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定律 牛顿第

管理员

摘要: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以下为大家分享的是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CN公文站!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以下为大家分享的是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CN公文站!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内容,它是前面学习过的“运动的关系”和“力”的桥梁;同时也是整个牛顿力学的基石,它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错误观念,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把运动和力统一了起来,为学习动力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得出以下几个目标:

  ①解牛顿第一定律得来的过程。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思路方法。

  ③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④理解惯性,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学情分析

  学习的主体是初三的学生,牛顿第一定律是根据实验来进行推理得到的规律,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过来,所以这节课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来反驳己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伽利略实验研究过程蕴含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重点有以下两点:

  ①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根据学生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就大,而且思想顽固,所以难点也分

  为两点:

  ①正确理解力和速度的关系。

  ②正确理解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初中的学生对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重视观察实验”“勤于思考”。

  四、教学程序

  1、课堂导入

  根据前面学习过的运动和力的知识来引出“运动的关系”和“力”有没有存在一定的关系来引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来请上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一位同学以推桌子的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力推桌子,桌子运动;停止施力,桌子停止”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二位同学以滚玻璃珠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玻璃珠滚出去会滚一段距离才停止,它停止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才停止的”说明“力不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设计探究实验

  让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从静止下滑,滑到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运动,从而来对比三种表面上小车的运动距离,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并记录;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清晰的看出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越慢。从而可以得到推理想象,小车如果是在没有阻力的表面上运动的话,它滑行的距离将会无限远,速度不会减小;从而得到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说明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正确。

  3、新课教学

  (1)、牛顿第一定律

  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状态的原因”。到敢于挑战真理的科学家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是摩擦力使人们做不到“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的条件,从而推理出他的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过渡到笛卡尔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外力,它不会向左向右偏,它将永远沿原来方向做匀速运动。最后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它认为“一切物质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惯性

  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容易理解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固有性质,以及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通过惯性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认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牛顿第必须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必须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梦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梦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梦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明白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本事。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明白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意义.

  3.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3.理解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一样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提高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设计

  经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必须需要力来维持吗”.

  经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明白,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平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十分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梦想实验。

  一、梦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梦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梦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梦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必须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必须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坚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必须律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坚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必须律可不能够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能够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能够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经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必须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必须律是一条实验定律

  B.牛顿第必须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必须律是物体在梦想情景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景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坚持原先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必须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必须情景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必须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2.一个物体坚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

  A.物体必须没有受到任何力B.物体必须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

  C.物体所受合力必须为零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

  答案:CD

  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坚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必须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坚持原先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必须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惯性与什么有关?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

  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

  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经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作业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资料有牛顿第必须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习,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应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此刻过程与方法之中,所以,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推理过程,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梦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必须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经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头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样样经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一样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习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明白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习新课环节,经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经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必须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日的牛顿第必须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经过演示实验,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学习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必须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能够经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本事。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资料,提问的问题能够是:梦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习,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习的载体。

  意图:学生经过问答和练习,了解了自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有的放矢。

  七、板书设计C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板书设计,这样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完毕,多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但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同一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靠思考不能回答,需要实验验证。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五、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设计和理解,我的我说可完毕,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6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司南版8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二的学生。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前一章节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初二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在学习物理时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历年中考的.考点,我把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定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设定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

  大概花5分钟时间。先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车”入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使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

  大概花20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小部分。

  (一)回顾历史:先提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再用Flash课件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的不可批驳。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化矛盾。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二)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观察后自己说出小车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回忆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并在该过程中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开始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结论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提出的问题,能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平面足够光滑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从而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惯性

  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并通过书本中的惯性小实验,让学生认识惯性;接着通过一个证明空气也具有惯性的小实验(在一小试管内装满水,留有一个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把小试管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沿小试管橡皮塞的方向快速移动,可看到试管内小气泡的位置并不发生改变。从而证明空气是具有惯性的。)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以及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能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概念,并将抽象的惯性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景,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通过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第四部分:课堂小节

  大概花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7

  各位考官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必须律》。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好教材,才能清晰完整的上好一堂课。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牛顿第必须律》选择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5章第1节的资料,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运动学和力学。但不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而本节的资料主要讲了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伽利略的梦想实验,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很好的解释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必须律是牛顿三大定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章资料为后期学习牛顿三大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要上好一堂课不仅仅要熟悉教材,也应当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景了如指掌,所以下面我谈谈本阶段学生的情景: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必须的逻辑思维本事,能够有必须的推论本事,这是学生对梦想实验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牛顿第必须律,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明白伽利略的`结论,但不明白他们的来源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师要注意适当的深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必须律的发展过程,理解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过程与方法】经过观察斜面实验,初步具备“实验+推想”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的例子,发现惯性的利与弊,学会珍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随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第必须律的含义;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将用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推照相机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宇航员只需要轻轻用力,照相机就能够飘向另外的一边去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很容易用牛顿第必须律来解释。此时我将进一步追问牛顿第必须律是怎样发现的。进入今日的课题《牛顿第必须律》。

  【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导入,是因为宇航员的视频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的学习中去。】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第一段亚里士多德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

  2.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学生思考后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是由于直观观察生活现象,并没有研究摩擦力,此时我会引导学生辨证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对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启发,借此引入第一个发现摩擦力的人:伽利略。

  【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本事,同时辨证的看待错误。】

  紧接之后,我会让学生阅读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同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一:伽利略“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小球将永远滚下去”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二:梦想实验是如何设计的

  问题三:这一实验是怎样说明伽利略的思想的

  等学生回答完,大致对伽利略实验有所了解之后,我会用媒体播放伽利略梦想实验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时我将强调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在物理学上的地位及作用。与此同时我会补充笛卡儿对于伽利略结论的补充。

  【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是为了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伽利略“实验+推理”的思维方式,多媒体视频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到达突破难点的目的。】

  我会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总结牛顿第必须律,强调牛顿第必须律又叫做惯性定律,引出惯性定律的知识点。在初中学习过惯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刹车时人向前倾。复习完惯性后,我会追问: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那么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引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关于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我会用相同速度的人和汽车为例,比较完全停止下来时,人与汽车位移的大小来说明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意图:经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复习惯性概念的相关知识,同时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位唯一量度,与速度无关。】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我会让大家利用惯性解释为什么汽车要严禁超载。

  【意图:经过巩固练习来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从而到达突出重点的目的。】

  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

  课程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回顾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并梳理本节课知识。对于作业我将让学生课下思考如果生活中没有惯性,会发生怎样的状况

  【意图:经过这种开放式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对惯性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采用系统化的板书,按照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书写四位科学家的贡献,这样的板书既能直观展现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历程,比较他们得出的不一样结论,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又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我打算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与教法、过程分析、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三章运动和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知道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定律的内容,定性的实验推理过程,尤其是关于惯性的学习和用其对实际现象的分析解释等。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目标分析

  按照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亚里斯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会识别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2)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漫长、艰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回顾,增进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四、教学与教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提倡教学新理念,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当学生再次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时,使他们保持新鲜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自学、讲授、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五、过程分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解释生活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曲线运动的热情。

  2、新课教学:

  此过程分为两部分:

  (1) 历史的回顾

  本部分通过学生预习两个历史人物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生平故事,利用生活现象,分析得出每个人的观点。

  (2) 惯性

  同学们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得出惯性的概念。通过视频及学生举例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3设计典型的练习题

  每一知识点讲完后设计典型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体会成功。

  4、小结

  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5、布置作业

  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定性分析

  六、板书设计

  七、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结合教材的编排、课程标准的要求、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在设计时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某些同学会遇到一些困惑,我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学生合作或个别指导的方法来解决。

  当然我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还有很多不足,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的新问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给予指导,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9

  一、 对教材的分析

  1、 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平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 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 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xx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近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五)板书设计:(略)

  六、 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用类物理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器材】

  1、多媒体课件

  2、劈型斜面、毛巾、棉布、小车、木板

  二、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喜欢提出问题,并力求通过自己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另外,本届学生在初中也有过初步开展科学探究的经历,这就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设计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力和运动有关系吗?(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思考与讨论】

  得出结论:力和运动是有关系的`。以此引出课题.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察和直觉。

  (2)造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地面环境中重力和摩擦力的干扰。演示实验小车在斜面上运动

  【过渡引导】

  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动画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粗糙斜面,中间用圆弧相连。

  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

  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和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呢?生:小球依然达到同一高度,但经过的路程会更长,用的时间也更长。师:推想:如果持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仍会达到同一高度,只是走的路程越来越长,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师: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是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过程。它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科学事实为根

  据,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运用逻辑推理,揭示物理世界的内在联系,发现物理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实验设计

  根据伽利略的实验和你对理想实验的理解,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器材:毛巾、棉布、木板、劈型斜面、小车要求:同桌讨论实验方案,说明实验步骤。

  在学生讨论完后,请两个同学展示讨论的结果,边做实验边解说。(试验中要体现理想实验的思想,并合理推出结论)

  【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笛卡尔的推论

  一个不受外界任何影响的运动着的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一个静止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物体,将保持静止。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思考与讨论】

  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2、说明:

  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为更好的理解“一切”和“固有”,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人行走时有惯性,静止时有惯性吗?请学生解释。 【思考与讨论】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惯性有大小吗?(结合思考、讨论、分析该问题。)师生总结:质量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是不同的,质量越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越大,就说物体的惯性越大;相反,惯性越小。可见,物体的惯性是有大小的,并且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练习:1kg的铁块、1kg的木块、1kg的棉花,谁的惯性最大?

  师生总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人类对事物或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

  着一个步步深入。逐步完善的曲折的过程。

  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

  A.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不论速度大小如何,它们惯性大小一定相同。 B.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没有惯性。

  C.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则质量相同的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的惯性小。 D.在地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小球的惯性也逐渐减小。

  2、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将所受的外力同时撤去,这个物体将:(B)

  A.立即停下来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D.速度越来越快,永远停不下来

  家庭作业

  1、思考与活动:课本P035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以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对教材的处理既踏实又有新意,对科学认识的发展层次把握得比较好。既注重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又重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又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为其进一步探究留下拓展的空间。

  附、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魅力

  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教师介绍理想斜面实验并演示。(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

  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平面,物体将怎样运动。

  水到渠成:多媒体课件模拟无摩擦情况下的斜面实验。

  体会成功快乐:学生表述通过这个理想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实验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物体的运动。

  (三)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伟人的错误

  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一生: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此错误观点能延续近两千年?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观点又与人们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2节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做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再通过大家熟知的乘车现象建立惯性概念,并通过身边实验体会惯性现象,最后运用惯性原理解释某些常见的惯性现象。

  二、教法、学法

  为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习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习新课和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两位同学的争论,让学生思考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维持,从学生的课前争论出发,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尽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观点,以活跃思维。接下来,再简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类似现象的思考认识,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化两种观点的矛盾,激发学生探究。这时,便将学生顺其自然地引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学习新课

  为了验证哪种观点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事先按学生素质的高低进行优差组合结成实验小组。由于我校属于农村校,部分学生尚不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操作等。因而在实验开始前,我先指导学生确定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尽量使学生自己分析、推论,参与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阶段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我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大意。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认为实验探究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对实验的评估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论述,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曲折和艰辛,感悟认识的逐步深入,感悟实验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一直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一直运动,物体有一种“惰性”。这种保持物体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再结合交通安全、生活实例深入理解惯性,并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渗透交通安全意识。

  采用赏识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等多种能力。设计的问题有梯度,分散了难点,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强调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精神。

  (三)、知识运用和练习。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及内在含义和惯性应用两个要点。

  (四)、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围绕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总结,注意全体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五)、推荐作业,巩固升华:

  1、针对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与理解。

  2、完成课后作业,并收集更多的惯性现象

  本节课作业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验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进行授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设计,由于经验有限,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3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

  牛顿第必须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资料。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必须律”和“惯性”三方面的资料。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必须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必须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资料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必须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经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本事。

  二、说学情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必须的实验探究本事,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并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实例分析慢慢理解。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能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平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明白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能够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经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本事。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经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梦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一样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景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经过这些难度不一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本事。同时让学生明白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当经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我的梦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之后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必须律

  学生经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经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坚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必须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必须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经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经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必须律理解透彻,一向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经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必须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坚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必须律的梦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必须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坚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能够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此刻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经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经过练习,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必须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经过实践作业的完成能够构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进取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供给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资料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终的筛选结果。

  (四)、习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确定。

  2、确定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贴合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梦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资料、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经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终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本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我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经过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必须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期望各位评委和教师们多多批评指正,多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

  一、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及依据:

  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认为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问题引入:

  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1.教学难点的突破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探究。在探究此问题时设置一下问题;

  (1)"物体"选用什么?

  (2)要使物体"运动"起来,你认为怎样做更合理?

  (3)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要变化物体所受阻力,你有什么办法使物体受到的阻力变化?

  (4)猜一猜:如果阻力影响物体运动,当水平面上的阻力变小时,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想一想,观察什么现象就可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大小?要用到什么测量工具?

  (6)每次使用的小车是否要一样?小车开始的速度是否要一样?怎么做才能控制好这几点?

  (7)结合上述要点讨论实验步骤(可参照P66)并做一做完成表格。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并进行试验。再思考问题;

  (8)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9)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10)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学生在完成上面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在经对其中一些关键词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新课教学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

  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

  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

  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

  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

  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六、布置作业必做题75页(1)(2)

  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 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 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4.2 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习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4.3 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平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平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平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4.4 小结练习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习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习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4.5 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8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 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设计

  通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 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平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非常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理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一定律 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一定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 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 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 :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 :惯性与什么有关? 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9

尊敬的法官和老师们:

  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的讲座是牛顿第二定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习情境、模式、设计、黑板书写、评价、发展和得失八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门课的理解。

  一、教材

  (一)教材

  牛顿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学第八章第一节。它包括以下数据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必要定律以及;惯性。这节课是一小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三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建立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前力效应的延伸,为以后研究两种力平衡奠定了基础,它起到了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作用。教科书将牛顿定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和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立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的必然定律并理解其含义。

  2、 能够利用物体的惯性来解释生命和自然中的相关现象。

  过程和方法

  1、探索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

  2.、体验建立牛顿第一必要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了解牛顿第二必要定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研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必要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地推测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其次,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优点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必要的实验探索技能,并在第八年第一学期学习了第1章机械运动中的力的作用,在第八年第二学期学习了第1章第一节中的力的作用。他们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为这一部分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不利的一面是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量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改变。

  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当物体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它们才具有惯性。我不明白所有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慢慢理解。

  三、说话方式

  教学有方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教学法。在“问题解决”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和“科学推理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正确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让学生从“学”变为“学”。

  四、教学设计

  本课将从以下环节开始:

  创设情境,介绍新知识和rarr提问,激发思考和rarr合作与交流,解决问题和rarr总结,加强理解和rarr知识转移,巩固应用和rarr扩展创新,扩展升华。

  第一步:创设情境,介绍新知识(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心是理解的开始,也是理解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新的课堂来介绍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他们周围的例子中感觉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

  思考:当水平滑动滑板不再在地面上踩踏板时,它最终会停止。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既熟悉又好奇。他们带着悬念进入新课堂,了解原因,这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第二个链接:提问并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索实验中使用的方法,观察哪些结论

  2、牛顿第一必要定律

  3、的数据是什么。什么是惯性?

  4、相关的惯性的大小是什么?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此链接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约25分钟)

  首先,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此链接分三步设计:

  第一步:用flash课件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严格的推理方法感觉到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伽利略的梦境实验,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索铺平道路。

  第二步:探索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老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放置在木板上的几个不同物体的功能是什么

  3、如何在实验开始时确保汽车的速度相同

  4、在实验中,如果我们用更光滑的玻璃替换表面,汽车

  5、的运动情况会有任何变化。如果表面比玻璃光滑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汽车将如何移动

  7、如果静止物体不受力,那么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难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演讲中,学生们仔细观察并解决问题。这不仅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还会培养他们的实验和探究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结论。

  老师强调了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依靠力量来维持”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伽利略关于“运动不需要力量来维持”的观点是正确的。运动物体会逐渐停止的原因是由于阻力的作用。因此,力会改变对象的移动状态,而不是保持对象的移动状态。

  2.、梦境实验是基于实验而非想象的合理推理。正是伽利略有勇气坚持真理,而不是迷信权威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完成了他的梦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20xx年,为笛卡尔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牛顿定律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对动画的观察得出结论,如果表面是绝对光滑的,并且运动物体的阻力为零,那么物体将以恒定的速度运动。

  问题:一个移动的物体将永远不受阻力地移动。没有阻力的静止物体会发生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们可以得出结论,静止物体会在没有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状态。

  老师的解释:为了解决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0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骑自行车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阻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七、板书设计

  略。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