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定律 牛顿第

管理员

摘要: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教学对象

  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为高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

  学生的接受能力

  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较强。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情况

  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的重、难疑点如下:

  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为此我打算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1.改演示为学生实验,让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规律

  2.例题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释疑

  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

  二、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三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对师生间的互动是这样设计的。

  三、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设问提出研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应用讨论,练习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巩固练习。

  教学程序

  为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氛围中学习,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程序设计

  逆向质疑,诱发探索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实验探索,寻找规律

  分析归纳,总结规律

  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能力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

  二、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否平衡?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对吗?

  三、教具:弹簧秤若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举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用手敲门、用脚踢球,你有何感受?

  总结: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也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演示、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互拉两弹簧秤,请学生给秤读数。改变拉力的大小,观察两秤读数变化。

  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继续演示、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其它特征: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作用力与反作用是性质相同的力。

  3、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作用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不能平衡)力的性质(不能简单认为A对B的力与B对A的力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分先后。二力平衡中的两个力,若其中一个消失,另一个不一定消失)。

  4、总结与扩展:

  (1)拔河比赛中,甲队胜了乙队,是因为甲队给乙队的力大于乙队给甲队的力,对不对?(正确分析甲队战胜乙队的原因)(2)用手压弹簧,手先给弹簧一个压力,弹簧形变后再给手一个弹力,对不对?

  5、思考题

  (1)人从地面上跳起是由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对地面的压力,对不对?(正确理由是什么?)(2)重力不计的细线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悬挂一个重物,试说明下列各组中给了的两个力是什么关系?能否平衡?

  A、天花板拉绳子的力与绳子拉天花板的力

  B、天花板拉绳子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

  C、绳子拉天花的力与绳子拉物体的力

  (注意:此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D、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

  E、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的重力

  F、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与物体吸引地球的力

  (注意:此二物不接触)

  本题中,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如何证明?

  六、作业:P56:5、6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征

  3、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牛顿第三定律》一课的点评----

  1、该内容在考纲、教学大纲中的地位都是须掌握的内容。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具体事例,属Ⅱ层次要求,说明了此节课的重要性,这为以后的物体受力分析、动量守恒奠定了基础。

  2、关于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各知识链连自然、合理、得体,讲授知识由具体事例过渡到物理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难点突出、明显,教学环节有层次。

  3、关于授课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及动画演示物理过程,知识过渡由浅入深,方法较为灵活,且教学媒体的应用能突破重点、难点。

  4、关于课堂观察:在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踊跃,师生之间有较好的配合,但学生回答问题略显被动,一问一答式,勉强回答式突出。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

  5、板书设计:较为简洁,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使写板书的时间能更多地投入重点难的突破,戒除学生听----记笔记----听----学等机械性的听课方式,使课堂活起来。

  6、不足之处:有口误,课堂训练明显不足,对达成目标不利。

  7、总体点评:是一堂优质课,虽有缺点,但暇不掩玉,难能可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两个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关系。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常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其部分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在一定范围内,它与物体系的动量守恒定律也是密切相联系的。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部分学生学完牛顿第三定律后,仍然处在记忆的层次。当实际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忽视牛顿第三定律。因此我确定本节的的难点为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但对其认识又是片面的,也学习过二力平衡;并且在课本的第三章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个具体的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

  (2)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的关系;

  (3)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用定律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

  (4)通过运用定律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设计实验,经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并且尝试运用所学定律解释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领略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与同学讨论、合作中,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法和学法

  演示实验法、讲授教学法、练习法、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一个小磁铁掉进装满水的塑料盆里,用什么办法可以不碰到水而把小磁铁捞起来?学生积极思考,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学生举出相互作用的例子。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提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可能具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勤于猜想,善于猜想。

  2.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性关系。演示三个实验:皮鞋刷与皮鞋刷摩擦、磁铁与铁块相互吸引、带同种电荷的小球相互排斥。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性质相同的一对力。接着学生设计实验,得出“两个力的作用线始终在同一直线上”的结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设计实验,学生是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3.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学生分组,操作弹簧测力计互拉实验。学生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的结论;接着参照课本演示力传感器实验;再设疑问:如果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固体,一个是液体,它们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会相等吗?演示浮力和浮力的反作用力实验。最后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设计意图:弹簧互拉实验是学生必做实验;力传感器又能显示任意时刻两力大小关系;浮力与浮力反作用力的实验把学生易忽视的力展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学生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4.例题分析,讲练结合。

  (1)人在行走过程中,人与地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哪几对?人受到的力是这些力中的哪几个?地球受到的力又是哪几个?

  (2)一个铁环静止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测力计示数是4N,求铁环所受的重力;写出求解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应用知识。

  5.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a、小风扇变轻实验。在电风扇不工作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当电风扇工作时,观察示数有何变化。并解释这一现象。

  思考:1.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一实验,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吗?为什么?

  2.直升飞机升空的原理。

  b、小童车“吹飞”粉笔灰实验。将小童车驱动轮架空,使后轮漫漫接触铺有粉笔灰平台上,在后轮接触粉笔灰的瞬间,粉笔灰向后飞出。

  思考:1.如果小童车接触的是地面,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2.汽车前进原理。

  设计意图:实验简单易做,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与作业

  以问答的形式来完成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哪些性质?

  2、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解决新课引入时遗留的问题。

  作业:课本中“问题与练习”的第4题。

  六、板书设计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数学表达式:

  七、设计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三个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实验,通过这五个实验,来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积极探索,进而达到知识的建构。为了直观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我再设计了两个实验。整个设计中实验较多却不重复,且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4

  (一) 说课题目:

  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二) 课时分配:

  “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学模块部分二级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属于一节规律探究课。根据学习任务及教学实际,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

  (三)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属于“理解”知识层次。

  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而对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与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两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物体运动获得动力的源泉。牛顿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更广泛,它不仅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非惯性系下也能够使用;在宏观领域内能够使用,在微观领域内也能够使用。只是该定律在建立的过程中,牛顿是在绝对时空观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质传递时得出的。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建立了场的理论后,人们才发现电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迟作用效果,至此认识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顿第三定律有局限性。但对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泛就可以了,至于高速运动条件下的力的推迟效应,学生知道就可以。

  2.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同生同灭同变化,无先后主次之分)、同种作用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决定作用效果来认识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认识牛顿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总是”特征,体会“运动状态”、作用物体间“物质状态”的不影响性,应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对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学生在初中力的概念学习中就已经形成了初步正确的认识,而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时生活中常常出现对力的认识存在所谓的“主动力”和“被动力”。只是学生认为定义“作用力”、“反作用力”不能随意,应该将“主动力”叫作用力,“被动力”叫做反作用力。基于这种认识,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拔河比赛”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中不存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之说。并在比赛中改变比赛条件,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力并不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对牛顿第三定律静态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得出;但对动态条件下,特别是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条件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仍然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对气态和液态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还成立吗?学生是不能确定的,设计学生实验来验证显然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过程采用数据传感器用计算机显示动态下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液体、气体中的牛顿第三定律采用演示实验使学生体会这种作用。

  2、教法及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对比方法;观察实例分析法;

  3、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互助;

  (五)说教学过程

  包括体例设计、策略、内容及时间分配等,突出教学特色。

  1.本节教学结构:

  ①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②探寻其关系;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

  2.教学策略:

  ①引入:为什么要学?(3分钟)

  ②拔河比赛实验(5分钟):认识里没有主动与被动、相互作用力不决定作用效果;

  ③规律探究(20分钟):自主探究,等大反向;引导探究总是吗?

  ④规律辨析与应用(10分钟):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请你来当法官;视频1、2动力的获得;

  (六)说教学总结

  知识:学科内容-“总是”指什么?

  情感升华:学识、做人、科学。

  (七)说板书

  一版三分,突出中心;

  (八)说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精巧引入;(2)拔河比赛设计,意义深刻;(3)自主探究学生主体;(4)演示实验知识拓展;(5)应用辨析:课堂延伸;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前松后紧,个别教学设计体现不足。

  3、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共同学习者的角度,尊重学生,学习氛围民主,互动;

  4、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反思

  (1)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规律总结需要勇气和胆量;

  (2)我们不仅学到知识,更体味到科学过程;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5

  一、说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冲突,没有冲突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思维冲突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期望;二是以探究性实验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来探究。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深刻直观的认识。

  二、说教材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重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难点)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难点)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实验,直观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独立总结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让总结规律形成一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究性实验:

  用两个标准弹簧秤对拉,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独立或分组总结得出结论: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冲突

  A、为什么“挨打了却不能还手”,打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脸打别人的脚。

  推理:“鸡蛋碰石头”

  B、“拔河比赛”

  推理:“马拉车和车拉马”

  3、探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4、课堂例题强化训练

  1.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关于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不论动还是不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总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

  D.马拉车不动或匀速前进时,才有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大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