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论文(15篇) 现如今,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农业发展论文1 ……
农业发展论文(15篇)
现如今,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发展论文1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适宜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火如荼,农业产业发展必须适应当今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大量实践证明,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产业,对于快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特色产业概述
1.何为农业特色产业
农业特色产业,是指依托农村特定区域资源优势和特点,由当地农民拓展的具有地域特色.挖掘乡村价值.体现独特品质的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的农业经济生产体系。农业特色产业涵盖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和特色加工.特色制造.特色手工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
2.农业特色产业的特征
农业特色产业,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产业资源有特色,是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为产业基础;二是产业技术有特色,以当地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为支撑,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三是产业方向有特色,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经营核心,产品的附加值比传统农业产品要高许多。农业特色产业是一种以“特色拓展”为核心的系统工程,产品特色化.产业规模化,生产目的明确,市场指向准确,对发展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构筑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3.拓展农业特色产业对乡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资源赋予的特色经济产业,能够为乡村振兴优化发展方向产生积极作用;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的经济发展形式,能够有效延长农村经济产业链,极大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的产业发展机遇,能够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快速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二.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前文所述《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首先需要加快优化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业特色产业深刻融入农村产业发展中,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大力提高农业特色产业产品附加价值。同时,要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精加工现有农产品,新开发朝阳特色农产品,完善农业产业链和广大农民利益的联动机制,建立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x县x村近年来利用村内各种红色资源,持续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了村民全部就地就业,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x元。
2.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
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丰富,产品多彩,要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做好系统性规划,有总体发展目标,有重点发展项目,有优势产品示范基地,要引导农户由独家分散经营向有组织.规模化生产转变,形成规模化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精心打造成优质高效的多品种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要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促进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优。
3.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普遍共识,产品的品牌化代表着消费者的信赖,安全和品质。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产业品牌,首先要大力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水平,保障特色产品优秀品质和安全,树立特色产品优质品牌形象。同时,要注重农业特色产业的文化塑造,深挖特色产业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特色产业文化遗产,积极塑造起良好的自身形象,从而形成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实现农业特色产业自身战略目标。x省组织开展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评选”,就为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4.形成标准化的生产体系
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所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推进农产品生产发展水平,突出农业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强农产品的附加值经济能力。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生产体系,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为重点,制定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工艺流程与计量标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色农产品。同时,通过完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改进生产技术,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5.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平台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围绕农业特色产业的整合规划.科研开发.加工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有力地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特色产业有效衔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电子商务,进行多种形式的网上营销;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游.休闲农业游.农耕文化游。乡风民俗游等农村特色旅游业。
6.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还需要拥有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做保障,需要相应的农业科学技术来支持。所以,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强劲壮骨”,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通过这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带动和示范,可以“手把手”“面对面”提高农民的产业技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特色产业劳动者进行有系统的培训,使其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储备知识.提高技能,成为技能复合性新型农民,满足农业特色产业需求。
三.结束语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适宜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注重发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的光明之路。
农业发展论文2
【摘要】通过调查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破解制约发展的构想,提出了今后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循环农业;现状;问题;措施
金川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以北,全区总面积3770km2,辖2个镇、27个行政村、6个街道、16个城市社区。耕地面积130.67hm2,总人口22.97万人。近年来,金川区城镇化率水平逐年提升,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步伐逐年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助农增收不断提高。在加快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不仅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必然之路,也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
1发展现状
1.1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通过探索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已建成农民集中安居住宅楼1600多套,23个城郊村和远郊村融合为18个居民点,规划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农宅小区,并用城市标准配套了水电路,文体中心等基础设施,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
1.2土地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
通过“以井定田”、“协会集约”、“园区集中”、“入股租种”等模式,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全区土地流转集约面积达到9186.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0.31%。
1.3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充分利用地处金昌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和发展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观光旅游服务等产业,全区从事二三产业农民达75%以上。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
全区建成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800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17家,初步建成了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2存在的问题
2.1农民思想认识依然落后
受传统思想影响,绝大多数农民“恋地情结”强烈的,把土地视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即使资产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可观,也不愿轻易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阻碍了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
2.2产业化经营水平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因缺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也存在“断链”、“缺链”等问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
2.3涉农投资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尽管财政强农惠农政策安排实施了一大批强农富农项目,但由于项目和资金的投入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业主收益、农民无利现象时有发生。
3思路规划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关键在有效解决人口分流与土地集约的矛盾。必须牢牢把握人口和土地这两个核心要素,探索构建系统的人地分流现代循环农业体系。基本构想是:在国家、省、市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政策,农村改革试验的前提下,结合金川区实际,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循环发展”的指导思想,采取“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产业促分工、以租赁促分流”的办法,促进农民二次分工,使30%的农民经营设施蔬菜、30%的农民从事舍饲养殖、30%的农民劳务输转、10%的农民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通过农村人口有序分流,土地集约经营和园区辐射带动,构建覆盖城乡、三产联动的大循环格局。
4对策建议
4.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4.1.1加快城中村改造
按照全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居住和在城市高水平、有保障的生活下去为目标,依托城市景观带,合理规划建设一批融入城市的现代化农居小区,配套建设商业门面。建成后,住宅楼和商业门面以成本价和优惠价向农民出租出售,为农民能够顺利进城居住和在城市高质量的生活下去打下基础。
4.1.2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全省基础设施配套示范镇和全省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的标准规划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民向中心村组集中居住;打造专业种养村组,为发展村域产业奠定基础;对进城居住和向中心村组聚集的村民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提质增量农村耕地,支持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
4.2加快整合土地资源。
4.2.1整合城中村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
重点要充分利用土地级差效益,优化配置,盘活存量,发挥土地资产性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土地综合开发,从而获得较强的资金支持,达到提高土地经营收益的目的。
4.2.2整合区域范围内未利用的集体土地,实行股份化经营
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流转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将区域内的集体土地全部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整合集体土地予以储备,并积极推进土地有偿流转,让农民得到更高的土地收益。
4.2.3整合农村耕地,实行有偿流转集约化经营
在城郊村和远郊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4.3加快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农业园区是农业内部的循环和农业链条向二产、三产延伸的重要载体。对此,政府要整合涉农财政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通过招商引资、地企联建等方式,引进一批高效种植、规模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构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并促进产业循环链向二、三产延伸,实现“三产”联动发展。
4.4加快打造一批专业村组
依托园区农业企业,根据各村产业现状,通过政府惠农补贴方式,鼓励和引导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入驻园区的农业企业要与农户建立订单合作方式。由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掌握市场行情,承接种养企业提供的种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销售,并将废弃物转至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企业进行二次加工。种养企业要为专业村组提供种养新品种和技术服务及购销服务。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要承接加工企业和专业村组提供的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生产。
4.5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根据水资源配置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整合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4.6加快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财政投入机制、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机制、基层组织建设机制等各项体制机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农业发展论文3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全新理念。与传统城镇化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滞后,农村产业不发达,农民就业难、收入低是制约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措施。
一、农业产业集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力
农业产业集群是由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设备供应商、物流企业、金融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组织由于产业分工形成的某种特定联系聚集而成的有机群体。农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形成的。广义上讲,也可以通过向下延伸的方式将销售渠道及客户涵盖进来。上述大量不同性质的组织在空间上柔性集聚的结果是以分工加深、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降低以及创新出现加快等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并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壮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就其核心部分即农产品加工而言,因为涉及到众多生产环节,而不同的生产环节又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来承担,众多专注于不同环节的企业因此而联结在一起。空间上的接近使这些企业能够降低采购、运输、库存等各种费用,产能得以扩大。产能扩大必然对销售、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贸易体随之出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依附于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由此奠定了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第二,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可以摆脱对土地的依附而转移至城镇的非农产业。于是,农村的分散人口聚往城镇,转变成工人和市民,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要素供给和市场消费力。人口的集聚以及消费力的提升再次促进当地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容纳更多的就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应该认识到,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新型城镇化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在当前大城市因过度膨胀而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充当要素聚集地的角色,从而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市场容量并且能够加快农业产业集群的高级化进程。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几种模式
随着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企业基于费用节约的考虑会发生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吸引要素向自身集中,并能够有效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城镇中较为集中的要素市场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都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演化。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发展关系具有多样性,能够以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
(一)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其产生发展是在产业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受政府部门的干预较少,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也较少。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力来自企业对于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追求,也就是说这类集群的驱动力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第二,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要以家庭企业及小规模非家庭企业为主,体现出较强的劳动密集特征。行业准入门槛低,在资本数量及生产技术等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集群内部的企业规模小,竞争比较激烈。第三,这种类型的集群对于市场具有相当强的依赖性。专业市场上汇集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各种信息并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扩散,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或改进生产技术。第四,生产要素不断融入专业市场所在地,人口、资金的集聚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这种类型的集群运转呈现出产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特征。龙头企业承担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等综合功能,其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龙型经济的规模和活力。第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素围绕着龙头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合力,有助于实施品牌战略,将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转化为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三,由于作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往往是具有良好声誉和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容易获得集群内其他主体的信赖,因此,这类集群的内部结构往往是比较稳定的。第四,龙头企业作为这类产业集群的核心,一头连着农村、农业和农民,另一头连着城镇、工商和市民,具有统筹城乡的重大功能,对于推进农村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农业融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性质,商业银行对向农业经营提供资金的激励不足。通过供应链金融,将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经销企业等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降低贷款的风险,成功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融资。第二,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贷款业务,会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有意识构建供应链金融或为供应链金融的构建发展提供各种帮助,从而在缔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集群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的加入而更加的稳定和灵活。第三,在对供应链上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往往随之形成,这样的产业集群涵盖了供应链上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所有环节,受益者众多,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开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尽管许多地区都拥有丰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但农业产业集群发育程度的低下使当地小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兴城镇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链条短,无法为新型城镇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从根本上讲,产业集群的效率源自更加细致的分工所导致的专业化协作。然而,由于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的过程无法像工业品那样分离、拆解、间断,且一般不会有中间产品产生,所以尽管农业生产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但生产链条却非常短。由于农业生产在上述的先天局限之下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所以其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就显得十分有限。要发挥集群优势,就必须立足农产品加工环节,大力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比较弱,多年来一直都以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科技贡献率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环节的产业链条由于后天的局限同样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简单生产和加工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及其微薄的利润都使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形成大的推力。
(二)农业产业集群分布零散,无法对要素形成足够吸引力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大多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为基础形成的,除了个别以为数较少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核心形成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以外,大多数的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小,分布零星,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比较低。这些零星分布的小型产业集群无力做强整个产业链,不能有效形成合力,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很难打造出共同的区位品牌。因此,这种零星分布的小规模农业产业集群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限,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有限,因而无法创造出太多就业机会,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就显得比较有限。
(三)集群内部契约安排不合理,降低了城乡之间的关联
就我国目前农业经营的现状看,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独立性比较强。农户可以不依赖其他组织力量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过程并实现自销。因此,农户对于关联企业的依赖十分有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稳定的基础。在被普遍采用的“企业+农户”模式下,收购价格是企业与农户事先约定的,当收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农户就表现出强烈的违约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同一种农产品的品质及上市时间基本趋同,激烈的竞争只会在农户之间展开,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农户处于不对等的交易地位。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企业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使得集群内主体之间的关系松散且容易破裂,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农户和企业、农村和城镇之间无法通过农业产业集群来建立起紧密的联结。
(四)支持性作业体系不健全,难以通过经济网络联结壮大新型城镇
农业产业集群应该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关联形成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中不仅仅包括企业和农户,还要包括支持性作业体系。所谓支持性作业体系是指由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产前生产资料或在产后实施收储、加工、销售等行为的个人和企业联结而形成的网络。目前,我国支持性作业体系的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农产品营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短板。而农资部门则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态,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支持性作业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业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扩散效应不足,制约着城镇规模的扩大。
四、促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作,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并在统一的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之下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体系,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深厚的经济基础
做好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彻底改变农业产业目前比较“粗放”的发展模式,把握住农副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这个环节,真正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积极引导,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产品加工方向投资,加强农业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产业链上的产品附加值。应该仅仅抓住绿色食品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以此提升产业化、市场化、基地化的水平,打通加工、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发挥优良的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加快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将农业产业链向横向、纵向不断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带来的高附加值,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物质基础。
(二)推动农业产业集群整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要素
基础针对农业产业集群零星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需要政府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独特优势,走差别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和梯次规模推进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对于那些在空间上接近,以相同种类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集群应加强整合,通过制定通用的标准、规范等来统筹这些原本相互独立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运及异地营销等工作,从整体上降低农业产业集群体系的营运成本,在农业产业集群之间形成合力。集群之间的这种合作更容易通过各集群中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来现实。产业集群体系的壮大能够大大提升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聚拢人气和资金。
(三)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内部联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稳定的关系
基础对于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群内的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缺乏凝聚力。政府应该选择实力雄厚、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并通过投资入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大其规模,增强其对其他企业以及农户的带动力及辐射力。而对于农产品上市期间农户与企业交易不对等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形成涵盖农产品集散、配送、贮藏及营销等环节的信息系统,缓解市场饱和所带来的问题,进而消弭农户的劣势地位。农业集群内部一旦形成紧密联系,农村和城镇之间也会随之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二元障碍更易破解。
(四)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多元的网络基础
支持性作业体系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系的桥梁,通过它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支持性作业体系包括农资部门、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金融机构及科研机构等,这些机构相互联结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支持性作业体系越复杂,农业产业集群就越高级。政府应致力于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农产品营销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逐步探索增强农资部门竞争的方法,鼓励在集群内部建立协会,鼓励成立产学研联盟。支持性作业体系带来的社会交易网络能推进城镇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的复杂化、高级化,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五、结语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障碍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看,参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产生冲突,使集群本身松散而脆弱,难以充分发挥集群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的优势,无法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从外部看,不同的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同样比较松散,各自为政,难以提升区域性品牌价值,难以通过规模叠加来有效降低成本,实现1+1>2的效果。突破上述障碍的关键在于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依托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实施报复以提高违约者成本的能力,集群内部稳定的契约关系能够得到保障。通过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本联合,集群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得以实现。农业产业集群的布局应该围绕大型龙头企业来加以构建。除了继续扶持现有的大型龙头企业之外,更要注重对有潜质成为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培育,适当对他们进行资源倾斜。通过不同规模龙头企业之间的占股、承包、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加强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交易联系,形成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基本构成单元的集群,也即是集群的集群,从更高层面上对农业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并使由于资源整合带来的规模经济及辐射效应更大层面上普及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角落,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对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提档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发展论文4
1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1 农业资源环境问题。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相比之下要让耕地保持所需状态的难度也跟着加大,包括农业用水问题也越来越不可忽视。当下在全国的农田灌溉所需要的用水量缺口高达三百多亿立方米,同时在最近五年因为灾害等缘故而导致的粮食损失数量达到了七百多亿斤。作为一个在全球来说都是化肥与农药消耗最多的国家,过量与低效的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但会对中国的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导致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而对于耕地强度过高的利用,除了会导致地力的不断下降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或者是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耕地有很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情况。除此之外,环境也受到了畜禽养殖以及生活垃圾等的不好影响,包括对于近海渔业资源利用过度也导致了水域生态出现恶化的情况。
1. 2 农业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在我国耕地当中,中低产田的数量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而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只有五分之三,至于中小灌区的干支渠完好率也只有二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很多设施都已经陈旧老化了,还有一些干支渠等并不通畅等。包括很多的农业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护,才会出现完好率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无论是畜禽养殖设施还是渔业生产设施的条件都相对落后,没有办法满足需要,甚至在农业生产当中的防灾与减灾的能力依旧偏低。
1. 3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问题。
因为农业生产的成本其实并不低,而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十分低下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农业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土地租金连连上升的时候,无论是在生产与经营当中的物化、设备还是社会化服务的投入都在增加,包括劳动力成本也是一样,这些却导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变小了。在当下,很多留乡务农的人员都是妇女或者是老年人,这些人的岁数比较高而受教育程度又比较低,至于新生代的农民工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并不愿意回乡从事务农工作。种种情况,都让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1. 4 农业发展当中的科技含量与风险防控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科技当中的进步贡献率也只占到一半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都能够再高出四成到六成左右。无论是推广服务建设的力度又或者是关于原创性品种与栽培技术等的科技成果都还远远不够,缺少一些重大的收获而需要继续努力。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惜带来的支撑能力也很不足,这样的农机化发展当中存在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不少的问题。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时常会有自然灾害出现,甚至有的时候会有多发频发的情况出现,而农作物的病虫害以及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样时不时有问题出现,这也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种种情况,加上国际市场的供需不断发生变化,价格也不断出现波动,以致于对国内市场以及对农业风险防控来说,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 让现代农业发展更加得到推动的策略研究。
2. 1 完善与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以及生产支持保护体系。
要让现代农业政策得到推进与发展,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就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的高产、优质、高效以及安全,更能够让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该是具有多层次且为复合型的,其包含了关于生产经营、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内容,从而让农产品的不同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也能够让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真正得到发挥。晚膳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能够让粮食以及棉油糖的生产更加稳定,同时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以及区域分布都起到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两个行业都得到更多的发展,也让农产品加工业朝着优势产区不断靠拢,更可以对国家级或者区域性等产地市场起到建设支持以及合理布局的作用。
让现代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变得更加健全,就能够让财政“三农”关于投入增长以及粮食产业发展保护、生态补偿等机制都变得更加的健全,也让中央财政更加重视与鼓励粮食大县。与此同时,它也能够让农业补贴政策以及补贴范围包括补贴的结构以及方式都变得更加的完善,而尽快将具体的措施出台也能够保证新增补贴确实地向着一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靠拢,也等于是向着主产区以及优势产区不断集中。拥有健全的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政策,不但能够让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水平得到提升,更能够慢慢将足够合理的农产品定价机制培养与形成。除此之外,将农贷款与农业保险一系列机制变得更加完善,也能够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让农业生产在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拥有更好的应对与应变能力。
2. 2 让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以及经营力度都得到增强。
从多方面下手且利用多途径来发展不同的经济合作组织,是我国让农业现代化发展得到实现的很好的方式与措施,它更能够让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升,也能够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销售等的一体化得到更多的体现,切实地提升农民的经济利益。在此之余,想要让农业的商品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形成高产业率的现代化农业,首先需要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力度。政府想要能够对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第一是可以利用鼓励以及发放财政补贴的办法,关于我国农业涉及到的不同产业也可以将其产业贷款贴息都统一,借助于市场化的操作模式来让商业银行以及政策银行都能够得到鼓励从而更愿意对农业组织以及农民进行放贷,同时还有积极的优惠政策待遇可以享受。在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的时候,要注意让中小农户的经济支持力度得到加强。
若是想要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不断得到加快与推进,从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上借鉴经验是可行的,对于一些种植业大户实行规模化发展并且重点培养与发展农业人才都是必要的。先进的人才可以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领头人物,而在现在的农业企业中,还需要将扶持以及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并且做到积极引导,对于农产品加工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借助于科学经验将其解决。在此之外,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沟通以及合作,都能够帮助市场当中农产品的流通以及转换更加顺利,也能够让农产品的商品率以及商品的知名度得到提升。
2. 3 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以及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大力发展。
在当下,无可否认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确实不高,包括他们的科学素养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对农民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并且针对性地进行保护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相关的宣传以及教育,让农民中间也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科学氛围都是很有帮助的。这样也能够让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更多的推进与加强,也变得更加地科学。借助于不同的渠道以及途径,还能够在农村将现代化的生产意识与科学种田等内容进行普及,从而帮助农民提升科学素养,也更能够符合得了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对于政府的相关部分,打开渠道加强培训与教育工作,在现在具备的农村教育之上让农民素质提升的成本投入得到增加都是很有必要的。社会经济想要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在市场化与商品化越来越得到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经济组织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得到了扩大,而创新更的社会经济发展里面的重要存在。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实行大力发展,能够让农业和组织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态势,从而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3 结束语。
现代的农业发展背景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这对于农业生产力、农民收入的提升以及中国的未来发展等都是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的。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一件很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家玉。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J]. 农村财政与财务,20xx( 10) .
[2]黄刚。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 宏观经济,20xx.
[3]李秉文。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财政角色的调整与完善[J]. 商业时代,20xx( 15)。
农业发展论文5
摘要:本文对农业农艺发展相融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目前对我国的农业农机、农业发展规划等的现行制度方面,对现今农机农艺相融合所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对相应地问题解决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机械化;发展
1农机农艺两者相融合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作为现代农业的不可少标志与基础为农业机械化,目前农业生产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为农机农艺融合,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农机化发展内在质量得到提高。
2实施农机农艺融合中的建议
2.1做好长期规划
作为一个不是短时间阶段内的农机农艺融合,而应为长期性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贯穿作用,也所以要作为发展长期进行规划。
2.2农机农艺融合的社会化体系建立要更加完善
农机农艺相融合的管理者与推动者为农机化管理部门与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现如今不少问题存在于我国农机农艺融合方面,由农机部门和农业部门由科研到管理行业共同实施分工农机农艺,使农机农艺融合的社会化体系建立要更加完善。
2.3打破陈旧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2.3.1两种不一样农机农艺融合的观点
对农艺的要求农机应进行适应,为农艺服务。农机的服务对象为农艺,农艺实现载体为农机,也即为对机械的设计制造要按农民种地方式进行。对改革农艺要根据机械化的特点进行,改变原先的种地模式,使机械得以充分应用。认为落后的农艺即为对机械生产的农业技术不能进行适应。
2.3.2农机发展角度看农业生产模式
目前我国农机随农艺发展,农艺随我国农业发展。我国农业为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粮食生产转变为多种作物的生产变化,家庭承包形式的集体经营转变为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2.3.3农机和农艺的关系
农艺与农机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只有进行适当方式结合其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才能发挥作用,农业增效增产效果才可实现。
3农机农艺融合对加快进程的相关具体措施
3.1农机农艺融合建立顶层设计
工作多创新,观念要转变,农机农艺融合相关的理论研究要加快,使农机农艺发展方向得以确立,相互协调农机农艺发展机制便可建立。
3.2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平台多推进
农机农艺融合不但是体制、管理与机制,同时也是技术问题。农机要相融合于农艺,要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农机农艺融合的要于决策层建立领导机构,不一样行业相关领导对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进行研究。
3.3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要建立健全
作为高含量技术的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其系统工程较为复杂:市场的推荐和实施项目期间,其技术体系支撑尤为重要,所以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要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体系标准化:农业生产期间所集成配套生产技术由多项或者单项组合而成的农机农艺融合,要按农艺技术设计制造农机;农机农艺融合种植农作物也要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机农艺融合研究推广体系: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技术环节为研究推广体系,农机农艺融合由农机科研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组成,构建技术上相关的农艺改进等方面规范操作程序;农机农艺融合生产应用体系:发展农机需树立理念为农艺需受农机服务,从研究农业生产信息入手,于农艺技术方面,制造产品、研发等要适应该方面。在发展农艺方面,要加强创新与研究农作物,优质高产开发这对新农艺与新品种有利于实现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3.4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机制
3.4.1以项目为抓手,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制的建立
推广农业新技术工作的重要支点为农业农机项目工作,将农机农艺融合加入到农业农机项目的技术要求中,机制为多部联合工作要多推进,工作平台才可构建。
3.4.2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手段为农民培训要多加大
农机农艺相融合是不能缺乏科技培训。缺少培训农业农艺技术,就不能施展农机其作用,缺少农机培训的可靠,就没法实现先进的农业技术。平时生产期间,生产活动需用农业机械,而生产经营需用农业技术
3.4.3农机生产企业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少不了农机农艺融合的推动
需采用农艺技术要先进、标准化进行生产粮食,同时结合农机化技术,生产力才得以转化,因为有的机械化手段不能实现农艺措施。
4结语
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需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我国农业发展需将农机农艺融合加进长期发展的规划当中,相关的法律政策需加以改进完善。技术标准平台与社会化服务平台要加以建立,使农机农艺融合相关工作真正得以切实开展。
参考文献
[1]邓仁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探讨与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3).
[2]朱茂林.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xx(8).
农业发展论文6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力度,并加快了农业机械化推进进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将深入分析和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基于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现状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逐渐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促使传统纯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操作。大量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且引起了农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对此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农民更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机械化,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1.1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
农业生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翻土耕地、种植作物等多个环节,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够完成种植任务,不仅工作繁重,且生产效率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采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后,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原本一年一收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年两收、甚至三收,不仅能够提高农地利用率,且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言,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解放更多人力,降低工作量,实现农业生产科学、合理目标。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多农作物,有利于增加农业收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2实现规模生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生产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与农业生产特点相契合,且机械设备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农业生产需求,有效提高农业单位生产活动机械作业量,将机械与传统农业生产有机整合。在农业机械化的带动下,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农民数量日渐减少,设备数量逐渐增多,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生产经营规模,促使其逐渐朝着大规模方向发展,降低农业规模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如实现对生产各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生产收益,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3解放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无可否认,人工农业无法企及农业机械化,机械化农业生产能够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中出来,减小农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促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等优势,获取更多经济收入。此外,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朝着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非农活动、养殖业等方面发展,能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朝着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下,实施农业机械化,促使大量农民逐渐走向城镇,还能够接触更为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帮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注入新鲜元素,最终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1.4实现集约化生产,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机械化直接效益体现在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它在具体应用中,还具备间接经济效益。由于农机产业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桥梁,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够扩大农机需求,将农机产业发展成为农村新型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农用机器、电力设备等方面的生产,能够极大地刺激本地经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给予支持,推动建筑、交通等部门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让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减少社会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十分必要。
2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的措施
第一,积极创新机械技术。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者,要明确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积极意义,并采取政策手段,引导农业机械与先进技术有机整合,促使技术创新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成果的转化。同时鼓励相关人员落实好技术创新发展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等方面合作,切实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及特点开发专业、针对机械设备,从根本上实现设备与技术的转型与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第二,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推广机械化难度较大,但是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率并不高,特别是偏远山区,受到交通、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相悖。要想真正突破重重阻碍,资金的支持十分重要。因此各基层政府应适当增加资金支持,采取政策扶植方式,给予农业机械化农民一定补贴,提供可行性较强的资金支持。也需要从我国农业发展区域特点出发,针对不同格局、生产特色给予定向支持,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保障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第三,增强机械化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将会对农村社会技术水平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我们应积极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社会化程度,增加机械在农业生产活动占比,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机械化趋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因素,构建较为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避免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劳动力过剩情况。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突破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管理混乱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相关部门要定期深入到农民中,了解其在机械操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培训、讲座等多样化形式,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根据上文所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解放农民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和组织作用,让农民群众能够从内心接受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提高扩发机械化范围,且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晨,李宪义,王德成,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作用程度的分析[J].农机化研究,20xx(10).
[2]朱俊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风,20xx(01).
[3]孙维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xx(03).
[4]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xx(06).
[5]麻覃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J].湖南农机,20xx(01).
农业发展论文7
一、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协调发展,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综合性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影响深刻,在经济、环境、农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994年,我国提出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县域经济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层单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其核心思想为发展健康的县域农业经济,将农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注重农民参与和社会公正。
二、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地区差距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业县域经济的总体战略,同时,我国政府持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县域农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再生发展。我国充分重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坚持“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围乡、镇、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农业资源”的原则,发挥县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外,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的战略,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推动实施了县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战略、基础项目带动产业链条战略、农业人才激励战略等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县域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整体势头良好。
三、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粗放,整体附加值较低,则一直是困扰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实现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建立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一方面,关注生产工具改进、良种选育、施肥技术、防治病虫害、遗传基因改良等方面的农业进步,加速农业科技的渗透,努力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引进农业科技方面的高端人才,通过人才激励和牵引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此外,针对新的农业科技,做好对农民的相关知识培训,将农业科技的创新性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资源变为农业产品后,剩余的资源就会成为废弃物被丢弃,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下,资源转为为产品后,剩余的部分还能够被再利用,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尤其适用。例如,某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试点探索“五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综合管理模式,将农作物与富含高蛋白的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套种,并在生态园中发展循环经济,所种植的玉米、甘薯等的秸秆粉碎后不直接丢弃,而是通过青贮、氨化等方式处理后饲养牲畜。农业生态园中动物产生的鸡粪可以喂养水产动物,猪粪通过沤化可能产生沼气,沼气能够用于照明、除臭、防治寄生虫等,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试点园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而且各县间经济水平、产业分布、农业发展等情况不同,还存在服务水平的差异。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依托各公共服务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县域领军企业等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配套体系,促进县域农业协调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专职部门收集涉农信息,建构“三农”信息资源库,促进各个农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县域内各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农业发展信息。其次,在农产品监督方面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做好农产品检测服务,针对假种子、假化肥、假农具等情况,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造健康、诚信、公正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加快大型农业物流项目的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与配送。在农业金融服务方面,政府也应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
四、结语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结合县域发展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结合,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以县带乡、城乡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
农业发展论文8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建设的力度,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传统的农业思想在农业生产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结合其中的有效因素,使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人与自然的稳定、人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稳定,深刻的影响着我国人们的三观,并且融人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对中华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1.1高度重视开发农业经济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农业生产是相依赖的关系,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是衣食的源头,只有保证衣食无忧,人们在农业社会中生存才能有所保障。我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积极指导,引导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在初步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未来还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前景,从而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结合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1.2提倡勤俭节约
我国的儒家文化思想背景下,更加注重勤俭节约的思想,从而使国人形成勤快、奋斗和节约的性格品质。这对于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具有很大的好处。因此,需要国人坚持发扬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遵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节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本,进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
2、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多高的时候,通常将农业的发展水平作为关键因素进行考量。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与贡献率都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因素。
由于我国在农业方面发展慢、起步晚,所以我国未来的发展还有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首先,我国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健全的情况,这就导致了现有的经济产业结构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农业经济在深加工方面可以再深入挖掘,充分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农民的意识也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调整现代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和现代化农业的良好发展。
3、传统文化视野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对现阶段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客观分析
我国在农业发展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对当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作出客观性的分析,从而确定我国未来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的正确方向。由于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占的比例最大,我国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农民的需求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政策方针,从而带领我国现代农业经济能够顺利发展。
3.2针对现有的土地制度进行创新
现有的土地制度已经无法适当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所以要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尽快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将市场经济作为土地改革的方向,可以有效地推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实施符合社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农村土地的应用情况。
3.3帮助农民树立观念
政府要大力宣传农业产业是第一产业,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发展,农民正确树立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广大农民群众要坚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信心,把握市场发展中的各种商机。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确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创业致富的理念,并且通过积极宣传以往的小农经济由于规模过小而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不够经济的状况,得出小农经济并不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土地闲置户要积极动员其流转自身的土地,从而使土地能够发挥更大的经济收益。
3.4生态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资源与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视保护珍贵的资源是人们永恒的课题。首先,保护资源与环境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早在古代就有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国人就已经明白天人合一、与天地自然和土地和谐相处,对于土地要有所取,也要有所给予。其次,如今我国人口膨胀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生态环境出现恶化,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给现代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现代农业的可持发展要注重土地的合理使用以及水等各类的自然资源,进而形成良好的再生循环机制。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慢,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要加大力度,推动农业经济的进步。同时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与政府相应的支持,以此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基础,并且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农业现代代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康佳琼.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xx(16).
[2]耿志刚.传统文化视域下现代企业伦理探析[J].社科纵横,20xx(10).
[3]王文刚,吕晓军.传统文化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途径探析——对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xx(26).
农业发展论文9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能力。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要想进一步做好农业发展工作,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农机推广工作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必须常抓不懈。本文从农机推广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农机推广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乃至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思路,努力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使用农业器具开展农业生产的历史也很悠久,农业机械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当中,农机推广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保证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向现代农业进军的不竭动力。农机推广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发展进程,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所谓的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手工到农业机械的发展和进步,农业机械化实现的是机械替代人力的全过程。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的发展基础,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1.2 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发展进程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但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利于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规避农业风险,保证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环境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进程都十分有益。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整合,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抢抓了农时,保证了农业生产效率,符合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推进。
2 做好農机推广工作的具体措施
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首先要从农机推广上下功夫。尽管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为此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当前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机推广地位
很多地区的农机推广工作效果不好,主要与当地的重视程度有关。部分地区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上部分地区农民的不配合,直接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地位,农机推广人员首先要以身作则,认真对待农机推广工作,要积极探索如何做好农机推广的宣传工作,提高大家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争取农民的积极配合。
同时建议农机推广部门要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农户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户解决在使用农业机械乃至一些农机技术上的难题,与农户做朋友,帮助农户认识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2.2 创新农机推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农机推广体系
积极做好创新农机推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农机推广体系的工作。基层农机推广部门需要逐步建立起科、工、户一体化农机新产品研发以及多元化的推广机制,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推进农机推广工作的不断发展。
2.3 不断壮大农机维修业,辅助农机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农业机械化部门不能忽视农机维修的重要性。针对农机维修行业要致力于农机维修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维修和服务能力,同时还要与其他农业机械化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协同合作,共同为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作贡献。
2.4培养农机推广人才,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农机推广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业务能力强是基本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农机推广人才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备创新思路,不能墨守陈规,知识结构也要不断更新,关注农机推广新变化。建议相关单位要积极组织培训和学习,帮助农机推广人才进步。
3 结语
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努力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实需求。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农机推广水平,单靠以上几点还远远不够,农机推广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才可以取得新成绩,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宏汉.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xx,(15).
[2]张广东,刘玉琴,李晓燕.对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xx,(05).
[3]刘国林,杨宇.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耕作与栽培,20xx,(06).
[4]王涛.浅谈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技服务,20xx,(18).
农业发展论文10
1大理州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1.1加强产业生态引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高原生态环境给人以良好印象,高原特色农产品给人一种生态优质的感觉,大理州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在大理州应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产业,推进无公害生态农业建设,如高原蔬菜、马铃薯、茶叶、蚕桑、水果、荞麦等高原粮食产品,还有独龙牛、乌骨鸡、小耳朵猪等高原特色畜牧品种。对这些高原特色产品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加强高原地理标志工作建设,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大理州云龙县,其最大优势是原生态。因此,可以大力挖掘云龙县具有原生态内涵的特色优势资源,通过生态化、市场化运作打造大栗树原生态绿茶、诺邓火腿、天灯乌骨鸡等原生态农业品牌,同时,云龙县依托国家林业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核桃种植基地,云龙已成为6.67hm2以上核桃产业大县,据统计,20xx年核桃产量为4.25万t,产值12.07亿元。这些原生态品牌不仅在本地受到欢迎,同时也热销省外。
1.2多措并举,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理州农业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要扬长避短,采取多种措施,齐头并举,切实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大理州地理及气候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模式,致力于生产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比如祥云县在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就进行了有益探索,大力发展优质蚕桑、烤烟、畜牧、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效果。第二,大理州生态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倡导推广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尽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农业生态环境被污染。要实实在在地把大理州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经济优势,有效推动“三农”发展。
1.3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云南省山区具有相当丰富的景观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先天优势。当前,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已然发展成大多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大理州作为云南典型的农业州,更是如此。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截至20xx年底,大理州已经发展了农家乐172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园300个,特色客栈358家,总收入达36.5亿元。一方面,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比如漾濞县的“漾宝”牌、“傻哥”牌核桃食品,南涧县的“土林”“无量山”茶叶品牌,都远近闻名;另一方面,丰富观光农业项目,建设综合性农业观光带。弥渡县的弥渡花灯表演、漾濞的核桃文化节、以及大理州的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都是比较好的例子。
2结语
总之,大理州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地理、气候、人文等方面的先天优势,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还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质量不高、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加强大理州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为大理州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实用的理论指导,最终推动大理州生态农业稳健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11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农业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并由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中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到20xx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4%,相当于林业、牧业和渔业总和,林业比重只有3.8%。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左右,比发达国家低30%~3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2、发挥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需要科技创新
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资源紧张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导致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障碍。
3、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需要科技创新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是单产增速低。近十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降低。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2%的农业,但由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同时也消耗世界20%的水资源和30%的化肥、农药。三是成果转化低。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 -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 40%。我国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仅为48%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0%的科技贡献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二、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障碍。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够,机制不完善
在国家科技基础建设中,农业科技平台所占比重较低。截止到20xx年,在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涉及农业领域的仅有23个,与农业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有关的仅有9个。在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涉农的只有30个。国内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机制,总体运行效率较低。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方面还缺乏独特的核心技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
2、经费保障不力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0.43%,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3.29%和中等收入国家1.37%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条件简陋,无论是在试验条件、基础设施、科研力量,还是在承担课题和获得经费资助方面,都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距甚远。
3、我国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但真正投入生产使用的不超过三分之一。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难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水平低。另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介市场落后也是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滞后的原因。
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路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基础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成中央、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布局合理、联合协作的具有国际优势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实实在在地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3)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要尽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和制定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我国自行研制等品种资源,具有遗传基因研究价值等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促进高技术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4)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正视农业科技的风险性、艰苦性特征,运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动人才;其次,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创新科研成果的评价、个人业绩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运用现代激励理论,不断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农业发展论文12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重视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形成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前提,科学发展生态农业,结合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推进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基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标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农业个体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策
0引言
生态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必须从加强生态观念培养和促进新型农业科技研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保障生态农业经营者利益、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开拓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以及加强政策引导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等方面入手,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形成。
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标
1)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可确定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阶级与富有阶级之间的矛盾,全面维护区域森林植被及整体生态系统。在整体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严格依据农户实际需求进行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整体生产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整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有效的驱动。在这个基础上,应从农作物产量增长、农作物质量提升两个方面提高区域农业产品及农副产品的生长效率。同时在保证生态农业发展资源充足供给的基础上,可协同推进生态农业与区域环境的同步建设,将区域生态环境作为整体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在提高区域农户经济收入及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的品种多样性、结构合理性及生产规模适应性提供有效的依据。2)随着我国农业发展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也开始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那么,如何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统一起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这就要求农业发展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优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合理配置,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增强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
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1农产品基地集约与废弃物资源利用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重点是区域资源的充分应用,而为了保证整体生产农业发展与区域环境同步进行,一方面可采取农产品基地集约性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区域技术、市场、设施、病虫害管理等技术,开展精耕细作与科学机械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采取常规化农田环境维护的基础上,可利用秸秆还田、生物肥施用等措施,逐步强化区域生产农产品的基础建筑。逐步拓展区域生态农业规模,实现集约化生产管理,实现生态农业产品的优质化生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农业废弃物对整体环节的负担,在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可综合利用微生物、农艺、生物等先进科学技术对整体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将无害化处理后的产物在农作物耕种、果园管理中进行二次应用,在降低废弃物产生量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区域环境土壤得到有效的改良。如在规模化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可利用沼气发酵的形式将农作物秸秆、生物粪便等进行沼气发酵,并将产生的沼气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生态农田中,达到增产降污的目标。通过养殖——沼气——果蔬种植、牧草栽植——畜牧——沼气——农业种植等模式的有效开展,可达到以养殖促沼气、以沼气促农业、以农业促养殖的良性生态循环。在区域集约化养殖场地通过沼气对废弃物的处理,可促使区域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有效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环境效益。
2.2流域综合治理
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是结合区域地质特点及区域资源利用情况,将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在这一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逐步开展植物种植、治坡治沟、工程防治等综合管理措施,降低旱涝灾害对整体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实际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可在封山育林措施实施的基础上,在山沟位置进行蓄水筑坝,山低开设农田,山边种植牧草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促进区域畜牧业与农业同步发展,从而便于多元化复合型生态农业的有效开展。在多元化农业开展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将农产品效益作为区域生态农业管理的中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各种农业要素的管理应用,依据经济性、生态学的相关原理,根据区域发展特点进行各种生态技术的合理配置,为养殖、经济作物、粮食种植等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
2.3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生产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采取农户+企业或者农户+农业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全面开展规模化生产农业发展、企业化经营管理及市场化操作运行的发展模式。为了保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良性经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劳动力资源,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开展全过程生态农产品服务。通过生产前准备、生产环节过程、生产后期反馈等一系列操作可有效提升生产农业市场竞争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相关区域生产农业基底可选择不同的农产品加工类型,如水果、豆类、茶叶、大米等,结合生态农产品运送结构的合理配置,可为整体区域生态农业经营格局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3生态农业优化发展措施
为了保证生态农业发展效力充分发挥,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推广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采取适当的生态农业优化发展措施。1)对区域农业就业结构进行适当优化分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通过区域绿色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管理,循序渐进,结合小型乡镇建设,将区域内农户融入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和范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区域绿色加工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还可以与农业多功能性相结合,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武装生态农业。降低农业人口过剩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2)适应我国农村基层基本经营制度,根据我国平均土地经营面积较小的基本国情,制定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农业技术标准体系。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在适应农户经营的同时,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新主体。针对区域地形情况,进行土地性质适应性评估,确定区域地质情况,采取健全机构、转变机制、完善体系、优化队伍、增加投入等多种途径,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为后期生态农业种植产品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3)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加大生态农业建设优化政策,为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转化资源优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我国生态农业向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4)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价值,采用现代化生态农业关键技术手段,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保障粮食作物有效供给,稳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整体农业生产体系中是一个相互联系、关系紧密的体系。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生产与效益并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制约了整体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则在以往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先进区域发展技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整体发展目标,对于整体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驱动。因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有极其优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火根,翟宏毅.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59-66.
[2]黄和平.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生态学报,20xx,35(9):2894-2901.
[3]何李花,李明贤.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研究[J].武陵学刊,20xx,(6):19-23.
农业发展论文13
一、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难题
我国采取了指令规制、技术创新和经济激励等多种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污染影响,维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但是,很多政策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政策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水平还比较低,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还相距甚远。其主要表现为:
(一)直接管制乏力。制定法律法规,对污染排放和主体行为做出规定,依法强制实行,是世界各国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要求不仅包括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文本,还要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处罚细则,并有相关部门监督执行这些法规,并对违规行为实施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用。目前从土地到灌溉水到农药使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但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并不知晓这些法律法规及标准,不知道如果遵守这样规章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相关的部门进行宣传、监督和执法。此外,农村地域宽广、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复杂多样、农户自身素质不高等特点,对实施这种强制性指令控制手段提出更高要求。
(二)技术推广难度大。当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难度非常大。第一,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农业生产经营者出现兼业化、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对新技术的使用意愿和接受能力不强。第二,一些对环境影响小的新技术如生物制剂、物理防护手段等,往往物化成本高于传统的化学投入品,而且使用起来有相应的操作规程,较为费事,在没有相应收益增加的情况下,农户不愿承担这样的额外成本。第三,一些环保技术要求少施化肥、少打药,可能会导致产量下降或者产品品相不好,造成农户收益下降,影响农户的使用积极性。第四,当前农技推广部门力量较为薄弱,工作经费不足,难以进行技术推广,加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新技术推广运用难度较大。
(三)环保产品市场发育不足。与工业品不同的是,大部分农产品最终将走上餐桌,其质量安全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将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愿意为安全、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买单。但是,农产品市场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当优质农产品的信息难以辨别、确认和信任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劣质产品,一旦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出现困难,所付出的成本难以收回时,相应的生产技术和方式就难以维持。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环境友好型产品标识的市场推广不够,消费者的认可度不高,产品价格优势不突出,对生产者实施相应生产规范的激励不够。
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建议
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环境问题,要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对开展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个重要契机。应该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的特点,完善相关政策,改进工作方式,加快农业农村环境治理。
(一)加强基层环保建设,加大农村农业环境治理投入。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认识,将农业农村环保工作切实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第一,加强农村基层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加强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沟通协作,优化人员配备,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严格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确保工业企业的连续达标排放,确保城市垃圾的合理化处理,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减少农村环境的外源污染。
(二)改进工作方式,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尽管农业生产存在分布广、监管难、成本高等困难,但是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强制性指令手段依然是控制农业农村污染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的环保和法制意识,引导农民自觉改进生产生活方式,合理施肥打药,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自觉控制养殖规模,提高企业的强化社会责任,自觉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其次,制定具体的排污标准、环保标准和处罚细则,明确监督部门,确保环保法规的执行,对违规行为实施处罚。防治没有环保处理实施的企业盲目上马,强制要求不达标企业整改,对严重违规的企业要关停;对一般小农户,要充分利用相互监督和村庄自治,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对造成严重环境影响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好的做法要加以表彰、奖励和宣传,并将村庄环境治理作为村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规范产品认证,加大市场宣传力度。严格规范各项优质农产品的产品认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降低认证费用,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认证。加大市场营销,扩大销售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将信息尽可能地传递给消费者,获取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建立成长期的供销关系。加强对已获认证产品的监管,开展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取消认证标识,并进行信息披露,加强认证产品的公信力。
(四)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减少污染源。加强对农药、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认真落实产品标准,鼓励研发和推广环保产品。加强对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严厉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流通,一旦发现必定重罚,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确保产品质量,推广绿色、环保、有机的农资产品,从源头上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者因使用劣质投入品对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农业发展论文14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的生产保障,种子质量的优势直接关系到农业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
20xx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以来,政策壁垒被彻底打破,种子市场全面放开,种子企业及经营业户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吉林省白城市种子企业及经营业户由《种子法》颁布前的6家,增加到570家,种子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由过去的国有经济独家经营,转变为国有、集体、民营和科研院所共同发展,而且分布广、分点多、跨度大,而从事种子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有90人,获得专业执法证书的只有40人,经省级核发的种子检验员5人,检验人员17人。面对当前庞杂的种子市场,种子质量管理工作尤显重要,进一步加大种子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力度,规范种子企业行为,净化种子市场,预防假、劣、冒种子坑农、害农,确保种子安全势在必行。
1.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
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依法进行。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相关法律有国家颁布的种子法、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商标法和广告法等,农业部制定的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种子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商品种子加工包装规定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种子检验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1.2执行标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牧草种子检验规程、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规程、包衣和包装技术规程及各类作物种子的产品质量标准等。
2.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几种形式
2.1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种子企业的管理与监督,主要通过对种子企业进行种子生产经营的资格审查,把好质量与监督的切入口。
2.2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实施种子质量监督抽查。一方面是通过对种子企业加工、包装后进行抽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的不合格种子流向市场;另一方面是对种子市场的监督抽查,达到对监督管理好种子市场的目的。
2.3通过设立种子举报电话,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农民购买到不合格的种子,通过举报电话直接向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部门举报,及时处理假劣种子案件,达到了对售后种子质量的监督管理。
3.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尚未健全。随着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现有的质量法、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有关技术标准为政府和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种子管理部门进行种子质量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随着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现有的法律渐显不足,表现为覆盖面不高,针对性不强、规定的不够详细。
3.2监督抽查覆盖面不够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抽查的作物种类仅限于杂交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和小麦,还有相当一部分作物没被抽查到,抽查的主体仅限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子企业及经营品种数量较大的业户,对市场流通领域的监督抽查尚未大范围开展,作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县级种子管理部门由于人员、经费的限制,检查不到位,存在死角现象。
3.3检验员队伍建设尚未完善。种子法要求,种子检验员分为种子检验机构的种子检验员和种子企业中的检验人员两类。在检验机构工作的人员是实施种子管理部门的检验、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主体,他们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种子质量监督管理能否做到公正、公平、科学、求实,目前来看仍存在的问题是队伍规模与承担的任务不相称,虽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都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但要真正承担起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重任,尚存在不足。市县级种子质量检测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利用国家投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对增强种子检验能力,提高检查水平,强化种子检验能力,提高检测水平,强化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已建立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管理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工作开发程度,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所差异,影响了检测机构在政府实施种子监督管理中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4.进一步加强种子质量管理的对策
4.1加快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步伐,促进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法制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是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前提,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抓紧种子法及有关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配套法规的建设。要积极探索种子质量的快速鉴别的方法标准和规范建立,关键要做到及时准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打击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4.2加强监督抽查工作,促进种子质量监督的制度化。种子管理部门通过组织监督抽查,掌握市场种子质量情况并将有关种子市场信息向社会公布。
4.3加大对种子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提高种子质量的核心在企业,对企业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建设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供种质量,降低农民用种风险,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4.4加强种子检验员的队伍建设。为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创造条件。种子检验人员是政府实施种子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种子监督管理,必须做好检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检验员的整体素质,制定有关种子检验管理法规,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对种子检验员的培训考核工作的力度,指定统一的考核技术规范提高检验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建立种子检验员管理评审制度,规范管理,对工作成绩差,不合格的种子检验员进行通报批评或取消资格,建立全国种子检验员信息库,对种子检验员队伍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农业发展论文15
八十年代以来,吉林省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全国1/25的耕地,为全国提供1/10的商品粮,1/5的专储粮和1/2的玉米出口量,粮食生产10年跨跃了3个台阶。吉林省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1、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 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5.2 制定优惠政策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推广单位投身于农村科技事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近几年先后制定印发了《吉林政府关于进一步放活科技单位科研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补充规定》、《关于推进我省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科研部门拨款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发送"吉林省科委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办法"的通知》、《关于稳定吉林省农业科技队伍促进科技进步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5.3 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吉林省在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投入上,一方面通过立法,增加投入,要求各级财政每年按一定的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还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专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此外,全省各级政府每年还拿出350多万元的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在科技兴农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