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讲稿第九单元:异法方宜 “异法方宜”,本是 《 素问 》 的篇名,论述不同的治病方法,对各方人群病证各有所宜,因而建立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其中指出不同地域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体素质,易发生不同的病证,故提倡医生要懂“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
内经选读讲稿第九单元:异法方宜
“异法方宜”,本是 《 素问 》 的篇名,论述不同的治病方法,对各方人群病证各有所宜,因而建立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其中指出不同地域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体素质,易发生不同的病证,故提倡医生要懂“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的道理,学“圣人杂合以治”,使病证和治疗“各得所宜”。达到各类病证虽“治各不同,皆愈”的目的。本单元集《 内经 》 有关治则、治法内容予以阐释,这些方法对今天临床实践仍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一、 原文分析
【 原文】 901
【 提示】本节从治疗学角度讨论、创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 校注】
( 1 )天地之所收引:自然界收敛凝聚之气所在处,此喻秋季之气象。张介宾注:“然天地之气,自西而降,故为天地之收引,而在时则应秋。”
( 2 )华食:鲜美酥酪骨肉之类的食品。
( 3 )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张介宾注:“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 4 )天地所闭藏之域:自然界封闭固藏之气所在的地区。马前注:“天地严凝之气盛于北方,故北方者,天地闭藏之域也。”
( 5 )挛痹:筋脉拘挛,骨节麻痹疼痛类疾病。张介宾注:“嗜酸者收,食肘者湿,故其民致理而挛痹。挛痹者,湿热盛而病在筋骨也。” ( 12 )微针:毫针。
( 6)九针:古代用以治病的针具。即 《灵枢 · 九针十二原 》 所载之镌针、员针、提针、锋针、铁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 7 )得病之情:晓悟病情。
【 分析】
本篇所论的各种治疗方法, 是从东南西北中各地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不同的治疗方法, 各有它适宜的不同病情。因此,启示医生们在临证上必须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及人的个体差异的具体情况, 掌握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其中对于“杂合以治”的实践意义,作者用“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作文章结语,强调良医必须懂得“杂合以治” , 必须做到“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借“圣人”二字突出“杂合以治”的重要性;通过“各得其所宜”,体现“杂合以治”对提高疗效的作用;以“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做实现“杂合以治”的保证。张志聪进一步说:“夫天有四时之气,地有五方之宜;民有居处衣食之殊,治有针灸药饵之异,故圣人或随天之气,或合地之宜,或随人之病,或用针灸毒药,或以导引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又说:“得病之情者,知病之因于天时,或因于地气,或因于人之嗜欲,得病之因情也。或因五方之民,而治以五方之法,或因人气之生长收藏,而宜于针贬、艾漪,或宜于毒药按晤,是治之大体,而又不必胶执于东方之治宜贬石,西方之治宜毒药也”。这些均是中医治疗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本篇所论内容与近代气候区划思想、医学地理学思想,有许多通应之处。即使在医学、科学如此发达的现代,《 内经 》 的这些理论并不过时。
【 原文】 902
【 提示】主要是根据阴阳理论确定治疗原则。
【 校注】
( l )其盛,可待衰而已:对某些疾病,当其邪气方盛时,不可迎其势而刺治,等待病势稍衰时再行刺治。此与《 素问 · 疟论 》 “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的认识相同。
( 2 )因其轻而扬之:病邪轻浅的病证,当用质轻而升散的药剂或方法治疗,以驱邪外出。
( 3 )因其重而减之:病情深重者,应逐步攻减邪气。张介宾注:“重者实于内,故宜减之。减者,泻也。”
( 4 )因其衰而彰之:气血虚衰的病证,要用补益的方法,使气血充盛而彰显。
( 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体虚弱者,需用益气的方药予以温补;阴精不足的病证,当用味厚的药食进行滋养。 ( 6 )其高者,因而越之:病位高,邪在上焦时,应因势利导,运用升散、涌吐的方药治之。吴良注:“高,胸之上也。越之,吐之也。”张介宾注:“谓升散之,吐涌之,可以治其上之表里也。”两者合参较为全面。
( 7 )其下者,引而竭之:病位低,邪在下焦者,亦当因势利导,运用荡涤、疏利的方药引导邪气从下而去。吴岂注:“下,脐之下也。或利其小便,或通其大便,皆引而竭之。”张介宾注:“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两者合参较好。
( 8 )中满者,写之于内:对中焦胀满的病证,以消导的方药,使积滞消除于内。
( 9 )渍形以为汗:用汤液浸渍、熏蒸形体肌肤,使其出汗。
( 10 )其漂悍者,按而收之:对病势急猛的患者,医工需迅速采取措施,制伏病势。按,作“察”解。张介宾注:“漂,急也。悍,猛利也。按,察也。此兼表里而言,凡邪气之急利者,按得其状,则可收而制之矣。”
( 11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介宾注:“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 至真要大论 》 日: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
( 12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吴蓖注:“定,安也。诸经皆有血气,宜安定之,使之各守其位,不得出位乘侮也。”
( 13 )血实宜决之:血分邪气奎盛,血行不畅而察滞者,治疗宜疏通脉道,常以针刺破血或以药物活血通疲。决,即开凿奎塞,《 说文 》 :“决,行流也。”
( 14 )气虚宜掣引之:掣引,即指补气升提之法。张介宾注:“掣,《 针灸甲乙经 》 作掣,挽也。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而引之使复也。如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也。”
【 分析】
本段论述治病首先要辨别阴阳气血和邪正虚实,运用祛邪扶正,补虚泻实, 阴虚补精, 阳虚温气和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等不同治疗的法则,以及根据病邪部位在表、在里、在上、在中、在下,分别选用解表、涌吐、消导、攻下等治法。总的来说,始终根据阴阳理论确定治疗原则,详细论述如下:
1 .针刺要掌握时机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主要指疟病的治疗。 《 素问 · 疟论 》 提出:“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待)其自衰乃刺之……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 灵枢 · 逆顺 》 论针刺治病之大约云:“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并引《 兵法 》 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 刺法 》 日:“无刺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 灵枢 · 逆顺 》 还说:“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2 .因势利导治疗法则
本节是以阴阳理论指导治疗。治病要辨别病之轻重,分别采用宣散解表、攻下逐邪之法;辨别形虚和精亏,选择温补阳气或填补真精的治法;辨别病在上、中、下的不同部位,运用因势利导的治则,分别采用涌吐、消导、攻泻等方法;辨别邪实的不同情况,在表用汗法,人里用泻法,急而猛者宜及时制伏病势;辨别病之阴阳不同,从相对的一方治之;辨别气血之虚实,分别以放血、升提补气法治之。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则,在临床上可以灵活地运用,如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气虚补血,血瘀行气;育阴潜阳,滋阴降火,引火归源,温阳散寒;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等。经文提示,《 内经 》 时代不仅治则灵活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治疗手段亦有不少,如药物、薰浴、按摩、针刺、放血等等,这对后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 原文】 903
【 提示】论述汤液醪醴的使用、“神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标本不得的危害
【 校注】
( 1 )神不使:神机衰败,不能使针灸、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 2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针灸甲乙经 》 无三个“不”字。 《 新校正 》 云:“按全元起本云:‘精神进,志意定,故病可愈。”,与下文“病不愈”相对言,文义较胜。又杨上善 《 太素 · 知古今 》 作:“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可愈也”。与本经意略同。
( 3 )精气弛坏,营泣卫除:精气毁坏,营气运行凝涩,卫气丧失了正常功能。弛,毁坏。泣,音义同涩。
( 4 )守其数:遵守治病的规律法则。数,规律、法则。
( 5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患者的神机为本,医工的治疗措施和方法为标,如果患者体内的神机衰败,则不能使医工的治疗措施和方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 分析】
论述汤液醒醋的使用、“神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标本不得的危害。
1 .汤液醒酸的使用
( l )上古做汤液醒酸,为而不用
经文只是记载了上古圣人制作汤液醒醛而不用的事实,对其道理未作陈述。但从本节下文和 《 素问 · 移精变气论 》 等论述,可知其原因:“上古”时期是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发展的初级阶段,乃恬快之世,所以,人类患病也较轻浅、单纯、易治,故“上古圣人作汤液醒醋,为而不用”。
( 2 )中古之世,汤液醒酸服之万全
经文已经清楚表明:“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说明“中古之世” , 自然界在进化,社会在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心理状态也在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已非恬,淡之世。致病因素多样化,疾病种类日增,疾病虽然比较复杂,尚不属深重和疑难,故治之以汤液醒酸即可以万全。
( 3 )当今之世,服汤液醒醋不必已
经文提醒并告诫人们:“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馄石针艾治其外”,病才能治愈。言外之义是: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逐渐复杂化,致病因素对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强,疾病越来越复杂、难治,只外用镵石针艾治之,或单纯内服汤液醒醛,均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总之,对汤液醒醋使用的阶段性效果不同,体现 《 内经 》 作者以人为本,以精神道德为核心,强调“志意治”的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影响的体现。这种观念即使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 .神机对疗效的作用
( l )神机的作用
① “神不使”的含义:神机衰败不能遣使治疗措施和方法到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汤液、醒醋、毒药、针石、艾灸等只是医疗的手段、工具和方法,是否产生治疗作用,关键是患病机体神的作用状态,即“神机”,与邪气相对时称“正气”。《 素问 · 五常政大论 》 日:“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 灵枢 · 小针解 》 云:“神者,正气也。”这是无数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 《 灵枢 · 本神 》 强调:“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并阐明其道理谓:“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与本节经文所谓:“精神不进,志意不治”同意。张介宾说得好:“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经气不应,此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而已,是即所谓不使也。”
关于“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的理解,指病人的精神与志意为正气。滑寿 《 读素问钞 》 云:“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日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
② 神机决定治疗效果:神机使则病可治;神机不使则病不可治。经文已明确指出:神不使的原因是“嗜欲无穷,忧患不止”。“嗜欲”和“忧患”是耗精伤神的主要原因。神不使的机理为“精气弛坏,营涩卫除”,因为精气、营卫是生神、载神的物质基础 o ’神不使的表现是:形弊血尽,多治不效。由上述各种原因导致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精坏神去,神去之而病不愈。
( 2 ) “标本不得”的危害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论点精辟地论述了病人和医生、疾病和治疗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处理好标本关系的重要性。
①标本的含义:标本是相对的概念,此处“标本”医家有三解:其一,指病人为本,医生为标,“标本不得”即病人与医生不配合。持此观点者众,王冰可为代表:“言医与病不相得也。然工人或亲戚兄弟该明,情疑勿用,工先备识,不谓知方,针艾之妙靡容,药石之攻匪预,如是则道虽昭著,万举万全,病不许治,欲奚为疗!《 五藏别论 》 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此皆谓工病不相得,邪气不宾服也。”吴昆、张介宾皆从。其二,疾病为本,医工的治疗手段为标。如杨上善注:“若本无病,则亦无疗方,故知有病为本,然后设工,是则以病为本,以工为末也。标,末也。风寒暑湿所生之病为本也,工之所用针石汤药以为标也。”其三,病人之神机为本,医工的医疗方法、措施为标。如程士德《 内经讲义 》 中说:“综观本篇上下文义,‘病’当指病人之神机,‘工’当指医工的医疗方法、措施等。虽病似极轻极微,但如果病人体内神机不使,则医工的治疗措施必将归之无效,也就是‘标本不得’。这与上文‘神去之则病不愈’正相呼应”。三种观点各有所长,以第三种说法更切近临床。
② “标本不得”的危害:邪气不服,疾病难愈、或不愈、或死亡。疾病的发生,是因为邪气过胜伤害正气,或由于正气不足招致邪气侵害,或源于先天察赋等。愈病之责在患病机体的正气(神机)驱邪(自愈),或正气借助医工的治疗驱邪康复(治愈)。总之,“标本”“得”与“不得”关键都在“神机(正气)”的状态。提示临床治病当时时关注患者之神机盛衰。
【 原文 】 904
【 提示 】本节主要论述“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的意义。
【 校注 】
( l )五谷: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 2 )五果:王冰注:“谓桃、李、杏、栗、枣也。”
( 3 )五畜:王冰注:“谓牛、羊、泵、犬、鸡也。”
( 4 )五菜:王冰注:“谓葵、霍、蓬、葱、韭也。”
【 分析 】 论述“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的意义: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药食有五味,五味分属四(五)时、五脏,药食气味在治病中各有不同的作用。气味偏盛的药食能攻逐邪气治疗疾病,五谷杂粮用以滋养五脏,水果类可以营养脏腑,牛、羊等禽、畜类之肉能补益脏腑精气,葵、蕾、蓬、葱、韭等蔬菜可补充五谷杂粮、水果、肉类等的不足,从其他方面营养五脏。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既是维持人类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食品,又是驱逐邪气治疗疾病的药品。既能分别补益不同的脏气,又能共同作用,增强正气,驱除邪气,促进康复。但是,五味分别归属四(五)时五脏,所以选择应用,要根据春、夏、(长夏)、秋、冬季节不同,五脏之气偏盛、偏衰、以及苦、欲等具体情况,以其所宜而用之。
【 原文 】 905
【 提示 】论知标本逆从的意义。
【 校注 】
( 1 )病有标本:疾病的发生有先后、缓急、主次之分。
( 2 )刺有逆从:针刺治病有逆治、从治之别。逆治:病在本而治标,病在标而治本。从治:病在本而治本,病在标而治标。
( 3 )前后相应:治病时注意对先发生的病证和后发生的病证相互照应。
( 4 )逆从得施:根据病情逆治、从治方法实施恰当。
( 5 )标本相移:治病时对本病和标病治疗的先后或逆从,要根据病情决定,标本不是固定的次序,而是可以互相转移的。
( 6 )正行无问:正确的治疗行为,没有疑问。
【 分析】
论知标本逆从的意义。
1 .标本逆从的含义“标本”是相对的概念,内涵广泛:有六气之标本,风寒燥火湿热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有经脉之标本,经脉起始之处为本,经脉所过之处为标;有医患关系之标本,病人为本,医工为标;有正邪关系之标本,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等。本节的标本代表病证的先后、主次、病情的轻重缓急。此之“逆从”,专指针刺治标本病证的方法。
2 .知标本逆从的意义“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说明医生必须掌握标本逆从的规律;诊治疾病时必须做到分清标本,灵活运用逆从治法。如此才能做到“正行无问”、“万举万当”。正如张介宾所言:“奈何今之医家,多不知求本求标、孰缓孰急之道,以故治标者常八九,治本者无二三,且动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尚不知孰为可缓,孰为最急,颠倒错认,举手误人,是未明此篇标本之真义耳。”
【 原文】 906
【 提示】本节首先提出标本之道、进而提出并具体论述了标本理论的临床应用。
【 校注】
( l )小而大、少而多、浅而博:能掌握疾病的阴阳逆从标本之理,对其认识就能由小到大、从少到多,由粗浅到广博逐渐提高。
( 2 )一:指阴阳逆从标本之理。
( 3 )言标与本,易而勿及:论标本之理,不难理解,但具体运用标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却不能达到要求。及,达到。
( 4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治疗违反阴阳、逆从、标本之理,则为治之逆;符合阴阳、逆从、标本之理,则为治之顺,即从。此逆从言治疗效果之成败,非逆治从治之谓。高世拭注:“不知标本,治之相反,则为逆;识其标本,治之得宜始为从。”得,适当、满意。
( 5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发生疾病而后出现气血逆乱,或病势逆常者,当先治其本病。
( 6 )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发热而后发生中焦胀满者,应先治其标病 ― 中满。
( 7 )有客气,有同气: 《 新校正 》:“按全元起本,‘同’作‘固”’。当从。人体内存在着客气和固气。客气,新感外邪,外邪在身犹客之在舍,故日客气。固气,人体内既有的邪气。固气导致的病为本病,客气导致的病为标病。
( 8 )小大不利治其标:凡病见大、小便不通利症状者,先治其标,即先通利大、小便。张介宾注:“无论客气、同气之为病,即先有他病,而后为小大不利者,亦先治其标。诸皆治本,此独治标,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 9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病发而有余者,邪气有余为本,故治疗当先除其邪气,然后再治标病,是谓“本而标之”。此谓“标而本之”。
( 10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证轻浅者,标本兼治。病证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本,或治标,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间,病轻。张介宾注:“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日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日独行。”
【 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标本之道,“小而大” , “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进而提出,标本理论的理解不难,但结合实际灵活应用并非易事,并具体论述了标本理论的临床应用。
1 .先治本病
本节指出:“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 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一般地说,标根于本,病本能除,标亦随之而解。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是治疗中的根本大法。
2 .急则治标
标本先后的治疗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病情的缓急灵活处置。本节指出“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 “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 “小大不利治其标”,对此,张介宾解释说:“诸病皆先治本,而唯中满者先治其标,盖以中满为病,其邪在胃,胃者藏府之本也,胃满则药食之气不能行,而藏府皆失其所察,故先治此者,亦所以治本也。”“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一般来说,在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标病将要危急生命,或在诸多病理矛盾中,标病成为突出的重要矛盾时,当先治标,否则恐贻误病机,甚则虞及生命。本节提出的“中满”及“小大不利”只是示范而已。
3 .间者并行
即病情轻缓者,应标本兼治。也就是说,病轻缓者未必独治其本。从临床实际情况看,病证属纯阳纯阴、纯虚纯实者少,虚实夹杂、表里相兼、新旧同病者多。在病势不甚急危的 J 清况下,多数应标本同治。当分析标本偏颇的侧重,或治标顾本,或治本顾标,或标本齐顾。如 《 伤寒论 》 第 18 条载“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素有咳喘宿疾,复中风邪,新病旧恙标本同治,临床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循此则。
4 .甚者独行
即指疾病严重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标急则独治其标,本急独治其本,是谓“独行”。如 《 伤寒论 》 第 93 条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按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分,表证身疼痛为先病,属本;里证下利清谷为后病,属标。现标病为急故先以四逆汤救里治标;侯里病缓解则相对地说本病为急。故继以桂枝汤救表治本。
5 .标本先后
本节说:“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这是根据病证虚实确定标本先后治则,具体实践时还须结合虚实的轻重缓急,审证论治,亦非固定程式。
要之,本篇为我们充分展示了灵活使用标本治则的种种范例,对今天的临床实践颇多启迪,从中我们再一次体味经文所示“言标与本,易而勿及”的深刻含义。
【 原文】907
【 提示】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阐述体质、病位与治疗用药、服药方法的关系。
【 校注】
( 1 )气反者:病情标本违反常态者。
( 2 )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傍取之:对病情标本不同,气反常态的患者采用的治疗法则:病于旁(傍)侧。王冰注:“下取,谓寒逆于下,而热攻于上,不利于下,气盈于上,则温下以调之。上取,谓寒积于下,温之不去,阳藏不足,则补其阳也。傍取,谓气并于左,则药熨其右,气并于右,则熨其左以和之,必随寒热为适。”
( 3 )治热以寒……热而行之:论治气反者的服药方法,治热病用寒药,待温时服用;治寒病用热药,待凉时服用;治温病用凉药,待冷时服用;治凉病用温药,应热时服用。
【 分析】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阐述体质、病位与治疗用药、服药方法的关系。
L 体质与用药耐药性强的人,可以选用气味浓厚、作用较峻猛的药物,否则药力不足,疗效不佳;耐药性差的人,应谨慎选择气味温和、作用轻缓的药物,过则伤正,亦影响疗效。影响耐药性的因素很多,不单纯是体质问题,与药物种类、服药时间长短等皆有关。
2 .病位与用药
病位与用药有关,如经文所述,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这是言治气反之病用药的一般规律。若对标本一致的疾病,其治疗则是病在上取之上,病在下取之下……总之,当求病机所在而治之,是谓常法。如马漪注:“然有反气而治者,则病在上取之下,盖气壅于上而宜降之也。病在下取之上,盖气滞于下而宜升之也。病在中者则旁取之,盖病在于中,而经脉行于左右,则或灸或刺,或熨或按,皆当取之于旁也。”张介宾注:“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故病在上取之下,谓如阳病者治其阴,上童者疏其下也。病在下取之上,谓如阴病者治其阳,下滞者宣其上也。病在中傍取之,谓病生于内而经连乎外,则或灸或刺或熨或按,而随其所在也。”
至于服药方法,常见有四种:一是凉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要求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二是热药凉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说明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三是凉药凉服,“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疗温热病证,当用清凉方药,要等待药汤冷后才可服用。四是热药热服,“治清以温,热而行之”。凡治疗寒性病证,当用温热方药,要趁药汤热时服用。历代医家多从正治、反治理解,认为:凉药热服,热药凉服,属反治范围;凉药凉服,热药热服,属正治范围。其实不然,此应属服药的反佐法,防止药性与病性格拒。张介宾注:“凡药与病逆者,恐不相投,故从其气以行之,假借之道也。”此指气反者,是根据阴阳、标本、逆从确定的,可结合《 素问 · 标本病传论 》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等相关篇论全面理解。
【 原文】 908
【 提示】讨论用药法度及饮食调养的作用
【 校注】
( l )有毒无毒,固宜常制:药物气味有浓淡之分,作用有峻缓之别,其制方、服药有常规法则。
( 2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服药未尽之症,可用谷物、肉食、水果、蔬菜等调养正气以消除之。
( 3 )行复如法:对邪气不除,病不愈者,继续用药,方法如同上述。【 分析 】
论用药法度及饮食调养的作用:疾病有新感和病疾的不同;方剂有大、小、缓、急、奇、偶、复的区别;药有有毒、无毒的差异;人有耐毒、不胜毒之体质不等……因而用药有一定的法度。中医药治病的关键是调整机体的生命机能,调动机体主动的驱邪、抗病、康复能力,故用药不要求除邪至尽,强调食疗、食养促使机体正气的自然康复。这一观点对当今临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原文】 909
【提示 】提出并讨论了孕妇患病的用药法则“有故无损,亦无损也……衰其太半而止”。
【 校注】
( 1 )重身:妇女怀孕者,以其身中有身,故日“重身”。
( 2 )故:本意为原因、根由。此引申作“病”。《 礼记 · 曲礼下 》 :“君无故玉不去身”。郑玄注:“故谓灾患丧病”。
( 3 )损:死亡、坠落。此作损伤。
【 分析】
经文讨论孕妇患病的用药法则 “有故无损,亦无损也衰其太半而止”。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有是证便可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当之,既不伤胎儿,也不伤母体。但是必须注意《 内经 》 作者的提示:“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陈自明说:“千金有半夏茯苓汤
获荃丸专治恶阻,此方从来少用,以半夏动胎之故……其实凡恶阻,非此方不能止,有故无损也。”
【 原文】 910
【 提示】本段主要阐述了正治反治和虚实寒热的治疗原则。
【 校注】
( l )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 2 )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顺从与病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
( 3 )劳者温之:虚劳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
( 4 )损者温之:虚损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 5 )逸者行之:由过度安逸导致气血奎滞,运行迟缓一类病证,治宜行气活血法。
( 6 )惊者平之: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证,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
( 7 )薄之劫之:用具有侵蚀作用的方药治病谓“薄之”;以作用峻猛的方药劫夺邪气的治病方法谓“劫之”。
( 8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张介宾注:“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病者,谓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病者,谓之反治。”
( 9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热药因为寒证而应用,寒药因为热证而应用,属正治。近人有认为:此文系回答“反治何谓?”因此疑为“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之误,据下文“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改,当从。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
(10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运用补益固涩的方药治疗正虚所致的胀满闭塞不畅病证,运用通利泻下的方药治疗结实下利病证。
( 11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必须治疗疾病的本质,因而要先探求疾病的原因。伏,制伏;主,指疾病的本质;因,病因。
( 12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以热药治假热,寒药治假寒,开始用药与疾病假象似乎相同;待假象消失真象显现,药性与病象相反。 ( 18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用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者,为阴虚发热,当用补阴法治疗。王冰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13)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用热药治寒证,寒象不消者,为阳虚生寒,当用补阳法治疗。王冰注:“益火之源,以消阴黔。”
【 分析】
1 .关于正治法与反治法正治法:
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逆者正治”,正治法又名“逆治”法。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所谓“微者逆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运用时应把握“适事为故”的原则。反治法: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从者反治”,反治法又名“从治”法。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所谓“甚者从之”。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针对病证假象制定的治法,但从本质上来说,药性与疾病的性质还是相反的,与正治法无区别。在运用时应注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 “从多从少,观其事也”,也即先求病因,再治其病本,至于从药多少,视病情而定。
2 .病之中外的治疗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故“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 …… ”。内伤、外感不相关的,抓主要矛盾治疗,体现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3 .关于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的治则
经文提出“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对此注家认识不一: ( 1 )王冰认为:“寒之而热”是阴虚阳旺产生的虚热,治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热之而寒”是阳虚阴盛而产生的虚寒,治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翁”。( 2 )认为是反佐法。如张志聪注:“夫寒之而不寒者,真阴之不足也。热之而不热者,真阳之不足也。是以病不解而久用寒热,偏胜之病反生,故当求其属以衰之 … … 取之阴取之阳者,谓当补其阴而补其阳也。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平治之法也。补阴以胜热,补阳以胜寒,乃反佐之道也。” ( 3 )高世拭以寒热真假解:“诸寒之而热者,以寒为本,故取之阴,当以热药治之;诸热之而寒者,以热为本,故取之阳,当以寒药治之。夫寒之而热,治之以热;热之而寒,治之以寒,所谓求其属以治之也”。观后文“治其王气,是以反也”当以王注为是。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法则,是治疗实寒、实热的常法。但对因阳气不足、无以配阴的虚寒证,或阴气不足、无以制阳的虚热证,仅治其相对偏盛的阴盛或阳亢,则愈伤其本来不足之阴阳,从而导致阴更盛或阳更亢。故必须补阳以配阴,或滋阴以制阳,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疾病痊愈。这种补阳抑阴、滋阴制阳的法则,是治疗寒热证的变法,也为后世辨识、治疗虚寒、虚热证树立了楷模。
【 原文】 911
【 提示】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 校注】
( l )告之以其败:指出疾病的危害性,引起病人对疾病的重视。
( 2 )语之以其善:讲明患者与医生合作将取得良好的疗效。
( 3 )导:诱导病人创造适宜自己、方便治愈疾病的条件。
( 4 )无道之人:不明事理、不通人情的乖僻愚昧之人。
【 分析】 《 内经 》 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 素问 · 宝命全形论 》 就有“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日知毒药为真……”的论述,把“治神”置于治法之首;《 素问 · 阴阳应象大心有“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记载,创“以情胜情”法; 《 素问 · 移精变气论 》 有“祝由”法等。本节经文所示,属劝说开导心理疗法。“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的危害,引起病人的重视,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与医务人员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导之以其所便”,即告诉病人如何进行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开之以其所苦”,即解除病人消极的心理状态,克服内心的苦闷、焦虑和紧张。总之,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等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从而起到改变病人精神及躯体状况的目的。心理因素能致病也能治病,心理治疗不仅对精神方面的疾患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问题也有良好的作用。诚如吴师机《 理渝骄文 》 所说:“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 《 东医宝鉴 》 引太白真人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 《 内经 》关于心理医学方面有很多有价值的记载,值得进一步深人研究。
二、 单元小结
1.论述了因地、因人制宜。五方之域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人类体质的共性与个性,发病有整体规律,也有个体区别。因而医生治病,既要懂普遍性,更要认识复杂性,掌握一般治疗、特殊治疗的手段和方法的同时,对疑难病证要学会“杂合以治”的综合治疗方法
2.强调医生治病要效法阴阳,掌握治疗时机,分清虚实,根据病情辨证论治。除药物治疗外,还有各种非药物疗法,如导引、按摩、渍浴、放血等。
2.从汤液、醒醋到针石、艾灸、毒药等治疗手段的发展变化,说明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重点论述汤液、醒酸、针石、艾灸、毒药等虽能治病,但只是外部条件,它必须通过人体内在因素“神机”才能产生治疗作用,这是中医学治疗思想的精华。充分体现了疾病自愈、治愈、治而不愈的三种转归,并以临床“标本不得”进行验证。所以,“标本不得”的意义旨在重申“神不使”在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4 .指出“标本逆从”治则的概念,掌握“标本逆从”治则的意义。
5.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论证体质、病位与治疗用药、服药方法的关系。
6.阐述了用药法度和饮食的作用;以孕妇用药法则说明“有故无陨,亦无陨也”。但应“衰其太半而止”。
7.举例说明正治反治原则的概念、适用范围及寒热病证的治疗。8.提出了心理治疗中的开导劝说法,顺应人类“恶死乐生”的
征以提高疗效。
四、思考题
1.说明“因地、因人制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如何理解“病之始起也 … … 其盛可待衰而已”?为什么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怎样应用“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
3.何谓“神不使”和“标本不得”?对治病有什么影响?
4.结合经文说明根据病情确定治疗的规律。
5.何谓标本?掌握“标本”理论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运用?
6.那些疾病先治标?为什么?
7.什么是“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其方法如何?
8.何谓正治反治?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运用?
9.治疗虚热证、虚寒证的法则是什么?请分析其机理。