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现状散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散文 现状 农民

管理员

摘要:

农民现状散文  时代变了,什么都有着很大变化。尤其是现在的农民,变化之大,真的叫“今非昔比”。虽然,他们还叫做农民,可是,却不是从前的样子了。无论是从劳动的方式,或是从业情况来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在随着岁月翻新,而深刻变化着。  本来……

农民现状散文

  时代变了,什么都有着很大变化。尤其是现在的农民,变化之大,真的叫“今非昔比”。虽然,他们还叫做农民,可是,却不是从前的样子了。无论是从劳动的方式,或是从业情况来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在随着岁月翻新,而深刻变化着。

  本来,农村人被规定为“农业人口”,都被固定着做单一农业,不能从事其他行业的事。而做农业又强调单一的粮食生产,口号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可是粮食生产却无论如何也跟不上目标要求,因此,“全面发展”便无从谈起了。

  当时,做农业是非常辛苦的。每当六月暑天,天气酷热之时,却正是江南农业上“双抢”大忙之季。这时候,“一寸光阴一寸金”。因为,双季晚稻对季节很敏感,早布置的禾苗,比迟布置的产量增加悬殊;特别是将近立秋之时,甚至会分出早晚来。这时候,别的行业里的人们,可以避暑,有的还能为避暑而歇业,起码可以放松一点;而这里的农民们,却既要收获早稻,又要布置双季晚稻,必须抢时间。因此,这个季节被形象地称着“双抢”,一个“抢”字,充分说明了季节的繁忙、劳动的艰辛。

  即使是在平常的季节里,哪怕是收获了庄稼,在寒冷的冬天,农活不算很忙了,兴修水利却要“不失时机”地大干快上。当局下达的任务似乎没有完成的希望,因此,仍然很是繁忙的。

  在那大集体的框架里,农民们经济状况普遍拮据,生活难得温饱,而劳动却都是凭体力,既繁重又艰苦;加上政策“农业、非农业”的限制,农民们的生活环境,总是年复一年地徘徊在低水平上。于是,只要有一点条件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跳农门”,致使传统的“千行万行,种田上行”的谚语,被颠倒了过来。

  改革开放后,农民们自己有了土地,很快便解决了温饱。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本来都是繁重的农业劳动,大部分被机械化所代替。随着机械化的广泛实现,国家对土地进行了平整,形成了大型化农业生产的格局,劳动力大量剩余。由于社会经济日益快速发展,农民们便觉得自己的土地出产非常有限,于是,许多地方农民的土地,转包给大户去经营了,农民只收取规定的流转金。本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们,大多数都挣农业以外的收入去了。

  开放后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需要大量的工人。于是,年轻一点的农民,都脱离农业,离开农村,凭着年轻精干,学得了一门或者多门新行业的新技术,在城市里放开手脚驰骋。一些虽然没有进入城市的年轻人,在家乡也都另行创业,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这些人都挣到了满意的收入,虽然还号称农民,却已经脱离了农业,算不上是农业劳动力了。正因为这样,农村经济发生了飞跃式地改善,城乡差别明显缩小。

  农村里年轻人脱离了农业,年老的人便留守了下来。因为目前农民们还没有“退休”之说,现实情况是,当他们年老时,只有患上了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才可能算是“退休”;因此,他们“退休”没有年龄规定。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多数上了年纪的农民,没有多少适应新行业的新技术,只好“做着老本行”。这些人,年纪最小的也近六十岁了,还有七十岁,甚至八十岁的人。因为农村年轻人很少,这样的老人居然成了农业上主要的劳动力。我根据这个特点,曾经写了一首打油诗:

  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七十正当时。不信君看田野里,众多老人奋耕急!

  也有这样的老年人,并不甘心留守于农村,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然而,他们也是因为没有新技术,所做的总是最笨重的劳动,所挣到的,却是最低等的工资,而且还都没有稳定的工作。

  目前,农业上的机械化虽然很普遍,然而,必需人工做的农活还是不少。现实中农业上的劳动力,除掉承包大户经营者还算年轻外,其他做农业的人,竟是老年人居多。由于土地流转,私人很少经营土地,这些老年人所做的农业活,基本上是给大户经营者打工。由于年纪大了,还能有这样的挣钱平台,他们的心情都还算满意。

  可是,无论是给大户打工,还是在城里做工,农民们的工作时间,大多数都是十个小时左右,甚至更长。对于他们,没有“八小时”工作时间之说。所谓“节假日”,更无从谈起,即使是节假日休息,也都没有工资,休与不休,都是自己的事。他们除掉所挣的工资外,完全谈不上什么“劳保、福利”的事。

  然而,尽管这样,农民们的经济条件还都有了巨大改善,生活条件也有着很大提高。他们原来所住的房子,多数是简陋的草房,瓦房很少。穿的衣服,只要可以遮住身体,不至于太冷,也就心满意足了,没有特别时髦的服装。吃的,只要能塞饱肚子,就算不错了,根本谈不上讲究。现在,农民的房子,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楼房,砖瓦结构的房子,已经算是低等的了,草房甚至难以找到;穿着也都有了讲究,几乎与城里人没有明显区别。吃喝方面普遍好了起来,以致一些“富贵病”也出现了。

  同时,国家对农民加大了福利照顾。种田的人,本来是国家税务的重要来源,用农民的话说,种田的人供养国家军队,是理应该当的事。因此,向国家缴纳钱粮国税,在所难免。然而,现在种田不仅不再交税,国家还给予农业补助;而且,医疗保险,使农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有了大病可以安然就医。到了六十岁后,还享受养老补贴,虽然还只是象征性的,可是,这些都是农民们原来连做梦都没曾想到过的事。

  更加喜人的是,国家对农村建设大量投入。给农村主要道路铺上了水泥,将电力、自来水等现代化生活设施,送到了农民家里。还大规模地“改水改厕”。所有这些,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人居环境,更是提升了农民们的生活质量。

  农民们由于经济条件的提升,环境和生活方面的改善,加上医疗方面的进步,他们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于是,寿命也大幅度增长。原来,农民们能活到六十岁,就很幸运了,俗话说,“活到花甲子,死后不用挑黄河埂”了;七十岁称作古来稀,很少有人可以活到这个岁数。可是现在,七十,甚至更年长的,身体都还健康,仍然是农业上不错的“劳动力”。这些,农民们都说,真正是盛世盛景。

  以上这些,便是农民的现状,而且还是很普遍的情况;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情况,还将会越来越会提高。

  农民们是从大集体的圈子里,在经济拮据的环境中过渡到如今开放的社会里来的。抚今忆昔,都是感慨万千。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他们都还在不懈地努力。农民们希望,“现代化社会”,年老退休、八小时工作制度、基本的劳保、福利,对他们也应该完善起来。因为,农民们虽然已经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离“现代化”的水平,其实还有不小的差距。

  现在,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体非常重视,将执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非农业的界限”正在打破,许多大政方针,也正在向农民倾斜。不久的将来,做农民,一定会与其他行业里的人一样,生活会更加幸福美满。传统的“千行万行,种田上行”的谚语,还会回归到本来的意义——确实,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人群,只有农民们真正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全中国才算是真正地实现了幸福社会。

  写于2015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