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赤壁 怀古 念奴娇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念奴娇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

  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是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教学目标。同时本课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功能以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整个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宋词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鉴赏唐诗宋词,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本篇是此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的第三首,它是承接前面两首婉约派词风的词作之后,是第一篇豪放派风格的词作,在本单元中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本词的学习。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技巧,用豪迈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的特征是他们的认知内驱动力和自我提高驱动力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高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对新的知识具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需要为他们营造相对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心理上看,高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并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和启发。

  四、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的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设置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词,感悟本文的豪迈词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教学难点)

  五、教学法

  1、诵读感悟法

  2、谈论归纳法

  3、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导入,同时多媒体将展示赤壁的图片。在课堂上渲染一种旷达豪放的情境,让学生在影像的感染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依据: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古诗教学中,以图片和音乐相配合的教学导入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质疑释疑

  1、听读

  先听录音范读,接着学生再齐读三遍。同时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整体感悟全文的豪迈情怀。

  依据:此环节运用了诵读感悟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诵读诗词,感悟本文的豪迈词风。诗歌是需要吟诵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宋词更是需要反复诵读,方能感悟其永久的魅力。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促进其会意、入境、动情。

  2、质疑

  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

  3、释疑

  老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成几个方面,然后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点评总结。

  依据:这两个环节的设置运用了讨论归纳的教学法,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质疑到释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这也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自学探索,交流评议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的是景和人,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2、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豪迈的词风,请你归纳。

  依据:设置的三个问题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是交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施教之功贵在导学。本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先前的知识积累的条件下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四、温故知新,布置作业

  结合以前的学习以及课后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我心中的苏轼”,文体不限,课后写一篇随笔。

  依据:作业的设置是为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温故方能知新,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多元的个性化解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把握全词主旨。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3.通过拓展比较阅读,了解豪放词风。

  教学重难点:

  朗读技巧,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设想:

  1.在初读中,熟悉全词,把握诗词主要内容。

  2在精读中,赏析精美词句,分析周瑜形象。

  3在品读中,感受作者豁达超脱的情感态度。

  教学步骤及设计:

  一、导入环节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是非成败转头空。无论是生活亦或是政治仕途,都可能遭遇困顿。当人生不尽如人意时应当怎样面对?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一代文豪苏轼的词,看看他是如何面对政治上的失意。

  二、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

  三、作者介绍

  师:提到苏轼,大家都不陌生。那谁来帮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作者?

  生:介绍苏轼年代及主要成就

  师:嗯,老师再给你补充一下——其实除了诗词,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建树。正如林语堂先生评价所说: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

  刚才XX同学谈到了苏轼的成就,那么关于苏轼的经历,有没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生:谈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比如乌台诗案等

  教师:正如你所说,苏轼的一生都可以说是文坛得意,官场失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正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所写。

  四、初读识词

  师傅:简单的知人论世后,我们一起来初读识词。给同学们3分钟,大家反复自由朗读全词,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请句读,并思考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比较投入,现在谁来回答一下:本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上阙主要写了赤鼻矶的景色,下阙主要是抒情

  (板书写景怀古抒情)

  师:好,那现在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初读成果?

  侯华富朗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的朗读?

  李怿卓:点评:字音、节奏、感情等角度

  师:点评的比较到位,那你能不能再来示范一下。

  李怿卓示范

  师:效果确实更好一些,俗话说“词读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在精读、品读中继续学习!

  五、精读思考

  师:请同学们再读全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3个问题!PPT展示问题,倒计时设置3分钟。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分享成果,解答疑惑。

  六:展示成果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

  生: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因为在读这一句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有种豪迈的情怀。

  师:你读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你认为你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是通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

  生:大江

  师:实际上大江就是哪里?(长江)那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东去,而写大江东去呢?”

  生:因为,长江就是感觉比较长,而大江,就让人有种眼前场景很宏大的感觉。

  师:非常好,你抓住了“大江东去”,所暗含的那种登高望远、一览无余的意味。那你觉得这个“大”字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重读,然后声音高一点

  师:那请你试一试。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真是荡气回肠!请坐,其他同学也试着再朗读体会一下,注意读出这种大视野、大格局!

  学生读、点几个学生读(王存瑞、黄迎新)

  师:除了第一句,大家还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因为,这一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高耸的怪石、惊涛骇浪和岸边的晶莹浪花写得非常形象。而且这是苏轼以为的古赤壁战场旁的景象,所以我读的时候有种穿越时空,回到惊心动魄的古战场的感觉。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你是怎么读出的这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生:主要是通过“穿”、“拍”、“卷”三个字,这个“穿”让我联想到了战场穿梭的羽箭,“拍”有种很有力的感觉,“卷”带来一种狂风扫落叶,横扫千军的气势。

  师:古人写诗时讲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平时赏诗的时候也要有这种锤字练字的意识。那你觉得这几个字应该怎么读?

  生:重读

  师:除了重读,还有吗?比如说语速上?

  生:快一点

  师:好,你来试一下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真可谓慷慨激昂,好,同学们自己再读此句,体会一下。

  点学生读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觉得这一句在结构上特别巧妙,“江山如画”好像把上阙所描述的景色到了一幅画卷上了一样。而“一时多少豪杰”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阙的周瑜。

  师:实际上你所说的就是结构作用中的承上启下。“江山如画”一句收住了上阙的景,那我们找个字来形容上阙景物特点的话,哪个字比较合适?(板书壮景)

  “一时多少豪杰”完成了从“千古风流人物”到“遥想公瑾当年”的一个自然过渡。

  师:好,我们请东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上阙,注意运用刚才所学到的朗读技巧。大江东去一二~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下阙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来解答?

  生: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人生得意的形象。从“小乔初嫁了”可以看出周瑜很年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看出他指挥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很有能力。

  师:好,你眼中的周瑜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一种形象。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

  生:我觉得周瑜是一个英俊潇洒、谈吐不凡的人。

  教师:咱们说谈吐不凡一般形容人比较有修养,而这个地方你强调的是他的运筹帷幄的能力,所以换一个什么词比较好?

  生:从容不迫

  师:其实这个地方我们用谈笑自若、气定神闲、胸有成竹都可以,好请坐。那么我们看这里,周瑜的.形象是苏轼亲眼所见的吗?(不是)

  而是他怎么样写的?(想象的)我们来看这样两则材料:

  张睿萱读一下

  师:我们看这两则材料——把成家十年的周瑜写成是小乔初嫁,把诸葛亮的衣着打扮按到了周瑜身上,这些都和下阙中的“遥想”相呼应。所以咱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应该重读还是轻读?快读还是慢读?应该是读出一种江边遥想,渺远幽圹的感觉。

  比如读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好,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苏轼想借周瑜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苏轼站在昔日的古战场,描绘这样一个人生赢家周瑜,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形成对比,反衬自己当时不受重用,失意的处境。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周瑜和作者的这种对比联系?

  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就是想象周瑜的英灵如果神佑此处,看到这么落魄的我,会笑我。这种笑也有点自嘲的感觉。

  师:我们看这张对比图,实际上苏轼把周瑜塑造的越完美,越凸显了自己的窘迫。

  七、品读感悟

  师:那么此情此景,苏轼有没有因此变得落寞消沉?大家品读最后一句,体会一下。

  好,谁来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生:我觉得这种对比下,苏轼肯定是比较消极的,心里很有落差。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苏轼心里肯定有消极的情绪,但是也包含着一种自我疗愈之后的积极在里面。因为他看到昼夜不停的大江,盈缺如常的月,应该会用是非成败转头空,最终一切都会如梦消散来安慰自己。所以他才会洒酒以谢江月。而且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an,一声)州。”所以可以看出最后他有种释怀之后的豪情。

  师:你联系了苏轼在《前赤壁赋》和他的整个人生来谈这种从沉郁到超脱的蜕变,非常好。那我们请西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下阙,注意把遥想的渺远和人生如梦的豁达读出来,遥想12

  (板书豪杰、豪情)

  八、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通过分析词中的壮景、豪杰、豪情,我们应该对这种词风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拓展延伸一下,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一下豪放派的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词与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

  生:婉约派读起来比较委婉细腻,豪放派读起来比较有气势。

  生:我觉得可以结合本课的所学的景、人、情三个角度分析,婉约派喜欢写一些杨柳晓风这样的秀丽的景物,豪放派则是描绘壮丽的景色。婉约派喜欢写小儿女的悲欢柔情,豪放派则喜欢写大英雄的壮志豪情!

  师:你从景、人、情三个角度一语中的点出两种风格的区别,特别到位!那我们就请两位同学分别带着这种理解读一下这两首词。好先看婉约派这一首,谁来试一下?

  女生:寒蝉凄切……

  教师:恩,确实有南宋俞文豹所说的“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而歌的韵味,好请坐。谁来试一下豪放派这一首?

  男生:大江东去……

  教师:真有种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卓板,高歌的感觉。听罢直觉天风海雨扑面!太棒了,请坐!

  九、总结本课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三读三问领略了东坡居士面对长江赤壁写下的壮景豪情,最后我们再来齐读全词,在朗朗书声中体会他横放杰出、境界大开的豪迈和超脱!

  学生齐读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十、【板书设计

  写景:壮景——豪

  怀古:豪杰

  抒情:豪情——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3

  一、导入

  下面开始上课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

  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请大家齐读题目(教师板书题目)

  二、环节

  (一)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除了这些,对苏轼你们还有怎样的了解呢?

  学生1: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期曾受重用,但后来因新旧党争,屡遭贬谪。

  师:回答的非常好,你的介绍正交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的确,这首词正是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词人在被贬谪到黄州时期所作。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像苏轼这样志存高远的人多次被贬谪之后,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1:失意的

  生2:悲痛的

  生3:既悲伤又豁达的

  (在底下应和即可)

  师:对,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这首词应景而生。

  下面就和老师一起走入全词。

  (二)自由朗读,感知全文

  “三分诗,七分读”,下面请大家端正坐姿,把书立起来,大声朗读全词,注意字音和停顿,思考词的上阙写了什么内容?

  生朗读全文(一带而过)

  师:词的上阙写的是?

  生齐应和:景

  教师板书:景

  师:很好,那这些景给了你什么感受呢?

  生1:壮观的

  生2:有气势的

  生3:恢宏的

  (在底下应和即可)

  师:那我们可以将上阙概括为“绘壮景”(教师板书)

  下面老师找一位同学朗读上阙,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描绘了赤壁的哪些景观呢?这些景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1朗读上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读的很流利,但是在气势上稍微弱了些,一会儿我们在理解完上阙的内容后,老师相信你能读的更好。

  词的上片都描绘了哪些景观呢?

  生在底下分别应和: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

  师:准确,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江、波涛这些可视性极强而又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先来看看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家有没有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那么本首词中的“浪”指的是什么呢?

  生:浪花(应和)

  师:是的,的确有浪花的意思。联系下面的话“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想一想,它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生2:指时光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这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浪花的流动比喻为时光的流逝。

  师:分析的非常好,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淘”字。这个字用的好不好?哪里好?谁来说说?

  生3:“淘”字前后分别连接大江和风流人物,有很好的衔接作用。

  师:你是想说淘字将写景和写人相融合,对吗?(对)

  一个“淘”字,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奔流之势,更道出了历史的演变。

  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故事,此时就如同电影般呈现在我们面前。

  再看“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曾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生跟随应和)。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风流人物”的呢?

  生1:应该是“英雄人物”

  师:嗯,有这方面的意思,但是还是有区别的',一会儿我们就会在后面找到答案。

  其他人有不同意见吗?

  生2:是花花公子(大家笑)

  师:大家说对吗?(不对)

  这里大家一定不要把“风流”的古今含义混淆了。古义是指有功绩杰出的,今义才加入了男女情爱方面的风流之义。

  “英雄人物”和“风流人物”都指能文能武的才华之人,但是在苏轼的内心当中却是不相同的,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就把前三句具体化了,我们分别来看看。

  1、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具体到了(周瑜)身上

  (学生齐应和)

  那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

  大家再来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换成“周瑜赤壁”

  生2应和:不能

  师:为什么?

  生2: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生3在底下说武大郎也是郎)大家笑

  师:武大郎那单纯只是他的名字而已呀,和这里可是完全不同的

  “郎”字这里指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帅哥”,是当时女子心目中的男神级人物。

  据史书记载,周瑜当时风姿儒雅,被江东人成为“美周郎”,后人有诗曰“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就是指每有宴饮,陪宴抚琴的歌女们为了让周瑜看她一眼,就常常故意弹错(所以说,满满的都是套路)

  由此我们来看,周瑜这样年轻有为,是东吴的大都督,又这样的会享受生活,这样的人不就恰恰是我们所说的“风流人物”吗?

  那么这样的风流人物是如何登场的呢?我们一起看看苏轼是如何安排的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学生应和即可)(教师板书)

  师: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叙述的呢?

  生1:“乱石穿空”从形状的角度写出了石头的奇形怪状和山崖的陡峭。

  师:很好,“乱”字写出了群峰壁立,“穿”字则写出了山川高耸入云的态势。

  下一句谁来分析?

  生3:“惊涛拍岸”从声音的角度写出了江涛的力度和澎湃之感

  师:不错,这一句写出了汹涌的波涛,翻江倒海,可谓是一怒江涛呀。

  那么再想一想,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的呢?

  乱石穿空是(仰视)

  惊涛拍岸是(俯视)

  (学生应和即可)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俯仰之间,怎一个壮阔了得呀!

  那“卷起千堆雪”是什么意思?

  生1: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是说浪花千层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师:准确,那这样的景色是怎样的?

  生1:是蔚为壮观的景象

  师:很好。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呢?(有)

  我们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词的上阙描绘了壮观的赤壁景象。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赤壁江山图由此而形成。

  词人是怎样概括这种景色的?

  生应和(江山如画)(教师板书)

  “一时多少豪杰”,这里面的“一时”指的是(三国时期)

  那么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的多少豪杰当中,苏轼却唯独偏爱谁呢?

  生应和(周瑜)

  苏轼又是为什么偏爱周瑜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课后熟读这首词背诵下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知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4、背诵本词

  教学重点

  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方法:

  讲解法和讨论法

  教学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二、范读正音

  ⑴名家范读

  ⑵根据诵读指导和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本词是豪放派开山力作意境壮阔气势宏大,赤壁奇景部分应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奔腾,怀念英雄人物部分应读得慷慨激昂,最后的感慨抒怀应读得洒脱旷达。)

  三、研读课文,把握全词内容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明确:①、大江、浊浪、乱石(形仰)、惊涛(声俯)千堆雪(色);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3、为何用“风流人物”而不写成“英雄人物”?

  明确:(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等分析周瑜之后再看)“风流人物”是指武胆柔肠文韬武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

  4、“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5、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学生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

  6、词人这里“小乔初嫁了”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其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小乔之姐大乔系孙策之妻,故周瑜能取得孙权绝对的信任,这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四、拓展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五、布置作业:

  苏轼,我想对你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5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目标

  1、了解历史题材在诗词作品中的处理方式;

  2、明确即景抒情与借古事比今事两种抒情方法的各自长处。

  教与学的时间预设

  一课时(40分钟)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我们平时经常说自己的民族历史有多么多么悠久,今天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预设学生的答案:提供经验教训;丰富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豪感;等等)

  大家的回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回答是这样的:“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一旦我们被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深深触动,我们就会激情澎湃、情难自已。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些激情记录下来,我们就称之为怀古诗词(板书:怀古诗词)。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历史题材作为题咏的对象。

  本堂课我们就来研读这样类型的两首宋词。

  二、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如“了”、“纶”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正音(如“佛”、“仲”等)。

  2、学生齐读两首词。

  3、交流初读感受

  此环节起激发兴趣的作用,为接下去的分组研习作准备。可以从“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你觉得哪一首比较容易读懂?”这样的浅易问题入手。确定班内四组同学的大致“倾向”,“暗示”两首词的显著差异。

  4、分组自主合作研习

  把班里同学分成两组:

  第一组合作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1题,主要研习这样4个小问题(刚好对应4个直列):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歌咏的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指明作者写作的'地点,词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是什么)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对周瑜有何评价?(说出具体理由)

  (3)这首词的上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有什么作用?

  (4)请从写景的角度变化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说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写景技巧。

  第二组合作研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任务是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2题,也主要研习4个小问题: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各有哪些?

  (2)这首词中作者用来自比的历史人物是谁?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感情?

  (3)这首词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当时的统治者及其领导的政治事件有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明道清呢?

  (4)据说民族英雄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5、交流、共享研习成果

  第一组4个问题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纠偏。建议这样总结:

  (1)怀古人为主

  (2)周:年少有为;苏:老大无为

  (3)以景之雄奇衬托所怀古人所创事业的伟大不凡

  (4)由仰视到俯视、远望,分别从形、声、色角度描绘。所用修辞手法为夸张、拟人、比喻。

  第一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二组同学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组4个问题也各推请一名同学为代表发言。教师在补充、纠偏时,注意让第一组的同学参与。建议这样总结:

  (1)历史人物有: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历史事件:刘义隆北伐失败。

  (2)廉颇。作者北伐理想长期不能实现,虽年老,仍不忘为之奋斗!

  (3)这是借古事以比今事,一则显得含蓄(直斥君主的无能会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二则能使作者的忧愤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4)赞成的理由如: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镇江(即京口)和北伐有关,是作者的合理联想。不损害词的结构安排,同时又使词的主题得以升化、抒情显得含蓄。不赞成的理由如:增加阅读困难,影响这首词的流布。

  第二组交流结束后,请第一组的同学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总结和布置作业

  1、总结

  根据教材77页“文本研习”第3题,教师可作这样的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习了这样两首怀古诗词,三国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立的辉惶业绩激起了贬谪黄冈的苏东坡的热情,他借笔下雄奇的赤壁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孙权、刘裕那些奋发有为力图北伐恢复中原的古代君主,激起辛弃疾对自己时代苟安偷生的君主的无比痛恨,他以战国老将廉颇自况,抒写了老当益壮,报效南宋北伐事业的慷慨激情。你们说,历史是不是像歌德所说的那样,给我们的最好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你们要是能在课外多读一些以历史题材为歌咏对象的诗歌,体会一定会更深!

  2、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并背诵这两首宋词。

  板书设计

  千古江山

  怀古诗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激起的热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作者通过词体现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品味词作的豪放。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二、解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观眼前之景

  (题目)思历史之事

  抒一己之情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1、上阙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景——雄奇壮丽景物描写的豪放

  “大”字写出了长江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气势。“千古”则写出了历史长河的浩瀚渺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

  2、这几句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赤壁美景。

  明确:“乱”写出山石险怪,“穿”写出高峻陡峭。

  “惊”写浪花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

  作者从形状、声音、以及颜色三方面,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观,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面对这如画的江山,作者想到了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者为什么用“初嫁”,而非“出嫁”?

  明确:人——英雄人物周瑜形象的豪放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才华文韬武略才华恣肆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情——功业无成感时伤今的豪放

  4、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①就词论词。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②结合同期作品进行探讨。《赤壁赋》中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可劝解友人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从“变”与“不变”两种角度去看待水与月,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结果,遇到烦恼时,换一个角度,原先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表现在词中就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更是能体现出他坦荡达观的处世态度,上片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豁达。

  ③儒释道兼容并蓄的思想。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道释兼容并蓄,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人生修养上则以释道思想为主。当身处逆境时,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④成就与遭际对比。作者一生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可诗、词、文、绘画样样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浅尝辄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贬斥时,为了捕蝗虫,抗旱灾,从早到晚奔忙在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后来到徐州,为了抗洪排险,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战斗。在杭州,杭州闹饥荒,有瘟疫,他自费购药,设置了医院还熬粥、煎药送给过往的行人。他的行动救了几千条命。还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长堤。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信赖。甚至在被贬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品德实在可贵。

  四、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4、豪放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直接抒情。词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借助任何景物和事物,而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诗词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等。而这首词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比喻、借代和夸张。首先来看比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便用雪来比喻那被石头激起的浪花,形象生动,将浪花那种洁白表现得完美无比。而在后面,作者便用“羽扇纶巾”来借代周瑜,让其的雄英姿发在读者面前尽情地展现,使人心生崇拜之情与敬佩。这些修辞手法都是表现了一种豪放的'气概,描绘了一种宽阔的氛围。而此词中最能突出苏轼豪放派词风的是夸张手法的运法。如“乱石穿宫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上的气氛和声势。凭借着夸张手法,作者用廖廖数十几个字便把石之险山之高浪之大形象地表现地读者面前。这一切,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其豪放风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5、豪放的语言词句都运用得非常准确,生动,传神,于是产生一种豪放的气势。词中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的就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动词如“穿”、“拍”、“卷”三个动词运用得非常的绝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诉说不同的感觉,描绘的陡峭山崖、汹涌驻浪、滔滔长江,都集中地体现了古赤壁战场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再来看形容词,“乱”、“惊”这些形容词也如那动词一样,较好地体现了赤壁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情怀,让读者如亲临其境,感觉那份博大。这些能体现豪放派风格的词被作者信手拈来,为其服务,拥有着最大气的感觉。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

  结论: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五、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柳永《雨霖铃》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7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赤壁风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要求:全神贯注,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2)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4)在粗通词语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感受文章。(初步领会全词的意蕴。)

  (5)说说你对这首的感受。(初步体验豪放风格。)

  (6)提出你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难题。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引导提供前馈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既可以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析上阕

  (1)有感情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2)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

  (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3)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

  2、赏析下阕

  (1)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3)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以上教学环节,对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字、词、句进行推敲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课文与元曲的异同。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词在哪些语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气势?与本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2、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词风分婉约与豪放两种,“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俞文豹《吹剑录》中形容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容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巨大差异。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问题:这两首词在风格与基调上有哪些不同?

  3、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并且通过思想争鸣,可以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易于行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达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两次比较性阅读,一是将课文与同题材、同风格的元曲进行类比阅读,强化学生对豪放词内容与风格的印象;二是将课文与《雨霖铃》进行反比阅读,让学生整体把握豪放词和婉约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通过多层次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化底蕴,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本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课文的主要手段,从范读到齐读、有感情阅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利于学生理解赏析课文内容,感受豪迈奔放的风格。

  3、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古代作品提供了空间。本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绕开有争议的问题的常规做法,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观进行争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联系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风格

  2认识苏轼,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3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

  教学重点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2掌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相关名句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几度夕阳红”,把学生引入三国古战场的情境中。

  教师: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公元208年,曹操统领80万大军下江南,企图一举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南方诸雄在24岁周瑜的带领下,周密谋划,终于在赤壁击败曹操,大获全胜。因此,赤壁一战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1079年,47岁的苏轼来到赤壁,很想有所作为的他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作团练副使(闲职)。面对滚滚的江水,联想到历史上这里出现的英雄人物,苏轼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师: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之情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尽管语含消极,也应读得洒脱。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点拨。

  师:“大江”三句要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一至高点上,看长江东去的`情景,要读出雄视天下、纵贯古今的气势,要有高屋建瓴的感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刻画古战场险要的地势,要读得稍快,要读出诗人惊讶、激动的感情。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住上片,引出下片,要读得稍慢,要读出赞美、感叹的语气。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写周瑜的历史功勋和指挥若定,要读得稍快,要读出轻松轻快的感觉;但“灰飞烟灭”要读得稍慢。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三句诗人联系自身,要读得稍慢,要读出诗人无限伤感的情绪。“多情”是全词的词眼,指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人情绪低落下来,要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人生”两句并非表明诗人要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它只是说明:诗人既不能实现他建功立业的愿望,那就向江月倾述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吧。

  2质疑问难

  ①诗人怎样描写赤壁景物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板书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波澜壮阔、汹涌奔流的图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奇险要、惊心动魄的地势

  这样的景物描写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地杰人灵,正因为有如此雄浑壮阔的环境,才孕育出周瑜那样大器的英雄。

  ②作者怎样刻画周瑜?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a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初嫁”表现周瑜的似锦年华、年轻有为;b直接描写风度气概(“雄姿英发”),表现其风度翩翩、志气昂扬;c直接写功绩韬略,表现其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③豪放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豪放风格首先体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诗歌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广阔的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诗不仅写出长江非凡的气象,而且表现了词人对千古英雄的向往。然后正面描写赤壁景物,突出其险要的地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人想象当年赤壁之战的激烈壮阔。

  豪放风格还体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上。上片将“周郎”“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他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风采才华和历史功勋。历史功勋一项尤其令人景仰。面对强敌,周瑜镇定自若,他全如没事人一般,谈笑之间,就把敌人的战船烧成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度和韬略啊。词人这样赞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④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生发那样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从自己与周瑜的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项目年龄相貌职位际遇

  周瑜24风流儒雅东吴都督功成名就

  苏轼47早生花发黄州团练副使功业未就

  三与古人对话

  假定你是苏轼的朋友,你将如何劝导他?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语文版第三册,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准备:录音机诵读带关于苏轼的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学习 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关于苏轼:

  1、苏轼简介:(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一生宦海浮沉,但就个人创作而言,硕果累累。

  2、豪放风格: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3、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三、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诵读词作:

  1、诵读:学生听示范朗读带(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2、自由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情感的把握。

  3、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4、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五、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由此可见周瑜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①建功年龄: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②机遇: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惆怅失意)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六、总结归纳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七、拓展练习

  1、当代社会谁堪称英雄?谁堪称风流人物?

  学生讨论:联系现在社会事件,寻找思考讨论,最后总结。

  2、诵读、背诵本词。

  八、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乱石穿空

  绘景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

  羽扇纶巾

  写人谈笑间

  墙橹灰飞烟灭

  ↓

  感慨人生如梦(壮志难酬)

  马小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四课《宋词四首》中的一首。这课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本词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二、教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语言特点、手法、思想感情等等。联系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本词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了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本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

  (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时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题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介绍词的有关常识。

  (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老师可适当补充。)

  1、关于苏轼: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顺便讲了。学生虽然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

  2、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在背景介绍中,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1、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赤壁图画、三国人物不断切换,背景音乐悲怆、悠长,朗诵深沉有力,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联系着词的内容,脑海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指导朗读,正音、疏通文字。学生齐读与自由读结合。点名读得较好的学生朗读。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以及洒脱豁达的胸襟。)

  3、让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本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雄伟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四)品析词作

  赏析上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绘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样的景物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时间

  3、为什么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赤壁是否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试背上阕。

  (上阕以诵读法、点拨法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赏析下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1、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自若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乱石、惊涛、浪花,气势磅礴,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出嫁”?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

  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34岁47岁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6、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下阕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阕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早生华发”等,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五)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拓展练习

  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这首婉约词对比。

  (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背诵本词。

  2、自主学习苏轼的一首婉约词《江城子记梦》,对比苏轼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

  (作业为背诵本词和自学《江城子记梦》,体会同一词人作品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1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词两首,首先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来一起回忆了解苏东坡的生平诗作,理清词作内容,欣赏佳词好句。并最终对比学习《莫听穿林打叶声》,体会苏东坡旷达豪放胸怀。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苏东坡很多的诗、词和文章。有什么啊,像《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可以说对于苏轼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生平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了。现在我们需要更细化一些。

  这是苏轼在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的活动情况。

  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任密州太守《江城子》《明月几时有》

  1076年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可以说在密州黄州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期。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功绩高,诗作也很高产。我们今天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写在被贬黄州时期。

  据传说,据传说,也就是野史记载,苏轼被贬黄州,和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太守关系不错。两人儿经常聊聊天下下棋,喝点小酒什么的。就在一天,苏轼在徐太守家喝多了,天挺晚了,当时也没电话,要是有电话王润芝就可以打个电话问问,喂,徐太守我家东坡回来了么,回没回来就知道了。可恰恰是没电话。王润之以为苏轼留宿在徐太守家了,可他恰恰是回来了,结果被关在了门外,没给他留门。苏轼这个郁闷啊,就有了内首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关键在哪啊,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什么意思啊,坐着小船走了。到哪了?到哪了?哎,据野史记载,他就到了赤壁,当然史学家说,苏轼到的是黄州赤壁矶,而并非当年的赤壁古战场,考证来考证去也没有个定论。咱们呢不管苏轼到了哪,总之看见这大江东去,就有了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词作。

  苏轼来到赤壁,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哎,大江东去,浪涛去,千古风流人物。给你什么感觉呢。壮阔。为什么壮阔呢?大江东去是眼前之景,浪淘尽,大浪冲刷的是什么啊,千古风流人物。那么老师要问了,大江与千古人物是同一时间维度上的吗?不是。是同一空间上的吗?也不是。也就是说,这两句话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错位。大江东去是眼前之景,是现在,是空间上的感觉。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时间上的历史沧桑之感。所以说这句,从空间的阔大写起一直写到历史的沧桑,又有了历史的沉重感,时空交错,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空间上的感觉,流啊流啊流,这就到了什么,时间上的维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本词;

  2、体会作者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3、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并体会词人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教学难点: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课时:一节课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部《三国演义》,展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当我们回首这些千古英雄时,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涌上心头,豪放派词人苏轼在缅怀这些英雄时抒发了怎样的豪情斗志呢?今天,让我们踏着音乐,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 赤壁怀古》。(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二、生生对话,了解作者

  1、回忆作者,指生回忆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简介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这时苏轼年已四十七,事业无成,政治失意,借怀古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老师总结,点击幻灯片,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三、朗诵课文,生生对话

  1、欣赏课文朗诵:注意朗诵的语气。(结合视频,配乐朗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指三名学生朗诵,后全班齐读。(学生朗诵,配以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有种美感。)

  四、检查预习,疏通词意。(指生说词意,教师总结。)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五、赏析词意,师生对话

  (一)朗诵并思考:齐读上阕,思索:

  1、在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朗诵下阕,思考问题:

  由赤壁的景,作者忆到了周瑜,那么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儒雅,指挥若定,泰然自得,风流倜傥)

  六、合作探究,师生对话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怀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苏轼为什么独想起周瑜?(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用周瑜和苏轼的资料对比,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晰,更直观。)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七、拓展延伸,对话自我

  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戏曲来体会教师播放京剧版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欣赏、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豪放派词的风格。)

  八、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九、课堂练习

  默写句子:

  本词的过渡句是

  直接写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十、课后作业:

  周瑜是战场上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是文坛上的`英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有建树头上戴着“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平是科学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样的?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300字的随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英雄,提升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3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老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己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积极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己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老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快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表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达到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己读到了哪些内容?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通过对赤壁风景的描写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己与英雄人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内容。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内容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老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内容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知道哪些信息?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爱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情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面对呢?从他在这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己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知道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老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老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只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把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内容不同,但同样可以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可以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通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己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能力,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己看自己,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形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老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能力和语文应试能力。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老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知道不知道、知道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己原来知道的作者信息,现在还想知道哪些信息,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老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判断、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己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特别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可以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点评、纠正、补充,形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能力,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己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角色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可以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面对问题

  自己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老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责任,容易游离。老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形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集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同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可以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老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起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老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积极、快乐。老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老师后面,被老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老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能力、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特别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可以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的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拍岸”“裂岸”“强虏”“樯橹”的不同以及结尾的理解。

  3、通过朗读,理解豪放词特点及词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苏祠豪放的特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的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猜猜作者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小丑(幻灯片投影)

  2、学生介绍苏轼、了解苏轼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配乐)

  2、明确词牌名、题目及词的类别:怀古诗

  明确怀古诗特点: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3、速读上阙。提问:(观眼前之景)最有气势的是哪句?(自由发言)

  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推雪”

  提问:哪几个字富有表现力?来说说看。

  分析:“穿”写出乱石高耸入云的动态,化静为动。描摹出山势之险要、高峻。“拍”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卷”表现出惊涛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

  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方面写出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板书:描壮美之景)

  提问:有版本作“惊涛裂岸”,试和原文比较,你认为哪个更好?(自由阐述)

  明确:“拍”更好些,“拟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动态感强,而且其中还暗含声响。“裂岸”是从“形”上来写,这和第一句的视角重复了。三句分别从形、声、色三个角度写的.。所以不能用“裂岸”。

  生齐读感受赤壁的壮美,领略苏祠的豪放。

  4、提问:作者在描摹了壮美之景后,用了一句过渡句过渡到写什么上?

  明确: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过渡到历史人物上。

  5、提问: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上想到了谁?他有何特点?(依文找特点)

  明确: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周瑜的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自若,指挥若定的形象。

  6、提问:“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有版本作“樯橹灰飞烟灭”,你认为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是突出敌方强大,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八十万水军,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7、提问:三国时期,有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出示图表,学生分组讨论)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47

  生活幸福美满贫困潦倒(妻子早亡)

  外表英俊潇洒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

  成就功成名就一事无成

  明确:感叹自己虽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借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所以才有了“多情应笑我”的感叹。(板书:叹风流之人)

  8、提问: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旷达;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比较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怎么看?(学生讨论)

  明确:旷达多于消沉

  苏轼和周瑜相比,苍凉和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没有真正消沉,他特想得开。他在想:所有风流人物都将随历史的潮流而被涤荡了,即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所以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祀江月,这其实就是林语堂评价的“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板书:抒旷达之情)

  9、齐读下阙并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这首词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课后阅读(1)林语堂《苏东坡传》(2)余秋雨《东坡突围》

  四、在齐声朗读中下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写、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当堂背诵本词。

  教学重点: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方法:学、讲、练、评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念奴娇赤壁怀古》

  刚才所播放的歌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根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改编的。在其中,歌曲中提到三国赤壁,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本首词的题目是什么?--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

  一、预习检测①学生跟据诵读指导和教师范读,练习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本词是豪放派开山力作意境壮阔气势宏大,赤壁奇景部分应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奔腾,怀念英雄人物部分应读得慷慨激昂,最后的感慨抒怀应读得洒脱旷达。)

  ②学生预习课文填空

  问题创设

  问题1: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问题2:“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有何特点?

  通过描写大江向东奔腾,波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的景色,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图画。

  问题3: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③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问题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句在词中的作用?

  由景及人承上启下

  三、讨论质疑:

  问题5: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学生讨论)

  明确:

  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

  问题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明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四、举例应用:根据上面的分析方法思考:

  问题7:“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

  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五、反思训练,巩固练习:翻译下面字词。

  大江东去:

  淘:

  风流:

  穿空:

  拍:

  英发:

  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

  尊:

  六、总结

  七、作业:1、背诵本词

  2、这首词与《赤壁赋》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六、作业:背诵本词

  李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