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鉴赏教学后记 很多人常在人生低谷之时,走至山岗之上,高声朗诵该词,以获胸中郁积之喷薄,人生不快之倾吐。因此,本词的教学一定要特别注重文本的诵读,可以分排朗读,遵循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基本步骤即可。 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
念奴娇鉴赏教学后记
很多人常在人生低谷之时,走至山岗之上,高声朗诵该词,以获胸中郁积之喷薄,人生不快之倾吐。因此,本词的教学一定要特别注重文本的诵读,可以分排朗读,遵循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基本步骤即可。
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上片,多数学生均推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理由是气势磅礴,其实如此作答说明学生已能初步感受该词,但我认为气势之冠当属首句,那汹涌而来不可一世的奔腾毫不逊色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只不过二人的视角一平一仰罢了。以乱石穿空为讲解的起始点,该句把握几个要点:1、乱、惊、卷三字的妙处,尤其是惊,繁体写作驚,通过繁体的感官认识方能直观感受到万马奔腾一般的水流之状;2、视角的把握,仰视写参差交错的山峦之形,俯视写一江怒涛痛拍礁石的浪之声,末句紧接上句以雪写水之色。
亦有细微的声音说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该句采用比较鉴赏的方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借李白的黄河比较其气势,二是借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得出浪字并非在实写浪花,而是用水来比喻时间(大约有两三个学生答对),是时间淘尽千古风流,他们随岁月的长河成为了古迹。另外,此时便可设问,注解中将风流人物解释为英雄人物,而且英雄和风流声调完全相同,意义和声调相同,缘何东坡选风流而弃英雄呢?
故垒西边人倒是三国周郎赤壁句其实就是对首句的具体化。苏东坡并非要借首句之势大书长江之势,英雄之众,而是在本句明确写长江之故垒,英雄之周瑜。须特别指出的是,人道是一句,人作他人、别人讲,也就是说苏东坡本来极有可能当时就在怀疑他所站立的地方就一定是当年赤壁战场,那么文赤壁武赤壁一说以及苏轼凭吊搞错了地方均可视为无稽之谈。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清代诗人朱日浚还算个明白人,跳出了问题争论本身,一语中的。
东坡当时思路很明确,上片写景下篇写人,而且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承上启下。
有了上片的基础,下篇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即可。
1、初字的独具匠心。周瑜当时已婚十年,却仍保留着新婚燕尔的缱绻柔情,足见其乃一多情的种子,加之羽扇纶巾的儒将装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一个驰骋疆场的英雄、柔肠百转的情种、从容娴雅的儒将得周瑜形象便跃然纸上,东坡缘何东坡选风流而弃英雄的谜底揭开。
2、樯橹与强虏说。
3、神游者是东坡还是周瑜?结合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得断句解答。中间须强调指出故国而非古国,三国之于东坡当属古国而非故国,之于周瑜之魂魄才属故国;多情应是多情的周瑜而非形容词的多情。3、人生如梦一句感情把握,起伏的面对起伏人生,却总能在短暂的消沉和迷茫后走向生命的成熟和思想的圆融,这就是豁达。
【后记】
1、朗诵是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和学生都应具备。像这首念奴娇,如果不能想象出一位痛定思痛、摆脱人生困境的风流才子独立大江旁面对滚滚长江水、隆隆江涛声慷慨激昂的呼喊人生愤懑呼唤千古英雄的豪情迸发思古之幽情,把对能够驰骋疆场的英雄的艳羡和不得施展抱负的郁积化作怒涛一般的文字,就很难真正体悟苏东坡当年苏轼五味杂陈的心境,更遑论读出气势和感情了。
2、诗词讲解力抛串讲的老套。反复诵读、注解参考,足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基本含义,教学应转向思想内容、情感把握以及炼字、修辞等更高层次,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充分说明理由。
3、比较诵读的穿插运用。初读首句,很多人都能想到杨慎的临江仙,可以在作解释把两首词拿来比较鉴赏,当然,个别句子的比较上文中多有提及,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