX,男,汉族,四川XX人,中共党员,1975年8月出生,毕业于XXX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现XX乡畜牧兽医站从事畜牧兽医工作,自1996年10月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奉献在基层从事畜牧业生产发展、畜禽防疫、动物检疫、诊疗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等活动,默默无私的为人民服务。2015年10月,按照乡党委政府安排,我担任XXXXX驻村农技员,在此岗位上,我始终坚持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对待工作和生活,为XX村的产业发展发挥出了自己的光和热。
一、勤奋学习,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作为一名农技干部,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增强自身本领,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农村工作需要,才能更好为人民服务。一是先后到XX、XX、XX参加农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二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向书本学习,仔细钻研农业方面的书籍;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四是积极向他人学习,在工作中虚心向同事、向群众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仔细摸排,因地制宜打造规划
在工作中,经常深入一线,通过走访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积极了解村情民意,找准贫困原因和发展瓶颈,围绕群众最盼望、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落实帮扶重点,量身定制产业扶贫规划,着重从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持生态移民等方面入手,明确帮扶任务,制定帮扶规划。同时,建立帮扶档案,将贫困户存在的困难,急需解决的生产项目等情况,逐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建立帮扶对象台帐,协调村两委和上级部门,从人力、资金、技术、项目、信息、协同技能培训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落到实处,为“驻村农技”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模式,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如何带动群众增收,一直是摆在我眼前的难题。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探索出一条积极培育种养大户,以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激发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康的好路子。通过科技培训、一对一现场指导,在贫困村中发展培育了一批种养业大户。该村五组XXX在我的指导下,种植猕猴桃10亩,平均年收入达8万元;在XXX的带动下该村陆续涌现出一批种植、养殖业大户,如XXX种植猕猴桃10亩、贫困户XXX利用闲置土地全部开挖种植了猕猴桃10亩。同时,六组贫困户XXX老人饲养山羊30只,种植了猕猴桃2亩,XX五组XXX利用自家农田建起了6亩鱼塘、并建起了养鸡场,现存栏家禽5000余只,这些种养大户的发展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这些大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平时对他们宣传、技术指导,如今,XX村建成规划发展猕猴桃200亩的示范园,50亩集体经济瓜蒌示范园,养殖生猪900头、鸡3000只、山羊200只,水产养殖50亩,户户建起了一个适度规模的产业园。
四、牢记宗旨,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坚持从时效性、先进性、实用性出发,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指导和跟踪服务,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和效益。一是进村逐户走访贫困户,根据各户的养殖和养殖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各户进行了一对一的养殖和种植技术培训,培训贫困户的产业技术,包括土鸡养殖技术、池塘养鱼、生猪饲养管理、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技术、猕猴桃的4-6月管理、核桃树的管理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等。二是大力发展推广粮油生产良种良法。粮油生产是我乡传统农业产业,该同志通过一家一户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不断提升农民种植效益,使传统农业生产焕发了新的生机。三是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该同志积极引进南疆黄羊新品种,推广红心猕猴桃栽培技术、生猪三元杂交技术、流水养鱼新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有效带动了XX村农业产业发展。四是根据不同农事季节,不定期下村解答农户农业生产中疑难问题,面对面为群众讲解防冻技术,水稻、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早玉米栽培技术等。五是积极发放、张贴种养殖技术资料,全年开展种养殖技术集中培训6次,回答养殖户技术咨询50次,免费发放猪驱虫药500袋,为贫困户送去化肥500公斤共计提供农产品销售信息达12次。全村农户利用闲暇培训“充电”蔚然成风,进一步推动了该村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普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常年坚持始终如一的勤奋好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既为XX乡干部职工作出了好榜样,带动了干部担当奉献的热情,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该同志2016年被评为苍溪县“优秀农技员”、2018年被评为XX乡“先进个人”称号。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10
20多年始终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扎根大地、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情怀和梦想,为了大地丰收,甘愿用汗水热洒沃土。
一、为了农业丰收辛勤耕耘
19xx年,XX,毕业于XX农业学校,被分配到自然条件较艰苦偏僻的日光农技站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农技员,看到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偏低,自己暗下决心,要把自己所学的农业新知识技术传授给农民,引导乡亲们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
日光乡是个半山区乡镇,人少田多,大多数数属于山高水冷的冷浆田,深泥田,单产不高,1990年在县局业务部门指导下,在粮专资金带动下,改造中低产深泥田、推广垄畦栽培技术,在中低产田改造中,坚持和农民同吃、同注同劳动,白天抓示范,晚上搞培训,在技术操作上,从严把好整畦、播种、栽插和施肥关,通过推广优良品种,使昔日中低产田亩产不足400斤提高到平均亩产600斤,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取得较好效益;19xx年,为了推广水稻“两秧”,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全乡推广我主动请缨,在乡培训班上,怕群众不成功、受损失,我向乡领导和村干部、群众郑重承诺,如果技术不成功,我愿拿出两个月工资来赔偿群众种子损失,并下到村组搞培训,观看“两秧”音响资料,对技术要点、难点进行咨询解答,全乡当年推广早稻两秧XX亩,占早稻80%,技术推广提高了粮食单产,政府认可,群众满意,97年被评为乡优秀共产党员。
二、发展特色农业增加群众收入
日光育种区,有的农户为了眼前利益,私自育种现象严重,我作为一名农技人员,为了育种产业发展,及时和农民们进行沟通,与县种子部门一起,签订育种收购合同;全面禁止了私自育种现象,及时做好了政府的参谋。育种面积由原来XX亩扩大到4000亩,当年育种大丰收,种子价格也卖得很适中,让农民们得到了实惠。育种、油菜的`栽培配套模式,过去多属于白菜型油菜品种,单产不高,1998年,全面推广“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提高了产量和油质。油菜生产获得了拾金花奖”。
三、实施科技项目带动全镇农业发展
XX年,在局指导下,抓好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被市农业局评为先进个人,XX年至今,在县局安排下,在石桥镇万亩水稻高产栽培;石桥镇绿色大米生产基地;石桥镇万亩水稻病虫害综防,在这些项目实施中,我能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取消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盛市、县领导的考察好评。
四、任劳任怨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大力开展送技术到村,技术指导到田间,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工作目标。经常下到村组开展测土配方施取土,全镇取土样品90个,对于XX年冰冻灾害,举办培训班下村指导果农灾后进行补救,剪枝、施肥;及时发放技术资料到村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给群众面对面讲解防冻技术,推广有机肥、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工除草、病虫害综防技术,农药施用技术。根据不同农事季节,不定期下村解答农户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在XX年工作中,全镇灾后生产补救,香葱栽培种植,农业污染源调查都取了较好的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二十多年的农技推广,无私奉献精神,受到县镇领导好评,群众满意,XX年被局评为农业工作先进个人,XX年被评为XX县劳动模范。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11
“xx,今年我们这菜也想种成有机菜,你来给我们具体说说吧!”“好,罗振”,接到村里群众的电话,xxx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项一项给群众解释有机蔬菜种植方面需要注意的细节。
今年41岁的xxx是一名高级农艺师。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南召县经济作物工作站副站长、县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政协南召县第八届、第九届委员,县人大农工委委员;他20年如一日,不负韶华,探索不止,用执着和真诚在发展有机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上,演绎了一首动人的赤子之歌。
不忘初心,追梦不息,扎根农业痴心无悔
2000年,刚刚21岁的xxx从南阳农业学校毕业,许多同学纷纷改行或经商,他却毅然回到了养育他的小县城。20年来,他不忘初心,追梦不息,从农技员到高级农艺师,从经济作物工作站副站长到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始终没想过离开专业,一心一意扎根基层,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当地有机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南召县城郊乡史庄村是省定扶贫开发重点乡的重点贫困村。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820元,为增加农户收入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他积极引导村里的群众接受现代化农业种植,帮助村里申报建设南召县无公害蔬菜示范推广基地。在基地建设初期,群众对种植大棚蔬菜表现不积极,有的群众还持怀疑态度,一是大棚种菜能种好不,一个20多岁的小伙能给大伙教成?二是要是全村都种大棚蔬菜,产出那么多,到时候卖给谁?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他一方面组织群众代表30余人到南阳蔬菜生产大县新野考察学习,让大家亲眼看看兄弟县蔬菜批发市场的热闹场面;另一方面编写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等教材,开始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帮助群众开阔视野、接触知识、学习技术,群众的顾虑消除了,种菜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先后有180户群众勇跃报名种菜。同时,他有效跟进蔬菜基地建设进度,先后建起三位一体日光温室3座、钢管大棚19座、竹木大棚16个,打机井14眼,为群众种菜提供了保障。
大棚蔬菜种植育苗是关键,群众育苗时对温度、湿度、水分管理不严格,一些群众不知道什么时间放风降温,什么时间盖棚保温,管理不到位,菜苗就会死亡。看到这种情况xxx非常焦急。“这是示范项目的第一年,一定要成功!”他一户一户登记,谁育的什么苗,育多少,长到什么情况他了如之掌,每天只要有空,他就要到各个育苗基地看一下,当天气温多高,是否通风了,是否盖棚了,要是有事去不了,他也会打电话给大家交代一下,需要做什么,手把手地教,确保各个环节不出问题。
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努力下,带动周边董店、东庄、上店等7个村也建设钢管大棚11个,竹木大棚78个。史庄村民梁付显种了两个温室的辣椒,第一茬就卖了2000余元,夫妻俩高兴得合不拢嘴,欢天喜地去商场买了一台洗衣机,逢人就说:“多亏了我们的技术员小孟教我们!”
近年来,xxx先后在城郊、南河店等乡镇指导群众建设蔬菜大棚240多座,先后引进京葫1号、银玉西葫芦;中农13、农大14、春光2号黄瓜;黄帅301、豫艺墨玉辣椒;比久甘蓝;绿罐、绿抗茄子;北斗三号、灞桥06番茄;FS西芹;791萝卜等蔬菜新品种32个。同时推广黄瓜嫁接栽培,大棚黄瓜吊蔓、膜下暗灌;辣椒,茄子老株再生;西瓜地膜,小拱棚双层覆盖早熟高产栽培;番茄根结线虫综合防治等新技术48项,先后在附近乡镇推广大棚种植4000余亩。20年来,xxx通过上门指导、一户一组一村的悉心帮扶,共有1300多户农民走上了种菜致富之路,同时还教会了当地860余户群众用沼液、沼渣施肥,科学移栽管理,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阔思路,创新模式,帮助群众走上致富快车道
“有机农业是大趋势,得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它、认识它!”种植大棚蔬菜仅仅属于行业链的初始端,如何打造有机农业的南召品牌,帮助群众走上致富的快车道?2014年以来,他开始致力于大力宣传推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品牌的打造。2017年在南召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他严格按照上级的条件、要求和标准从全县农业经营主体中筛选了从事有机生态农业的17个农业公司、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3个家庭农场成立全市首家有机生态农业产业协会,率先发展“协会+基地”的高效运营模式,由协会提供技术和销路,通过这种模式,使种植户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产业协会成为推进全县有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加速器”。
2018年,为了促进南召县有机蔬菜进京销售,加强京宛合作,xxx和农业局的相关领导两次邀请北京北菜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南召考察合作有机蔬菜种植销售。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北京北菜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终于于2019年4月初步与南召县三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达成年供应63万斤有机蔬菜的合作协议。
接着,他和农业农村局的领导和同志们一道积极参与、组织筹办了“发展有机农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中国有机行业高端盛会“中国·南召有机农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高层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家、省市新闻记者共计60多人应邀出席了论坛。同时,为了打造南召机农业品牌,他积极帮助23家企业认证45个有机农产品,连续三年组织全县有机农业企业参加(上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帮助企业有机农产品进京销售0.4万吨,产值达5600万元,为南召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在,他正在积极为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忙碌着。先后起草了《关于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2020年)》,《南召县有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7年)》,《南召县绿色有机农业产业扶贫奖励补助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全县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砥砺前行,惠农不止,推广农技大爱无痕
近年来,虽然全县有机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在实践中xxx对全县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因素和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撰写的《南召县有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花生种植规范化及管理标准化技术规程》在《中国农业信息》上公开发表,撰写的《大葱无公害栽培技术》、《温室大棚蔬菜发展问题分析》在《河南农业》、《北京农业》志上发表,参与编写并公开出版著作7部;获得南阳市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省科技厅科学技术成果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在担任政协南召县第八届、第九届委员、县十五届人大代表期间,xxx就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等方面积极向县委建言献策。他先后编写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无公害地膜覆盖花生栽培技术》等培训教材7本;通过进村入户搞培训、临田现场搞培训、互动式搞培训,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骨干农民集中培训,累计培训农民、科技示范户20000余人次,年接待农民技术咨询、技术指导1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000余份。
良好的操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xxx依靠自己的坚守与执着换来了有力的印证:20年来共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48项,示范推广作物新品种55个,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应用率达90%以上,推广应用面积100多万亩次,4.2万户农民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示范推广有机水稻种植1.5万亩,年增效益6750万元。痴心的付出,赢得了上级的认可。先后被河南省农业厅、南阳市人民政府、南阳市农业局、南召县委、政府、政协授予“先进个人”、“先进技术指导员”、“优秀政协委员”等荣誉称号22项。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12
xx,高级农艺师,xx市粮油作物工作站站长、xx市农业局机关党委委员、xx市第三届党代会代表、xx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xx市九大农业产业首席专家。
凭着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情感,他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5年,曾21次受到上级表彰、4次获得全国表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使党徽在五溪田野上闪闪发光,凸显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执着追求无怨无悔。
“服务农业,致富农民”是他人生的座右铭。他始终把“农”字,把“三农”工作深深地扎在心中,围绕保障粮油安全,积极组织实施以“优质超级稻及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多项粮油项目,主持编制了《xx市优质水稻产业区域布局规划(xx-2015》等粮油产业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市优质稻产业开发,加速优质旱杂粮优势产业发展,使我市粮食生产获得了连续8年丰收,粮食总量由xx年的171万吨增加到xx年的192万吨,人平粮食占有量提高到380公斤。而他自己却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无怨无悔。潜心钻研勇于探索。长期以来,他坚持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奔波在田间地头,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普及。
他是一名学者,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次,在国家、省部级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他在全省粮油系统率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粮油生产管理工作的意见》,得到了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并将《意见》转发到了各市州农业局,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粮油生产工作效能的明显提高。
针对水稻种植效益比较低,如何提高种植效益,他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撰写了《山区水稻种植效益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对提高水稻生产效益提出了建设性建议,理论价值很高,发表在《xx农业论坛》上并受到省厅领导的高度赞扬。
xx年由他主持编写的《优质超级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规范》,通过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标准发布,正式实施,此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他撰写各类科普文章、编写生产规程(标准)达20多篇(条)。
为农服务真诚奉献。
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需,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积极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开发与实施,他先后组织实施了20余项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为农民新增产值9.8亿元。xx年,组织上调任他为市粮油作物工作站站长。作为农业部门重要岗位,既要搞好粮食新技术的推广保安全,又要抓好产业开发促农增收,工作量大,任务十分繁重。他深知,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把粮食生产抓出成效。他带领全市粮油工作者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战胜困难,取得了粮油生产连续8年丰收。他十分关注农民疾苦,时刻保护农民利益。
xx年,他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有2个村良种补贴违规发放。通过认真核实,积极主动向上级汇报,妥善处理了两起损害农民利益事件,维护农民合法利益。促进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淡泊名利勤俭自律。
XX在多个岗位上工作过,长期担任中层骨干,手中有一定的权力。他组织向省厅申报农业丰收计划项目51项,立项45项,县市申报地级项目25项,立项21项,争取资金1000多万,没有一个是关系项目,人情项目。
XX有一身过硬业务和管理水平,但他工作上坚持严要求,生活上始终低标准,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为农服务三十载,甘洒热血写春秋。
他是一个对工作要求甚高对生活所求甚少的人,一个甘为大家牺牲小家的人,一个特别鲜明感情质朴的人。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一名农技人员的责任心,为了五溪大地的丰收,默默耕耘。用忘我的工作,突出的业绩,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含义。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13
“科技种田就是好!看这麦子长势,真是喜人,还得感谢袁农艺师的指导。”这是走在乡间的路上听到的,这里的袁农艺师就是南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宛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xxx。
xxx是宛城区家喻户晓的农业专家,不但耐心地接受村民的咨询,而且亲自到村民的田地实地查看,力求准确无误的解决群众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每到关键农时,她就非常观注天气变化,尤其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她会通过短信、电话、微信及技术明白卡告诉大家小麦赤霉病重在预防,凡是在小麦扬花期天气预报连续三天有阴雨天气,她就不停的走村串户,指导农民及时防治。近年来,特别在关键农时季节,是她最忙碌的时候,经常同各级专家沟通,为病虫害绿色防控查找最有效途径。
通过xxx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农民群众基本掌握了病虫害的基本防治策略和高产栽培技术,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大幅度提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打破玉米生产的禁锢,她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的进行传授,她指导群众在麦收后及时抢播夏玉米,在夏玉米7—9片叶时进行化学控制,以防后期倒伏;为充分挖掘玉米的生产潜能,她指导村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实行宽窄行种植并且指导大家做好田间管理,开挖田间排水沟,利排利灌、方便田间管理同时可以进行培土封根,一举三得;同时告诉大家玉米是需水需肥较多的作物,生长中期需肥量较多,要改“一炮轰”施肥方式为分期追肥,受到科学种田好处的村民都自觉走进自己的责任田干了起来。
每到农时季节,xxx的电话就成了热线电话,“袁农艺师,玉米快抽穗了,怎么管呀?”这个时候,她就不厌其烦的送走这一拨迎来那一拨。她告诉大家,在雄穗刚抽出来没有散粉时及时去雄,去雄后能减少养分的消耗,增加穗长和穗粗,使子粒饱满,千粒重提高;去雄后可以减轻玉米螟、蚜虫等的危害;减轻倒伏率;并能提早雌穗抽丝,使雌、雄花期协调;而且成熟早、空秆少,去雄应隔行或隔株进行,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叶片的光合利用率,时间在晴天上午9点到下午3点,以利伤口愈合。为了提高结实率,减轻玉米秃尖,她及时指导大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在她的指导下,夏玉米避开了开花授粉期的高温天气,授粉受精正常,籽粒饱满。
在玉米接近成熟期,她告诉群众,不要苞叶黄了着急收获,应该在果穗苞叶变白,干枯、松散,乳线消失,籽粒有光泽,这时粒重最高,同时也不影响小麦播种,适当的晚收几天,可增加一成产量。
“叮铃铃……”xxx的电话响又起来了,“袁农艺师,你快来看看我这麦是咋了?麦叶上那么多黄粉,还一条条的。”“那是小麦条锈病,田间病叶多吗?。”刚到单位,xxx还没有坐下,就接到了求助电话,虽然已电话进行了指导,但是她还是不放心,她清楚因受去年的暖冬影响,小麦病害发生早发生重,她还是放下手中的活来到求助群众的田里,查看条锈病发病情况。
她来到地里,详细查看了病叶数,“已经形成了发病中心,要立即打药,这个病传播很快,用戊唑醇或者烯唑醇进行防治,隔一星期再喷一次,同时可兼治小麦赤霉病。”xxx一口气说出了小麦病症和防治方法后,又马上进入麦地查看起来,她时而蹲下拿出手机拍照时而低下头仔细检查着麦田情况。
xxx站在田里,又开起了“战地会议”:小麦条锈病是气传病害,对条锈病的防治要“带药侦察;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并把随身带来的技术明白卡发放给群众,并且采来病叶让村民识别条锈病的病症。根据条锈病发病情况,她立即号召群众投入到小麦条锈病防治的攻坚战中。在xxx的宣传指导下,小麦条锈病得到有效控制,宛城区的小麦长势喜人。
“哎呀,这片麦怎么死了?”在田间巡回的过程中xxx听到惊讶的声音,她停下匆忙的脚步,走到麦田拔出麦子,仔细查看,“这是小麦纹枯病,根部腐烂,茎不同程度坏死,造成小麦枯死,一旦遇到不利天气,还会引起倒伏。”说起农田情况,xxx如数家珍,就像一本活字典。
每到农忙季节,xxx比任何人都忙,田间地头都有她的身影。在小麦备播期间,她指导村民在旋耕后要镇压,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杜绝大播量,同时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她指导大家进行适期播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虫害和后期倒伏的可能性。在她的影响下,村民们改变了种田的老思想、老传统,接受了新技术,明白了只有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
xxx常说:“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她在孜孜不倦的学习,农闲的时候,她就进行技术培训;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坐下来把在生产中遇到问题及解决办法总结出来,分编成不同的小册子。作为人大代表,她参政议政,及时反映农民群众的所需所求,实实在在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着自己力量。
这就是xxx,一位朴实无华农业技术人员,没有太阳的光辉,没有朝霞的灿烂,没有月亮的诗情画意,但她所做的数不清的件件小事,就像一颗颗闪烁的'小星星一样发出了点点光芒,在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14
“x老师,给您报个喜,按照您帮我改良的麦田除草配方,中后期又落实了《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岗地上的小麦平均亩产也能保持在800斤左右。”唐河县桐寨铺镇马岗村农民xxx兴奋的给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检疫科长xxx报喜,xxx就是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专家——种地农户的贴心技术引路人x老师。
疫情期间,xxx家种植的400亩小麦杂草丛生,去年按老习惯进行用药,结果麦田化除效果特别差。2019年11月xxx参加了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培训班上他结识了x老师,请教了麦田杂草防治原理和方法,记录了能让小麦高产的《唐河县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找到了让他去年麦田化除效果差的原因,原来是他麦田化除常年施用的〈苯.苄合剂〉除草剂到了临界点,杂草产生了抗药性。以前碰到这类技术难题是到处问询,今年培训班上认识x老师,他想着科学种田可是有了依靠,但疫情期间出不了门,如何因地制宜的施药来防治麦田杂草,让他作了难。xxx就试着给县里x老师打电话请教怎么办?x老师先耐心教会他使用微信视频,然后,他们就一个在地里拍,一个在家里看,通过网上诊断,配方改良了,杂草根除了。
“有几亩没来得及打药,猪殃殃长的比麦高,亩产才550斤左右。”xxx心有余悸的说,今年恰逢大旱之年,如果没有x老师帮忙指导实施《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等技术,那这400亩的麦子算是白忙了。
《唐河县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是x老师带领课题组根据县里相关试验资料、优质小麦生产相关技术,经过调查各乡镇小麦的生产情况,起草完成的。是让唐河农户或合作社通过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综合运用农艺措施和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了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同步提升。xxx是这项技术2020年的受益人,而上屯乡蔡庄村200亩小麦种植农户赵军恒,应用《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有2年了,今年按要求提前实施了春灌,小麦在干旱之年亩产平均也在1100斤以上,十里八乡小麦亩产最高的,每当说起今年的小麦,赵军恒的声音就特别的大,满是自豪。
翻开xxx的随身笔记本,求助x老师技术指导的种植户太多了,杨庄村杨创的麦苗发黄干枯了?昝岗乡刘小举的红薯苗池烂薯了?县郊区李春阳的大棚黄瓜不坐果了?大河屯镇王永利的大棚甜瓜死棵了……
疫情期间,为了解决农户们技术上的难题,xxx又在微信上建立了一个专门讲解技术的讲课群,他按照作物种类和常发病虫草害,录制和撰写不同的实用技术发到群里供大家参考学习,同时对农户种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在农业战线前沿,xxx记不清讲了多少课,培训了多少农民,但令他最难忘的一次培训,是2003年他的第一次实地指导。
2003年12月份,县城郊区大棚菜农邀请xxx去给他们传授黄瓜病害的防治技术。因农学出身,当时他对蔬菜病虫害的了解不深,平时只是翻书看看,他想着黄瓜病害不是太复杂,就闭门造车,做了几十张课件图片。课还没讲完,一位农户拿了一片生了病的黄瓜叶片上来,让他看看是霜霉病还是角斑病?由于他当时对蔬菜病虫害的技术,一直停留在书本和图片的水平上,从没实地调查过,一时真分不清到底是哪种病害,当时就臊的脸红。当农户又让介绍几种防治用药时,他只记得书本上讲的是三乙膦酸铝,可当地农户说,这种药市场上买不到,没有农药店卖。农户又邀请他到菜棚看看,又问了番茄和芹菜上的病害,可他不能准确的说上来。
这次“滑铁卢”给xxx带来的是一生的改变。他深刻地认识到,做好课前培训农户的调查,对当地作物的种植结构、用药水平、用药习惯以及当地农药零售店相关农药品种调查了解,是讲好一场农民培训课的前提条件。
从那次讲课以后,xxx利用业余时间,几乎走遍了唐河县蔬菜果树种植区,到地头和农户交朋友勤沟通。他的笔记本上记载着唐河200多名种植户的基本情况、作物种类、常发的病虫害情况、施用农药的水平及习惯和农药零售店的农药种类等,常拿着病虫害图谱,到田间地头,对作物病虫害对照、记录、学习。
xxx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专家,但多年在农业一线服务让他明白,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员,让农业技术扎根到基层才是农户增收的技术保证。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城郊乡的薯农、桐寨铺镇的瓜农、大河屯镇的菜农、毕店镇的烟农、上屯镇的花生种植合作社等种植农户和合作社,遇到解决不了的种植难题时,第一时间就想起了“x老师”。每当看到远乡的农户拿着作物的病叶或病株上门问方配药时,xxx不仅告诉他们如何施药防治,更是详细耐心的给他们讲解病害是怎么发生的,怎样通过病斑的不同来区别是哪种病害,各种病害又该怎样从根本上去避免,用哪类的农药防治效果更佳,让农户慢慢也成了本类作物的技术能手。现在x老师手把手教出的马岗村瓜农xxx、城郊大棚菜农xxx等等种植户都能在瓜菜生病时自己能到农资店配药治病,平时还可以帮邻里解决一些种植技术难题。白云庄的大葱种植户赵群财,第一次遇到下乡技术培训x老师的时候,还是个麦种也不知怎么选的庄稼汉,经过x老师近两年的技术指导,现在他也是闻名白云庄能做技物服务的技术能手了。
多年来,xxx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入户等进行技术培训近450场次,培训新型农民近12万人次。开展多方位教学30多场,教学1500多人次,是农广校南阳分校授于的教学能手,也是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组成员,参于处理全县重点技术难题近500件。
不仅操心新型农民的培养,xxx还为改良唐河良种操足了心。
“一年红薯半年粮”。历来唐河县红薯是仅次于小麦、玉米、花生的第一大杂粮作物。但因丘陵岗地及荒山荒滩,土壤状况及肥力条件差,水源条件及生产条件受到限制,红薯种植品种多乱杂,农户大多数采用自身贮藏的种薯育苗,技术守旧,病毒侵害严重。全县红薯种植的优质专用品种少,生产中抗灾能力差,种性退化减产严重,种植水平也还停留在望天收的状态。
看到农户因为缺少好种苗、没有新技术,种植红薯的收益是越来越低,xxx着急了。
通过努力,他主持引进了脱毒烟薯、脱毒普薯等6个产量和品质优势的新品种,利用国家甘薯研究中心脱毒红薯快繁和育种新技术,成功的进行了连栋温室大棚的脱毒红薯驯化苗‘有土移栽’(以前都是在基质上移栽)→快繁→生产。为了保证脱毒红薯驯化苗的水、温、光照生产需要,每天早晨6点就准时赶到大棚,通风、浇水、遮阳等工作亲自上阵,常常工作到晚上8点多才能回家,经过近四个月的管护,成功的培育出了脱毒原原种级红薯种薯。同时,在城郊建立了500亩脱毒原种的隔离育苗+大田生产+贮藏的红薯基地,从育苗期技术指导,到大田种植技术,到仓储技术,都是x老师手把手,一步步将薯农培训出来的,保证了良种的有序供应。
从亩产4000斤到亩产8000斤,x老师的努力让薯农们看到了种植红薯的希望。
“去年在x老师的帮助下,我一亩地收益增加了1000元。”说起xxx,城郊乡薯农xxx说,原先他种植龙薯9号一直产量不高,在x老师的带领下,xxx试种脱毒龙薯9号,当年亩产就平均增产了2000斤以上。
“这些年,我经常与农民朋友共同探讨种植知识和致富门路,感受到了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丰收后的喜悦,这是我莫大的精神享受。”“最后一公里”技术上的盲区往往束缚了农民的发展,自己辛苦能换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是苦点累点也值得。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15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xx知道自己的舞台在农村、在田间地头。工作20年来,xx始终牢记神圣使命,忘我工作,兢兢业业,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农民增收,在平凡的农技推广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单位领导、同行同事和广大农民朋友的交口称赞。
潜心试验研究,促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生产的推动力,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支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xx深知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是今后自己开展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虽然自己是农业科班出身,可xx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状态,密切关注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广泛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全力开展农业试验示范与科技攻关。虽然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可收获的喜悦让xx忘了这一切。如今这些试验科研项目已经硕果累累,经专家鉴定,部分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水平,或填补市内空白,有的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我市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立足科技服务,助农民增产增收
熟悉xx的人都知道,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来自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xx对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始终认为:农民是农技人员的衣食父母,服务农民是农技推广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自己的天职。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技干部就应该心里始终装着农民,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20年来,xx先后编写各类技术材料达百余份,到基层进行技术培训讲座达150多场次,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接受农民咨询达5万多人次。许多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专家,大家都喜欢和他一起相处,生产上一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打电话给他、或与他交流,而xx也总是细致耐心的解答这些问题,直到农民弄懂满意为止。
创新服务机制,谋现代农业发展
xx市在全省范围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小市。因为耕地资源有限,一些大的农业研究项目很难落户我市。如何利用手中仅有的资源,做出最大的效益,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始终是xx思索的重点。苏、浙等地区发展高效农业的典型,给了xx深刻启发,走发展高效农业的致富之路。
有了前进的方向,xx全身充满了干劲。一方面,通过对全市各地的气候、土壤、产业基础和市场等因素的细致调查与分析,明确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一方面,努力寻求培育发展载体,典型引路,加快构建高效农业发展机制。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如今,已建立了护河镇园艺经果林、霍里苏李葡萄、新临农场和护河北圩绿色稻米等特色农业板块,这些高效农业已经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xx还十分注重研究农业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主持完成了“关于xx市农业科技创新的调查研究”、“xx市农业循环经济调查与战略思考”、“xx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业)调查与分析”等多项调研课题,提出了许多观点建议,对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受到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超越自我,不断突破与发展
面对成绩,xx认为:荣誉只能代表过去的辉煌,只有不断的超越、不断的突破,才能更好的为民服务,才能真正对得起眼前的这块土地。
农业技术推广事迹材料16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好口碑。凡是人,大都渴望留下好口碑。但实际上,好口碑不会从天而降,更不可能巧取豪夺。唯有眼中有群众、心中有感情、真情实意、真抓实干,做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才能走进百姓的心里,赢得众人由衷称颂的好口碑。xx就是以一腔诚挚之情、一身过硬本领、一生倾情奉献而赢得百姓好口碑的好榜样、好干部。学习xx,就应该向他一样积极实干真奉献。
真奉献得用真感情。xx正是用真感情在为事业付出、为群众服务的。他一心扑在“农”事上,实验失败了,他“像被挖了祖坟那样难受”,成功时,他“像发现了宝贝一样兴奋”。他是局长,但“没有领导架子,巴心巴肝为大家服务。”群众说他:“办实事,是自家人!”他以倾情奉献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切不可唯上不唯下、虚情假意、装腔作势糊弄人,而应该实实在在谋事干事、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真奉献得有硬功夫。xx是群众眼中的`大专家,更像是一粒种子,播撒在哪里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农艺师,他钻研栽培技术,选育的产品获全省乃至全国大奖;当站长,他想方设法,维持工作运转,还写出不少调研报告,成为系统内的“一支笔”;当局长,他勤跑田间、虚心学习、大胆试验,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蔬菜专业的“活字典”是啊,这是他刻苦用功、倾情付出的结果,也本是一个党员干部应该有的作为。但与之相比,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是否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否真正做到了如此积极、用功、用情地对待自己所经手的每一件事情?是否真正做到了尽职尽责、无愧于心?xx的每一次经历、每一处出彩告诉我们,干事切不可耍花架子,只做表面文章,而应该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出成果。
真奉献得有坚强毅力。xx为引进一个新品种,他三天两头往试验田跑,笔记本记了厚厚几十页;为推广一个新品种,他宁可多跑几十公里山路,就为找到最适宜的试验场地;为培育一个新品种,他坚持原则、以科学为标准,不惜和分管领导“吹胡子瞪眼”;为使有限土地产出更大效益,他不分天晴落雨下田间地头测量,不分昼夜查阅各种资料是啊,不管大事小事、分内事分外事,只要是他认定的,xx都亲力亲为、不干出成果誓不罢手。他身上的那股韧劲告诉我们,创业切不可急功近利、轻言失败,而应该知行合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