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谚语摘抄 谚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话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内容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谚谚语摘抄,希望大家喜欢。 农谚谚语 1、砂地搓淤泥,好的真出奇。 2、蚊子见了……
农谚谚语摘抄
谚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话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内容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谚谚语摘抄,希望大家喜欢。
农谚谚语
1、砂地搓淤泥,好的真出奇。
2、蚊子见了血,麦子见了铁。
3、冬至副业忙,有钱又有粮。
4、碱地施层砂,强似把肥加。
5、立冬不砍菜,受害莫要怪。
6、麦收四月风,立夏见麦芒。
7、夏至伏天到,中耕极重要。
8、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
9、寒露下葡萄,白露打核桃。
10、雨水修渠道,抽水把地浇。
11、九月菊花开,小麦苗出来。
12、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
13、小满粒不满,麦有一场险。
14、麦怕胎里旱,麦怕三月寒。
15、小满防虫患,农药备齐全。
16、好树开好花,好种结好瓜。
17、白露收大秋,早熟又早收。
18、处暑送肥忙,复种多推广。
19、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
20、棉花锄七遍,桃子赛蒜瓣。
21、苞米种的浅,丢了主人脸。
22、立秋棉管好,力争伏天桃。
23、谷雨前和后,种瓜又点豆。
24、大暑种蔬菜,生活巧安排。
25、芒种麦登场,龙口夺粮忙。
26、谷雨麦怀胎,麦喜胎里富。
27、西南火旱风,收麦要减成。
28、大寒不停闲,总结再向前。
29、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
30、间苗要间早,定苗要定小。
31、大雪冰封山,积肥管麦田。
32、立夏种油料,同时插水稻。
33、小暑管玉茭,人工授粉好。
34、寒露收谷忙,细打又细扬。
35、小寒三九天,把好防冻关。
36、小雪不畏寒,建设丰产田。
37、惊蛰地气通,搂麦要进行。
38、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
39、秋风镰刀响,寒露割高粱。
40、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41、春打六九头,备耕早动手。
42、庄稼是支花,全靠肥当家。
43、谷六麦十三,必定见绿尖。
44、秋分已来临,种麦要抓紧。
45、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
46、麦出七天宜,麦出十天迟。
47、大麦上了场,小麦发了黄。
48、地靠人来养,苗靠肥来长。
49、早种三分收,晚种三分丢。
拓展:什么是农谚
农谚,是指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5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