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养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内经 养生

管理员

摘要:

内经养生精华  一部《内经》是成了非科学中医与科学中医抗衡盾牌。下面是内经养生精华,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十八伤  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

内经养生精华

  一部《内经》是成了非科学中医与科学中医抗衡盾牌。下面是内经养生精华,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十八伤

  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暴怒伤肝: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 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 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为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养生十要

  面要常擦:如前擦面之功,能使容颜光泽,故要常擦。道家谓之修神庭。

  目要常揩:每静时能常闭目,用两大指背,两相磨擦,揩眼使去火,永无目疾,故要常揩。

  耳要常弹:即鸣天鼓。可免耳患,故要常弹。

  齿要常叩:齿喜动,故要常叩。

  背要常暖:肺系近背,暖则不受风寒,故要常暖。

  胸要常护:胸即心窝,故要常护。

  腹要常摩:歌云: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故要常擦。

  足要常搓:如前足功,搓脚底涌泉穴,能去风湿,健步履,故要常搓。

  津要常咽:如前舌功,常取津液满口,汩声咽之,能宣通百脉,故要常咽。

  睡要常曲: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又曰:睡则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定缩,觉宜伸。

  十忌

  忌早起科头 早多风露之气,科头则寒邪入脑,故忌之。(科头,谓不戴帽子)

  忌阴室贪凉 无阳照之室,阴气重,伤人,故忌之。

  忌湿地久坐 潮湿气主生疮毒,故忌之。

  忌冷着汗衣 汗衣湿后必冷,着之则侵背伤肺,故忌之。

  忌热着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未经退热即着在身,必受毒,故忌之。

  忌出汗扇风 汗出时毛窍俱开,扇则风邪侵入,故忌之。

  忌灯烛照睡 神不安,故忌之。

  忌子时房事 阳初生而顿灭,一度胜十度,故忌之。

  忌夏月凉水抹簟,冬月热火烘衣 冷水受湿,热火受毒,取快一时,久必生病,故忌之。

  忌久观场演剧 久视久听,则神与精俱伤,故忌之。

  拓展阅读:内经所谓“气”就是“灵魂”

  或许能够得到一丝共鸣。经络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医是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说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那么什么是经络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曾经有人说,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也有人曾说经络是神经系统,都是用西医理论会中医,根本就说不通。经络既不是血液循环系统,也不是神经系统,经络就是经络,目前它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迷,因为经络在现代解剖学上是看不见的。有报道说,中国医学家祝总骧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经络是不依赖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是条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线,是由一些看得见的微小结晶颗粒组成的带状物,它在人体上宽约一毫米。

  几年前,法国学者通过在穴位注射放射性物质锝,利用锝的R射线可以使底片曝光的原理,借助电子照相机,成功地拍下了锝的行走路线,发现得的行走路线与中医的经络基本相同,同时证明穴位是经络上的某些点。接着,日本的一些科学家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全息技术,将人体由平面转为立体观察,通过荧光染色发现,穴位实际上是某些组织的'集合物',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由以上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仅仅证明了几千年前的一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又不知其所以然,人类绕了一个6000年的大圈子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真是太有意思了。

  既然经络是已经被证明存在的,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印象,中医的全部理论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东西被称为'气'。'气'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一致也。'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气是生命的本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生气通气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热、暑、湿、燥、寒为六气,它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

  藏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说:'以其气命其五脏。'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气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流转,所谓的病就是气在流转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诊断必须全面诊察精神气血,人体病变,可由外在各种表现诊察得知,因为机体气化是'内外相袭'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篇》。

  治疗在于调理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灵枢·本神篇》说:'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那么中医里的'气'又是什么呢?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气绝对不是指人们的身体,《内经》中曾明确地说,'气先身生',虽然在表述上它有些唯心论的嫌疑,但它却说明气与身体不是一回事。其次,气也不是指人的思、虑、忧、喜。悲、恐、惧等显意识状态,因为任何显意识状态都有对应的刺激物,也有负载它的可见身体器官,比如说,当身体受到伤害时,人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伤害是外在的刺激,神经系统是痛苦感觉的载体。此外,人的显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类型,像恐惧、爱好等等。

  气在中医里是精、气、神的总称,在藏象学中又化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形式,由此可见,中医里的`气乃是指精神,是一种脱离肉体的纯精神,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文化、个人修养等,说白了它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它是潜藏在我们身体之内的另外一种生命。因此,中医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精神的健康,它认为,只要精神体健康了(气在体内流转无阻碍),肉体就必然健康,为此中医最讲究养气、调气、理气。

  从这点上讲,中医是'中介医学',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作用在于协调双方的平衡。所以推测,中医的基本原则可能是这样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当精神生命受宇宙空间各种作用力影响时,它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当它不健康时,就直接表现为肉体疾病。同样,肉体自身的病变也会影响到精神生命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双方的平衡,沟通与传递信息,用精神强大的力量来治疗肉体疾病,同时用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来协调精神生命与宇宙自然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